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在年輕的時候想成為一名醫生, 卻只能在一個陶瓷廠打工。而去到那裡才發現工廠瀕臨倒閉,發不出工資,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個大學生全辭職了,稻盛和夫卻不得已留下了。於是,他吃住在實驗室,不斷地在頭腦中模擬推演,不斷地實踐和思考,在不經意打翻一次「粘合劑」後,搞出了世界領先的發明,給快要倒閉的工廠帶來了生機。
如果稻盛和夫不去主動嘗試一次次實驗和推演,如果他對實現目標沒有行動,沒有強烈的渴望,即便打翻許多次「粘合劑」也不會有發明,更不會創造奇蹟,把即將倒閉的工廠帶入世界500強。後來韜盛和夫又在52歲創辦第二電信也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而在他70多歲,患有胃癌,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胃部後,仍然帶領已經申請破產保護的日航,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做到了三個第一,一個是利潤世界第一,一個是準點率世界第一,一個是服務水平世界第一。
是什麼能力讓稻盛和夫接二連三的成功?如果在一項擅長的工作中一直做下去,只陷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就一定能成功嗎?我們有哪些方面可以避免「能力陷阱」,解套自己對自己的限制?
《能力陷阱》一書將為我們解讀什麼是「能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能力陷阱裡自我設限,掌握3個動作打破思維的局限。美國作家埃米尼亞·伊貝拉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哈佛商學院巡視委員會成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成員,職業與領導力發展方面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領導力發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業發展,在《哈佛商業評論》及各類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大量文章。
001 你有沒有在能力圈裡畫地為牢?
你一定有擅長的事情,你也一定喜歡它,因為它給你帶來的成就感無與倫比。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將使得我們一直只會擅長的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它讓我們產生誤區,讓我們相信我們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最值得投入時間的。
久而久之,那些擅長的事務佔據了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使我們無暇顧及其他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當我們正為我們期望的結果努力時,「能力陷阱」就會出現。我們就這樣被自身的優勢和最擅長的技能禁錮住了。
曾經報導,唐山市將地方的各個路橋收費站取消了,其中有位工作人員說道: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不能再學習什麼東西了。毀掉青春的真的是收費站嗎?假如這名工作人員,時刻注意投資自己,多學習不同的技能,來順應這個變幻多端的時代,還能會這樣被輕易的淘汰嗎?
002 做一名優秀領導者,掌握3個動作打破思維的局限。
第一個動作 重新定義你的工作,用領導眼光定位目標和行動。
工作是你熱愛的嗎?如果工作只是你養家餬口的工具,或者只是讓你解決溫飽問題,永遠為了工作而工作,那這將會使你永遠處在一開始工作的狀態。為什麼?因為你只願意把時間放在你的工作範圍內,多做一些你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會覺得那不是你擅長的。
《能力陷阱》作者提出重新定義工作,是指讓你站在領導者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一的完成某一項工作。如果你僅僅只顧求安排的某一項工作,將把自己禁錮在工作人員的角色中無法提高,無法創新,也無法得到領導的賞識,更無法成長為領導,無法具備領導能力。
比如,領導安排兩個員工打聽項目招標的事項,過了幾天,一個員工說打聽到一家招標公司做得不錯,讓他們在做方案,還沒有結果;另一個員工把這項工作應該定位什麼樣的招標公司,並與3家公司聯繫,看了他們的戰略合作協議,覺得其中2家公司不錯,有一家對於其他公司的此類項目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另一家則是協議寫得很全面,建議使用第一家有經驗的。
這樣的兩名員工,相信哪一個更能勝任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站的多高,就能看得更遠。還需要與不同的人和團隊建立橋梁,從而提升自我影響力。
第二個動作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感知發展趨勢並尋找更多成功的可能。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一個成功的人身上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經驗,這裡我們要避免陷入擴展人際圈陷阱。
身邊一些人覺得擴展人際圈,是帶有某種功利心理,覺得這個人能為你所用才去擴展,是虛偽的行為。其實,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能力,包括你自己在內,而讓信息互換才能讓能力變成價值。
比如,我個人愛好閱讀,本職工作與閱讀相差十萬八千裡,但我主動參與讀書會活動,網絡參加一些閱讀網課,試圖尋找一個機會和一個團隊,能更好地創新閱讀。後來,逐漸發現原來閱讀可以更高效,可以做到一天一本書一篇書評,還可以講出來給大家聽,從而更好地吸收閱讀知識,更可以帶領更多愛好閱讀的人抱團成長。而這些,都是我打開人際關係網後,發現的不一樣的閱讀世界,我也堅信,這將使我越來越愛閱讀、會閱讀,因為有一大群人在做著熱愛閱讀的事情,而我也在影響著更多人,傳遞這閱讀的溫度和力量。
第三個動作 朝不同方向發展自己,重新審視「真實」的自己。
經常聽人們說,要做真實的你自己。真實的自己到底是長什麼樣?一個人的能力,應該像水一樣,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應該是什麼樣的形態。
克裡昂說過:「人類所具有的一項很神奇的缺點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模仿別人。在我們未能成功模仿我們的偶像時,便會發現真實的自己。這就是進步過程。」
曾有一位學員焦急地告訴我說:在鏡姐夢想領讀會個人品牌定位課程裡,找不到7個對標人物,更無從定位自己的發展技能,原來以為自己挺會閱讀,但是才發現陷入了閱讀的誤區。我回答說:這是好事,因為發現了問題才會去思考。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剛畢業參加工作的老師,準備登臺講課了,很緊張,問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有沒有好的經驗傳授,前輩說「做你自己」。於是,這個新老師站在講臺上,緊張地念著稿子,臺下一片唏噓聲,說這課講得太爛了。課後,新老師問前輩:「做你自己」,我做到了呀,但是效果太差了。前輩說,我就是做我自己呀,不信你來我課堂聽聽課。原來,這個前輩,在課上很輕鬆的講課,在整間教室放鬆的邊講課邊與學生不停的互動。
「真實的自己」,我認為,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要不停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模仿成功者的樣子,定目標定方向定行動。
結束語:先行動起來,再學會反思,修正目標。
埃米尼亞·伊貝拉說: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先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 改變你想法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與之前不一樣的事情。去做,而不僅僅是去想,才會增強你的外在表現力,而這些外在表現力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需的。
很多領導者轉變方法告訴你要先學會自省,找到自己的目標,而後就能實現轉變。而事實上,學會反思應該是領導者轉變過程中的最後一步,而第一步是要開始行動起來。你必須把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觀點反過來,這樣才能成功地實現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