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說:一個人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證明已經成佛,錯不了

2020-12-26 千面略懂先生

佛是大徹大悟大覺者。對於佛門弟子而言,修佛就是要行善積德,參悟生死悲歡,能大徹大悟,覺醒他人,做到造福大眾者,方能成佛。

那麼對於佛門弟子而言如此,對於世俗之人而言,成佛又有什麼特定標準嗎?怎樣才算真正成佛?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周邊一些佛門道友也很少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為了揭開心中的疑惑,我不遠萬裡,特意前往某座山澗寺廟,拜訪了一位高僧,在高僧的口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正解。

關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佛這個問題,高僧表示,看一個人修行高不高,是否成佛,關鍵是要看他是否達到這四個境界,如果能夠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就證明他佛緣具足,已經成佛。

01為善不執

高僧說:「 世人如要修繕佛道,首先就要有為善不執的菩提心,竭力戒除貢高傲慢的心態,不住相行於布施,不執著行善之相,放下內心對刻意為善的執念,皆可就地成佛。」

這個世上最能夠為自己積福積德的行為便是行善樂施,然而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只知道積德行善能夠積攢福運,因此一念執著,想要通過行善來為自己謀求回報,或名聲、或利益。

殊不知,這種對「行善」的妄念是最要不得的,是與佛道相悖而持的。要知道,心有所執,就會存有掛礙,執迷於虛妄,煩惱就會接踵而來。

故此,執著行善之相,看似積福,實則消福,內心無法平靜,不論是牟利還是修佛,其道路註定只會越來越坎坷。

就好比說佛家崇尚放生是第一善舉,於是很多「禪修者」就開始逐一效仿,故意買一些外來生物放生,想藉此來為自己謀求功德福祿。

然而,這種故意為之的善行,積累的福德是很淺的,很難有現實的福氣顯照,到最後甚至還有可能,因為自己放生外來生物,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警告罰款。若如此,那就是自己在給自己造作無名罪業了。

既然執善無以召福,反而容易引禍,那麼人到底如何行善,才算是行菩薩之道呢?對此高僧給出的答案是:「學水即可」。

所謂「上善若水」,水乃萬物之源,生命之根,其功德無量,足以受人千萬世的歌頌讚揚。然而水卻不圖功勳,默默無聞,潤萬物而不爭,這種行為,才真正算得上是大善舉。

總而言之,行善,不是行為從善就能為自己的積累福緣功德的,而是要發本我之心去行善,不執著於有沒有利益可圖。

要像佛菩薩一樣,以一顆隨緣心來普法傳法,利好芸芸眾生,廣結善緣,心懷慈悲仁義,才能讓自己印證菩提,真正躋身至佛陀的行列中來。

02老死不懼

高僧說:「佛法的要義,就是要讓人了生脫死,而它們的存在就是告誡世人,做人要像佛一樣,生亦無歡,死亦不懼,把生老病死看淡,才算真正認知佛法,從佛法中領悟成佛之道。」

相關焦點

  • 高僧的點撥:能夠覺悟成佛的人,都經歷過這四件事
    佛門常說「佛是覺悟的人,」從古到今如十二菩提,達摩祖師,再到六祖慧能等都是由人覺悟成佛,這也驗證人確實能通過修行覺悟成佛。生活中常聽朋友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從認識佛教,到學佛修行,到覺悟成佛,這是信徒終其一生所發的大宏願。學佛是高尚的,也是艱難的,最終得道之人鳳毛麟角,許多人修行一輩子,也無寸進,更難覺悟。許多人對學佛存有諸多疑問,成佛之路如此艱難,成佛的祖師們覺悟靠的是什麼呢?
  • 一位高僧說:一個人倒黴前會有這四個跡象,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好在我們每個人,在倒黴之前,往往都會有四個跡象,若有心能夠及時良心發現,興許大道還會將此人一視同仁的對待,免於黴運當頭。1.狂妄自大,不聽勸告「不知各位朋友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很多道理,旁人磨破嘴皮子,有的人也聽不進去,唯有讓生活親自教訓他。」高僧語重心長的說完後,嘆了口氣。
  • 釋迦牟尼佛說,靠自力修行成佛究竟要多長時間,和念佛沒法比
    釋迦牟尼佛說,靠自力修行成佛究竟要多長時間,和念佛沒法比。釋迦摩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之後又經雪山苦行六年,受盡大苦,瘦的皮包骨頭。
  • 仙翁洩天機: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這個世界至真、至善、至美,這就是經中所講的華嚴境界即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其實,在佛教人物中,有一個和這種華嚴境界很對應的形象,即彌勒佛。你會發現彌勒佛和其他宗教人物嚴肅拘謹的形象很不同的一點,便是彌勒佛總是在笑,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喜樂自在的神情。為什麼彌勒佛總是在笑呢?
  • 釋迦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還是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
    釋迦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還是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問: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還是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呢?答:凡是問到諸佛、古佛怎麼成佛的,這都是諸佛的境界。經中所說都不一樣。凡夫要去講佛的境界,像個生來的盲人一樣,毫無辦法。不過既然問到,也就鸚鵡學舌,依據經典表達自己粗淺的認識。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高僧告誡我:一個人,若丟了這2字,容易迷失自我
    這番旅途,確實讓自己收穫良多,其中結識了好幾位寺廟高僧,也同他們探討了我心中的疑問,其中一位高僧對「初心」的見解,和其他人不同。高僧說:「一個人的初心,即最初發的純正、純善、純淨之心,充滿了正能量,可照亮人生的無常。丟失了初心,就丟失了最初的志存高遠和自尊、自立、自強。」
  • 在家修行能成佛嗎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有的人說,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是一樣的。在家修行,你有出離心,有菩提心,那可以。雖然這麼說,我們從事實來講,幾乎很少,千百億人裡很難找出一個半個來,除非再來人,很難找出來。所以從我們的根機來講,佛設一大方便,就是讓我們出家來了脫生死,這是最主要的。當然,我們今生如果有不能出家的因緣,我們也得努力在家修行。
  • 你為何總是不開心?高僧:根源可能是你未悟透這三個真相
    知道這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朋友連忙向高僧詢問如何解除自己的痛苦。高僧回答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每個人的坎坷也好,不開心也罷,都是自己的身口意造業而來,所以不要把一切不順歸於外界。你為何總是不開心?根源可能是你未悟透這三個真相。」
  • 沒有這個法門,百千萬億人修行,沒有一個可以很快成佛的(宣化上人)
    其中有一個願力,他說:「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若有稱我名號而不成佛的,我也不成佛。」所以我們這一切眾生,可以說是很幸運的,遇見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就把這麼方便的法門,那麼容易修行的法門,給我們預備好了。
  •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三寶是佛家的術語,即佛寶,法寶與僧寶。其實真正知道三寶意思的人並不多,我們看到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寶,其實有的是假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得不到三寶。
  • 103歲的高僧夢參老和尚珍貴開示:我們學佛修行究竟有沒有竅門?
    夢參老和尚曾經開示過學佛修行的竅門問題。夢參老和尚開示說,我們很多人在學佛修行之後,總是感覺到自己所學習的佛法不夠。自己所了解的佛學知識、修行竅門不夠透徹。佛教經典看得不夠多。我們以念經來說吧,有的人以為念一部經太少了,可是如果念兩部經呢,又嫌太長了,很是苦惱。後來呢,又聽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圓滿的一部佛經,於是就專門只念《大方廣佛華嚴經》。
  • 聽菩薩說|要成就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同理,學佛修行人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才能到達彼岸,獲得涅槃。對於我們這些學佛的人來說,這四個條件非常重要。否則,就無法到達彼岸,無法實現我們的願望。如同四輪般的四個條件是:第一,身處寂靜處。指環境圓滿,主要指的是佛法中土,即佛法興盛的地方。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第一步,先發菩提心,如果不知道發什麼樣的菩薩願的話,就跟著佛經裡講的佛菩薩發的願那樣發願。最好是發願利益眾生,《發願守戒,發願吃素,這都不屬於菩提願,入地的菩薩戒律400條起步,就算你沒有受戒你平常也要按照戒律修行,這個時候的戒就是很多違反戒律的事說不能去想,想想就是破戒了。如果受不了,那你就勤修行爭取往生。》記住,怎麼發願,日後就要這麼去做。
  •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野狐身公案的哲理妙趣
    這叫做因果業報。印度佛教認為,因果報應,毫釐不爽。一般佛徒信佛行善,圖的是善有善報,來生投胎出生到一個享福人家。而佛教的根本理論認為:只有修成正果而進入涅槃寂靜,從而完全超脫生死輪迴,才是至高無上絕對圓滿的境界。這也叫做成佛。成了佛,就再也不會在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天人道這五道中轉生輪迴了。成了佛便在西天佛國裡呆著,永生不死,或者說無生無死。
  • 修行之後出現這三個「徵兆」,是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要留意!
    修行之事在人們的心目中很神秘,因為修行的人,會出現很多奇特之事。它與一個人的境界,是不可分割的。在過去,只有具備「根器」的人,才能修行成功有望。很多不具備「根器」的人,只能望而興嘆,對自己與修行無緣,感到惋惜。
  • 佛教:既然修行佛法,能做到隨遇而安嗎?
    自從學習佛法之後,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佛法修行者,能夠深領前輩大德的教益,自有受益匪淺之感,但是在這一過程之中,也看到了許多自認為(或被認為)是「高僧」的一些所謂名和尚,其名或有之,但其修行的功夫卻實在是不敢恭維,與其所獲得的名利實在是有點不大相稱,讓人頗有感觸。
  • 南懷瑾: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從出生伊始到撒手人寰,這段漫長而又短暫的生命之路,每個人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萬物生死循環,無論是前世、今生亦或是來世、永生,每個人的福報和命運都不盡相同。佛說:「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業力,然後再通過業力牽引出何樣的命運」。
  • 佛教故事:被迫出 家的高僧
    他不忘前約,到皇帝那裡去尋找轉世的老僧。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驚訝,對玄奘說:我沒有十九歲的皇太子啊!後來一查,老僧投胎投錯了地方,投到了當朝大臣尉遲恭的家中。於是傳詔下去,將那個青年宣來,令其隨玄奘出家。其時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前世的事情哪裡還記得!他已經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堅決不同意出家。皇帝大怒:不出家就賜死!
  • 【深入經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準提法的因緣
    道殿在遼代就已經被尊為法師,這說明那時的道殿已經在佛教界有顯著的成就和至高的地位。那麼經過元明兩朝準提法門的傳承和發揚,以及取得的奇蹟般的成果,道殿不僅僅是法師了,他足以可被尊為祖師。獨立學者、知名作家殷謙認為,尊道師為祖師的理由有三:首先,如我在開始所說的,準提法門從唐開元年間引進之後,當時法界中只知大日如來,不識觀音準提,而到後來在道師顯密圓通思想的影響下,準提信仰及其法門在元明兩代得到超前軼後的發展,盛況崢嶸,如:「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剎塵,獨有觀音與準提之救世最為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