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共同富裕」不是西方高福利政策的「中國版」|求知

2020-12-18 長江日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引人關注。「共同富裕」,既是「天大的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正式列入了黨的綱領性文件,又是「極小的事」,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直接相關。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

(圖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

列入全會文件的「第一次」,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求知:《建議》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第一次」為何在此時此刻出現?

李楠:要從歷史縱深來理解這個「第一次」。

應當說,實現共同富裕是古往今來人類的夢想。古代中國講大同世界,近代西方講烏託邦社會,這都是講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夢想。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全面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與制度要求,將共同富裕從幻想變成可以實現的目標,並指明了具體的實現途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不懈奮鬥的初心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提出國家富強的發展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即將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這在「共同富裕」歷程中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正是站在這一起點上,我們可以向著更遠的目標謀劃共同富裕的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外化為具體奮鬥目標,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在此基礎上,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具體目標,這在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十四五規劃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其中對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具體目標,可觀、可感、可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共同富裕既要放眼長遠接續幹,又要立足當下踏實幹

求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既是遠景目標,又是階段目標,二者如何統一?

李楠:共同富裕是我們長期追求的基本目標,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可見,共同富裕是遠景目標和基本理想。

共同富裕又是階段性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分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定了共同富裕的過程性目標。在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都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階段性目標提出來,賦予不同的內涵和要求。無論是把共同富裕作為遠景目標還是作為階段性目標,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奮鬥目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既要共同,又要富裕,全體人民一個也不能少

求知:「實質性進展」振奮人心,如何理解這個「實質性」?

李楠:《建議》中的表述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兩句話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可以說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內容和原則。

共同富裕,重點在「共同」。「共同」這個主體是誰呢?既是14億中國人中的每一個,也是區域之間的共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共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共同。實質性進展首先是在主體上的「一個都不能少」。

「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首先當然是物質的富裕程度,比如物產富庶,出行有車,居住有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物質極大豐裕。其次是整體精神文明層面的。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富裕也是數量指標和生活品質上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通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係數等數據來測算國民富裕程度。共同富裕的實現有一個先後的過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這部分人積累相當數量的財富,才有財力、資本和經驗去幫助其他還沒有富起來的人,一起勤勞致富。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舉措,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使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使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使高品質的共同富裕落地生效,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求知:「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如何理解「明顯」?

李楠:明顯當然是可觀可感,不但表現在數字、指標和宏觀分析,還要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說,共同富裕既是一個接續奮鬥的目標,也是一個階段性目標,由一個一個的階段性目標連成我們的長期奮鬥目標。

具體來說,《建議》中十四五規劃部分,第12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是著墨最多、篇幅最大的,這就是在最近五年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具體謀劃。這一部分即是從收入、就業、教育、社會保障、身體健康、人口老齡化和社會治理幾個方面,繪就了五年路線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升在哪些方面?有怎樣的提升?老百姓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與之對應。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讓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

求知:如何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李楠:首先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方面,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越性;另一方面,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有效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

實現共同富裕,既要立足於把「蛋糕」做大,又要著眼於把「蛋糕」分好。把中國經濟發展的「蛋糕」持續做大、做強、做優,這是實現「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重要前提。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美好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要在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有制度保障。《建議》提出,紮實推動共同富裕,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這些是分好蛋糕的制度保障。

從發展思路上說,更重要的是新發展理念的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為「共享」。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強調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賦予了發展動力、發展過程、發展方式和發展性質的新內涵。

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富裕」與西方高福利政策有著本質區別

求知: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跟西方高福利政策有什麼區別?

李楠:從性質上說,二者有本質區別。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共同富裕就是在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發展和保護,以及生產關係的發展和完善等兩個方面,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從搖籃到墳墓」,以高福利為主要特徵的西方社會保障體系,一度被視為「均富社會和避免衝突的理想模式」。但是,這種保障體系是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不會超越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根本上說是「按資分配」之後的按人頭平均分配,既有失公平公正,又無法持久。

從道路上看,二者有本質區別。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原則和目的,70多年來,從先富帶後富、東部帶西部、城市反哺農村、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這一宏大的過程,一棒接著一棒幹,接續奮鬥走到今天。

西方高福利政策則是受制於不同任期內政府的執政思路,受制於不同狀態下社會發展程度。在經濟危機明顯的時候,福利收縮是政府社會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向。

事實正在印證這一點,伴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凸顯,面對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力,西方各國政府相繼開啟福利制度的改革重建之路。與此同時,民眾要求改善社保待遇、提高社會公正的呼聲卻日益高漲。西方國家福利制度改革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長江日報記者魯珊)

【編輯:鄧臘秀】

相關焦點

  • 堅持共同富裕方向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孕育於西方文化背景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深刻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與制度要求,讓共同富裕具備了從美好的夢想變為現實的可能。2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目標與居民投資國債選擇
    【財新網】(專欄作家 郭棟)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筆者通過比較國外文獻結論,結合中國國情數據,在量化分析和比較觀測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實現「共同富裕」遠景目標,要為居民家庭提供低風險、收益穩定的財富增值渠道;人民幣國債收益率與經濟增長率趨勢吻合,可以獲得中國經濟增長紅利;中美國債利率相對於經濟增長率的差異,體現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區別。
  •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思想縱橫)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明確將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的範疇,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可以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標志,從根本上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 鄭柵潔:在加快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23日,省長鄭柵潔在衢州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從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生所系,突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富民,精心謀劃明年重點工作、重大舉措、重要抓手,科學部署、精準施策,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在加快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為我們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理響合肥•舉旗幟】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強調:「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對城市和農村的社會資源配置途徑和方式是不同的,致使城鄉居民之間享受的社會福利待遇是有差異的,直接影響了鄉村地區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上述分析表明,唯有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化解,才能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 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是靠幾百年前掠奪全世界的嗎?
    西方能發展出現代文明和西方的高福利形成是兩個原因。西方之所以能發展出現代文明,確實是和從全世界各地掠奪資源分不開關係的。那麼為什麼別的國家都不去全世界各地掠奪資源,而歐洲這麼積極的去全世界各地掠奪資源呢?
  • 【獨家】任正非:防止高工資、高福利對企業的威脅
    社會要富裕,它必須要有火車頭拉著跑。火車頭拉的時候,就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差異。公司的價值分配體系要向奮鬥者、貢獻者傾斜,給火車頭加滿油。我們還是要敢於打破過去的陳規陋習,敢於向優秀的奮鬥者、有成功實踐者、有貢獻者傾斜。在高績效中去尋找有使命感的人,如果他確實有能力,就讓他小步快跑。差距是動力,沒有溫差就沒有風,沒有水位差就沒有流水。
  •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神聖使命,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與人民群眾願望追求的高度統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強領導力量  集中統一領導是黨在近百年奮鬥歷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正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才得以充分彰顯。
  • 學思踐悟丨共同富裕,從一夢萬年到來日可期
    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鄧小平的話指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同,明確了先富帶動後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成3A景區:旅遊年入1800萬,全鄉共同富裕
    、邯山區小堤村、圍場縣御道口村、昌黎縣葡萄小鎮6個村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周家莊鄉,至今仍保留著人民公社制度,被稱為「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68年間,社員們一直過著「掙工分、年終分紅」的集體生產生活。 周家莊作為「最後的人民公社」,恪守「不讓一戶貧困、不讓一家受罪、不讓一人掉隊」的信念,保持著「三包一獎」和「定額管理」基礎之上的「工分制」,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堅持依靠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周家莊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 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福利要素評析及優化策略
    內容提要:基於社會福利政策分析框架,從社會分配基礎、社會供給類型、輸送系統以及財務模式四個要素出發,評析中國主要試點城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共同特徵及存在的問題。因此,研究不同試點城市長護險制度的共同特徵及其存在的共同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美國學者Neil Gilbert與Paul Terrell提出的社會福利政策分析框架,(19)(P75)為研究福利分配製度中的共性問題提供了分析視角。文章基於此框架,對主要試點城市長護險制度的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力求為長護險制度的優化和推廣提供理論支持。
  •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從上個月832個國家級貧困縣「清零」,到今年年底所有貧困人口「出列」,預示著「十三五」期內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將如期完成,為此,我國要從集中資源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以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扶貧政策「不斷供」,讓貧困群眾吃下「定心丸」。
  • 北歐五國如此富有,是什麼支撐著北歐的高福利?
    北歐能夠實行這麼多年的高福利政策,不僅僅是靠著一兩項優勢的支撐。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北歐五國的人口數量都不多,人口最多的瑞典也只有不到一千萬人口。在古代的時候,人口代表著勞動力,人口越多的國家經濟就越強大。
  • 秦暉:中國的左派與右派需要一個共同的底線
    在中國的環境中,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存在著主要的重疊之處。我們就是站在這些重疊之處的人。」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所謂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經濟增長放緩的困境,而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卻似乎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一些學者口中的「中國道路」,即認為中國可能會形成一種迥異於西方的特殊制度。
  • 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總是喜歡貶損人家高福利,這是一種什麼病
    《我不是藥神》的英文名字Dying to survive譯為「向死而生」,很貼切啊。《我不是藥神》戳中了國人的痛點屏幕前哭聲一片,看不起病真是感同身受。有一種病叫窮病,有一味藥叫保障,中國人需要福利。「從搖籃到墳墓」,以高福利為主要特徵的西方社會保障體系被視為「均富社會和避免衝突的理想模式」。
  • 卡爾·馬克思杯 | 時事評論⑧:如何理解社會主義與共同富裕的關係?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曾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鼓勵一部人通過合法勞動和誠信經營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 上海交大國務學院謝嶽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當期首篇學術論文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比較政治系系主任謝嶽教授在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0期),發表當期首篇學術論文《中國貧困治理的政治邏輯——兼論對西方福利國家理論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