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企業裡還沒有幾個「好人」呢?
不過這種好是要打引號、加問號的,因為他們是好好先生,這種的處世哲學是明哲保身,誰也不得罪。
在生活中這樣的人有很多,影響也不大,這樣可能還會混個好人緣。但在工作中這樣不行,因為做事就要得罪人。
比如任正非在華為推進管理變革,什麼叫變革,其實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他本來在這個廟裡做方丈,你把他調到另一個廟裡做和尚,他能不生氣?
但如果顧及這個人利益和情緒,那變革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企業界,這種「好人」還有個說法叫「小白兔」,比如馬老師就跟史玉柱爭論過是溫順的「小白兔」危害大,還是那種壞人危害大。
結論是「小白兔」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更大,因為這些人有欺騙性,他們人緣好,很會討人歡喜,更重要的是他們繁殖快,非常善於用「人情」去拉幫結派,找同類。
如此,一個部門有一個這樣的人,這個部門或團隊就會很快平庸化,畢竟數據和結果不會騙人。
很多老闆對這種人的危害性往往缺乏深刻的認識,人嘛,畢竟是感情動物,總覺得跟自己這麼多年了,能力雖然有問題,但「忠心」還說得過去。
所以,好人、小白兔在大小企業都是普遍存在,或多或少而已。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做人,但這個做人不是說讓你做好好先生,而是告訴你要明白人性的複雜和人性的規律,只有懂人性,你才能把事做好。
各級領導幹部不但要學會做人,也要學會做事,踏踏實實地做事,認認真真地做事。那種只說不做,或只會做表面文章的人,只會進行原則管理、從不貼近事件的人,不能得到提拔和重用。
任正非曾強調,華為必須堅定不移地推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方法,對自己的上級、對自己的部下,有什麼不對可以說一說。如果人人都顧及影響,想樹立個人的威望,都做「好人」,企業管理的進步就無從說起。
管理就是得罪人,要做事就必然要得罪人,不遭人嫉是庸才,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做工作,又怎麼會誰也不得罪,而又能把事情做好呢?
比如大家一起做某項工作,但就有人是喜歡做表面文章,說得比誰都好,但幹啥啥不行,做成了他功勞最大,失敗了他責任最小,這樣的人能力不行,但慣會胡攪蠻纏,渾水摸魚。
這樣的人就是團隊的害群之馬啊,管理者越明智,就越沒有這樣人的立足之地。
而且企業內部如果大家都能實事求是,用工作成績和責任結果說話,那這樣的人也不好混,畢竟能力在那裡擺著,誰也不會因為你說幾句好話,送點小禮物,就跟你混在一起。
豈不知上戰場打仗時候,最怕身邊的人是豬隊友。
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有個很好的地方就是簡單直接,不慣著那種能力不行的人,相反,如果老闆懲罰這樣的人,趕走他們,年輕人還會覺得這個公司有前途。
「在華為應該有這樣一個定理:員工靠知識、靠誠實勞動,應得到較好的報酬,不靠誠實勞動及知識就能掙到錢就說明管理有問題。」
要想公司有這樣的工作作風,首先要從高層幹部抓起,任正非就在幹華為幹部會議上指出:
每位領導不能公布他部門30%的優秀人員名單、10%的後進人員名單,他就有可能到臺下去。因為他們沒有管理的能力與管理的跨度。
真狠啊,華為的「末尾淘汰制」對那種「好人」是好不容情的,在華為創業階段,任老闆強制要求每個部門都要上交末位淘汰的名單,哪怕部門主管捨不得,那也沒辦法,落後者必須被淘汰掉。
這就倒逼人員努力奮鬥,多產糧食,用工作成績說話,這樣一來,組織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