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前,紅色公共單車是浙江杭州馬路上的流動風景線,很好地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2016年,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共享單車迅猛發展,一時間街頭巷尾流動著紅藍黃白各色的「單車彩虹」,有效補充了城市慢行系統的不足。
共享單車便利了民眾出行,也受到資本市場的狂熱燒錢,行業正在野蠻生長著。
隨之而來的,是隨處停車、早晚用車難、安全糾紛……各類見諸報端的亂象,暴露出共享單車的社會責任和行業規範等痛點。
今年2月,交通部部長李小鵬表示,共享單車是城市慢行系統的一種模式創新,也是「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的一種實現方式,對此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
如今,各地政府和共享單車運營者積極探索共享單車發展規範。3月27日,在杭州,一場關於城市單車的研討,似乎找到了共享單車未來規範發展的「杭州解法」。
公共單車的滯與共享單車的亂
杭州是中國城市公共單車的發源地,於2008年在中國率先構建了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並將其納入城市公共運輸體系之中。通過這些年的實踐,杭州的公共單車系統是全世界運行最為成功的。
9年間,杭州公共單車模式成功輸出到全國200餘個城市,其中包含全球規模最大與服務人次最多的杭州模式、日周轉和使用率全球最高的太原模式、鳳凰涅槃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等。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建設累計達20000餘公共自行車站點,投入自行車100餘萬輛,線上線下客戶共達6000萬餘人,日均租用量達500萬餘人次。杭州公共單車模式被外界譽為「杭州模式」。
「杭州模式」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其智能化的滯後性被不斷放大。
杭州公交集團副總經理章賢春表示,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在智能化進程上確實沒有完全跟上時代步伐,還車難問題沒有得到全面解決。
特別是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很多年輕人對公共單車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媽媽代」的產物。
共享單車雖然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但無法迴避的是,其野蠻發展、無視規則,使得部分城市感受到共享單車們對城市秩序的踐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EDP中心特聘教授徐小軍認為,從當下最熱的共享單車頻頻暴露出的問題來看,這一新生事物給社會公共管理帶來了新的矛盾,單車運營者缺少一定的社會責任。
公共單車要生存和發展,持續創新是根本;共享單車要生存和發展,政府規範和管理是核心。這是當下業內人士的共識。
政府監管方能讓共享單車有處安放
不久前,網絡上瘋傳的一組共享單車「佔領」北京某公交車站的照片,讓很多人唏噓不已。
共享單車在局部區域供過於求、亂停亂放、過度佔用公共空間等問題較為突出,無處安放的共享單車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大痛點。讓城市單車更加有序,也成為政府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目前,多地政府部門對共享單車提出一定限制和要求,並著手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範。
如深圳市在去年出臺意見,對行業提出鼓勵和規範要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正加緊制定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
長期從事城市單車系統研究和開發的金通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吳知洋認為,技術創新式管理是保障共享單車有序發展的有力手段。
該研究院研究提出了一套分三步走的政府管理模式:第一步是單車運營者在線上向政府主管部門審請運營執照。有了執照,方可進入市場。
第二步是政府對運營企業建立信用檔案。政府進行相應監管,確保市場和金融安全,保障用車人權益。
第三步是線上申請車輛電子牌照。
吳知洋認為,第三步是政府監管的核心。「政府根據城市實際情況,對單車投放數量進行控制,規避單車的盲目投放。每輛投放的單車要有政府發放電子牌照。」
「用車時,掃描二維碼,電子牌照、出廠時間、投放時間等一目了然。」吳知洋解釋道,這套監管模式將會解決共享單車無處安放的問題,也將讓城市單車更加有序。
據悉,金通科技研究院將會把這套城市共享單車的管理模式遞交給杭州當地政府,供主管部門作決策參考。
杭州試水「公共自行車+網際網路」新模式
除了在政府監管上,杭州探索解決之道。結合公共單車成功模式,杭州探索出共享單車的「杭州解法」——「公共自行車+網際網路」。
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利強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網際網路」就是以雲平臺、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為技術手段,在促進公共自行車信息化等領域進行深度探索。
「公共自行車+網際網路」的具體案例便是「叮嗒出行」。「叮嗒出行」的模式結合了現有公共單車系統和共享單車模式的優點,實現——有樁+「網際網路」,電子樁「家」驛站的城市單車新模式。
張利強介紹,有樁+「網際網路」的概念是停車樁內的單車可以通過手機掃碼實現取還車,不再只是刷卡的單一手段,更加智能化。
電子樁「家」驛站的概念是除了有樁取還車外,在指定區域內開闢單車存放驛站,通過掃碼也可以實現無樁的取還車。這種模式更趨同於共享單車,不同的是,停車有指定區域。
「叮嗒出行」還可以依託公共單車系統多年積累下來的各地站點、維保力量、調運力量等,將更好地解決車輛損壞、早晚高峰用車難以及安全糾紛等問題。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