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北京皇城的恭王府始建於清乾隆時期的1776年,初為乾隆皇帝寵臣和珅所建,同時作為乾隆十女固倫和孝公主與駙馬豐紳殷德的居所。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歸天后第三日,嘉慶帝頒旨密押和珅,次日免除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二職。正月十六日(2月20日),嘉慶帝頒布和珅罪狀二十款,並查抄和宅。正月十八日(2月22日),嘉慶帝降旨賜錦,著刑部監臨市曹自盡,和珅時年49歲。同年,嘉慶帝將和珅宅賜予其弟慶王永璘,直至鹹豐元年三月十八日(1851年4月19日),鹹豐帝將慶王府轉賜給其弟恭親王奕訢,始稱「恭王府」。
這件來自於恭王府的玉雕圖徽,中西合璧,精美異常,神秘莫測。一座王府,半部清史,可見恭王府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歷史照片:恭王府阿司門照片)
年輕時的恭親王奕訢,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帝第六子。 奕訢歷經四朝,見證了大清王朝的未有之變,是晚清致力於改革的宗室成員。據《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奕訢自幼熟讀經史,精研《通鑑》,具備很深的漢學功底。加之生活在皇宮大內,對歷代書畫名家名作以及各時期的文玩古董經常觀摩考校,天長日久,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奕訢逐漸成為了一位才學出眾、精通古董及藝術品鑑賞的王爺。
《近現代名人小傳》中記載,奕訢「勤學能文,書法率更,詩學晚唐,尤精鑑別,書畫古董以屋十五楹盛之,鹹真品。」除上述記載外,根據宮廷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同治年間造辦處為恭親王製作各類文物器物座託、裝裱書畫等活計甚多,進一步印證恭王府內「書畫古董以屋十五楹盛之」的記載是有歷史依據的。同時,這些歷史資料也可以佐證,恭王府舊藏文物、藝術品的奠基人是恭親王奕訢。
最最令人惋惜和痛心的是,恭王府難以計數的古玩珍品,僅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失殆盡,其中流源最為清晰的是日本山中商社的購買。
在山中定次郎的領導下,山中商會在短短的幾年間抓住20世紀初歐美經濟高速發展,富裕階層對於東方藝術品的好奇、渴求的心理,快速在海外建立了銷售網絡,培養了東方藝術品在歐美等地的銷售市場。在北京建立山中商會支店,邁入了山中商會在中國發跡的歷史。山中定次郎於1901年在北京東城麻線胡同3號設立辦事處,1917年又購入肅親王家的一處300平米的四合院,作為山中商會在北京支店。山中商會北京支店長是日本人高田又四郎,日本店員4人,中國僱員15人。
(早期插入美國東方藝術品市場的日本春路家族的古董商們)
清朝被推翻後,親王府溥偉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妄圖復闢清室,主張整兵一戰。溥偉主張組織「滿蒙勤王軍」武裝力量,以武力與民國抗衡,同時聯繫各方力量,等待時機重掌江山。為解決武力復闢所需的經費,溥偉加緊了「毀家以紓國難,盡出古董珍玩,招商變賣」計劃的實施。為籌集復闢的「勤王軍」的軍餉,親王府溥偉將家中的收藏,除字畫之外的全部珍貴文物賣給了山中定次郎。
(下圖為小恭親王溥偉(奕嫡孫)的朝服照)
有關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恭親王在北京的府邸規模宏大,位於皇宮西北方向。直到1912年,當時其藝術收藏品的購買者經過繁瑣的手續才獲準進入。在高大的餐廳裡,一切都遵照小恭王的吩咐保持著他走時的樣子,甚至是一支抽了一半的香菸……院落的後部是大書房,那裡除了左右兩側豐富的藏書外,主要陳列青銅器和玉器。距藏書室不遠是一幢巨大的兩層建築……這座建築可以稱為『美術館』,裡面有數不勝數的珍寶。」
山中定次郎在1912年初冬的日記中,記述了這次恭親王府「挖貨」之行:寬敞的庭院內,有著一排排裝滿寶物的倉庫,其中又分為如意庫,書畫庫、青銅器庫,大概有幾十間。每間屋子裡的物品上,都落滿了厚厚一層灰。在庫裡你還能看到無數的翡翠珠寶手飾,多的就像是米店裡的大米。山中定次郎還得意洋洋地說,「任何古玩商的一生,都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最終,山中定次郎以34萬大洋的價格買下了恭王府除了書畫以外的青銅器、陶瓷、玉器、翡翠、座鐘等全部恭親王府的收藏。對於山中商會而言是一次大的賭博,同時也給山中定次郎帶來一生最大的輝煌,奠定了山中商會成為世界上最大中國古董文物交易商的堅實的基礎。
山中定次郎購得的恭親王府的收藏後,文物被迅速運回日本分類整理,並被分為三批,一批運往美國拍賣,一批運往英國拍賣,一批留在山中商會設在日本和美國的古董店中零售。
(1912年,山中定次郎會同恭王府的管家查看恭王府古玩時的合影)
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星期四)下午二點三十分,美國紐約,由美國藝術協會主辦的,來自於日本山中商社紐約公司的恭王府舊藏藝術品開始拍賣。今天來看,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五百三十六件來自於清恭王府的舊藏被瓜分一空,拍賣方共換得銀兩二十七萬六千多美金有餘。百多年後的今天,近五百多件的藝術珍品,除極少數的又回到拍賣市場外,大部分渺無音信,很可能被下一代人所遺忘,或混同於一般的古董所變賣流散。
近些年來,恭王府的管理部門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那些流落異鄉的舊物,但看來是渺無希望。既使是看到舊器,但也僅能是望洋興嘆。當年拍賣七百美元的一對乾隆《紫檀鑲玉圓座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臺灣收藏,在缺少原配的兩件紫檀六腿託幾的狀態下,於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四百一十萬美元。可見,在當下時節,恭王府的舊藏件件都價值連城啊。越是國之重器,私人掠奪佔有的欲望也加倍強烈,從而也千百倍地推高了拍賣價格。
191年恭王府拍賣圖錄中的舊圖(僅錄其一)
這件清乾隆《白玉雕山水人物圖插屏》,為恭王府舊藏,也是1913年拍品。玉質溫潤潔白,色澤純雅,雕工遒勁,布局巧妙,盡顯靈動之感,堪為乾隆朝的大雅御作。
經過近九十年的沉寂,這件插屏於1993年3月在紐約佳士得進行了一次拍賣。時間又過二十幾年,乾隆玉插屏預期將在今年七月於日本再一次上拍,估價:人民幣240萬。但本人掂量,此器如此恰逢時節地出貨,成交價不會低於千萬。
1913年的拍賣圖錄:一百多年前的攝影和印刷,使人無法感受到此插屏的魅力和價值。
除去1913年倫敦佳士得拍賣的210件,與臺北故宮意外得到的33件套恭王府家具外,追尋收藏恭王府文物去向的線索恐怕就是紐約拍賣圖錄了。人們今天要想目睹王府舊藏的風範,可在下面的部分圖錄中得到一些解惑,同時由於近十幾年來異常活躍的中華文物拍賣,也可能你會在無意的收藏中獲取了恭王府的舊藏,通過圖錄的對照,你可得到意外的驚喜。
無論如何,市場的流通是自由的。王府的文物即已流失,覆水難收。只是祈禱文物界中偶遇具有大德的收藏家,能有功德之舉。水能載舟也可覆舟,得位相匹,是獲取重要器物的限度。王府文物是民族的財富,它的回歸是利己、利國、利民的大德,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義務與責任。當然恭王府的管理者也應明確對社會贈予的態度,非常大度地給予鼓勵讚揚,樹碑立傳。恭王府拍賣圖錄很早就已登錄在美國史密斯協會的網址,可恭王府的網站卻無蹤影可尋,可見工不到位或氣量狹小略有曖昧之意,如此官僚管理,不利於文物的回歸啊!
紐約拍賣圖錄的封面:
因為頁數較多,本人將分批登錄恭王府玉器圖片:
第一天下午的拍賣。很多拍品沒有照片,如鼻煙壺類,這無疑對恭王府文物下落的追尋增添了巨大的或為不可逾越的困難。
除在形體、用料和雕工上,我們感到王府之器,氣度非凡外。在下列恭王府舊藏玉器中,人們也不難發現,即使是託座類的配品,也為名貴木材所精工細雕而就,原器原託,更添尊貴。可見當時日本人在收購時仔細認真的專業精神,即使得文物藝術品完整無缺有益收藏,又使貴重的王室家底無一漏網盡收囊中。正是此次交易,使得山中商社一舉成名,雄霸中國古董市場數十載,進軍英美市場,揚名於世。
縱觀圖錄,玉器數量最多,約244件,玉材有和闐白玉、翡翠、碧玉、墨玉等,以清代製品為主,個別為漢玉璧,器物類型包括有供器、擺件、插屏、筆筒、掛件、如意、玉山子等。雖然這批玉器年代不是太早,但它們玉質好,體量大,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觀賞藝術價值。
在瀏覽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恭王府的玉雕器皿工、型、料都帶有乾隆朝的特徵,是名、實俱佳的乾隆精品。如此規模寶藏的流失,不能不說是民族之痛。
侯門深似海,寶藏不鋒露。對於恭王府玉器類的收藏,好像歷史文獻中很少有所記載和描述,僅留下了當時日本古董商山中定一郎觀後的驚詫。
1913年的拍賣圖錄是留給我們較為完整的歷史記錄,高古玉成分不多。這件圖錄中表明是隋或唐代的鏤雕玉璧是為數不多的經典,而且恭親王特別製作的懸掛底託,並配以白玉佩飾,可為典雅名貴之極。此應為清宮造辦處之工,可為一例。
恭忠親王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和碩恭親王」。統稱「六王爺」;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諡「忠」。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喜溢秋庭圖》靜貴妃部分)
1860年,在英法聯軍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籤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夏,鹹豐帝過世,奕訢與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處死或貶逐了載垣、端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因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被殺[,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更為慈禧所怨。
(1872年由美國攝影師拍攝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其人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在其死後,繼任者多為庸碌之輩。
(恭王府的藏寶樓)
小恭賢親王溥偉(1880年12月30日-1936年10月10日),號錫晉齋主,滿洲愛新覺羅氏,是第一代恭親王奕訢嫡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
1898年承襲王爵,1908年曾被列為光緒皇帝繼嗣人選。慈禧太后死後,與攝政王載灃策劃誅殺袁世凱未遂。
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主張整兵一戰,是清皇族中的復闢派。
1912年2月,宣統讓國之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德國佔領的青島。
1913年他聯絡駐紮在兗州的張勳,策劃「癸丑復闢」未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青島,溥偉欲借日本勢力復闢清室。在日軍的支持下,他和善耆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黨,還在遼東一帶召納土匪,秘密組織勤王軍。
1916年2月,溥偉在青島期間曾收到前陝甘總督升允自東京送來的密函,信中敘述升允在日本聯絡上層力量支持復闢活動。見此信,溥偉遂和善耆加快了復闢步伐,並預謀六月中旬在遼南一帶舉事。可是6月6日袁世凱突然病死,日本政府寺內正毅內閣上臺,隨之改變了對華政策,將宗社黨軍隊和蒙古騎兵解散。
1917年張勳復闢,溥偉一旁觀望,沒有參加。
1922年2月善耆死亡,溥偉復闢清室的希望成空。同年秋天,在中國收回青島之前,溥偉從青島移居大連,在黑石礁築室「星浦山莊」(今為大連星海賓館),閑居中廣交大連文人,賦詩作畫,以打發其惆悵無聊的日子。他的《春日》詩最能表達復闢無望的心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為誘迫溥儀早到東北籌建滿洲國,將溥偉從大連接到瀋陽,讓其當「四民維持會」會長,揚言要以溥偉為首建立「明光帝國」。日軍還讓溥偉穿上王服,在滿洲國警憲的簇擁下祭陵。溥儀得知這一消息,急忙來到旅順,順從地當了日本的傀儡皇帝。從此,溥儀對溥偉心存戒慮,總是怕溥偉會奪去帝位,始終沒有給溥偉一個職位。
1936年初,溥偉安排妻室攜子女及私房細軟分別回原籍。溥偉死後側室周佳氏出於生計又攜一雙子女改嫁滿洲章姓正藍旗,並隱居長白山山區。溥偉猝死新華旅社裡,死因不明,享年五十六歲。
(恭王府)
對照恭王府1913年的拍賣圖錄,近百年來,其當時所拍出的舊藏,除去美國幾大博物館館藏用於展示外,私人收藏則很少顯露於市。有人曾推測除那次在英美拍賣的器物外,在此之前,山中商社於中日民間轉售的恭王府舊藏精品則更為精彩,但又苦於渺無蹤跡可循。
(2006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原恭王府舊藏,約60萬美元。)
1913年的恭王府拍賣圖錄:
2011年另一件王府舊藏,展示於香港藝術博物館,屬於私人藏品:
對照原圖,缺少了十分珍貴的原底座。上圖中後配的木託,則突顯不倫不類。
清末,北京城內幾個王府的迅速沒落,帶來了大量文物的流失,而且,變賣時詭秘沒有任何記載,流於海外的尚有保存,而大部分由於連綿的戰亂和文革動亂,可能將永遠石沉大海了。現在探討恭王府文物流失的文章不少,但也大都是轉抄和借題發揮而已。圖錄的刊登,一是保存資料,廣而告之;二是對號入座,追溯有源;三是緬懷與憑弔民族文化,恭王府中賞花題詩的人多,但對民族文物流失抱有痛切之心的人少。
煙雲筆下收,尋玉紐約樓;
人說恭王府,百年仍風流。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瀏覽美國1913年恭王府拍賣圖錄中的乾隆古玉:
不為尋常的一件恢宏玉雕之作,應為乾隆精品無疑,時至今日標榜數千萬也不為過矣。
由於時代的局限,可能是當時人們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僅到兩周為限,古玉大都喚為「漢器」。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購買首飾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古為今用,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