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秋知多少—隋唐

2021-03-04 慈名堂

打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隋唐時期的文化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尤其是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的文化不僅在本土大放異彩,而且還與日本、印度等諸多地區進行文化交流。

在隋唐這樣繁榮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同樣也乘著時代的快車變得更加進步,以至於在唐高宗年間由政府主持編纂了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且中醫各科專著如現存最早的外科學專著《劉涓子鬼遺方》、現存最早的傷科學專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專科著作也越來越多。

另外,由於隋唐時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因此中外的醫學交流在這一時期尤為突出,在漢代雖然也出現了波斯及西域的地方本草醫藥傳入的記錄,如《陸機與弟書》記載的有關苜蓿傳入中原的文字:「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但漢代的醫學交流十分有限,沒有隋唐時期的醫學交流頻繁。

除此之外,醫學大家諸如隋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可以說是集隋唐代以前醫學的大成。

至隋朝,中醫學已經歷經了1000多年的風雨,也在各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門學說也各自有了專門的傑出著作。例如:醫理與治法方面的巨著《黃帝內經》、方書之祖《傷寒論》、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等。至此,中醫學在理、法、方、藥等方面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其學術體系也基本達到了全面和詳盡的程度。

而中醫理論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漢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學和證候學說方面的專著出現得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醫博士巢元方率眾編著了《諸病源候論》一書。至此,才完成了對這一重要學科的確立,並且對於中醫極具特色的「病源學」和「證候學」進行了精細、準確的分類與描述,其內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於在其後的幾千年中,該書仍是最完備、最詳細的病因學和證候學專著。

巢元方,隋煬帝大業年間,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其書分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於醫術洞明原委,為隋代千古不朽之作。《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都不說是巢氏所作;《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不說是吳氏所作;只有《新唐書·藝文志》是兩書並載;《晁公武讀書志》稱本書為隋巢元方等撰,由此可以推斷這書可能並不是巢氏一個人所撰述的。

《諸病源候論》內容豐富,包括內、外、婦、兒、 五官、口齒、骨傷等多科病證,在一些傳染病、 寄生蟲病、 外科手術等方面,有不少精闢論述,對後世醫學影響較大。書中關於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的記載,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創,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外科手術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 外臺秘要》、《 太平聖惠方》等書中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據此書。1949年後有影印本。

孫思邈,隋唐間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隱居於太白山、五臺山學道,兼採種藥,濟世救人,因此被後世尊成為「藥王」。其代表作有《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對後世醫學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藥物、預防、衛生保健等。為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

該書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每個中醫學者的必背篇目,教導醫者應有至誠至仁、悲天憫人之心;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此外,《千金要方》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國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後世林億等人做《千金方序》:「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掇扁鵲節之難方,採倉公之禁經,仲景黃素,元化絲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餘郭玉、範汪、僧垣、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髒脈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貝是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痾,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生之術,總編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由此可以看出後世對《千金要方》的評價十分之高。

唐代王燾撰《外臺秘要》一書,本書匯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對醫學文獻進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論研究與治療方藥全面系統地結合起來 。

《外臺秘要》卷1~2為傷寒;卷3~6為天行、 溫病、瘧疾、霍亂等;卷7~20為心痛、痰飲、咳嗽等內科雜病;卷21~22為 五官科疾病;卷23~24為癭瘤、癰疽等;卷25~27為痢、痔諸病;卷28~30為中惡、 金瘡、 惡疾等;卷31~32為採藥、丸散、面部諸疾;卷33~36為婦兒疾病;卷37~38為乳石;卷39~40為明堂 灸法。全書共1104門,均先論後方,載方6000餘首。

凡書中引用書籍都詳細註明出處,保存大量唐以前醫學文獻,為研究中國醫療技術史及發掘中醫寶庫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考察依據。公元1069年,本書曾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刻。1640年又經程衍道校勘,1949年後有影印本。

隋唐時期不僅醫學進步,藥學亦極有進步。就藥物而言,唐代的藥物品種不斷增加,內容日益豐富。

而被當時醫家奉為用藥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在內容方面存在著「聞見闕於殊方……詮釋拘於獨學……秋採榆人,冬收雲實。……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抽不分」等問題。而此後之醫家,「更相祖述,罕能釐證」,「承疑行妄,曾無有覺」。這些存在問題,如不解決,勢必以誤傳訛。因此,蘇敬於唐顯慶二年表請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並命李劾等組織二十二人修定。於顯慶四年修定完畢,名曰《新修本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歐洲紐倫堡藥典要早800餘年。

本書有本草20卷,目錄1卷,又有藥圖25卷,圖經7卷,計53卷。載藥844種,比《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但本書在編寫中對依舊對《本草經集注》保存原貌,同時在學術上能採納群眾意見,做到「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收集的資料範圍比較廣泛,「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鹹萃」。對藥物的功用,詳細探討,多方考究,做到「詳探秘要,博綜方術」。

本書有文、有圖,圖文對照,便於學者學習。這種編寫方法,開創了藥學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規定此書為學醫者的必讀之書。它對我國藥學的發展起有推動作用,流傳達3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開寶本草》問世後才代替了它在醫藥界的位置。此書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書的傳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凡讀醫經者,《太素》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這也說明了本書對日本醫藥事業影響之深遠。

在中醫各個專科方面,晉末劉涓子著《劉涓子鬼遺方》,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學專著,後傳於南朝齊龔慶宣得以為後人盡知;唐代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這是現存最早的傷科學專著;唐代無名氏著《顱囟經》,作者不詳,這是現存最早的兒科學專著。

在中外醫學交流方面,鑑真東渡為日本乃至朝鮮帶去了先進的漢方醫學;玄奘西行為我國介紹了印度醫學,印度的眼科、藥物,還有印度的按摩法也是在此時傳入我國;此外,阿拉伯的乳香、沒藥、血竭、木香等行氣活血的藥物也在此時傳入我國。

相關焦點

  • 你聽過《歷史朝代歌》嗎,中國歷史知多少?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記得這首是中學時期歷史課本的尾頁上附的一首詩歌。背會它,基本就知道了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
  • 《隋唐演義》李元霸的雙錘重800斤,換算成現代重量有多少斤呢?
    《隋唐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是融合了歷史和神話傳說寫成的,裡面的武將武力值基本上不是說招數多麼精湛,大部分是以力量來排名,這就體現在所使用的兵器上,給大家展示隋唐排名前十的好漢武器重量:1、第一好漢,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李元霸,他的武器是一對擂鼓甕金錘
  • 神醫董奉的杏林和老虎
    而其「虎守杏林」的典故,則流傳最廣,以致「杏林」往往成為中醫界的代名詞,如「杏林春到」、「譽滿杏林」之類的詞就有很多。考前代文獻,關於董奉的記載,最早出在晉·葛洪的《神仙傳》中。以後如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卷四十九·士燮傳》,也是引用葛洪之說。
  • 隋唐演義三傑英雄與春秋的淵源故事
    後來多看了幾眼東周列國,才發現原來伍天錫和雄闊海也很可能是從春秋搬過來的。伍雲召——原型伍子胥+楊玄感。首先,伍子胥的大名伍員在當時念「伍雲」,逃亡中最有名的事跡發生在」昭關「,伍雲召的名字便暗示」伍子胥在昭關「。其次,伍雲召的故事與子胥過昭關的《文昭關》沒有多少吻合,但是與《武昭關》很相似。歷史上伍子胥不是自己一人逃亡,是帶著楚國廢太子建的家眷逃亡。
  • 杏壇與杏林,傻傻分不清
    董奉,字君異,三國時人,醫術高明,與華佗、張仲景齊名。
  • 《以獸取姓知多少?》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生活在榮成偉德山南杏林溝一帶的孫氏族人,稱為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知古鑑今】《春秋繁露》的治國之道
    《春秋繁露》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董仲舒的代表作。
  • ​「杏林始祖」董奉的傳說
    因而使得山中的各種飛禽走獸都遊戲在杏林之中,一年到頭不長雜草,就像經常耕鋤管理了一樣。後來杏子大量成熟,董奉就在杏林裡搭了一個糧倉,告訴人們:「有買杏子的人,不必告訴我,只要把一容器的穀子倒進倉裡,然後自己取走一容器的杏子就可以了。」不僅如此,董奉還每年用杏子換得穀物,然後又用來救濟那些貧窮的百姓,接濟旅途中費用不夠的人,每年用於救濟的錢糧有十萬鬥之巨。
  • 老虎設計 | 《杏林名方》
    杏林名方編者:昆明杏林大觀園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出版社: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時間:
  • 隋唐十八條好漢排行榜!
    關於隋唐的版本有四個,分別是《隋唐演義》、《說唐》《興唐》《混唐》。每個版本都不太一樣,什麼四絕四猛十三傑,八大錘等等,雖然眾說不一,但不可否認,隋唐的猛將英雄是真的多,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吧!在演義中宇文成都對隋煬帝忠心耿耿,雖知其眾叛親離,仍不離不棄。曾擊敗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三人聯手之戰,因力竭不敵裴元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為守護自己的傲骨,明知必敗,也握緊武器拼死一戰,強悍,硬氣,自傲,這就是宇文成都。
  • 關於《杏園、杏林、杏壇》的考點清單
    2.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據傳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 關公與左傳春秋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春秋》編著的體例和行文中,含有濃烈的善惡褒貶之道德評價,甚至可以作為經世治國之大法。故孟子曾言「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常識每日一練: 杏園、杏林、杏壇
    杏園、杏林、杏壇杏園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
  • 【杏林之聲】秋分時節話養生
    【杏林之聲】秋分時節話養生 2020-09-22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秋時期小國困境知多少?鄧國息國無端被滅,蔡國父子接連被俘
    發生於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的假途滅虢,是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典故,關於這個典故的彎彎繞,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講過。事實上,假途滅虢並不是春秋時期大國找藉口欺負小國的開端,類似的事情楚國早就做過。在莊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楚國國君楚文王想滅掉申國(今河南南陽附近),卻必須經過鄧國(今河南鄧州附近)。
  • 春風化雨潤杏林,橘井泉香向丹陽——緬懷王鳳岐恩師
    春風化雨潤杏林,橘井泉香向丹陽緬懷王鳳岐恩師董桂霞沉重 哀思遙寄 想念…….時隔一載,厚愛仁慈的您,仿佛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您是我中醫人生道路的領路人,是我未來人生奮鬥的力量源泉。您去過祖國的大江南北,每個地方都會留下您的足跡,或者有您的學生,您大智若愚的智慧,看透人性的感悟,也都言傳身教給各個師兄妹們,你常說,一位老中醫每天能看多少病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但是傳授一名學生,這名學生可以看更多的病人,這名學生還可以傳授給他的學生,您最早扛起了中醫師承這面大旗,至今收徒百餘人,這貢獻何其大哉!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顯而易見,三代而下的隋唐禮樂文明對宋儒來說也都是「虛名」了。從制度層面而言,禮樂是禮樂儀式、制度規範,屬於器數、籩豆、儀制之學;從思想文化層面而言,禮樂則代表了一種政治秩序、社會倫理、美學精神、道德規範,浸潤在家、國、天下、社會生活和政治文明諸多方面。然則,隋唐社會處於中古社會後期,而唐宋之際又是中國學術變動、轉型期,宋儒此論甫一出場,由此衍生的問題爭議紛至而來。
  • 《春秋繁露》玉杯
    曰:春秋之論事,莫重於誌。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以秋祭,以冬納幣,皆失於太蚤。《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也。雖從俗而不能終,猶宜未平於心。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故譏不出三年於首而已,譏以喪取也。不別先後,賤其無人心也。緣此以論禮,禮之所重者在其誌。誌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誌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 常識積累 | 杏園、杏林、杏壇的區別是什麼?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據傳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醫術高明,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癒之後,如果願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棵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