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奪冠》熱播,其中有一個片段戳中很多人的淚點。老將曾春蕾沒能進入裡約奧運會大名單。她含淚問郎平:「我每天訓練時間超過10小時,我狀態這麼好,為什麼不讓我參加?」
郎平說:「因為你打得太好了,對方把你摸得透透的。」然後誠懇地對哭泣的曾春蕾說對不起。
也許大家會疑惑,落選的理由竟是「打得太好」?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曾春蕾一直在練習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忽視了其他打法的訓練。而她最擅長的打法,已經被對手拆解,不足以造成威脅。
為了整體實力考量,郎平就是再心疼,也只能捨棄。
這個情況,我們稱之為「能力陷阱」。
郎平和曾春蕾
什麼是能力陷阱?美國作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裡給出了解釋。
人們都樂意去做那些自己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做。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能讓我們在這一個方面獲得很多經驗,卻會忽視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的培養,從而走向失敗。
比如,小範的大學專業是人力資源,畢業後他找到一份對口的人事工作。她工作勤勤懇懇,專業性強,很快成為部門骨幹。可是幾年過去了,她還只是一名骨幹,晚她半年進公司的小陳則成了部門經理。
原來,小範只管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領導安排的其他工作,比如文案撰寫,和其他部門協同等工作,她都以非自己的本職專業而推諉了。時間久了,她的文字組織能力、宣傳策劃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都沒得到發展。難以突破自我,核心競爭力降低,失去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小範掉進了能力陷阱,被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局限了思維。
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這種能力陷阱,儘量避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埋頭苦幹的同時,也要抬頭看看大局。讓自己從日常瑣事中解脫出來,讓自己有機會去感知環境的變化,有時間學習新的技能。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能力陷阱呢?從這三個方面,就能走出陷阱。
傑夫曾經是一個出色的團隊領導人。他創建了一個精明能幹的銷售團隊。這源於傑夫在團隊創建初期,事事親力親為,關注細節部分,團隊成員行為規範。這支隊伍戰鬥力很強,連續兩年奪得銷售冠軍。
正在傑夫以為自己可以勝任更高的職位時,老闆卻不再給傑夫分派新的任務了。
因為老闆看到了傑夫的局限。
老闆希望在傑夫團隊裡找出一個能替代傑夫的人暫時管理團隊,以便讓傑夫有更多時間能參與公司轉變會議。可是,居然找不到可以替代傑夫的人。
因為一直以來,傑夫對團隊的細節都親自過問,讓自己在團隊裡過於有價值。他深陷進了自己建造的團隊裡,深陷每天的日常瑣碎裡,抽不開身。
一心埋頭苦幹,卻沒發現公司格局已經發生改變,其他部門已經使用數據化管理,相比之下,傑夫團隊變得效率低下。
在這個案例中,傑夫把自己的工作定義為內部的團隊運作,失去了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眼界。
我們要嘗試擴展工作範圍,提升本職工作範圍外的表現,從而對自己將做什麼,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要讓自己從日常事務中脫離出來,轉移到戰略決策上。
很多時候,我們自戀並且懶惰。與人交往時,我們總是習慣和與自己相像的人交往,因為「自戀」,覺得和自己像的人才是最好的。我們也會選擇那些離我們很近的人交往,因為懶惰,只接觸那些容易接觸到的人。
如果只是用這樣的原則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那麼我們很難跟上外界發展的趨勢。高效的領導者通常會建造並且利用人際網絡來產生新的觀點,與不同領域、地域的人建立聯繫,從而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想法。
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收入,是你朋友圈裡的人總收入的平均值。這足以說明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對自己會造成多大的影響。而擴建、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就顯得非常總要,因為它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收入啊。
《能力陷阱》把人際關係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運營關係、個人關係和戰略關係。運營關係幫助我們處理內部事務,個人關係幫助我們提升個人發展空間,戰略關係則會幫助我們找到新的商業方向。
所以,個人能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三類關係的優劣。從這三個維度不斷拓寬、創建新的朋友圈,才能讓個人得到良好的發展。
個人價值都是通過為他人提供幫助來實現的。
通過健全的人際關係網,我們才能敏銳地感知到整體環境的變化,接觸到最新最全的行業資訊。從而傳達給自己的團隊,讓團隊一直保有戰鬥力。
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說歐巴馬是一條變色龍。如果有人說他不是純種黑人,他就會說自己比大多數美國黑人和非洲的聯繫更近;如果有人說他不完全是美國人,他就會說他的母親來自美國西部;做堪薩斯州做演講的時候,他會說當地的語言,他告訴大家他的祖父母曾住在這裡。
歐巴馬能不停地變換自己的風格,並且努力拓展自己不同的風格,但卻不會迷失真實的自己。
在不同的環境中,讓自己有不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叫「隨機應變」,本質是要突破自己的原有思維,不要限定在一種風格裡,也不要被過去的經驗局限了自己廣闊的發展可能。
傳統想法認為,40歲是一個人生已經被定型的年齡。可是,不要忘記《能力陷阱》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固有能力所局限。所謂中年危機,是指人們渴望改變,而渴望的同時卻不得不接受自己已到中年。這種焦慮的源頭就在於我們給自己設限了。
人到中年,跳出能力陷阱,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來開啟新的生活篇章。只是,我們不能繼續把時間浪費在日常瑣事上,要跳出來,用更高的眼界和遠見,充分展示自己之前從未展現的一面。
大半輩子的閱歷不是為了局限自己,而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判斷力。
寫在最後:
《能力陷阱》有一個核心觀念:改變需要由外而內。
如果我們要像一個領導人那樣去思考,首先要像一個領導人那樣去行動。行動是優於思考的。
我們的思維不會突然自己升級,只有去經歷,去感受,去發現,思維才會轉變。
所以,想想都是問題,行動才是關鍵。
動起來。讓自己從日常瑣碎中脫離出來,去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去抬頭看外面的環境,去多方向發展自己的可能性,去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