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你最擅長的部分,也許正是你失敗的罪魁禍首

2020-10-25 沐年在路上


前段時間,《奪冠》熱播,其中有一個片段戳中很多人的淚點。老將曾春蕾沒能進入裡約奧運會大名單。她含淚問郎平:「我每天訓練時間超過10小時,我狀態這麼好,為什麼不讓我參加?」

郎平說:「因為你打得太好了,對方把你摸得透透的。」然後誠懇地對哭泣的曾春蕾說對不起。

也許大家會疑惑,落選的理由竟是「打得太好」?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曾春蕾一直在練習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忽視了其他打法的訓練。而她最擅長的打法,已經被對手拆解,不足以造成威脅。

為了整體實力考量,郎平就是再心疼,也只能捨棄。

這個情況,我們稱之為「能力陷阱」。

郎平和曾春蕾


什麼是能力陷阱?美國作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裡給出了解釋。

人們都樂意去做那些自己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做。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能讓我們在這一個方面獲得很多經驗,卻會忽視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的培養,從而走向失敗。

比如,小範的大學專業是人力資源,畢業後他找到一份對口的人事工作。她工作勤勤懇懇,專業性強,很快成為部門骨幹。可是幾年過去了,她還只是一名骨幹,晚她半年進公司的小陳則成了部門經理。

原來,小範只管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領導安排的其他工作,比如文案撰寫,和其他部門協同等工作,她都以非自己的本職專業而推諉了。時間久了,她的文字組織能力、宣傳策劃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都沒得到發展。難以突破自我,核心競爭力降低,失去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小範掉進了能力陷阱,被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局限了思維。

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這種能力陷阱,儘量避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埋頭苦幹的同時,也要抬頭看看大局。讓自己從日常瑣事中解脫出來,讓自己有機會去感知環境的變化,有時間學習新的技能。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能力陷阱呢?從這三個方面,就能走出陷阱。


01 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把工作重心從日常瑣事轉移到戰略大局上。

傑夫曾經是一個出色的團隊領導人。他創建了一個精明能幹的銷售團隊。這源於傑夫在團隊創建初期,事事親力親為,關注細節部分,團隊成員行為規範。這支隊伍戰鬥力很強,連續兩年奪得銷售冠軍。

正在傑夫以為自己可以勝任更高的職位時,老闆卻不再給傑夫分派新的任務了。

因為老闆看到了傑夫的局限。

老闆希望在傑夫團隊裡找出一個能替代傑夫的人暫時管理團隊,以便讓傑夫有更多時間能參與公司轉變會議。可是,居然找不到可以替代傑夫的人。

因為一直以來,傑夫對團隊的細節都親自過問,讓自己在團隊裡過於有價值。他深陷進了自己建造的團隊裡,深陷每天的日常瑣碎裡,抽不開身。

一心埋頭苦幹,卻沒發現公司格局已經發生改變,其他部門已經使用數據化管理,相比之下,傑夫團隊變得效率低下。

在這個案例中,傑夫把自己的工作定義為內部的團隊運作,失去了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眼界。

我們要嘗試擴展工作範圍,提升本職工作範圍外的表現,從而對自己將做什麼,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要讓自己從日常事務中脫離出來,轉移到戰略決策上。


02 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自戀並且懶惰。與人交往時,我們總是習慣和與自己相像的人交往,因為「自戀」,覺得和自己像的人才是最好的。我們也會選擇那些離我們很近的人交往,因為懶惰,只接觸那些容易接觸到的人。

如果只是用這樣的原則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那麼我們很難跟上外界發展的趨勢。高效的領導者通常會建造並且利用人際網絡來產生新的觀點,與不同領域、地域的人建立聯繫,從而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想法。

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收入,是你朋友圈裡的人總收入的平均值。這足以說明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對自己會造成多大的影響。而擴建、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就顯得非常總要,因為它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收入啊。

《能力陷阱》把人際關係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運營關係、個人關係和戰略關係。運營關係幫助我們處理內部事務,個人關係幫助我們提升個人發展空間,戰略關係則會幫助我們找到新的商業方向。

所以,個人能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三類關係的優劣。從這三個維度不斷拓寬、創建新的朋友圈,才能讓個人得到良好的發展。

個人價值都是通過為他人提供幫助來實現的。

通過健全的人際關係網,我們才能敏銳地感知到整體環境的變化,接觸到最新最全的行業資訊。從而傳達給自己的團隊,讓團隊一直保有戰鬥力。


03 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環境需要什麼能力,我就會擁有什麼能力

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說歐巴馬是一條變色龍。如果有人說他不是純種黑人,他就會說自己比大多數美國黑人和非洲的聯繫更近;如果有人說他不完全是美國人,他就會說他的母親來自美國西部;做堪薩斯州做演講的時候,他會說當地的語言,他告訴大家他的祖父母曾住在這裡。

歐巴馬能不停地變換自己的風格,並且努力拓展自己不同的風格,但卻不會迷失真實的自己。

在不同的環境中,讓自己有不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叫「隨機應變」,本質是要突破自己的原有思維,不要限定在一種風格裡,也不要被過去的經驗局限了自己廣闊的發展可能。

傳統想法認為,40歲是一個人生已經被定型的年齡。可是,不要忘記《能力陷阱》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固有能力所局限。所謂中年危機,是指人們渴望改變,而渴望的同時卻不得不接受自己已到中年。這種焦慮的源頭就在於我們給自己設限了。

人到中年,跳出能力陷阱,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來開啟新的生活篇章。只是,我們不能繼續把時間浪費在日常瑣事上,要跳出來,用更高的眼界和遠見,充分展示自己之前從未展現的一面。

大半輩子的閱歷不是為了局限自己,而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判斷力。


寫在最後:

《能力陷阱》有一個核心觀念:改變需要由外而內。

如果我們要像一個領導人那樣去思考,首先要像一個領導人那樣去行動。行動是優於思考的。

我們的思維不會突然自己升級,只有去經歷,去感受,去發現,思維才會轉變。

所以,想想都是問題,行動才是關鍵。

動起來。讓自己從日常瑣碎中脫離出來,去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去抬頭看外面的環境,去多方向發展自己的可能性,去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能力陷阱》:你的能力將你畫地為牢?3個動作助你解套
    是什麼能力讓稻盛和夫接二連三的成功?如果在一項擅長的工作中一直做下去,只陷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就一定能成功嗎?我們有哪些方面可以避免「能力陷阱」,解套自己對自己的限制?《能力陷阱》一書將為我們解讀什麼是「能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能力陷阱裡自我設限,掌握3個動作打破思維的局限。
  • 你最擅長的能力就是你的真命天子,呵護你一世榮華
    我們做不到和別人一樣有能耐,但可以讓我們的能力最大化。那就是做自己最擅長的能力,用自己最長的那根手指,去測試生活的溫度。你擅長理科,卻丟棄老本行,去學習歷史;你擅長文科,卻改行去研究物理。那就是南轅北轍,不懂裝懂。
  • 「悅讀育己」《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告別越努力越失敗
    於是,在這個不算漫長的午後,我在書店輕緩的音樂裡,捧著一杯茶,「跳進陷阱」去尋找答案。一、什麼是能力陷阱?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讓我「感覺好」,感覺好會讓我們想做得更好,於是,擅長的事做得越多越擅長,越擅長就做得越多。
  • 能力陷阱-先行動,後思考
    好吧,今天我們來揭示下什麼叫做能力陷阱,也許你能找到答案。那什麼叫做能力陷阱?當你現在規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人的時候,你就已經被自己現在所有的這個狀態局限住了。你現在所想的,就是你此刻認知水平的巔峰,而你此刻的認知水平巔峰,很有可能會局限住你整個人生發展的方向和節奏,這就叫作能力陷阱。
  • 「面試官」人生處處是陷阱,你「入坑」了嗎?
    「能力陷阱」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這樣解釋:人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做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卻忽視了培養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從而走向失敗。這樣說,我們在工作中極容易陷入「能力陷阱」,這樣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 《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提高行動力是關鍵
    既然花了這麼多時間都沒有考慮清楚,那為何不先邁出一步試試,也許走著走著靈感就來了。靈感基於現實,來自對生活細微處的觀察和發現,是某一秒鐘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大導演史匹柏在36歲之前就成為世界最成功的的製片人之一,他導演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說侏羅紀公園。
  • 06年世界盃中國隊小組未能出線,到底誰才是中國隊失敗的罪魁禍首
    06年世界盃中國隊小組未能出線,到底誰才是中國隊失敗的罪魁禍首 提起中國隊衝擊2006年德國世界盃
  • 《習慣陷阱》:4個步驟,讓你不再害怕,過上你想要的人生
    《習慣陷阱》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就讓我們聽聽作者椎原崇的看法吧。椎原崇是一位80後,初中學歷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富自由和時間自由。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定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呢?可不可以這樣想,只要自己最在乎的人喜歡自己就可以了?第二,捨棄「理所當然」的思維習慣。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會出錯的背後,潛藏著「我理所當然要做好」的想法。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做,如何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而且,開始做一件事情時,做不好是理所當然的。
  • 太努力追求快樂,可能正是你不幸福的原因 | 「幸福的陷阱」
    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幸福的陷阱」(The Happiness Trap)。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導讀一下Harris《幸福的陷阱》一書,更好地幫助這位小夥伴了解和應對當前的困惑。(備註:Happiness有「快樂」與「幸福」兩層含義,Harris在論述中兩者都有涉及。)01.
  • 網絡詐騙陷阱也許就在你身邊
    正當閆莉感到疑惑時,收到了「男友」發來的:「最近我的一個項目出了點狀況,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我忙得焦頭爛額,正在四處借錢,沒有與你聯繫,十分抱歉!」「男友」遇到了困難,閆莉沒有多想就回了一條:「不知道你差多少錢?只是我手頭可用的現金不是很多。」「我已經從朋友處借到了120萬元,現在還差80多萬元。
  • 你正踏入這些決策陷阱!- MBA中國網
    決策也是每個職場人士,尤其是管理者們最重要的工作,最令人費神,也最冒風險。 學會做決策,其實是門技術活。因為在決策的過程中布滿了各種隱藏的陷阱。繞過了這些「思維陷阱」,你的決策將更為明智。 在做決定以前,你請教了一位老朋友,碰巧他最近剛剛否定了一項擴建計劃。 最可能的結果是:他力勸你趕緊取消機器設備的採購計劃,那你怎麼辦呢? 先別忙著做出決定,因為你有可能會掉進「有利證據」陷阱。
  • 17歲少年肺變成「爆米花肺」,罪魁禍首也許你家也有!
    罪魁禍首就是:尼古丁! 在瀋陽曾發生過一件令一家三口「一命嗚呼」的事。 如今幾乎人人都知道二手菸危害大,可你知道還有「三手煙」的存在嗎? 殘留在衣服、牆壁、地毯、甚至是頭髮皮膚上的菸草殘留物,正是如今我們也倡導拒絕的「三手煙」! 美國能源部下屬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所的研究人員發現: 這些殘留物可存在幾天、幾周甚至數月。
  • 《習慣陷阱》:走出習慣陷阱,做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習慣陷阱》椎原崇在《習慣陷阱》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生活中限制自己發展的習慣性錯誤認知和狀態,比如:我們會在某一處環境生活習慣了,就會造成理所當然的錯覺,認為這個環境就是我們發展的空間《習慣陷阱》用反向思維提出了生活需要捨棄,只有捨棄了舊有的思維、舊有的成就、舊有的習慣,才能開闢一條新的人生道路。捨棄之後意味著重新開啟生活,對事物有新的認知,做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在看完《習慣陷阱》這本書,我想到這三件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帶著自己的特質去發展、不給自己設限找到自由的生活狀態。
  • 你的精心照料,正是摧毀孩子自信的罪魁禍首
    她爸爸看到孩子這樣,過來安慰她,誇她做得好,誇她是最優秀的火箭製造家。小女孩邊哭邊說:「姐姐什麼都比他強,她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來,她討厭搭積木,她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最後,爸爸實在不願意看到女兒難過,就親自上陣,幫助她做了一個很漂亮的火箭。
  • 認識能力圈,把握自己的職場未來
    「能力圈」原則,總結起來就是:你如果想獲得投資成功,就算意識到會錯過很多不錯的機會,你也應該專注於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實在我們職場中,能力圈的概念一樣適合:作為管理者,需要對下屬的能力進行充分估計,給他們安排最合適的職位,分配最適合的任務;作為員工,需要自我定位,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給職業生涯規劃做參考。
  • 限制不是終止你前行的罪魁禍首,是幫助並成就你的貴人
    但是,限制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讓人討厭,限制並不是終止我們前進的罪魁禍首,而是幫助成就自己的「貴人」!優秀的人往往是最善於利用限制的一群人,當我們在接受一些新挑戰和突破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改變自己,重新看待限制。
  • 【CF】你擅長狙擊還是刀,你知道這對你生活的意義嗎?
    那麼這兩個你更擅長哪個,我們知道我們的視力,判斷等能力都是來自於大腦的。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在你進行刀戰時,異常活躍的是左腦,而狙擊戰則更多使用右腦。最近因為狙擊戰不及格,對有關知識進行了充電。
  • 你,就是你悲劇人生的罪魁禍首
    (一)表叔再一次生意失敗了,他今年來老家喝酒的時候,仍是絮叨不止,大罵天氣糟糕,讓他一車的棉花都毀了,他此生怕是爬不起來了。老家親戚或悲憫他生不逢時,或安慰他風水輪流轉,但言語之間,多有厭煩。初看表叔似乎的確多有令人同情之處。他本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但是頗不安於農民的身份,可讀書不靈光,就想通過當兵找一條出路。
  • 你的名字:新海誠電影,自我滿足?也許是在邁向更高境界
    說起《你的名字。》這部電影,相信有不少人看過或者是聽說過。不過,《你的名字。》在電影中是實則《君の名はなんですか》(你的名字是什麼?)的縮略。單從意思的表達上來考慮,中文「誰」或者「你是誰」更能表達日文的含義。中文「你的名字」因為是名詞,看起來更像是陳述語氣,並非疑問。而本影片正是對「你是誰」進行的提問。
  • 《愛的陷阱》:抱怨找不到「對的人」,或許因為你陷入了愛情陷阱
    後來,我又讓她好好想想,你認為「對的人」,現實中有沒有,如果有,願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她不說話了。其實,像麗麗這樣的女生很多,她們之所以單身,就是因為擇偶標準太高,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這就是陷入了愛情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