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 哲
11月30日至12月4日,國家體育總局組織新華社、中國體育報等媒體記者,先後到我區北海、南寧、柳州、來賓四地開展2020年「走基層—體教融合宣傳採訪活動」廣西站宣傳報導,各地的體教融合情況讓記者們感觸頗深,尤其是馬山縣的攀巖進校園更具廣西特色。
三天來,採訪組先後到北海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南寧十七中、馬山縣古零鎮初級中學、來賓市第六中學和濱江小學、柳州市鐵二中學等地採訪。其中,南寧十七中與自治區體育局、廣西足協共建廣西女足,馬山縣古零鎮初級中學攀巖運動進校園,柳州市鐵二中學引進社會力量豐富學校體育活動等體教融合探索,各具特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報11月30日第七版曾報導)。
「體教融合的關鍵點是將體育部門優秀的教練和科學的訓練體系與教育部門的人才和場館資源有效結合在一起。」中國體育報記者劉昕彤告訴本報記者,馬山縣的體教融合很有特色,將這兩方面資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短時期就見了成效。
2017年8月,全國首個攀巖特色體育小鎮落戶古零鎮後,該縣開始實施「攀巖進校園」計劃,每年都投入資金建設校園的攀巖基礎設施,現已累計在23所中小學校建設了3003.7平方米的人工巖壁,覆蓋了全縣11個鄉鎮的學校,其中古零鎮初級中學的巖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巖壁。
在建設攀巖基礎設施的同時,該縣通過引進人才和購買服務的方式不斷加強完善攀巖教師和教練隊伍。一方面聘請部分全國有名的攀巖教練來馬山工作,一方面給編制,考錄體育專業應屆畢業生到學校從事攀巖教學,同時對所有開展攀巖運動學校的體育老師進行培訓。近年來,該縣的青少年攀巖選手在國家級賽事中獲得金牌61枚。
在古零鎮初級中學,在校生一周上一節攀巖課,對攀巖有興趣並願意接受訓練的學生,會選拔出來成立攀巖隊,周一到周五的17時30分至20時進行訓練,結束之後要回教室上晚自習,周末也有一天訓練。
一年前,通過筆試、面試,獲得了馬山縣古零鎮初級中學教師編制、從事攀巖教學的廣西科技大學體育專業畢業生何琪告訴記者:「我們定期對攀巖隊的孩子進行考核,根據成績分成幾個小組,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如果攀巖成績難提高,想加強文化學習,也可以退出。」
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自治區體育局、南寧市體育局和馬山縣政府四方籤訂協議,共同在馬山成立國家青少年攀巖一隊,成員都是從馬山各中小學挑選出的攀巖好手,目前隊員有30人左右。
古零鎮初級中學15歲的初三學生覃於妹就是隊裡的一員,在2019中國—東協山地戶外體育旅遊大會暨中國攀巖自然巖壁系列賽(廣西馬山站)上,她和同校男生韋俊飛分別奪得男女青年A組冠軍。在2019年、2020年的廣西青少年攀巖錦標賽上,她取得了難度賽第一名和攀石賽第二名的成績,為此還入選了國家攀巖集訓隊。
明年就要初中畢業的覃於妹期末總分在400分左右,對中考她並不擔心,按馬山縣教育部門的規定,攀巖比賽全國前八、省級前六、市級前三、縣級第一名,都可以按體育特長生升入高中。
「通過攀巖專項訓練的孩子身體素質與普通孩子不一樣,特別是力量和體能這方面。其次孩子經常參加比賽,開闊了眼界,思維方式也與其他孩子不同。」何琪說。
此次採訪活動的領隊、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副司長李晉陽表示,三天來採訪的這些地方,體教融合都各具特色。讓他印象較深的是馬山縣的攀巖進校園活動,在不落下文化課學習的情況下,攀巖運動在學校開展得有聲有色,不僅為國家培養了攀巖運動員,還提高了孩子的身體素質、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給了孩子們另外一條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