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狀很困難?《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提高行動力是關鍵

2020-12-17 烹茶語職

導語:

生活中,不知你是否也有如下苦惱?

陷入思維慣性,工作三五年卻得不到晉升,想要改變現狀,依然毫無起色?

羨慕領導薪資高、能力強,做了一堆晉升計劃後還是放棄,覺得自己做不到?

不擅長與人交往,卻又羨慕那些朋友很多的人,不知如何改變,每次只能在心裡想想?

以上這些想法的共性就在於「渴望改變現狀,卻出於各種原因無法實現目標」,久而久之,這些求而不得的渴望會逐漸消磨我們的自信,讓我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有行動力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意思就是「行動是認知的開始,認知是行動的結果」,而我們要講究知行合一。就像上述的煩惱中,人們萌生了改變的念頭,但是卻沒有將行動落實到實處。

我們經常會陷入樹立遠大理想的誤區中,做了滿滿一張A4紙的計劃,卻發現失去了實施的勇氣和動力。

我們與其走「思維頓悟帶動行為變化」的老路,不如換一個模式,逆向而行。先改變自己的行為,像藝術家一樣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體會別人的思維模式,尋找差異,最終實現改變。

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首先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去做,學習他的處事原則和行為方法,你才能跳出自己的思維世界去接觸更優秀的思想。

一、像藝術家一樣借鑑,先行動,後思考

用行為帶動思維行為能夠影響思維,這是心理學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它指出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人們對身體的主觀感受和身體在活動中的體驗為語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礎內容。

每一次行動都在不經意間重塑我們的世界,讓我們對事物有全新的見解。很多人在準備一件事情之前,總是花大量時間思考。你問他什麼時候行動,他總是回答你說,「我還沒有考慮清楚」。既然花了這麼多時間都沒有考慮清楚,那為何不先邁出一步試試,也許走著走著靈感就來了。靈感基於現實,來自對生活細微處的觀察和發現,是某一秒鐘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

大導演史匹柏在36歲之前就成為世界最成功的的製片人之一,他導演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說侏羅紀公園。他與電影的緣分來自一次偶然的電影製片廠參觀,從那之後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拍最好的作品。

為了向這個目標靠攏,他打扮成大人的模樣,混進位片廠,利用一個夏天的時間去結識導演、編劇、場務等,學習導演的生活方式。然後,他從導演的身份角度出發學習和思考,在20歲那一年,史匹柏終於成為一名正式導演。之後他拍出一系列受觀眾喜愛的電影,電影史十大賣座影片中有四部都是他拍的。

在這裡,史匹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用行動帶動思維。儘管他也沒有想清楚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但這不妨礙他像藝術家一樣借鑑其他導演的生活。從前輩的身上學習經驗比閉門造車更接近成功

用未知躲避慣性比起讓現在的慣性思維限制住我們的發展,不如讓未知來規劃我們的人生道路。

《能力陷阱》一書中指出,我們現在所做的計劃都是基於當前最高的認知水平。但是,計劃不變,人的認知水平卻是不斷變化,不斷成長和不斷進步的。比如說你小的時候想成為一名科學家,但是長大後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你便明白這個目標並不符合你的實際。

做計劃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壞事。好事是因為它就像一根繩子,你沿著繩子的方向就能一步一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壞事就是它就像一個錨一樣,劃定了我們未來活動的範圍,限制了想像。

人有個慣性,那就是為了使我們保持在既定的軌道上行走,我們會拒絕任何與之無關的事情,否則就會產生愧疚、茫然的情緒。這種慣性一方面讓我們保持對目標的關注度,但是另一方面也阻止了我們攝入其它信息。信息在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就是一種稀缺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因此,我們主張先行動後思考,拒絕將自己的人生拴在固定的目標上,從而錯失更多的可能性。

用變化制定計劃計劃趕不上變化,人們經常會感嘆,「這怎麼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呀」。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你處理的事情永遠和你想像的不一樣。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可能會發生什麼,即使你已經做了很詳細、很周全的計劃。

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做「過度自信理論」,它是指人們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不切實際的樂觀想像,這種想像往往是建立在一切都很順利,沒有任何因素的幹擾下。

就好比某一天你突然想去海島玩,打開地圖,三下五除二就選定了美麗的夏威夷群島。選定之後,你就開始幻想那裡的浪漫生活,海風、夏夜和沙灘。為此你做了豐富的遊玩計劃,也向上級請好假,但是等你快出發的時候才發現,旅行可能會因為颱風登陸而無法進行。失落和無措慢慢溢滿你的心頭。

這就是實際情況的複雜性。在這個小故事中,浪漫的旅遊生活是基於一切都很順利的前提下,而一旦出現變化人就會陷入茫然無措的處境中。

所以,提倡用變化制定計劃,這實際就是在一開始就預知未來可能會發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做好心理準備也就能當變化來臨時及時做出反應。

二、怎樣行動?從跳出人生的三大陷阱開始

能力陷阱——用優勢和技能框定自我「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將使得我們一直只會做擅長的事」

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我們習慣性的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比如說,「你好,我是某某某,我是這個公司的技術顧問,我是公司最新一代產品的設計師」。這背後其實體現了人們的自我認知,我們的價值感往往來自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

《能力陷阱》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困住你的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長處」。這句話給我們帶來了很深的觸動,在外界都提倡要有一技所長的時候,這本書向我們發出警醒,一個人可以有所精通和擅長,但不能把自己全部局限在這一個長處之上。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要捫心自問一下,我真的只能是一個專攻技術的技術主管嗎?難道我就不能成為一個善於銷售、善於管理的技術主管嗎?

能力陷阱的背後,是人們對一時成功的迷戀和對失敗的敬而遠之。我們之所以心甘情願的陷入能力陷阱中,原因在於我們害怕在新的領域裡一無是處,這對已經收穫鮮花和掌聲的人來說是一種尷尬的境地。

當你的生活已經忙亂到沒有時間幹別的事情的時候,要空出一點時間去幹別的事情,增加你的新角色。

人際交往陷阱——我只和「自己」做朋友人際交往中存在兩個原則,亦或是兩個陷阱,那就是「自戀原則」和「懶惰原則」。自戀原則讓我們只和具有類似性格的人交朋友,拒絕「異類」;懶惰原則讓我們根據距離交朋友,懶於維護人際關係。

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也陷在人際交往陷阱中。每當我和其他人鬧矛盾的時候,我總是埋怨我們不是一類人,心裡暗暗的想以後不要再和他來往了。

這樣的行為是不妥當的,因為如果我們只和自己性格類似的人相處,那麼雙方就很有可能會擁有共同的思維誤區。我們不僅看不見自己的思維短板,也發現不了對方的思維短板,兩個人在一起相處沒有思維的碰撞與成長。

我曾經一度覺得人際關係是不需要經營的,理由體現在三個方面:

a.經營人際關係很耗時間。

b.經營人際關係沒有意義。

c.經營人際關係顯得很功利。

美國管理學者、積極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在《快樂競爭力》一書中所言,「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更重要,而這些關係積累起來正是我們的『社會資本』」。

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有很多種,比如說和老闆的運營關係、和朋友的個人關係、以及和帶你進入領域的領路人之間的戰略關係,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去拓展、經營的關係脈絡。它不僅可以幫助你獲取不同領域的知識、跳出群體思維,而且還能讓你進行跨區域的合作、增加經濟效益。

因此,經營人際關係是有意義的,而且為了這份價值我們需要付出同等水平的時間和精力。至於,「經營關係很功利」這個觀點,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依賴於彼此間的互幫互助、互惠互利。

真實性陷阱——拒絕變化,忠於過去你的心態,會從注重表現轉變到注重學到的東西上,你將不再試著保護自己過去的身份讓其免受改變的威脅。

面對變化時,這樣一個念頭經常出現,「如果我這樣做了,是不是沒有做『自己』?是不是背叛了本我?」。

有兩個原因會導致出現這個念頭:一是為了避免認知失調,人們普遍會選擇維持現狀。二是忠於過去的自己,害怕他人非議。

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不愉快的情緒。比如說小科一直對自己精湛的專業技術感到自豪,但是突然有一天主管讓他去做他不擅長的銷售。做得不好的銷售和精湛的技術之間產生分歧,於是小科就產生了認知失調。

另一方面,缺乏「自知力」會讓我們害怕其他人的非議。自知力是指人們能夠準確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且能尊重它,真誠的表達它。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演員寧靜,她就是一個有很強自知力的人,比如她會直白地向節目組抗議長途跋涉的不合理要求,也會在感覺到社恐的時候一個人自在的待在一旁不和任何人打交道。

如果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自知力,那麼比起外界的非議,他更在乎這次行動中自己的收穫。真實性陷阱讓我們固守過去的自我,但其實人們更應該堅持現在或者是未來的自己。這會使我們更加果斷地採取行動,擁有輕鬆的生活。

三、如何落實行動?把握三種力量,讓夢想變成現實

看似難以行動,實際是環境影響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但它並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充分發揮意志的自由,達到行動的效果。人們都知道在家學習的時候學習效率特別低,但是一去圖書館,就感覺自己的效率蹭蹭的往上漲。除此之外,想要減肥可以更換碗的大小,從大碗換成小碗能起到很好的控制飲食的效果。這些都反映了環境的力量。

人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受到環境的影響,不論好壞。與其動用我們的自制力去做一件事,不如接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孟母先後經歷了三次搬家。最後,孟母帶著孩子住在書塾旁邊。孟子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得懂禮貌、愛學習。

人的行為受理性或者感性思維的影響。改變環境實際上就是減少感性思維對我們的影響,通過塑造一個貼近目標的路徑,心無旁騖的向前走就好了。

看似懶於行動,實際是動力缺乏女生經常說的一件事就是,「要減肥、要減肥」。結果這個口號喊了一個月,自己啥也沒幹。重複幾次後,女孩就會放棄減肥的念頭。

有一次,女孩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路上碰見一個超苗條的小姐姐。女孩故作不在意地說一句,「我就是懶得改變,不然早就和她一樣了」。但事實就是,女孩的懶惰使她無法達到她心中豔羨的體重目標。

現在很多人都提倡的一個觀點就是「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每個人幾乎都會聽過這句話,但是一般聽過也就聽過了,不會在意。一般什麼樣的人會認真對待這句話呢?

只有曾經因為熬夜患病的人才會認真對待,才有動力去拒絕熬夜玩手機的誘惑。

動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比如說渴望健康、渴望成功、渴望變美等,這些都是動力。想要改變一件事,就首先要找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可以通過做這件事獲得怎樣的好處?

古話說,「無利不早起」。人對於有利於自身的事情是充滿動力的,而這種動力有助於完成「改變」這個過程。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比我們嘗試一百次都要接近成功。

看似抗拒行動,實則是方向不明看不見未來方向,人們寧願固守現在。

同事小劉針對工作業務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他找到經理想要推行這些想法,嘗試了好幾次,結果都無功而返。

在眾人以為他已經放棄的時候,經理突然開始推行他的想法。原來,小劉之前和經理溝通的時候僅僅提出了一個想法的雛形,並沒有具體考慮想法落實的成本、流程和風險把控等細節。

在經理的建議下,小劉實地調查,形成一份詳細而全面的策劃方案。經理審查後覺得很有發展的前途,於是開始推行。

看似抗拒改變,實則是方向不明,而且不僅要給別人方向,還要給自己方向。經理拒絕推行的原因就在於小劉沒有提供想法實施的明確方向,一旦有了方向,人們也就不會輕易抗拒行動。

同時,我們自己也需要方向。在開始行動之前,我們難以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出於抗拒的心理往往會在預判時誇大事情的難度。但其實,如果將這個變化的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任務。以此為目標,就能更有勇氣堅持下去。

結語:

行動,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不是那麼難。

技巧性的做法能讓我們輕鬆提高行動力,實現人生的完美蛻變。很多事情不是只靠努力就能成功,學習其他人的做法能為我們節省時間和精力。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變,那麼從此刻起像藝術家一樣借鑑你的目標對象,在模仿中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相關焦點

  • 能力陷阱-先行動,後思考
    所以《能力陷阱》那本書的作者提出「先行動,後思考」的方法。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越是熟悉,越是能力強的這些技能,我們就越喜歡或者越容易花時間去做這些事情,同時就越容易排斥其它(我們所不熟悉的事情)讓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那些事情,那麼就越容易把我們牽絆在此時此地的當下。就像我們每個人定義我們的工作,都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特長來定義自己工作。
  • 「悅讀育己」《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告別越努力越失敗
    這樣的循環讓我們在擅長的事上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成就,但是,卻也會讓我們無法進行更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無法在其他方面突破。這就像人在挖一口井,越挖越深,越深越挖,最終只能看到這口井裡的風光,而忽略了井的四周鳥語花香、枝繁葉茂,親手將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困在井裡,這就是能力陷阱。
  • 缺乏行動力,怎麼辦?
    因此,你會發現:外向的人往往比較「急性子」,行動力較強,但也容易失之衝動、草率;反之,內向和敏感的人,傾向於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未雨綢繆。但行動力普遍較弱,容易拖延和錯過時機。這些,在底層的邏輯上,都是彼此相通的。那麼,如果你是一個狀態導向者,有什麼實用的技巧,可以幫助你改變這種現狀呢?分享幾個有效的鍛鍊方式。
  • 缺乏行動力,怎麼辦?-虎嗅網
    五那麼,如果你是一個狀態導向者,有什麼實用的技巧,可以幫助你改變這種現狀呢?分享幾個有效的鍛鍊方式。它們未必能立竿見影,但堅持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1.當然,這一點不是說你要獨斷,也不是不考慮別人的看法,而是:不要再把做決策的這個主動權讓出去。在全面思考的基礎上,讓自己來做那個拍板的人。可以先從一些簡單的、不會有負面影響的場景開始練習,再慢慢地往更複雜、更困難的場景提升。
  • 【剽悍一隻貓的剽悍行動營】22天,改變了我44年來的行動理念
    關鍵,他是一個慢性子的人,習慣於先思考後行動,在清單體打卡時為了力求完美,總是會不斷的去發散,不斷的去否定,讓自己陷入到了糾結之中。主客觀原因一起,使得有一天,排長和點評官一起催了他七回! 清單體打卡的第二天,因為追求完美,他在下午時又修改了打卡文,痛失了行動力爆棚勳章。這以後,他會不會打卡就更晚了?
  • 先行動後思考,3個步驟讓你的職場由外而內改變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她的著作《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中就批判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這種思維,提出了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她認為,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外在行為表現是比內在認知更重要的因素。為什麼要先行動後思考?
  • 焦慮迷茫畏懼困難,源於認知覺醒能力
    唯有行動和改變,才是脫胎換骨的根本。《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在36歲那年如夢初醒,之前他也和我們一樣是「醒著的睡著的人」。也曾自以為聰明地走過彎路,懂得很多道理看過很多書,卻依然睡前想過千條路,醒來之後走老路。人與人根本差異是認知和心智,它無法直接傳遞只能靠領悟,這表現在對一件事不同的看法,由此做出的判斷和選擇。
  • 大薇:行動力就是對平庸最好的反擊!
    後來幡然醒悟,事情再多,先做好眼下立馬需要做和能做到的事情不就行了!如果你也想做很多事情,但很焦慮,這個方法非常值得你一試。很多菸民看到朋友因為抽菸而患肺癌後,就能很快戒菸;讓吸毒者觀看吸毒的危害的紀錄片,能提高戒毒成功的概率,就是這個道理。同樣的道理,你也需要看到改變能給你帶來的好處。嘗試在紙上畫兩個小人,分別寫上「改變前」和「改變後」的樣子,就比單純地讓自己堅持管用得多。
  • 《能力陷阱》:你的能力將你畫地為牢?3個動作助你解套
    是什麼能力讓稻盛和夫接二連三的成功?如果在一項擅長的工作中一直做下去,只陷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就一定能成功嗎?我們有哪些方面可以避免「能力陷阱」,解套自己對自己的限制?《能力陷阱》一書將為我們解讀什麼是「能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能力陷阱裡自我設限,掌握3個動作打破思維的局限。
  • 做事乾脆利落的星座,行動力很強,說一不二,是很稱心的工作夥伴
    ,遇事不決,就直接上手去做,一個方案失敗了,就嘗試另一種方案,只要將想法付諸實際行動,就總會有實現它的一天,並沒有必要去憂心太多還沒有發生的困難。也正因此,白羊的行動力往往比很多人都要高,他們不怎麼會因為困難而退縮,更不會自己嚇自己,甚至連很多在別人看來不可能的方法,他們也願意一試,存在即是合理,既然它們能被提出來,就有被實現的可能。
  • 「管他呢,做了再說」:先行動起來,你就有 50%成功的希望
    當你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論它是什麼,先做了再說。1沒有行動力,再完美的計劃也只能是一個永不能實現的夢想。那你不如去把它給做了,成不成不是關鍵。關鍵的問題是,你上路了。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睜睜地在跑道邊看別人跑。先行動起來,在 99% 的情況下都是穩賺的。
  • 孩子寫字困難怎麼辦?提高手眼協調能力是關鍵!
    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學,是人生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孩子以遊戲為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孩子剛開始學習都是以練生字和數字開始。有些孩子輕輕鬆鬆就學會了寫字,而有的孩子遲遲學不好寫字,或者寫字很慢很慢,這是為什麼呢?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 2021-01-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目前的和想要成為的自己之間差在哪裡?
    為什麼計劃制定得很好,實施起來卻很困難?為什麼你在管理崗位上無法獲得進一步的晉升?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逆向管理》,這本書由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所著,突破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舊思維,提出了全新的「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
  • 《未來財富》:你的改變,決定了你創造未來財富的能力就有多強
    未來財富就是你不滿於現狀,想要改變你並不滿足的人生而做出努力的結果。你改變的動力有多大,改變的決心和毅力有多堅強,決定了你創造未來財富的能力就有多強。決定你人生的是你的思維、觀念還有你的行動。我們問問所有人,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人人都願意為夢想而努力,但是很多人都被傳統的關念所束薄,接受不了新生的事物,要想成功,學習要放在首位,只有經常學習的人,思維才敏捷,目標才明確,能力才能提高,未來財富就在我們的大腦裡,就在我們的思維力和行動力上。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
  • 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是對的,那就去做,能夠極大提高行動力
    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缺乏行動力。比如,在假期計劃要看多少多少書,結果真的到假期,就癱瘓在床,什麼都不想幹。碰到比較大的艱難選擇,又往往畏縮不前,逃避,錯過最佳的選擇時期,最後導致事情惡化。其實,如果換一個邏輯,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是對的,那就去做,能夠極大的提高行動力。
  • 十條行動法則,讓你做行動的巨人
    行動法則一[找到具體能夠落實的任務」每個人,想要提高自己的行動力,懂得如何落實任務。給自己落實任務,是學會行動的最深學問。人不能做沒有方向的行動,有了真正的任務,行動才會有真正的質量。久而久之,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養成了拖延症,積壓各種各樣的困難,打擊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意志。而制定行動綱領,就可以分解堆積的困難,以同樣的精力和鬥志去面對一個個可以被自己完成的小目標。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助你成為一名優秀卓越的領導者
    為什麼計劃制訂得很好,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如何在工作陷入瓶頸時,及時突破自我重獲新生……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的書是《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作者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埃米尼亞·伊貝拉。本書突破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舊思維,提出了全新的"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
  • 你正踏入這些決策陷阱!- MBA中國網
    是「現狀」效應在起作用。 這種「現狀」陷阱隱藏在每一個人的頭腦中,是一種自我利益保護心理。要打破這種「現狀」,就要採取行動,而行動本身又意味著風險,承擔風險就有可能面對指責並進而後悔。 維持「現狀」,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這是減少我們心理壓力的途徑,但在同時,卻失掉了機會。
  • 不是先要有什麼收穫,而是先要行動
    人們對結果認知的差別,表現在行動上也是很不一樣。失敗者在行動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很擔心結果不如人意:「就算我很努力,但依然會失敗,行動又有什麼意義呢?」而成功者卻是積極樂觀的態度:「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