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戰略觀:決定企業生死的,記心裡,照著做,員工主動幹

2020-12-11 騰訊網

任正非43歲開始創業,一手把山寨公司變成了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同時開創了依法治企的先河。最讓老闆和管理者傾慕的是,華為公司的狼性精神。他的管理思想總是閃著質樸而又非常實用的火花,有人稱之為中國真正的商業思想家。

一,任正非的戰略觀

1,不要在一些非戰略機會點上計較,否則局部利益牽制了戰略競爭力量。

2,戰略決策關乎方向。方向錯誤,速度越快越容易翻車。

3,要學會在非戰略目標上,拒絕客戶的需求,專心致志地做好一款產品。

二,任正非的決策觀

1,不是擁有資源的人來指揮戰爭,誰來呼喚炮火,就該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

2,決策的時候,不能只把寶押在一個上面,因為做產品只選擇其中一種考慮,風險太大。

3,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機會少,而是因為機會太多。,

三,任正非的管理觀

1,職業化管理,指的是解決企業內部問題要靠「法治」而非「人治」。

2,管理就像長江一樣,我們修好堤壩,讓水在裡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覺,但水還自動流。

3,華為的每個部門都要有狼狼組織計劃,既要有進攻性的狼,又要有精於算計的狼。

四,任正非的文化觀,

1,如果價值評價體系不正確的話,那我們的導向體系就錯了,我們公司就永遠發展不起來。

2,管理的本質一直沒有變,而真正拿不走學不會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只有企業文化。

3,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五,任正非的權責觀

1,凡事都匯報請示,導致辦事效率低下。

2,確定「對事負責」是整個系統改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如果不能實現這一點,華為的前途將令人擔憂。

3,事事請示,層層上報,實際是在推卸責任與擔子,把風險與困難都甩給上司,自己當甩手掌柜,不敢承擔責任的表現。

六,任正非的授權觀

1,權力下放給最明白、最有責任心的人,讓他們對流程進行例行管理,高層實行委員會制。

2,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

3,授權不是分權,授出去的是決策權,保留下來的是監督權。

七,任正非的競爭觀

1,只有以儘可能少的成本,創造儘可能多的價值,企業在競爭中才能立足。

2,只有瞄準業界最佳才有生存的餘地。

3,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八,任正非的成本觀

1,管理中最難的是成本控制。該花的錢一分不能少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能多花。

2,要活下去,就一定要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

3,沒有科學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企業就處在生死關頭。

業務員是人員變動最頻繁的職業,如何有效激勵並留住優秀業務員是困擾企業及銷售管理者的一個難題?

傳統薪酬結構設計: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加班工資+技術工資+績效工資+提成(分紅)獎勵…

這種設計最大的缺點是:

1) 彈性小:固定的部分比重大,例如非業務崗位的固定部分可達80%以上。

2) 無法衡量:員工收入與其價值不能相對有效地衡量出來。

3) 薪酬與員工價值失衡:價值應等於價格,員工付出、創造的結果與其收入沒有直接對等關係。

工作量 = 產值 + 價值

薪酬的彈性越大,員工的創造力就越強!

將業務員薪酬設計為KSF模式

什麼是KSF?

1. KSF給員工提供6-8種加薪方法,員工獲得加薪的機會更多

2. 將員工的價值與薪酬相結合,員工創造的價值更多,拿到的薪資更多

3. 讓員工看到獲得加薪並不難,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實現

4. 最重要的是,薪酬設計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合理的,是員工樂於接受的

由於劉總公司業務員業績受時間影響,那在KSF模式下,可以分階段設計他們的薪酬:

1、入職3個月以上不到6個月的員工

為鼓勵他們將過程做的更好,可以將業績平衡點適當調低,更關注過程性的指標,如上傳產品數、有效詢盤數等等。

2、入職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員工

公司可以將激勵重點應從過程轉變為效果,更加關注效果性的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等。

但因為這個階段的員工業務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平衡點也不宜設置過高,否則會讓員工覺得加薪太難,從而失去信心。

3、 入職1年以上的員工

這個時候的員工業務能力已趨於成熟,平衡點可正常設置,同時加大獎勵力度,讓業務員更有衝勁。

4、高級業務員給予大幅激勵

按照這種方案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也得到了劉總的反饋:

1.3個月以下的新員工積極性明顯提升,之前還會被催著去發郵件、打電話,現在不僅會把公司現有的資源運用的很好,還會想方設法通過別的方式增加產品的曝光度

2.工作一段時間的員工之前都是準點下班,現在為了衝業績,都會自覺在公司加班

3.老員工不再滿足於老客戶資源,開始積極開發新客戶

4.不到半年,公司業績上升了30%,員工離職率減少了10%

現在劉總根本不用去監督員工幹活,員工會自動自發去拼命幹。員工薪資增加了,企業效益也變好了。真正實現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2、建立更高級別的內部合伙人機制

凡是高級業務員、業務經理,即可成為企業當年的內部合伙人,一起分享企業增量利潤。

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做3-5年的合伙人模式,再做股權激勵是最好的,合伙人同樣要員工掏錢入夥,但並不擁有公司的股份,並且合伙人不是分享所有的剩餘價值,而是分享增值增量部分的剩餘價值,我們主要匹配好企業的分配率、員工的回報率即可,員工有錢放在銀行只有極低的利息,如果放在公司有20%以上的回報率,員工肯定希望把錢放在公司獲取更高好的回報。

合伙人可分為兩種方式:

1.公司合伙人制:合伙人一起分享整個公司的經營成果;

2.項目合伙人制:僅針對核心業務或項目做合伙人分配,員工可以成為多個項目的合伙人;

3、建立股份與期權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經理培養年業績達500萬以上的業務員10人以上,即可以成為企業的股東或成立分公司,擁有公司股份。

給員工做了3-5年合伙人後,我們根據合伙人的貢獻結果,讓合伙人直接入股,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式:

(1)契約股:通過固定資產或投資回報率來測算公司的股本,採用契約股的方式代持在大股東的名下,讓優秀的業務員成為企業的股東之一。

(2)期權激勵:分階段來激勵員工行權,通過3-5年,優秀員工不斷增加公司股份,享受公司分配。

總結: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找優秀的業務員,但基本上採用「底薪+提成」的單一激勵方式,導致很多業務員被同行挖走,這種方式是很難可持續的。李太林薪酬全績效模式,通過使用多元激勵模式,達到留住優秀人才,提升企業業績的目的。

相關焦點

  • 任正非:這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讓員工主動幹、拼命幹的薪酬模式
    任正非自認是一個有「灰度」的人,他說: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十分難掌控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沒有真正領會的人,不可能有灰度。 如果管理者只顧溫度忽略力度,就會導致管理者失去原則變成爛好人,造成員工不敬畏規則,視企業制度於無物,無法管理好整個團隊。
  • 華為從創立到崛起,任正非都做了哪些關鍵而有遠見的決定?
    在華為創立到崛起的幾十年中,任正非都做了哪些關鍵而有遠見的決定,我摘錄一些給大家看:1、44歲的任正非在一個電子公司當經理,栽過跟鬥,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處於中年危機之中的任正非沒有時間感傷,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公司;
  • 企業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任正非為何要給「老兵」股權?
    對此,員工也是認可的,不然「前浪」要是不拍在沙灘上,那「後浪」怎麼出頭?有的員工心裡不服氣,覺得自己是給公司賣力,公司「壓榨」完了之後就扔了,比如職場上的「35」歲現象,年輕時候「996」,體力、精力稍有下滑就被「優化」了。這何其不公啊。
  • 任正非:換套薪酬模式讓員工主動幹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區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這些人已經徹底不做工人了,郊區的年輕人也鄙視做工人,就算再沒有門路,那也得在工廠招個清閒的管理職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剩下的歪瓜裂棗,越來越不會幹活,還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幹,真要技術的工作幹不了,企業根本不敢要。 做壞一批產品,損失遠遠大於節約的工資,熟練工培養周期太慢,所以出現搶工人。說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點兒技術的不多,企業沒法用。
  • 華為任正非:設計管理和銷售人員的激勵薪酬機制,讓員工主動幹
    有一個權威調查,隨機調查了3000多家中國不同行業和不同規模的企業(包括在華的世界500強企業),結果顯示這些企業都在做績效管理和考核,但他們對績效工作的滿意度結果如下: 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50年內不會上市,因為我們不缺錢,上市都是圈錢的把戲,華為要把所有的利潤都分給那些敢於拼搏,為公司奮鬥的員工。
  • 唯一被華為呼喚回來的員工,任正非親自道歉:你回來吧,公司錯了
    在任正非的眼中,他的員工也跟他的老闆一樣,他知道沒有這些員工,企業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他非常看重員工的待遇華為唯一被呼喚回歸的員工在2017年,任正非在華為心聲社區裡就發了一個「尋人啟事」,上面寫道:「加西亞,我們期待你,孔令賢你回來吧。
  • 任正非:華為為何不缺人才,做管理就要不怕員工走人!小善即大惡
    任正非說:「做管理就是不怕員工走人,各級管理幹部不要追求公司裡一團和氣,要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很多人覺得作為領導應該具有親和力。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凡事是成功的創業者,對待員工都是嚴格的。任正非強調,現在我們很多人就容不得別人說半句壞話,進攻就是進攻自己,永無止境。「你都沒有思考華為哪兒做得不對,你怎麼領導一個團隊做對呢?」
  • 華為7000餘老員工集體辭職,任正非:競爭意識與進取心很重要
    任正非要求員工要有「狼性精神」很多人都聽過華為的「狼性精神」,在任正非的觀念裡,他認為做企業就是要發展一批狼。這些特質也正是企業管理對於員工的要求,任正非對於員工管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心得。他認為「永恆充滿危機感的意識」是華為發展的基石。
  • 苦難英雄任正非:曾砸20億給外國公司,高層反對,員工辭職
    任正非為啥非要千裡迢迢把他們請來呢?還超大手筆,砸出幾十億人民幣?因為任正非發現,當時的華為正在進入快車道。企業的高速發展如果沒有先進的管理和服務做後盾,後果不堪設想。為此,高瞻遠矚的他早就在遍尋諸葛亮了:國內企管專家,歐洲諮詢公司,美國休斯公司,惠普等大企業。
  • 1100名員工被裁!任正非大怒,痛批管理層:鼠目寸光
    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企業最終的目的是為員工創造幸福。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壯大,靠的不是領導者的能力,而是員工的付出和人才的引進。1100位人才流失,任正非大怒大家都知道,任正非非常重視人才,曾經為了留住他們,任正非還做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為了一個俄羅斯數學家,直接在俄羅斯設立研究院;開啟「天才少年」招聘計劃等等,都顯示著他對人才的渴望和重視。
  • 華為董事長選舉冷場,任正非說了1個故事,下午就全票通過
    華為作為中國企業100強,其選拔高層的制度亦是如此,在華為,只要有能力,都有機會坐上CEO的位置,在這裡沒有獨裁,唯有實力說話。華為董事長選舉冷場任正非1987年創立華為,當年他43歲,公司發展前期,體制還不完善,科學管理也有待提升,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任正非決定選拔董事長。
  • 積分制考核辦法:任正非說要捨得給員工工資,為什麼他這麼捨得?
    任正非也說過,要捨得給員工工資,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任正非會這麼捨得給員工發高工資呢?華為希望通過培養、激勵員工來為企業帶來更好的利潤。許多企業家認為,基層員工是愚昧、無知並且沒有價值的,因此,對基層員工一直在剝削、放棄、招聘之間循環。
  • 華為壯士斷腕送走榮耀,任正非做了兩個決定,一齣好戲才剛剛開始
    直到大洋彼岸的華為異軍突起,這種躺著賺錢的方式行不通了,更要命的是,華為5G正在領跑全球,感受到巨大威脅的美國決定出手了。 見慣了大風大浪的任正非也坦言:美方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極限施壓之下,華為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甚至一度傳出解散員工的消息。
  • 一套讓優秀員工主動積極幹的薪酬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很多老闆不停宣揚「福報」與「奮鬥」,卻無法贏取員工真正的忠誠與事業心。反而華為這種不要求員工感恩的企業能獲得員工真正的奮鬥,乃至外界的認可。 任正非在接受陳春花教授訪談時的回覆:如果員工感恩華為,相信華為是做錯了,那一定是我(華為)給他多了。
  • 華為生死存亡之際,任正非不妥協!郭凡生:輪值董事制度,行不通
    任正非為了發展業務,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當年的華為有多大規模呢?任正非介紹:6個員工,5個合伙人,5個合伙人都跑了4個,只有我一個堅持了下來,幾塊萬用表,一臺示波器,我自己親自扛東西,華為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
  • 任正非當「甩手掌柜」,因為做了這些事
    我國企業在借鑑西方現代管理方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不適配的問題,看看華為的做法,也許會有啟發。03措施三:授權放權據任正非說,在華為前十年,在很多事情上他讓各地負責人自行決定,公司高層幾乎沒有開過辦公會,這應是華為創造的紀錄之一。1999年任正非放棄了董事長之職,從此再也沒有擔任華為最高領導職務。
  • 華為員工投訴食堂夥食差,任正非的發文回應,獲華為上下員工點讚
    先來看看華為的輪值CEO如何回應輪值CEO徐直軍:公司內的研發隊伍是幫助華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也不是決定因素,研發人員不是天之驕子,華為食堂飯菜再來看看任正非是如何回覆:任正非看到員工們的這條投訴後,很快做出了回應:
  • 華為7000名老員工集體辭職,任正非:支持,華為沒終身成就這一說
    7000餘老員工「集體辭職」華為這麼大的企業,每年辭職和入職的人不在少數,這是一個企業的發展新鮮血液流動的表現。但前些年,華為卻有7000名員工「主動辭職」,而任正非甚至還鼓勵他們辭職,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其實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集體大辭職。
  • 在回顧了華為創業的困難之後,任正非如何克服困難?
    這位中年叔叔是任正非,那些加班的夜以繼日是忠誠的老員工,他們在華為成立時就追隨他。事實上43歲的下海和任正非和他的華為已經創業五年了,現在正面臨絕望的境地,他們已經六個月沒發工資了,這家公司不得不向世界各地借款以維持現狀,他們之所以處於這樣的境地,是因為任正非做出了一個非常頑固的決定,那就是開發一臺替代機器。
  • 任正非:人人都做「好人」,企業管理的進步就無從說起
    比如任正非在華為推進管理變革,什麼叫變革,其實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他本來在這個廟裡做方丈,你把他調到另一個廟裡做和尚,他能不生氣? 但如果顧及這個人利益和情緒,那變革也就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