遺囑信託載入《民法典》,意味著什麼?

2020-12-16 騰訊網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家族企業》雜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於基礎地位。有人戲稱,法學人「一生所學、 毀於一旦」。的確,從法學人視角看,隨著《民法典》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及《民法總則》九部法律將同時廢止。當然「毀於一旦」 的說法的確也有些誇張,因為從具體條文看,《民法典》 並非是顛覆性的,而是在繼受原有法律基礎之上的漸進式的創新。其中一項值得關注的條款是關於遺囑信託的,即《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第四款之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繼承法》35年未修訂

但財富形式和繼承理念早已變化

自1985年我國《繼承法》頒行至今,已有35年時間。其間《繼承法》一直沒有進行過任何的修訂。但過去35年中,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 財富的數量和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不動產、公司股權等形式的財產大量出現。其次,社會經濟關係更加複雜化,財富形式多元化的同時,債權債務關係也更加複雜,遺產處理不當不再是局限於家庭內部的矛盾,對其他利害關係人也將產生重大影響。再次,繼承理念的變化。現代社會中,繼承不再是簡單的財產的代際傳承,而是包含了諸如公益慈善、回報社會的需求,或者希望財富(如家族企業股權)集中持有、不因創始人身故而分散等等。最後,家庭結構的變化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也使得民眾對財富傳承有了新的要求。

但是當前的《 繼承法》存在諸多的缺陷,與時代背景有所脫節。第一,傳統的《繼承法》注重遺產所有權的轉移,而忽略了遺產的管理、運營。當前《繼承法》主要圍繞財產代際轉移展開,通過法定繼承、遺囑繼承或遺贈等方式,將遺產從被繼承人處轉移至繼承人。但對於遺產處理過程中,其他利害關係人(如債權人)利益的保障偏弱。再比如,沒有考慮到企業股權這樣的特殊遺產繼承過程中的複雜性,在被繼承人去世後至遺產分割完畢前的期間內,如果公司管理、運營不當,必然導致遺產價值的貶損。

第二,傳統的《繼承法》強調了遺產的一次性轉移,但是忽略了民眾對財富多次轉移的需求。在傳統《繼承法》下,一旦繼承完成,繼承人就取得了遺產的完整的所有權,其再次處分財產的權利是充分得到保障的。這樣一來,對於那些希望財富能夠在不同時期內由不同的人享有遺產利益的被繼承人而言,他們的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

第三, 強調繼承主體的現實性,缺乏對未來的家庭成員的前瞻性保障。現行《繼承法》雖然對胎兒的繼承份額做出了保留的規定,但是對於遺產分割完畢後的胎兒或出生的人,則無法使其獲得遺產。總之,創設於上世紀80年代的《繼承法》 或許滿足了當時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傳承需求,但在環境已然巨變的當下,顯得有些落伍。

新型財富傳承方式「遺囑信託」

解決企業股權分散的問題

《民法典》第六章繼承編,總體上是繼受當前《繼承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修改之處可謂「零星」,但「零星」 修改卻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想像空間。在繼承編下的「遺囑繼承和遺贈」 一章,通過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共計四款,先後規定了遺囑執行人、遺囑繼承、遺贈和遺囑信託。自此,遺囑信託作為一種遺產處理的方式之一,與遺囑繼承和遺贈並列,成為了民眾可選的財富傳承方式。

所謂遺囑信託,是指遺囑人以遺囑的方式設立信託處分身後遺產的制度。遺囑信託橫跨繼承法和信託法兩個法域,是兩者的結合。這樣一種財富傳承方式,在以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財產轉移。按照信託法理,信託的設立意味著財產轉移至受託人名下。在遺囑信託中,訂立遺囑之人去世時遺囑生效,而後遺產並非在當前的繼承人中分配,而是需轉移至受託人名下由受託人對遺產進行管理處分。第二,受託人需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做出管理行為,受託人所付義務為信義義務。信義義務是法律默示的最高標準的義務,它要求受託人需勤勉盡責、忠實於受益人。第三,遺囑信託所對應的遺產擁有了獨立性。遺囑信託中的遺產,不得被繼承人們所分割,這與一般遺囑和遺贈下的遺產不同。遺囑信託下的遺產雖然由受託人持有、在受託人名下,但是遺產為信託財產,不歸屬於受託人。受託人的自身風險不波及該信託財產。獨立性還意味著信託財產不直接歸屬於受益人。第四,遺囑信託的生效不以受託人的承諾為條件。一般認為,遺囑在立遺囑人去世時生效,遺囑信託也應遵循此法理。但如果立遺囑人未事先與受託人達成一致的,可能存在受託人拒絕擔任受託人的可能性。這時可依據遺囑的規定選任;遺囑沒有規定的,受益人(受益人不適合的由其監護人) 另行選任受託人。受託人承諾信託的,信託成立。

正因為遺囑信託的諸多特徵,使得遺囑信託作為一種新型的財富傳承方式,能夠彌補傳統繼承方式的缺陷。首先,遺囑信託下的財產獨立性,使得遺產不再直接面臨分割,而是可以集中持有。這對於以股權為主要財富的企業家群體,是極具吸引力的。企業股權的分散意味著控制權的分散、甚至控制權的旁落,這對家族企業是一種致命的打擊。遺囑信託則恰恰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設立遺囑信託,在家族企業創始人去世後,將創始人名下的股權轉移給受託人,而不是像傳統的信託那樣去分割股權。其次,信託所具有的靈活性特徵,還可以使得信託財產的管理權和收益權實現分離,比如股權對應的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利(諸如參與表決、 選任管理者)可以交由家族成員中部分擁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來行使,但是股權所產生的收益則可以由全體家族成員來共享。

再次,遺囑信託可以實現在不同的時期,將信託財產所產生的收益由不同的人享有。例如,一方配偶設立了遺囑信託,把另一方配偶和孩子作為受益人,並附條件約定在世的另一方配偶如過世或再婚,則該另一方配偶不再享有受益權,屆時由子女享有受益權。傳統的遺產繼承方式是無法實現這樣的個性化訴求的。在沒有遺囑信託的情況下,另一方配偶作為法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取得部分遺產且對這部分遺產擁有完整的所有權。將來,另一方配偶對外贈予或再婚,其所繼承的遺產難免發生易主。最後,遺囑信託可以讓立遺囑人實現多重目的,如將財富照顧多代後代,甚至將未出生的後代作為受益人。這突破了《繼承法》的限制, 因《繼承法》 僅保護了遺產分割時胎兒的利益,對於以後的後代則無法顧及。遺囑信託還可以將私益與公益目的同時實現。如財產本身用於受益人的分配,但財產所生收益用於公益慈善事業。

配套的信託稅收法律和信託登記制度不可忽視

遺囑信託是遺囑與信託的結合。但遺囑信託究竟是信託的下位概念,還是遺囑的下位概念,長期以來是有爭議的。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枯燥」 的理論問題,但從立法和財產登記管理制度的角度,卻也是一個基礎的問題。遺囑信託,如作為遺囑的下位概念,在辦理財產變更登記的問題上,則可以納入當前的財產登記制度中去。而如果把遺囑信託界定為信託的下位概念,財產登記的觸發原因則為「信託」,那麼現有財產登記制度或需做較大變動方可將遺囑信託融入。筆者認為,此次《民法典》雖然僅有13個字描述遺囑信託,似乎可以理解為將遺囑信託更加傾向於強化遺囑的屬性。這樣一來,就遺囑信託而言,《民法典》為一般法,《信託法》為特別法。在一些財產登記制度方面,按照遺囑屬性的邏輯去完善現有的財產登記制度,面臨的阻力可以說是最小的。此外,遺囑信託的落地,得益於《民法典》繼承編中完善了遺產管理人和遺囑執行人的相關條文,因此遺囑信託想必會成為我國民眾財富保全和傳承的一個更為普惠性的工具。

臺灣地區的《信託法》也規定有遺囑信託,臺灣地區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擔任受託人。我國內地與臺灣地區同根同源,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頒布了各自的信託法。因此臺灣地區遺囑信託的經驗,值得內地借鑑。臺灣地區遺囑信託業務發展的早期,通常由委託人與受託人籤訂合作意向書,確定雙方意願。待委託人去世則遺囑即刻生效,而後遺囑執行人與受託銀行籤訂信託約定書,遺囑執行人辦理申報遺產稅及財產交付信託。現在臺灣地區信託業對業務模式有所調整:由委託人與受託人比照信託契約籤訂信託約定書(或遺囑信託受任契約書),對未來信託管理細節及相關權利義務進行詳細約定;待委託人過世後,遺囑執行人辦理申報遺產稅及財產交付;受託銀行依據契約內容管理信託財產。

當然,遺囑信託相關配套制度的出臺,非一日之功。但既然《民法典》將「遺囑信託」 置於繼承編下,將遺囑信託與遺囑、遺贈等並列作為財富傳承方式,毫無疑問將為後續遺囑信託相關配套制度的出臺奠定基礎。配套制度除了財產登記制度外,信託稅收法律制度和信託登記制度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我國臺灣地區在1996年頒布實施《信託法》後,又在2001年通過了七部信託相關稅法的修正案,掃清了信託落地的稅收制度障礙。信託登記是我國《信託法》的又一「特殊」 的要求,對於那些法律、行政法規要求登記的財產設立信託的,除了辦理財產變更登記外,還需辦理信託登記。但信託登記細則遲遲未能出臺。建議未來《信託法》修訂之時,將信託登記改為對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信託制度,在英美法下,是一種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在保障民生、公益慈善等方面均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國的信託制度自出現伊始,似乎是遠離普通民眾的。此次《民法典》 規定的遺囑信託,是信託制度的普惠,也是信託制度的回歸。我們期待「遺囑信託」 走進千家萬戶。

(作者柏高原博士是京都家族信託法律事務中心秘書長,南開大學資本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湯傑是京都家族信託法律事務中心成員、南開大學民商法博士生。)

業界熱議

從實踐到立法,家族信託都已被實質接納

作者:王小成 胡冬雲

在2020年兩會上,《民法典(草案)》審議表決的最後衝刺階段,繼承編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增加了第三款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這個最後的「彩蛋」無疑成為了我國繼承法領域的一顆閃耀的明珠。

《民法典》針對遺囑信託雖然沒有規定更多的規則,但實現了繼承法與信託法的初步銜接。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私人財富積累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量級,創一代民營企業家向二代交接班即將迎來高峰期,遺囑信託作為財富傳承的重要工具將會引起更多的關注。

無獨有偶。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全國法院第九次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強調了信託財產的獨立性是現代信託制度的靈魂和核心。

綜合以上,關於家族信託作為財富管理傳承的工具,從我國立法層面,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意見,再到地方法院司法實踐,都已經被實質接納和認可,真正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家族信託的春天已然到來。

(作者王小成、胡冬雲是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20年7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開啟與家人共度的閱讀時光

LOVE

相關焦點

  • 被民法典提及的遺囑信託是什麼
    來源:金融時報作者:胡萍民法典第1133條第3款——「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是民法典唯一一次直接提及信託。業內人士認為,能夠在一字千金的民法典這一重大基礎性法律中寫進這個條文,實屬不易。關於民法典中提及的遺囑信託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盈科全國私人財富管理法律服務中心主任張曉俊律師。《金融時報》記者:關於設立遺囑信託此前在信託法中已有提及,此次進入民法典有何意義?
  • 遺囑信託:《民法典》這樣規定(律師信箱)
    來源:人民網作者:楊朝軍楊律師:我看到《民法典》中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請問什麼是遺囑信託?遺囑信託有什麼作用?遺囑信託的設立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關於您提出的遺囑信託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對財富管理和傳承有著廣泛而迫切的需求。《民法典》立法順應社會需求,第1133條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明確遺囑信託的法律效力。這一立法變化表明,遺囑信託同時受《民法典》和《信託法》規定的約束。
  • 《民法典》或推動遺囑信託發展 養老信託可為信託公司轉型重要突破口
    財聯社(上海 實習記者 林漢垚)訊,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並決議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民法典》第1133條第3款明確地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 速讀//遺囑信託:《民法典》視閾下的新思考
    速讀//遺囑信託:《民法典》視閾下的新思考 2020-11-09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增補遺囑信託條款對財富管理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信託法律關係與我國《民法總則》和新頒布的《民法典》確認的委託、代理和行紀法律關係不同,信託具有自己獨特的法律特徵。信託財產具有雙重屬性,即是受託財產,又具有獨立性。信託的意思表示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靈活性。遺囑信託屬於民事信託,是受《民法典》和《信託法》規制的民事法律行為。具有信託法律關係的法律特徵。
  • 【民法「典」讀】《民法典》關於遺囑效力順序的變化
    【民法「典」讀】《民法典》關於遺囑效力順序的變化 2020-10-16 1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議《民法典》對於家族財富管理的影響
    意思自治原則是《民法典》的核心和靈魂,這在《民法典》中有充分的體現。例如,《民法典》新增了列印遺囑和錄像遺囑,讓遺囑更加自由,形式更為多樣。同時,《民法典》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意味著立遺囑人可以自由選擇採用自書、代書、列印、錄音、錄像或者口頭遺囑的形式來撤銷或者變更公證遺囑,避免因立遺囑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無法自行變更之前書立的公證遺囑的情況,有利於立遺囑人真實意願的實現。
  • 盛世民法典丨家企財富傳承寶藏工具:遺囑信託
    《民法典》繼承編中,有一個將對未來繼承程序、財富傳承產生重大影響的新名詞出現了!它就是——遺囑信託。遺囑信託和遺囑有何不同?又會有哪些新的作用?能否真正落地實施?……今天,律家君帶大家來看看律師如何解讀遺囑信託!一、「遺囑信託」是什麼?要理解遺囑信託,先要了解什麼是信託?
  • 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法條解讀】民法典的繼承編首次將遺囑信託寫入法律,是對現實需求的法律回應,意義重大。明確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這是遺囑制度的一大突破:確立了遺囑信託的合法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遺囑信託究竟是什麼?
  • 遺囑信託是有錢人專屬?你真的了解過遺囑信託
    以上的遺囑信託第一案讓許多人意識到財富傳承的方式除了常見的遺囑之外還有遺囑信託這一方案那麼遺囑信託到底是什麼根據《信託法》的規定,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而遺囑信託則是指立遺囑人通過訂立遺囑,將財產轉移到受託人名下,由受託人根據立遺囑人的目的,以受益人的利益為目標打理信託財產。
  • 《民法典》起草人楊立新等三大專家齊聚平安私人銀行雲會場 詳解...
    此次雲會場,平安私人銀行邀請到《民法典》起草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立新教授、平安銀行總行零售業務兼私鑽事業部常務總裁蔡燦煌、平安信託信託融資事業部業務總監彭湧同場對話,詳解《民法典》對國民生活及財富管理的影響。
  • 營口大石橋法院適用《民法典》第一案——「列印遺囑」繼承糾紛案...
    營口大石橋法院適用《民法典》第一案——「列印遺囑」繼承糾紛案成功調解!被繼承人李某某因病猝逝,生前立有列印遺囑(2名見證人籤字)將個人銀行存款確定由被告張某某(配偶)繼承。
  • 上海律師┃民法典列印的遺囑有錄像法律承認嗎?
    這給當事人訂立遺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那麼民法典列印的遺囑有錄像法律承認嗎? 一、民法典列印的遺囑有錄像法律承認嗎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應當在遺囑的每一頁籤名,註明年、月、日。而以錄音錄像形式訂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 明年起,《民法典》統一規定這樣辦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將正式開始實行,《民法典》中對於房產繼承的規定,出臺了許多新舉措,能夠有效減少因遺產分配而造成的家庭矛盾糾紛。1、調整遺囑形式我們都知道,遺囑是繼承房產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本次調整的重點部分。
  • 《民法典》公證遺囑效力不再優先 律師:與時俱進,更尊重遺囑人真實...
    現階段,按照《繼承法》相關規定,老人想要變更之前做出的公證遺囑,就必須到公證處再辦理一個新的遺囑,但老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可能身體情況已不能到公證處辦理了。面對這種情況,按照現有的《繼承法》,原來的公證遺囑就無法撤銷和變更,這就可能會給老年人晚年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影響。未來,這一難題將有望得到解決。《民法典》中規定,遺囑人可以撤回、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
  • 楊立新:《民法典》新規中15條法律要點解讀
    《民法典》物權編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即「住改商」應當經有利害關係業主的一致同意,才可以進行。 第六編:繼承 11/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民法典》繼承編第1133條各款分別規定: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 劉奶奶立了3份遺囑,根據《民法典》如何分割她的1個億財產?
    我們認為:劉奶奶立的第1份自書遺囑有效!雖然第3份遺囑表面是最後一份遺囑,還經過公證,也是無效的。理由是第3份遺囑沒有二個以上無利害關係人作見證,缺乏遺囑有效的要件。第2份遺囑同樣沒有二個以上無利害關係人作見證,缺乏遺囑有效的要件。所以也是無效遺囑。雖然根據舊《民法通則》規定,立多個遺囑的,同時有公證遺囑的,公證遺囑最為有效。但是新《民法典》規定,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牴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準。
  • 每周一典:列印遺囑,讓遺囑形式更加多樣化
    今天我們來學習每周一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條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應當在遺囑每一頁籤名,註明年、月、日。本條所規定的列印遺囑是《民法典》新增加的遺囑形式。《民法典》緊跟時代步伐,在現行《繼承法》規定的幾種遺囑形式上增加列印遺囑為有效的遺囑形式,是對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的回應。今天,我們從「實踐中列印遺囑應注意什麼」來展開學習:
  • 解讀公證遺囑、遺囑執行人問題
    歡迎走進鵬法微課堂了解《民法典》中與你息息相關的問題今天要講的法律知識與公證遺囑、遺囑執行人有關廢除:《繼承法》第二十條第三款 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條 第三款: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牴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準。
  • 【東方公證】《民法典》學習講座(2):《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
    《民法典》關乎國計民生,《民法典》物權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通過確認和保護物權彰顯法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維護和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法典》物權編在對《物權法》進行適度修訂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並延續了《物權法》「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的立法目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