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以村為家,扎紮實實工作在脫貧一線|貴定縣德新鎮...

2021-01-19 天眼新聞

我叫嚴華,2017年7月,受貴州省黔南州菸草系統黨組委派到貴定縣德新鎮高梘壩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  在高梘壩村駐村三年多來,我嚴格要求自己,遵守駐村工作紀律,嚴格按照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要求,開展好「一宣六幫工作」,嚴格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和「三率一度」要求開展好駐村幫扶工作。

嚴華(右)在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進行秋冬種生產

駐村期間,我無數次深入村組和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宣講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智志雙扶」思想扶貧扶強和感恩教育,讓群眾傳統落後的生產生活觀念得到很大改變,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嚴華幫助村合作社實施大棚蔬菜產業幫扶

記得在2019年的冬天,貧困戶楊懷貴一直想自己開個小賣部,一是增加點收入,二是自己不用東奔西跑還能照顧好自己身患重度殘疾的弟弟。  但是,由於工商營業執照和菸草銷售證等手續一直沒有辦理下來,加之他本人不知道怎樣辦理,且當時又快過年了,如果能抓緊時間辦,自己的小店就能早一點開張。  於是,楊懷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我打了個電話。接到電話後,我積極聯繫貴定縣工商管理部門及縣菸草公司銷售部門,並幫助他準備相關辦理手續所需的資料。  一周後,兩部門上門為楊懷貴現場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和菸草銷售證,他的小賣鋪也如期開張營業了。  「以後有困難找嚴華,這個同志熱心腸。」小賣鋪營業後,連楊懷貴自己都沒有想到能如此快地實現夢想,他逢人便笑著說,「以前自己要開個證明都很困難,現在幹部都上門服務了。」  雖然這對我來說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村民來說,卻是關乎「幸福生活」的大事。  駐村後,我給自己定下一個要求和規矩:儘自己最大努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從群眾的身邊小事做起,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嚴華(左一)幫助貧困戶實施「三小工程」購買飼料和雞苗只要是群眾向我反映的事情,我都會全身心投入和想方設法辦好。脫貧攻堅期間,我共為貧困群眾申報和實施「三小工程」9戶1.65萬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申報低保8戶,特困供養1戶;幫助實施危房改造9戶,老舊房改造2戶,實施改廚、改廁、改圈9戶,改壩10戶;易地扶貧搬遷3戶。  我還通過與黔南州菸草公司聯繫,為高梘壩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思想扶貧、產業發展提供幫扶資金12萬元。同時,利用部門技術優勢,指導該村烤菸種植200餘畝,創造經濟效益50餘萬元,並在烤菸產業發展中解決貧困戶臨時性就業30餘人,人均增加收入2000餘元,有效助一部分極貧戶成功實現脫貧。

嚴華(右二)同駐村工作隊同事一起入戶走訪貧困戶以村為家,俯下身扎紮實實工作在脫貧一線,心為民所想,利為民所謀,在脫貧攻堅中奉獻自己應有的一分力量。  作為一名黨員,駐村工作中,我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如今,村寨裡的路修通了,房屋改造了,寨子變亮了,變美了,變乾淨了,貧困群眾實現分紅了,群眾得到了實惠,臉上露出了淳樸的笑容。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虞思滔 整理

編輯 肖慧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村裡的脫貧「樣本」丨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
    我叫楊勝福,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的村民。今年已是64歲,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以前因貧失志,但在駐村幹部這幾年的幫扶下,如今,我成了村裡貧困戶效仿的脫貧「樣本」。三年前,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 「我的扶貧故事」一點一滴去做,脫貧目標就會實現|貴定縣德新鎮高...
    我叫母先燦,是貴定縣交通運輸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5月,我被選派到貴定縣德新鎮高梘壩村參加駐村工作,負責該村高梘坪二組、秤砣巖組的幫扶工作。母先燦到村民家中走訪,宣傳相關扶貧政策我幫扶的兩個組從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缺少致富門路,村民普遍比較貧困。駐村後我便從走訪開始,了解農戶基本信息。
  • 「我的扶貧故事」用點滴積累增強村民幸福感|貴定縣德新鎮蓮花村第...
    我叫韋玉軍,是貴定縣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2017年8月,在縣委統一安排部署下,我被縣綜合執法局選派到德新鎮蓮花村擔任第一書記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後,我按照「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要求,緊緊圍繞「一宣六幫」駐村職責,入農戶、下田地,抓黨建、促脫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第一書記」為民愛民、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情懷。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健康是我最深的牽掛|貴定縣新鋪幼兒園教師黃飛
    我叫黃飛,是貴定縣新鋪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也是德新鎮新鋪村對門坡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包保幫扶新鋪村對門坡45戶農戶,其中6戶是建檔立卡,全組有在校生28名,其中7名是貧困學生。大家訪的目的,就是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坐到教室,都能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指導縣黃飛:你的健康是我最關心的
    我叫黃飛,是貴定縣新鋪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也是德新鎮新鋪村對門坡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包保幫扶新鋪村對門坡45戶農戶,其中6戶是建檔立卡,全組有在校生28名,其中7名是貧困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貴定縣盤江鎮新沿...
    我叫申昌貴,2018年5月,我來到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盤江鎮新沿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新沿村駐村幫扶幹部,主要負責該村老戶莊組64戶236人的包保任務。新沿村老戶莊組是一個較為偏遠的自然寨,大部分人家因自然條件惡劣難以生存都出去外地居住,只有22戶貧困戶在原地居住。
  •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廣播電視局潘若嬋:把「家」安到脫貧攻堅一線!
    巾幗扶貧故事 | 昭通市廣播電視局潘若嬋:把「家」安到脫貧攻堅一線!2017年10月,昭通市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充實掛鈎扶貧力量,考慮到潘若嬋是中共黨員,又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正是基層所急需的年輕力量,她被組織選派為第一書記,擔任大關縣悅樂鎮新寨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貴定縣昌...
    陸其丹走訪留守老人還記得剛開始到寨子裡接觸老百姓的時候,屢屢碰壁,村民們也對我來駐村心懷質疑,但我仍舊耐心地跟他們解釋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  2018年6月初月,我和同事走訪我包保的貧困戶趙光亞戶。該戶居住在半山腰上,要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才能走到家。
  • ...故事」年輕幹部勇擔當|貴定縣雲霧鎮鐵廠東坪村駐村工作隊員柏...
    我叫柏友亮,是貴州黔南貴定縣雲霧鎮鐵廠東坪村駐村工作員。2018年10月,懷揣著為家鄉幹事的熱情,大學剛畢業的我,響應組織號召,來到了鐵廠東坪村,參加到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曆程中。柏友亮(右一)入戶了解建檔立卡戶家庭情況,宣傳健康扶貧政策每次入戶,我都會與我的村民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急、所需,也讓他們了解我這個年輕人。同時,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扶政策,使幫扶措施更加科學具體。
  • 「我的扶貧故事」以村為家,用情幫扶|從江縣往洞鎮吾架村指揮所...
    我叫姚剛,是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鄉鎮財政所上班,基層一線工作經驗對於我來說是一筆道不盡的人生財富,因為更接近農村、更貼切群眾,這一進就是24年。在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時刻,我很榮幸自己能成為一名一線的「攻堅戰士」。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
  • ...故事」我與村民從陌生變成了親人|貴定縣雲霧鎮平伐村駐村工作...
    我叫侯芸,是貴定縣雲霧鎮平伐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晃眼間,我已加入脫貧攻堅戰兩年五個月了。一路走來,有艱辛的汗水也有無奈的淚水,如今,都化為自己內心最厚實的寶貴經驗和美好回憶。2018年6月,產假歸來的我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駐村的大軍中,從未接觸過群眾工作的我,頓時倍感壓力。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郭鵬陽:脫貧攻堅決勝時刻 住進醫院是遺憾
    我是郭鵬陽,紫雲自治縣民政局社會救助局工作人員,2017年7月,單位下派到白石巖鄉群聯村的同事冉賢眼睛受傷,辭去群聯村第一書記職務後,由我接任群聯村第一書記,由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為不辜負黨組織對我的信任和群眾對我的期盼,我視貧困為冤家,本著誓不脫貧不返回的信念,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大寨村位於永樂鎮南面,距鎮政府30公裡,共9個小組8個自然寨,基礎設施落後,通組公路、入戶步道、房前屋後全是泥濘,全村205戶876人中貧困人口就有94戶374人,貧困發生率為45.85%,是全省深度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後勁不足。
  • ...真情駐苗寨 攜手共圓小康夢|貴定縣德新鎮喇亞村駐村幹部王德林
    我叫王德林,2018年5月,我來到貴州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喇亞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喇亞村,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都沒有文化。而且很多人都外出務工,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這給我的走訪帶來了不少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餘江民入戶進行人口普查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由於退伍後沒有穩定收入,還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脫貧故事。   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堅守初心踏實工作。在部隊,我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2018年初,我有幸成為這上千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大隊中的一員。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