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侯芸,是貴定縣雲霧鎮平伐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晃眼間,我已加入脫貧攻堅戰兩年五個月了。一路走來,有艱辛的汗水也有無奈的淚水,如今,都化為自己內心最厚實的寶貴經驗和美好回憶。
2018年6月,產假歸來的我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駐村的大軍中,從未接觸過群眾工作的我,頓時倍感壓力。
為能快速適應駐村工作,我總是給村裡的支書討教經驗,但因脫貧攻堅任務重,大家都很忙碌,更多的時間得靠自己深入群眾中去學習摸索。
侯芸(右)為貧困戶送去衣被
駐村期間,我負責平伐村46戶一般農戶和4戶建檔立卡戶的網格,同時還是村裡的資料員、聯絡員。
為了使人口數據、家庭情況、務工地點等信息更精準,我白天在村裡做一些資料,晚上則堅持進行入戶走訪。
第一次走訪網格群眾,群眾們顯得很防備,總感覺和我不親近。
接下來的時間,我只要放下手裡的資料,便往網格裡面跑。有時是因為村民要建房,有時是因為鄰裡間鬧矛盾……漸漸地,那種被群眾所需要的感覺更是讓我感受到了駐村工作的充實和喜悅!
侯芸(左)夜訪農戶
我包保有4戶建檔立卡戶,起初相識是因為工作,如今的相處更多的是源於彼此親人般的溫暖。這其中就有一個因長期患嚴重自閉症的貧困戶,現在已經慢慢地學會了與我交流,雖然表述不完整,但每次見我去他家,他都會很高興地和我說上兩句。
該戶村民患病二十多年,家中父母去世,兄弟各自成家離開,剩下他一個人,對他的幫扶我也更花心思。
了解到因為長期自閉的緣故,該村民已經伴有間歇的精神病。經多方訪問後,我聯繫到他的兄弟,希望能為其辦理殘疾證,每月能有政策多幫扶他。然而,他的兄弟卻一口回絕道:「我們無法和他交流,你如果能夠說服他走出門,那我就和你一起帶他去鑑定。」
雖然交流很困難,但我覺得既然符合幫扶政策的範圍,我就一定要幫助其申請辦理。連續很多天,我拉著村裡的幹部和駐村的隊長同我一道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取得了他的同意。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寒冬的夜晚,我顧不上休息馬上聯繫了他的家人,以及縣裡的鑑定機構。
辦理殘疾證後,因為各方麵條件符合,我為其申請辦理了特困供養,每月的政府補貼由原來的300餘元提高到每月的900餘元,該村民的生活也漸漸有了保障。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仍在繼續,一路走來,留下的汗與淚,所有的心酸和不易,最終的成績將是對國家、家人和自己一個最好的交代,這一路的收穫也是一生中最靚麗、最豐厚的饋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整理虞思滔
編輯 周梓顏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