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先行動,後思考

2020-12-17 每天1小時閱讀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優質內容)

你現在困惑嗎?你現在迷茫嗎?那你想過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了嗎?當我們迷茫和困惑的時候,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不斷的規劃,設定目標,這已經比那些整天無所事事,如同行屍走肉的人要強的多,最起碼我們還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而不是被生活壓制的麻木不仁。

但好像一直也在規劃,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事實並不如我們所願,好像總是被目前的狀態所局限。好吧,今天我們來揭示下什麼叫做能力陷阱,也許你能找到答案。

那什麼叫做能力陷阱?

當你現在規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人的時候,你就已經被自己現在所有的這個狀態局限住了。你現在所想的,就是你此刻認知水平的巔峰,而你此刻的認知水平巔峰,很有可能會局限住你整個人生發展的方向和節奏,這就叫作能力陷阱。所以《能力陷阱》那本書的作者提出「先行動,後思考」的方法。

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越是熟悉,越是能力強的這些技能,我們就越喜歡或者越容易花時間去做這些事情,同時就越容易排斥其它(我們所不熟悉的事情)讓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那些事情,那麼就越容易把我們牽絆在此時此地的當下。就像我們每個人定義我們的工作,都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特長來定義自己工作。

這就跟我們之前的思維習慣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當我們迷茫困惑或者失敗的時候?我們就是不斷的反思,想清楚怎麼做,設定目標,然後再慢慢地行動。但這個方法好像並不靠譜,因為我們試過很多次,也沒實現。在公司裡也很難,在生活中也很難,原因就是我們過早地設定了目標而事實上你應該反過來做,怎麼樣反過來做呢?先做事,再思考。

你隨著自己的事業不斷地擴張,你所要去接觸的,所要解決的問題跟過去變化了,這時候你再重新界定自己,你才有可能能夠界定出一個更好的自己。所以能力陷阱這個概念也的確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讓我眼前一亮。

有沒有覺得我們很多時候就是想不清楚到底怎麼做,也沒想清楚到底應不應該做。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原本就是想不清楚,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人家是怎麼做的,我們現在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有問題,就好像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這是沒法做到的。所以最終也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所以你唯一要做的事是不要去想它,先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麼做的,照著做,做著做著慢慢地理解這件事。

思維方式不改變,你想再多沒有用。亞里斯多德其實在2000多年前,就曾經說過「多做好事就變好人,不是說你突然變成了好人,再做好事,而是你每天堅持多做好事,做著做著你就變成好人了。

能力陷阱告訴我們:只有改變做事的方法,才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的人生,也就是先行動再思考的過程。

主要分為能力陷阱、人際關係陷阱和真實性陷阱:

第一個:能力陷阱

避免能力陷阱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要意識到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會像毒品一樣地上癮。

所以改變一定是由外而內發生的,而不是由內而外發生。你期待一個人由內而外地發生改變,那得頓悟,那得需要極高的天分和悟性。而事實上你看中國古代的人修煉,都是先去舂米,先去做苦工,先去把自己磨得皮糙肉厚,然後有一天你才突然會靈光乍現,覺得自己明白了一些事,這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領導者,就需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地去做事,並且要努力地做一些之前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抓住工作發生變動和挑戰的機會,如果只用自己的技能和特長來定義自己的工作,那麼他是特別討厭工作變動,比如老闆的要求發生變化,然後跨部門合作時候產生的變化,以及客戶提出更多要求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這些人總要變?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多的不靠譜?把所有的變化稱作為不靠譜,因為這不斷給我帶來麻煩和挑戰,而不認為自己的能力需要擴展。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太喜歡用優勢和技能來定義我們的工作。

工作中因為我們太擅長做這件事,越擅長做這件事,就越喜歡做,然後這個地方離不開你,最終被自己的能力陷阱套牢,沒有人敢提拔你,因為你太擅長,提拔了你之後這個地方是一個空缺,很危險。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我們自己的工作。

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之後,我們還需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需要展示自己,需要經常發表你的意見和觀點,去參與演講,參與社交等等。

想想為什麼自己的領導力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因為你始終沒有像一個有領導力的人那樣去生活和工作,導致你永遠安排不過來。因此你必須空出時間來,去增加你的新角色,那老角色的事還幹不幹呢?當然要幹,先增加新角色,再減少舊工作。就是你一邊做著舊工作,一邊擠出一些時間來去培養自己的新角色,培養自己的遠見,培養自己跟他人的關係,拿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情。然後慢慢地你才有機會去減少你的舊工作,逐漸地變得輕鬆起來。

你的工作不是由你的特長和技能來定義的,你的工作是要做成一個具有領導力角色的人,你需要向那些有領導力的人學習,至於將來做成什麼樣,不知道,做了再說。

第二個:人際交往陷阱

第一個自戀原則,自戀原則也叫作相似原則,就是我們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我們總喜歡跟自己價值觀差不多的人交往。

第二個原則就是懶惰原則,就是我們只跟我們挨得著的人交往。就離得近,認識了,就交往一下,離得遠的懶得說。或者說原來認識後來分開了,也就逐漸地疏遠了,逐漸地斷了很多聯繫。所以最終我們只和我們差不多的人交往。

要想突破人際交往陷阱首先提升個人關係,提升個人發展空間的關係。比如說你的校友,你參加一個培訓班一塊兒學習認識的人,你跟別人一起相約,咱們一塊兒去健身吧,咱們一塊兒去跑步吧,咱們一塊兒去讀一本書吧,都可以提升個人發展空間的關係

同時還需要提升戰略關係,比如說你一定要去認識某一個教授,你一定要想辦法混到某一個行業的圈子裡邊去,因為你不在那個圈子裡邊,你就根本沒人帶你玩。

所以要確保自己人際關係的廣泛性同時還需要保持連結性,就是你是不是能夠起到連接人和團隊的作用,用我們的俗話講就是你是不是喜歡給人拉託辦事,把這個人介紹給那兒,那兒介紹到這兒。這時候你發現,你成為了大家的連接器,這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第三個就是動態性,你的圈子沒有一成不變,是隨著你的進步在不斷地慢慢發展。

那怎麼來打造自己的新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呢?

第一個步驟就是展示自我,你首先得能夠學會在各種地方去發表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看到你,現在展示自我真的比過去容易太多了。因為我們的網絡變得那麼發達,你可以有自己的自媒體,你可以有很多的機會,開自己的各種公號都可以。

你可以建立一個你個人興趣的團體,比如說你喜歡幹這個事,你建立一個社群帶大家一起來,利用午餐時間和出差來和一些不常見的人建立聯繫,跟人約著吃吃飯,認識一下。要積極主動,自己去組織活動。在聊天中知道哪個東西最先進,然後利用社交媒體來宣傳你的個人興趣愛好,以此來吸引更多有相同興趣的人。

所以你得不斷地展示自己,別人才能夠搜得到你,才能夠讓別人發現你。所以未來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網紅,打造個人影響力。

還有就是利用你的二度網絡關係,就是找人給你介紹,我想認識那個人,誰認識?誰給我介紹一下?

接下來,就是你要從這麼多認識的人當中去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有可能會有創業的機會,有投資的機會。展示自我、讓人介紹、維持關係、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是我們打造人際網絡關係的過程。

第三個:真實性陷阱

很多人都說做人嘛就是要做真實的自己,這樣才無愧於心,才能活的自在,但其實做真實的自己只是牴觸變化,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學習。這叫作真實性陷阱。

如果你堅持的做真實的自我,你會發現自己總顯得格格不入,沒法融入到任何環境當中去。而我們應該成為一個隨機應變者,從他人身上學習,如果你不通過學習別人,你是沒法獲得自己真正的風格的。所以我們應該培養自己新的工作方法,轉變自己人生的方向,突破自己真實性陷阱。

在規避這三個陷阱的時候,我們需要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發現差異,看看我們目前你是誰和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

因為改變真的太難了,真正有動力讓你改變的東西是什麼?是差距,因此第一步叫作發現差異,去找到自己對標的對象,增加自己採取行動的緊迫感,這是第一步。

第二階段:只加不減,也就是說你可以增加新的角色或者行為方式,但是你不需要這麼快就放棄舊的行為方式,然後增加外在表現力,獲得一些容易得到的成果。

第三階段:混亂迷茫,當你選擇新的方式和工作方式時,可能會遭遇失敗,在新的行為方式上,感到精疲力盡,周圍人都跟你說把那事做好就行,不斷把我們拽回到自己原來的那個道路上,從而進步之路受到阻礙。

你比如說一個家庭主婦想要創業,跟老公說我出去創業去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困難重重,家裡邊的孩子、老人、老公、閨蜜都會想辦法把你拉回到原來那條路上,因為這個大家最舒服。

第四階段:重新設定前進的方向,如果之前的挫折給還會給我們帶來問題,需要重新檢驗過去的目標,從而提出新的目標和方向。

第五階段:最重要的叫內在化,你在做這個事的時候,不需要腦子裡邊再去想他是怎麼做的,你就做就好了,因為這已經變成了你的事,讓自己逐漸獲得真正的力量,你自己慢慢學馬蒂斯,學成了畢卡索,這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當你走完到內化這一步的時候,你的改變就已經實現了。

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有沒有意識到你身邊的那幾個陷阱,我們的人生遲早都回發生變動。而當那個變動到來的時候,你是有準備地、習慣性地能夠去解決問題,還是你錯愕地、不知所措地完全沒有辦法地被生活所拋棄,這個就在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我們要首先向一個偶像一樣的去學習、工作,我們給人生當中找到一個我們需要去模仿和學習甚至是挑戰的對象,然後給自己提出一些行為和動作上的要求,不斷向他人學習,讓自己不斷地進步,這才能夠讓你成為真正的未來的自己,這可能就邁出了我們改變的第一步。

只有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我們行動了,我們邁出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改變。如果你想要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裝作自己是這樣的人,最終你就會成為這樣的人。你是要裝作自己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有領導力的人,有責任心有理想的人,然後你照著這個方式去做,做著做著你慢慢地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關注「每天1小時閱讀」希望每個人都能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在生活發生變化之前就能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相關焦點

  • 《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提高行動力是關鍵
    一、像藝術家一樣借鑑,先行動,後思考用行為帶動思維行為能夠影響思維,這是心理學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每一次行動都在不經意間重塑我們的世界,讓我們對事物有全新的見解。很多人在準備一件事情之前,總是花大量時間思考。你問他什麼時候行動,他總是回答你說,「我還沒有考慮清楚」。既然花了這麼多時間都沒有考慮清楚,那為何不先邁出一步試試,也許走著走著靈感就來了。靈感基於現實,來自對生活細微處的觀察和發現,是某一秒鐘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
  • 「悅讀育己」《能力陷阱》:先行動,再思考,告別越努力越失敗
    這樣的循環讓我們在擅長的事上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成就,但是,卻也會讓我們無法進行更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無法在其他方面突破。這就像人在挖一口井,越挖越深,越深越挖,最終只能看到這口井裡的風光,而忽略了井的四周鳥語花香、枝繁葉茂,親手將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困在井裡,這就是能力陷阱。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 2021-01-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先行動後思考,3個步驟讓你的職場由外而內改變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她的著作《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中就批判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這種思維,提出了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她認為,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外在行為表現是比內在認知更重要的因素。為什麼要先行動後思考?
  • 《能力陷阱》:你的能力將你畫地為牢?3個動作助你解套
    於是,他吃住在實驗室,不斷地在頭腦中模擬推演,不斷地實踐和思考,在不經意打翻一次「粘合劑」後,搞出了世界領先的發明,給快要倒閉的工廠帶來了生機。如果稻盛和夫不去主動嘗試一次次實驗和推演,如果他對實現目標沒有行動,沒有強烈的渴望,即便打翻許多次「粘合劑」也不會有發明,更不會創造奇蹟,把即將倒閉的工廠帶入世界500強。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目前的和想要成為的自己之間差在哪裡?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逆向管理》,這本書由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所著,突破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舊思維,提出了全新的「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一、先行動後思考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這樣一個道理:"在不清楚做一件事的方法的時候,單純思考是沒有多大幫助的,更好的辦法是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先進行初步思考,然後著手去做,接著總結經驗,修正自己的思考,讓後再次著手去做,如此反覆直至事成"。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助你成為一名優秀卓越的領導者
    如何在工作陷入瓶頸時,及時突破自我重獲新生……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的書是《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作者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埃米尼亞·伊貝拉。本書突破了傳統的"先思考,後行動"的舊思維,提出了全新的"先行動,後思考"的新理念。
  • 《能力陷阱》你最擅長的部分,也許正是你失敗的罪魁禍首
    這個情況,我們稱之為「能力陷阱」。美國作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裡給出了解釋。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能力陷阱呢?從這三個方面,就能走出陷阱。可是,不要忘記《能力陷阱》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固有能力所局限。所謂中年危機,是指人們渴望改變,而渴望的同時卻不得不接受自己已到中年。這種焦慮的源頭就在於我們給自己設限了。
  • 第17周總結:先行動再思考,如果忙於找方法,哪還有時間行動?
    1.學習精進整理《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的概念卡片,並用創客貼製作成海報在朋友圈和頭條分享。本周完成了4條概念卡片的製作和分享。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犯倖存偏誤的錯。4.值得記錄的事教訓:忘記了產檢 上個月產檢回來後,我和老公都沒有去看產檢的本子,以為下次的產檢就是5月份的排畸檢查呢,結果醫院給打來電話提醒我們要記得去產檢。下次一定要跟醫生問清楚產檢的時間。
  • 如何鍛鍊大腦,擁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思考是一件比較累的事情,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先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這樣效率更高。比如說,你上班路上,該走哪條路,該在哪裡換乘地鐵,你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指揮你行動的不是思考,而是記憶。但如果換了一條新的路線,你可能就要走走停停了,因為你不能直接調用記憶,需要根據路牌、根據標識,再結合以往的經驗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 疫情下的社會思考:夯實社會信任 警惕數字陷阱
    「數字陷阱」往往隱藏於繁榮的數字經濟、高效的數字生活,以及多樣化的數字紅利後,亦須時時警惕、仔細甄別。  第一,社會衝突在數字環境中更易顯化與極化,公眾與治理方易陷入「預判的陷阱」。數字社會中湧現的絕大部分衝突仍然是傳統社會衝突在線上的投射,但是線上環境的局部公開化,讓衝突變得更易顯化和極化。
  • 《系統思考》: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系統思考,本質上就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看清事件背後的結構和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主動地去「解構」、「建構」和「重構」。這些道理可能大家都明白,但是該怎麼做呢?我們如何才能掌握這種系統思考的能力呢?
  • 「10大陷阱」:藝考生謹防「踩」坑!快速提高文化成績的秘訣
    一定要有思考的空間,聽不懂一定要標記出來,課下儘快弄懂不留下問題。書上的公式、定理、單詞、成語等基礎知識,自己歸納整理,認真進行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第3大陷阱:不會技巧拿到試卷後,先了解試卷的難易度,合理安排答題時間,避免會做的沒有做,不會做的卻浪費了時間。解題應注意:先易後難、先熟後生。答題過程中,審題要慢要細,做題要快,重視檢查環節。
  • 《習慣陷阱》:4個步驟,讓你不再害怕,過上你想要的人生
    《習慣陷阱》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就讓我們聽聽作者椎原崇的看法吧。椎原崇是一位80後,初中學歷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富自由和時間自由。看似很簡單的原因,但是要克服害怕這個習慣,勇敢去行動,還是有難度。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方法可循。在《習慣陷阱》一書中,椎原崇給我們分享了學會捨棄、了解自己、利用特質、接納自己這四個步驟,幫助我們改變自己,實現自我更新,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 不是先要有什麼收穫,而是先要行動
    人們對結果認知的差別,表現在行動上也是很不一樣。失敗者在行動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很擔心結果不如人意:「就算我很努力,但依然會失敗,行動又有什麼意義呢?」而成功者卻是積極樂觀的態度:「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說。」
  • 王陽明:沒有思考就去貿然行動,或者光想不做,都難以成大事
    王陽明強調,知和行要統一,很多事情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並且行動起來。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要了解和想明白,行就是行動,先想明白,然後去行動,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曾經王陽明的一個學生就問王陽明,他說:老師,你一直強調在知行合一上苦下功夫,但是很多事情我知道了,了解了,我也想清楚了,為什麼我在行動的時候,卻總覺得和想像的不一樣呢?
  • 孩子遇事就喊「媽」,不思考就放棄,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數學沒有數學思維能力,也不會自己思考問題,很多簡單的題目也不懂得自己思考。 其實,有這種困擾的家長不在少數。 在這個「條約」上列了很多條生活和學習上的小事,告訴兒子遇到問題先學會自己思考解決。 不少家長在看到這個條約之外,紛紛表示:「實在是太真實了!」、「我要把這個列印出來給孩子看。」 但很少有家長思考「孩子不會獨立思考、遇到問題就喊媽」這種情況是怎麼出現的。
  • 鍛鍊並運用這5種思維方法,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衡量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這個人能不能有效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來自於知識和經驗的積澱,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工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鍛鍊並靈活運用下面的這5種思維方法,大部分問題我們都可以迎刃而解。
  • 《神奇小子龍之陷阱》主角全形態能力一覽
    導 讀 《神奇小子龍之陷阱》中主角可以變身為六種不同的形態,分別擁有不同的能力。那麼這六種不同的形態都具有什麼能力呢?
  • 如果你不想老被思考的陷阱絆倒,建議熟讀《清醒思考的藝術:你最好...
    幾個月後,鵝這樣想:「這個人很喜歡我!」——這個信念每天都得到證明,它越來越堅定。鵝沒有料到,農民在聖誕節的時候會把它從鵝舍取出並殺掉。這隻聖誕鵝就是歸納法思考的犧牲品。7.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思考?在後果影響很小的情形,那就聽從直覺進行思考。有時候清醒思考是奢侈的。8.結論這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書,閱讀的過程也需要讀者做出大量的思考。這是一本認真而嚴謹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