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當李逵對梁山上的眾人述說,自己的老娘不幸被老虎吃掉以後,一個粗豪的漢子流下了眼淚。令人驚奇的是,眾人在聽到這件事之後,他們的態度居然會是哈哈大笑,這也太沒有人情味兒了。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小說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而且在小說不同的版本中,還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小說《水滸傳》的版本眾多
《水滸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版本,但大體上可以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大系統,每個系統之下還有著很多不同的版本。
所謂的簡本,也就是「文簡事繁本」的意思,這類版本的小說文字敘述比較簡單、粗糙,缺乏文採,但敘述的故事內容比較多。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這種簡本的《水滸傳》在市面上是不多見的。
而繁本,也就是「文繁事簡本」的意思,指的是小說中的故事內容比較少,但行文細膩、流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所以在市面上還是比較流行的。其中,繁本又主要分為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
在一百回本中,沒有了梁山好漢徵田虎和王慶的故事,屬容與堂的刻本最好,而在一百二十回本裡就增加了徵田虎和王慶的故事,屬袁無涯的刻本最好。
但這些版本在金聖歎看來,都是些「俗本」,因為據他自己說,他曾經得到過《水滸傳》的古本,那才真正是施耐庵的作品,小說只有七十回。他很喜歡這部古本《水滸傳》,把它稱為六大才子書之一,還細心地進行了點評。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水滸傳》小說,最常見的,就是以袁無涯版本為基礎的一百二十回本,和經過金聖歎評點的《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
下面,就根據在這兩個不同版本的小說中對這段故事的不同描寫,來看一看當李逵說完了自己老娘被虎吃掉以後,究竟有沒有人笑?或者是他們在笑些什麼?
前情回顧
當宋江在梁山上穩定下來之後,接來了自己的父親宋太公,眾人大擺筵席慶祝。公孫勝想起了自己在家的老母,所以要下山回家去探望母親,這可把直性子的李逵給氣著了:
「幹鳥氣麼!這個也取爺,那個也望娘,偏鐵牛是土掘坑裡鑽出來的!」
晁蓋這人粗心大意,當時就答應了,但宋江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李逵不但剛剛在江州殺了許多的人命,而且他本人的酒性也不好,脾氣也不行,在路上極容易出事。
當然,宋江這麼說,並不是真的反對李逵下山去接他老娘,而是要擠兌著李逵答應自己的三點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留下他的兩把大板斧,因為這個兵器的辨識度太高了。
在一百二十回本中,眾人笑的是假李逵遭遇真李逵的事兒
關於這個情節,在通行本《水滸傳》中,是這樣敘述的:
李逵拜了宋江,給還了兩把板斧。李逵訴說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因此殺了四虎。說罷,流下淚來。又訴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大笑。晁宋大笑道:「被你殺了四猛虎,今日山寨裡添得兩個活虎,正直作慶。」眾多好漢大喜,便教殺牛宰馬,做筵席慶賀兩個新到頭領。
當李逵回到梁山時,先拜見了宋江,而不拜見大哥晁蓋,一方面是因為他自認為是宋江的人,只認宋江這個大哥,再一方面,就是他急切地想要回存放在宋江那裡的兩把大板斧。
在向眾人敘述自己一路上的經歷時,李逵先說了他老娘被老虎吃掉,然後自己又殺了四隻老虎為老娘報仇的事兒。李逵雖然殺人如麻,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孝子,所以,此時李逵的心情是沉重的,「說罷,流下淚來。」
如果此時有哪個好漢膽敢笑出聲來的話,李逵一定會用手中的斧子劈了他的,不管他是誰。
後來,李逵又講述了李鬼冒充自己劫道,結果正好遇到本尊的故事。這個故事本來就很搞笑,再由李逵這個說話慣愛插科打諢的人來敘述,肯定是妙趣橫生的,所以眾人才會大笑。
他們笑得是李逵遇見李鬼的故事,而不是李逵的老娘被老虎吃掉的事情。
梁山上眾人過得是刀尖舐血的日子,自己的腦袋都是栓在褲腰帶上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掉到地上,所以眾人早就看透了生死。再說,總不能讓一群梁山好漢不停地向李逵弔唁慰問吧,那是文人做的事情,不是殺人越貨的強梁所能做出來的。
拿得起,放得下,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這才是梁山好漢的行徑。
在七十回本中,當李逵說完老娘被虎吃了時,只有宋江一人大笑
李逵拜了宋江,給還了兩把板斧,訴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大笑;又訴說殺虎一事,為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說罷,流下淚來。宋江大笑道:「被你殺了四個猛虎,今日山寨裡添得兩個活虎,正直作慶。」眾多好漢大喜,便教殺牛宰馬,做筵席慶賀兩個新到頭領。
開始是一樣的,都是李逵拜宋江,宋江還板斧,接下來可就大不一樣了。
李逵看到自己心愛的兩把大板斧,立即就聯想到了路上遇到的李鬼拿的那兩把板斧,所以,他是先對眾人講了李鬼冒充自己劫道的故事,眾人聽到以後,當然就會大笑了。
金聖歎也在這裡批道:「 這個該笑。」
接下來,李逵才講了自己老娘被虎吃掉的事情,而這時大笑的,就只有宋江一人了。
金聖歎在此處夾批中寫道:「大書宋江大笑者,可知眾人不笑也。······江獨何心,不惟不能哀之,且復笑之;不惟笑之而已,且大笑之耶?······作者特於前幅大書宋江不許取娘,於後幅大書宋江聞虎吃娘大笑,所以深明談忠談孝之人,其胸中全無心肝,為稗史之儔杌也。」
金聖歎的意思是說,作者(施耐庵)在這裡單獨寫出了宋江的大笑,為的就是突出眾人都沒有笑。宋江是什麼居心,不但不替李逵感到難過,居然還能笑出來,不但能笑出來,而且還是大笑!
稗史,最初是一個與正史相對立的概念,指的是那些記載著街談巷議、民風民俗的史書,類似於小說,所以後來人們就用「稗史」一詞來泛指小說了。在這條批語裡,「稗史」指的就是《水滸傳》這部小說。
儔杌,別名叫傲狠,是我國神話中上古時期的四大兇獸之一。金聖歎認為,宋江就是這部小說中的一個虛偽的、全無心肝的大怪獸。
在百二十回本中,眾人笑的並不是李逵的老娘被老虎吃掉的事兒,而是李逵後來說的遇到李鬼的事情。可能很多的讀者覺得,他們的笑與李逵前面述說的老娘的遭遇時離得太近了,所以才會產生眾人缺乏人情味兒的印象。
而在金聖歎的批評本裡,也不知道是真有這個七十回的古本,還是金聖歎根據自己的好惡,把《水滸傳》腰斬後又刪改的,反正是小說的文採更加出眾了,而對宋江形象的黑化更加嚴重了,看來金聖歎是恨透了宋江這個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