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從雜劇到小說——李逵的形象演變

2020-12-23 古代小說研究

雖然李逵的故事是在大鬧江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但是李逵下山才是他正傳的起點。《水滸傳》刻畫其他的主人公都是寫他們上山的原因,只有寫李逵是寫他下山的經歷。

方成繪李逵

自《水滸傳》出世,便使人覺得李逵生來就是要上梁山的,不必為什麼緣故,所以被稱為「天殺星」,便是天生的強盜。「評《水滸》運動」裡面把李逵解讀為最革命的梁山英雄,也是出於同樣的緣故。

但從文學上看,這不過是因為元雜劇和之前的話本文學中並沒有李逵上山的故事,反而多的是李逵在梁山以後發生的故事。但既然決心將李逵寫成天生的強盜,不可避免寫他的殘忍,但一味殘忍未免使人生厭噁心,所以必須寫出他的一些道德精神,使這個人物多一些層次。

《水滸傳》處理李逵的道德與精神,處處是比著宋江落筆的:

一是孝,宋江是「孝義黑三郎」,而李逵要下山去接老母,這在那個時代可謂大節,清代人說「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當頭是可以遮百醜的,雷橫以「孝」的名義打死了白秀英,便掩蓋了他橫行霸道的事實,李逵的孝便是為他的殺行遮醜的。

陳永鏘繪《李逵接母》

二是義,宋江「義」的行跡我們見得多也分析得多了,李逵的這次下山裡,一旦聽說李鬼家中有老母便放了他,更和李雲、朱富都交上了朋友,這是他的「義」字當頭;

三是忠,自然的李逵絕不忠於朝廷而只忠於宋江一個人,宋江教他死他便死,連一絲怨言也沒有;

四是不近女色,宋江在閻婆惜身上不打緊,而李逵則不但自己守住童子之身,而且在宋江面前始終提醒他不要近女色,做得比宋江更甚。甚至連他們的形象也是一樣的,李逵是黑鬼,宋江是黑矮殺才,都是以黑聞名的人。

只是相比於宋江的權謀,李逵更迷信暴力——作者把他的暴力解釋為「爽直」。但如果仔細分析,宋江是用權術統馭人,李逵是用殘忍威嚇人。這兩個人剛好是一個對子,所以殺李逵的只能是宋江,在楚州宋江設計,讓李逵飲下毒酒;而殺宋江的也只能是李逵,聽說宋江強搶民女,壞了名聲,李逵便在梁山泊上砍倒了杏黃大旗,要與宋江火併。

孫忠會繪李逵

如果以《易經》來論,宋江至陰,李逵至陽。至陰以厚德載物,為萬物之母,所以能夠收納梁山群雄;至陽則亢龍有悔,形如嬰孩,梁山上自然沒有他的朋友。

作者寫李逵下山取母,為的是寫出李逵在生活中的樣貌,絕不是冷絕、殘酷絕的。所以寫他的孝,他的作為與他本分的哥哥的對比。但這卻並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將李逵這個人物寫得不成立了。

第一、李達是個本分人,給人家做長工,看見李逵便想報官,但他同樣是孝子。如果不是李逵非要取母上山,自己寧可替李逵受過,也不告訴母親李逵落草受到通緝這個事實。他的懦弱裡帶著傳統道德裡的善良。而李逵則生性殘忍,又毫無忠君愛國之心,與他的哥哥和單純的老娘全然不同。

第二、李逵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絕不可能像史進或者孔明、孔亮兄弟那樣延請好的教頭,他的一身武藝從何而來,一雙板斧又出自何處,都指說不清。

田連元

評書家田連元先生在設計時加入了李逵父親為財主卞金洞所害,李逵投師練斧,殺人命案連累哥哥入獄的故事,這便將李逵的本末說清楚了,但卻無法解釋李逵的殘忍——所以我很懷疑,這段書不是出自老先生們的本子,而是田連元先生的創造,至少是他嚴重加工過的,因為這段書太符合「革命史觀」,而且把李逵寫得太乾淨了。

元雜劇中的李逵不過是個丑角,但作者決心把它寫成主角,所以褪去了許多元雜劇中的本來色彩。但出於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可能完全褪去雜劇的顏色,譬如李逵每次下山都要改扮,正是他喬教學、做官的本錢,而他扮成啞道童、見李師師、喬坐衙也都是他丑角的反映。

在田連元的評書裡有李逵裝病和燕青一道下山請常七爺的故事,李逵先剪鬍子,後又扮演程咬金,當然仍不褪去丑角。

水滸傳原文寫從安道全上山到梁山泊排座次,田連元只用半回講完,這個部分卻用了整整六回的書目。燕青撲擎天柱,原文只有半回,但田連元卻演義十回之多。而這種安排並非田連元的故意創作,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使然。

連環畫《燕青李逵雙趕會》

在最原始的故事裡,李逵和燕青是對著寫的,一巧一拙,相當益彰。而且他們的故事都是山下的故事多,山上的故事少。在元雜劇中李逵每以「山兒」自稱或者被稱,「山兒」即山野之人對山下之人的自稱,可見他是下山的例子。

而在元雜劇《同樂院燕青博魚》裡,宋江給了燕青一個月假期,但燕青四十天才回返,而且稍後因為眼疾再次下山,可見他的早期故事也是在山下的。這其實也能解釋何以《水滸傳》在招安之後的故事裡,魯智深、武松等人幾乎已經失聲,唯獨李逵和燕青被深刻刻畫——不過是元雜劇情節在小說裡的延續而已。

只是在《水滸傳》的小說文本中,為了保持整體作品的嚴肅和短打俠義的主旋律,李逵的「耍」也隨之變成了「鬧」,「有趣」的故事開始變成了「有意義」的故事。

張偉澤雕塑李逵

以李逵負荊的故事而言,原本的劇本重頭戲在李逵的莽撞與醜態,而改動後的《水滸傳》文本則重視了宋江的坦蕩和親民,因為宋江為了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而親自下山正名,本身就是農民起義領袖日常宣揚的跟民眾打成一片的風範,這是符合民眾的期待的,所以稱為刻畫的重點。

只是在「評《水滸》運動」中宋江作為「革命家」的身份被打成了「投降派」,所以「李逵負荊」一出刻畫的重心便又回到了李逵身上。

經過這一番改造,李逵的形象由「丑角」到「配角」,終而變成了「堅定的革命派」,這是不符合文學的歷史的,但卻很符合政治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李逵下山
    帝國的法網畢竟百密一疏,再說李逵自有不懼官府的能耐。事實上,除了在曹太公莊那回,李逵還從未被敵人逮住。黑旋風穿越山谷,括地而來,呼嘯而去。從北京到東京,從二仙山松鶴軒到泰山腳下東嶽廟,一次次衝決天羅地網,這是何等快意!小說第七十二回,宋江出城時留下燕青等候李逵,這黑廝獨自揮舞雙斧要攻打東京城池,好歹讓燕青攔住。
  • 《水滸傳》李逵與壽張不得不說的故事
    李逵北宋時期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今屬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人,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雜劇「水滸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李逵生得粗壯黝黑,綽號「黑旋風」。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劫法場大鬧江州,欲背著老母上梁山,後因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殺一窩四虎。李逵慣使一雙板斧,梁山排座次時,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軍頭領。梁山受招安後,隨軍徵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戰事結束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因宋江飲毒酒後擔心李逵造反覆仇,便讓李逵也飲下毒酒,隨後身亡。
  • 李逵是大主角,宋江不再婆婆媽媽,水滸戲中的替天行道有何不同?
    但「水滸戲」只是後人命名的,在元代,這類戲劇題材有一個統稱,叫做「綠林雜劇」01「綠林雜劇」能流傳到今天的已經不多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羅列過元代的水滸雜劇,達三十本之多,如《雙獻功》、《李逵負荊》、《燕青撲魚》、《還牢末》等現存比較完整的篇章,都是十分著名的篇目。水滸戲對《水滸傳》成書的影響,不言而喻,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幾乎可以說,水滸故事在元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只需要有一大才子,將其加工、整理、編輯、潤色,《水滸傳》這部大作,就能說是完成了。
  •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雜劇,影響較廣的時期則在元朝時期,尤其是元曲的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他們分別代表了元代雜劇,不同時期的熱門人物,其四人的雜劇流派均各有春秋,雜劇的創作成就超出同領域人。02文學、雜劇家,白樸開啟先河,劇情才人韻事白樸最出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梧桐雨》,他對白居易的《長恨歌》進行了升華,將詩歌中的故事,演變進化成了雜劇
  • 李逵老娘被虎吃了,眾人卻大笑,仔細看小說,上面可不是這樣寫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當李逵對梁山上的眾人述說,自己的老娘不幸被老虎吃掉以後,一個粗豪的漢子流下了眼淚。令人驚奇的是,眾人在聽到這件事之後,他們的態度居然會是哈哈大笑,這也太沒有人情味兒了。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小說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而且在小說不同的版本中,還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 黑旋風李逵算不算英雄好漢?這個情節道出真相
    本期的《水滸傳》成語故事見於小說第五十回,發生在「三打祝家莊」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祝龍、祝彪、李逵和扈成。故事原文如下: 到得吊橋邊,見後門頭解珍、解寶把莊客的屍首一個個攛將下來火焰裡。 祝龍急回馬,望北而走。猛然撞著黑旋風,踴身便到,輪動雙斧,早砍翻馬腳。祝龍措手不及,倒撞下來,被李逵只一斧,把頭劈翻在地。祝彪見莊兵走來報知,不敢回,直望扈家莊投奔,被扈成叫莊客捉了,綁縛下,正解將來見宋江。恰好遇著李逵,只一斧,砍翻祝彪頭來,莊客都四散走了。
  • 畫中人:盛唐至晚清「鍾馗」形象都經歷了那些演變?
    也有認為鍾馗乃演變自古代製作祛邪之錐的「終葵」氏族、驅祟的「大儺之儀」、醜陋似鬼的「魁星」、或神怪傳說中的靈獸「終夔」等等。雖然「鍾馗」一詞的源由甚早於唐朝,不過賦予鍾馗具體的驅鬼形象者,似是起於唐朝的吳道子。
  • 看看哪吒形象在中國的演變歷史,其中有一種形象顛覆你的認知
    哪吒是在中國廣為人知的神仙,在中國的神仙體系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他身穿紅肚兜,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腰系混天綾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中國古典名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傳播,加上當代影視的改編,使得哪吒這個形象更加豐滿,也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哪吒形象演變的歷史。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
  • 李逵是怎麼死的?施耐庵的《水滸傳》,只告訴了你一種可能!
    尤其令人難以接受的是,以替天行道好漢著稱的李逵,為了斷朱仝後路,逼其上山,竟然殺害了滄州知府還未成年的兒子之小衙內,只此一節,就讓李逵的英雄形象受損嚴重。這樣一位愛憎分明的人物,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也未得善終:被宋江騙上蓼兒窪,以御酒毒死。在此,李逵雖死,卻成就了其忠義形象。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水滸傳》中性格特徵最鮮明的人物—粗魯、直率莽撞的李逵
    當然,李逵做事粗疏他也為此付出過代價。小說第四十三回寫他為了使貧苦一世的母親也能快樂生活幾日,特地回沂水縣老家接娘。晚間把娘背到沂嶺山上,他卻拋下娘獨自走出很遠下澗中取水,沒防備娘被虎吃掉了。赤誠的孝心反而害死了母親。李逵的粗魯與他的強悍有力相結合,常表現為處理問題簡單化,動輒以武力要挾人。
  • 李逵的板斧換成盧俊義使行不行 看看水滸小說兵器匹配奧秘
    看古典名著《水滸傳》,仔細琢磨,不僅會增長許多歷史知識,還會學到古人的一些高超智慧。 《水滸》透視了北宋王朝的官場黑暗腐敗,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市井風情,再現了宋人語言和飲食服飾,更主要的它通過梁山好漢造反的故事,幾乎全方位介紹了那個時代的兵器和作戰手段。
  • 「讀與賞」《山東李逵》:野蠻其體魄
    北宋晚期以社會生活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水滸傳》當中就有一位憑藉著高超的蹴鞠技藝獲得皇帝賞識,最後成為太尉的人——高俅。這是個令人憎惡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背井離鄉,把另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弄得家破人亡。他時時出奸計與梁山好漢作對,最後還陷害宋江等人,的確是惡貫滿盈,令人恨得牙痒痒。那麼除了高俅外,梁山好漢之中是不是也有蹴鞠高手呢?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說起戲曲之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氏族社會時期,當時的先民以歌舞祭祀自然神。到了封建時代,歌舞逐漸融入到了禮樂及民俗娛樂活動之中。不過,以歌舞的形式來表現故事,則是北宋以後的事了。在元雜劇中,我們還能看到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影子。諸宮調是最接近戲劇的藝術形式,既有主角、配角等豐富的藝術形象,其表演又遵循情節發展,表演者連說帶唱,還伴有樂器伴奏。只不過,諸宮調的表演者通常會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為人們陳述故事,並不是繪聲繪色地演繹故事,這種「非代言體」自然不屬於戲曲。
  • 李逵:為什麼他們會讚美這個野獸?
    為什麼李逵要這麼幹?很簡單,他就是喜歡。李逵經常說:「吃我殺得快活!」從殺人裡,他能體會到一種巨大的快感,我覺得多少有點類似於正常人類的性快感。他不光殺人,而且還吃人。這就像問李逵為什麼殺人,為什麼吃人,為什麼把小衙內的腦袋一劈兩半?因為「吃我殺得快活!」元朝有好幾齣跟李逵有關的雜劇。在那些文人筆下,李逵沒這麼兇殘,大致像更粗野一點的魯智深。但是到了《水滸傳》裡,施耐庵把他脫胎換骨,寫成了一個嗜殺的野獸。那他為什麼要這麼改呢?
  • 李鬼其實就是李逵的另一個人格化身,是李逵的鬼影
    李逵打李鬼,是我們家喻戶曉的「打假」故事,不過,作者寫這個故事是有深意的,李鬼其實就是李逵的另一個人格化身,可以說是李逵的「鬼」影。我們先來看李鬼這個名字吧,世間賤名、髒名、壞名不少、但還沒見過誰起名叫「鬼」的。李鬼不但也與李逵同姓,從外貌上長得還與李逵極為相似。
  • 水滸此人排行二十五,名氣不如武松李逵,江湖綽號卻相當霸氣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說起梁山上的組合,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魯智深和武松,楊雄和石秀,李逵和燕青等,而原為鄆城縣馬步都頭的朱仝和雷橫也是這樣組合中的一對。《水滸傳》塑造雷橫時,突出一個「孝」字,雷橫枷打白秀英故事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 魯智深為何用禪杖,武松為何用戒刀,李逵為何用板斧?
    而為了隱蔽兵器,吳用都是把雙銅鏈藏在袖子裡或掛在腰上,書中幾次說到「吳用袖了銅鏈」「兩條銅鏈掛腰間」或者「腰懸兩條銅鏈」。所以,雙銅鏈既能表現吳用有一定的武藝,又能體現其心思縝密、富有謀略等性格特點。倘若讓吳用使槍、刀等兵器,既不符合其性格,也有悖於他的軍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