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對於日本人而言,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專屬的筷子、不同食物配不同的筷子、逢年過節都可以送筷子、在神前供奉御饌需要筷子、葬儀中也要用到筷子……用一句話簡單粗暴地總結:日本人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筷子。
日本筷子從何而來?
筷子在日語中寫作「箸」,在日本彌生時代末期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了日本。不過與現在兩根一組的筷子不同,那時是將一根細竹彎折成兩段。形狀和鑷子類似,稱之為「折箸(おりばし,oribashi)」。自然也不是作為普通食器,而是在神前供奉神饌時使用的,是連接神和人的神器。除此以外,只有天皇才配擁有。
筷子正式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大概要從1400多年前說起。主流說法是以小野妹子為代表的遣隋使們將中國的筷子與飲食文化一併帶回,聖德太子便開始仿效之,率先在宮中採用了筷食制度。
到了平安時代,筷子文化普及到了平民階層,筷子商應運而生。鎌倉時代,勺子的作用減退,筷子在餐桌上佔據了絕對的支配權,開發出了切、夾、拌、壓等更多功能。江戶初期已有木筷表面塗漆的「塗筷」出現,可直接掰成兩根的「割筷」(一次性木筷)則是誕生於江戶後期。
雖然包括中國、韓國、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在內,世界上約有28%的人口都是習慣使用筷子,但只有日本是屬於「完全筷食文化圈」。幾乎不藉助勺子,從始至終都由一雙筷子hold住全場。
這與日本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日本身為島國以食魚介為主且料理通常小巧精緻,筷子尖尖的便於剔撥食物;而我們飲食風格比較多樣,上方下圓的形狀不僅便於夾取更多的食物,握起來也很舒服。
這是因為日本人有著「分餐制」的飲食習慣,在吃飯時大多數情況下自己吃的食物就擺在自己面前,所以也就不需要筷子很長;而我們吃飯時喜歡圍坐在一起共享桌上的菜餚,所以為了便於夾到想吃的菜也就需要有個較長的筷子了~
在日本筷子都是橫著擺,筷尖向左。除了保持著傳入初期的傳統外,橫置更是結界的意思。結界是表示神聖領域和世俗領域的分界的東西,例如,神社和神龕的繩就是區分神的領域和世俗的結界。
所謂食物,是由各種各樣的生命組成的,我們是一邊接受這些生命一邊生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神聖的自然界的禮物,所以相對於世俗的人類世界,筷子的另一邊被認為是神聖的領域,筷子就具有了結界的意義。
使用筷子的自我修養?
儘管看似簡單的筷子靈活運用可以進行「夾、攪、拌、扎、劃、切」等各種神奇操作,但在正式的用餐禮儀中為了展現良好的自我修養,日本使用筷子的禁忌不能忽視。
如何正確拿筷子
除此之外,在日本人看來,就餐中兩個人用筷子傳遞食物,或給別人用長短不一亦或是材質不同的兩根筷子是不吉利的。
日本筷子形色各異?
如果去日本人家做客,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專屬的筷子,風格跟隨使用者的性別、年齡、手的大小等截然不同,不存在家族共用的情況。
在材質上,就以普通的木筷來說,杉木、檜木、黑檀、紫檀、櫻木、柿木等等,每一種的顏色、紋路、重量皆會不同。每個人對筷子的感受都有差別,統一配發一樣的筷子已然是不可能。而對於偶爾去一次的客人,多半會準備一雙專用的一次性割筷,絕不會出現混用。
隨著飲食文化的多樣化,適用於不同料理的專用筷也日漸多了起來。刺身筷、烤魚筷、納豆筷等等,成功解救掌握不好手部平衡的食客。單就麵食來說,拉麵筷的筷尖部分會有刻痕,方便夾起細滑的拉麵;烏龍麵筷的筷尖略粗,並且四面帶有凹槽,夾住粗壯的烏龍麵就不易打滑……
當然,源於「神器」的筷子從來沒有退出過神聖的儀式舞臺。一直到現在,供奉在神前的御饌還是習慣性地添上一雙「祝筷」——兩頭都有筷尖,意在神人共食,一頭是神專用,另一頭則是人專用。
發源於中國的筷子,在傳入日本的風土之後,衍生出了更加龐雜的文化系統。筷子的種類可能不下幾千種,細分到了各種場景之中。
千百年來,從神器到食器,筷子已經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深深紮下了根。其中暗藏的文化與禮儀也映照出一個人的一生。大家下次若是遇見了筷子店,也別忘了挑一雙適合自己的筷子。
版權說明:尊重智慧財產權,版權歸屬原創作者,文章源於授權作家或網絡,網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如有侵權,原創作者煩請聯繫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處理。微信:xinshuo20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