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年前,歷史記載的最早的爭霸戰爭|文史宴

2021-01-16 文史宴


文/蘇珊·懷斯·鮑爾



在兩河流域的城邦爭霸之前,石器時代肯定也有爭霸戰爭,古埃及也有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之戰,但都缺乏詳細的文獻記載。而4800年前兩河流域烏魯克、基什、烏爾三大城邦的爭霸之戰波詭雲譎、跌宕起伏,考察這一場爭霸戰爭,能夠更好的理解日後的各種爭霸。


當蘇美爾人開始使用楔形文字時,他們的歷史就從「曾經如何」演化為可知的確鑿的過去。這裡的人開始把打贏戰爭、談判交易和建造寺廟等事件都記錄下來。到了這個時期,人們已經可以用碑文和銘文詳細地列出王表。


楔形文字的泥板


史詩故事雖然往往描述了惡魔般的對手和超自然的能力,但是在這層幻想的外衣下仍然保留了重大歷史事件的輪廓。而到此時,人們可以把史詩故事和更傾向於描述事實的文字記錄結合起來。


這並不是說石碑等上面的銘文顯示的就是一種新的令人震驚的客觀事實;撰寫這些銘文的人是國王任命的史官,國王花錢讓他們記錄國王的成就,所以他們自然會誇大和美化恩主的事跡。據亞述銘文記載,幾乎沒有哪個亞述國王曾經打過敗仗。但是,通過比較交戰雙方中兩個都宣稱取得勝利的國王的銘文,我們通常可以推斷出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在蘇美爾,文明的出現是為了區分並隔離開窮人和富人,最早從公元前 4000 年起,城邦之間就不斷爆發戰爭。根據寺廟銘文、王表和人們搜集來的傳說故事,我們可以梳理出最早的一系列戰役,這構成了第一份戰爭編年史。


公元前 2800 年左右,蘇美爾國王梅斯克亞加什(Meskiaggasher) 統治著烏魯克城。烏魯克就是今天伊拉克東南部的城市瓦爾卡(Warka),它是蘇美爾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晚在公元前 3500 年就被蘇美爾人佔領了。


中國與兩河流域文明進程對比圖

堯舜禹目前來說也不算信史,姑且算進去


特別強調一下,考古學家把從約公元前 4000 年到公元前 3200 年這段蘇美爾的歷史稱作烏魯克時期,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陶器具有某種特定的特徵,而不是因為烏魯克城邦。


在梅斯克亞加什統治時期,烏魯克是蘇美爾所有城邦中最大的(據我們所知是如此)。它的城牆有 2.6 公裡長,5 萬人住在城裡及其周圍。城裡有兩個巨大的寺廟建築群。在被稱作庫拉巴(Kullaba)的寺廟群中,蘇美爾人聚集在這裡供奉朝拜遙遠而又沉默的天神安(An);在伊安納(Eanna)寺廟群裡,人們虔誠地供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愛情與戰爭女神依南那。


這麼一座巨大且歷史悠久的城市實際上並不是蘇美爾王冠上的明珠,梅斯克亞加什當年對此一定備感屈辱。蘇美爾王冠上的明珠這一榮譽仍然屬於基什,這座城邦的國王宣稱擁有最高的王權。


那時,基什已經將聖城尼普爾置於自己的保護(控制)範圍內,而尼普爾是供奉主神恩利爾的神殿的所在地,每一個蘇美爾城邦的國王都要來這裡獻祭供奉,尋求神靈的保護。基什雖然不是蘇美爾最強大的城市,但是在這個區域卻享有與自身實力不相匹配的影響力。就像紐約市,它既不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不是其軍事中心,但是仍然被視作美國的文明中心—尤其是對於外國人來說。


梅斯克亞加什似乎並不是一個甘當「 老二」的人。他的王權可能是從烏魯克法定的統治者那裡奪來的;在蘇美爾王表中,他被描述為太陽神烏圖(Utu)的兒子,這是篡位者試圖使自己的權力變得合法化的慣用手段。而且,蘇美爾王表還告訴我們,在位期間他曾「 上山下海」。這似乎比伊塔那升天還要簡單直接。


控制了烏魯克之後,梅斯克亞加什就開始擴大其統治;不過他並沒有染指蘇美爾其他城邦(烏魯克沒有足夠的實力來進攻拉格什或基什),而是控制了穿越海上和周圍崇山的貿易道路。


在發動戰爭之前,他必須先控制貿易通道。梅斯克亞加什需要刀劍、戰斧、頭盔和盾牌,但是在兩河流域的平原地帶金屬很稀缺。基什的鑄造匠人可以從北方獲得原材料,沿著河道將其運輸過來;烏魯克則需要在南方找到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所缺乏的這些原材料。


其實有一個位於南方的資源產地就近在咫尺。一座極好的銅礦坐落在馬根(Magan)——阿拉伯半島東南部,也就是今天阿曼所在的地方。根據拉格什和其他地方的楔形文字泥板上的記載,很早的時候,銅礦山(阿爾·哈吉爾山)的礦藏有 20 米厚,當地還有冶煉礦石的熔爐。


但是到達馬根的道路要穿越阿拉伯沙漠,非常難走。在馬根的多個港口,蘇美爾人的蘆葦船(用瀝青堵住縫隙後能夠攜帶 20 噸的金屬)用糧食、羊毛、油等來換取銅。梅斯克亞加什備戰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確保(無論是通過談判還是通過戰爭)烏魯克商人從阿曼灣到馬根的道路暢通無阻。


梅斯克亞加什的貿易範圍


但是,蘇美爾的金屬冶煉匠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純銅。早在梅斯克亞加什開始統治的 300 多年前,金屬冶煉匠人就知道往銅裡添加10% 的錫或砷,由此混合而成的合金就是青銅。青銅的強度比黃銅高,更容易鑄造成形,打磨後也會得到鋒利的邊緣。(註:蘇美爾人早已於公元前 5500 年左右到公元前3000 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為了獲得最好的青銅,梅斯克亞加什還需要錫。加入了砷的青銅強度要弱一些,打磨起來比較困難。而且,時間久了,砷會讓手藝精湛的工匠中毒而死,這樣下去可沒法建立兵工廠。所以,梅斯克亞加什所謂的「上山」很可能就是上山尋找錫,這種錫出產於扎格羅斯山脈的巖質山坡,也可能在更遠的北部,也就是裏海南部陡峭的冰封的厄爾布爾士山脈。


梅斯克亞加什帶領著他的士兵深入到群山的隘口,迫使山地部落為他提供可以將銅轉變成青銅的金屬。


烏魯克武裝好了軍隊,但是梅斯克亞加什在有生之年卻沒能看到勝利。他去世後,他的兒子恩麥卡爾(Enmerkar)繼承了王位。



恩麥卡爾要想不負眾望,延續他父親的盛名,恐怕很不容易。要想超過一個「 上山下海」無所不能的人是件很難的事。後來,出現了一篇很長的史詩故事,名叫《恩麥卡爾和阿拉塔王》(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講述了他是如何贏得自己的聲譽的。


阿拉塔並不是一個蘇美爾城邦。它坐落在東部山區,大致是在裏海南邊的某個地方。這裡的居民是埃蘭人(Elamites),所說的語言和蘇美爾語毫無關聯(事實上,這種語言至今尚未被破譯,大司馬按:埃蘭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埃蘭人的城邦並不出產錫或銅,但是出產貴金屬和寶石,如銀、金、青金石等,而且多年來他們一直用青金石這種半寶石來和蘇美爾人 交換糧食。


恩麥卡爾感到自己一直站在「上山下海」的父親的影子裡,所以決定挑戰一下他的貿易夥伴。他並沒有令人信服的政治理由去這樣做,但阿拉塔本身或許就是一個藉口。如果他能把阿拉塔納入自己的版圖,他就可以掌控一個烏魯克一直垂涎的城市,因為這個城市擁有豐富的礦藏、鍛造金屬的匠人和磨石匠人,他肯定也能因此獲得盛名。


於是,他傳話給阿拉塔王,宣稱依南那(恰好也是阿拉塔的主神)喜歡烏魯克更甚於阿拉塔,所以阿拉塔人應該無償送給恩麥卡爾金銀珠寶,以示臣服。


這實際上等於是宣戰,於是阿拉塔進行了反擊。不幸的是,恩麥卡爾似乎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史詩故事裡,兩個國王相互之間試探了一下,女神依南那出面解決了這個問題,她讓恩麥卡爾相信, 她當然是更愛烏魯克,但是對阿拉塔也是有感情的,因此她希望恩麥卡爾不要踏平阿拉塔。在故事的結尾,阿拉塔的埃蘭人最終並沒有臣服於恩麥卡爾。


愛與戰爭女神伊南娜的存在感非常強


由於這個故事是由蘇美爾人而不是由埃蘭人記錄的,所以這種模稜兩可的結局很可能是蘇美爾人對戰敗的一種粉飾。恩麥卡爾死時膝下無子,也沒能擴大他父親的帝國,卻讓梅斯克亞加什王朝過早地結束了。


恩麥卡爾的王位由他手下的一個叫盧加爾班達(Lugulbanda)的武士繼承,有好幾個史詩故事專門記述他的事跡。盧加爾班達之後,另一個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武士獲得了王位。由此,父位子承的血緣繼承似乎被打破了,而烏魯克也暫時沒有再試圖兼併其他城邦。


然後,在大約 100 年之後,烏魯克試圖再次主宰蘇美爾。此時烏魯克有了一個新國王,他也是一個篡位者,叫吉爾伽美什(Gilgamesh)。


根據王表記載,吉爾伽美什的父親並不是國王。他很可能是庫拉巴寺廟裡的一位高級祭司,主持太陽神安的祭儀,而且本人也受人敬仰。蘇美爾王表說他是個「力魯」(lillu),意為他具有神力。


雖然在蘇美爾有一段時期國王同時也是大祭司,但是那個時期早已一去不復返。很多年來,蘇美爾城邦的神權和政權都是分離的;吉爾伽美什作為祭司的權力可能是繼承來的,但是他同時也攫取了本不屬於他的君權。


吉爾伽美什上臺後不久,就有一個史詩故事說恩麥卡爾的貼身武士盧加爾班達是他的父親。表面上看這麼說是很愚蠢的,因為在吉爾伽美什出生的(至少)數十年前,盧加爾班達就已經奪得了王座。但是如果我們從一個企圖改寫自己個人歷史的人的角度來看,認盧加爾班達作父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武士國王,他驍勇善戰,但又總是能夠歷經浴血奮戰而安然無恙。在吉爾伽美什統治時期,盧加爾班達(也許已經死了 30 年了)被奉為蘇美爾人的英雄。再過 100 年,他甚至會被人奉為一個神。因此,他給吉爾伽美什的世俗政權披上了不朽的光環。


吉爾伽美什的第一次冒險是試圖獲得烏魯克的王權,取得成功之後,他就開始謀劃新的任務。那時基什仍然從未被徵服過,基什的國王也保護著聖城尼普爾,並聲稱對所有城邦擁有不容置疑的權威。


史詩故事先是把吉爾伽美什的時代提前了,後又對其進行了頗多美化吹捧,但是,當我們把史詩故事中對這位年輕的烏魯克國王的虛構剝去之後,還是能看到他鮮明的個性。吉爾伽美什想得到一切:忠實的同伴、王位、王室頭銜、「基什之王」的稱號,以及永生。


《文明6》的蘇美爾文明領袖

吉爾伽美什


吉爾伽美什在向其鄰國宣戰前的第一項準備工作就是加固城牆。《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序言說:「在烏魯克,(吉爾伽美什)修建城牆,一座宏偉的防禦土牆……即使在現在看來,這堵外牆…… 它仍然閃耀著黃銅的光芒;內牆也無與倫比。」


所謂的銅是後來誇張的說法。此時的烏魯克的城牆連石頭的都不是,更不用說是銅的了;城牆是用從北方運來的木頭建成的。吉爾伽美什北上取得木材的過程在史詩裡也有所反映。史詩中說,他冒險去了北方的雪松林,想在那裡為諸神建立一座紀念碑,但是在建碑之前他必須戰勝森林巨人——「一個偉大的戰士,一頭善戰的公羊」,也就是那位巨人;或者,用蘇美爾語來說,就是「 洪巴巴」(Humbaba)。


實際上,吉爾伽美什碰到的並不是什麼巨人,而是生活在森林裡的埃蘭人,他們不願意將自己最有價值的資源拱手交給別人。加固城牆之後,吉爾伽美什嚴陣以待,要跟基什王叫板。


當時的基什王名叫恩美巴拉格西(Enmebaraggesi),在傲慢的吉爾伽美什奪取烏魯克政權之前,他就已經統治基什很多年了。* 他不僅是基什的國王,還是聖城尼普爾的保護人。


恩美巴拉格西是第一位在位時間能夠被估算出來的蘇美爾國王。他在公元前 2700 年左右掌權,這使我們也能夠確定吉爾伽美什的時代。


在那裡發現的銘文告訴我們,恩美巴拉格西在尼普爾建造了一 座「恩利爾聖殿」。恩利爾是蘇美爾的主神,主管空氣、風和暴雨, 兼掌命運牌,所有人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裡。據記載,有一次恩利爾發怒了,讓人間洪水泛濫。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受人愛戴的神。但是,由於恩美巴拉格西建的神廟是恩利爾最喜歡的,因此基什王對得到這位神的庇佑很有信心,根本就沒把南部那位年輕的挑戰者 當回事。


與此同時,吉爾伽美什正在調動烏魯克的軍隊。所有的戰爭器械都被投入使用:步兵舉著皮革盾牌、長矛和斧頭;用從北方運來的木頭做的戰車,由人力和牛拉著;還有一根沿著幼發拉底河逆流 而上拖來的巨大的雪松圓木,用於撞擊基什的城門。


在古代世界,戰爭是人類最發達的技能。早在約公元前 4000 年,壁畫上就刻畫有以下場景:手執長矛的士兵、活著的和已經被處死的囚犯、被攻破的城門,以及被包圍的城牆。


攻打開始—然後很快就失敗了。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個結果, 是因為蘇美爾王表記錄了恩美巴拉格西是老死的,他的兒子阿伽(Agga)順順噹噹地繼承了基什王位。



吉爾伽美什為什麼撤退?


在所有以吉爾伽美什為主角的傳說中,這位核心人物的形象始終如一:年輕、進取、衝動、精力過人,放在今天就是那種每晚只睡三個小時,從床上爬起來立即就能投入工作,不到 25 歲就建立了一家航空公司的人,要不就是那種不到 28 歲就建立並賣掉了四家公司的人,或者是那種不到 30 歲就寫了一本自傳的人。


另外,還有一點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這種旺盛的精力把吉爾伽美什治下的民眾折磨得疲憊不堪。史詩記載,人們被無休止的冒進搞得疲憊不堪, 最終不得不祈求諸神救他們於水火之中。在實際的歷史中,他們可能只是退縮不前;沒有了民眾的支持,吉爾伽美什被迫退兵。


畢竟,任何蘇美爾城市的王,都不是絕對的統治者。在吉爾伽美什北上的故事中,在出發前他要得到長老會的批准。對於蘇美爾人來說,他們生活的環境迫使他們必須時刻警惕,防止鄰邦入侵, 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人人都有很強的保護自己權利的意識。


他們是最早編寫法典的人,法典中規定了他人自由的權限,以避免任何人犯錯。對於國王濫用自己的權力,他們不可能長期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是拒絕再次發動戰爭的。


吉爾伽美什仍然決心要徵服基什。但是另一方的基什王阿伽卻打算講和。一則名叫「吉爾伽美什與基什的阿伽」的詩歌故事提到,阿伽派遣使節去見吉爾伽美什,表示希望建立友好關係。


吉爾伽美什似乎認為這是軟弱的表現,沒有把它看作和平的信號。故事中說他先是召集長老會成員,告知了他們阿伽送來的消息。可是,接下來,他沒有接受求和,反而提出要再次發動進攻:「 在這片土地上,還有許多口水井要去徵佔。我們是否應該臣服於基什的聖殿?不,我們應該拿起武器攻擊它!」


長老會拒絕攻打基什,他們告訴吉爾伽美什,他應該修好自家的水井,而不是去搶佔別人的。但是吉爾伽美什卻扭頭求助於另一個議事會:青年會(蘇美爾語稱為「 體格健全者」)。「你們以前從未屈從於基什!」他對他們說。在他又說了一番煽動的話後,他們開始朝他不斷歡呼。他們朝他喊:「忠於職守,同仇敵愾,士兵護衛著(基什)王之子——誰人能敵?你是眾神的寵兒!你充滿活力!」


不要臣服於基什的聖殿!

我們年輕人難道不應該拿起武器去攻打它?

偉大的神靈創造了烏魯克,

巨大的城牆高聳入雲。

基什的軍隊不堪一擊,

那些士兵看到我們會望風而逃。


由於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吉爾伽美什決定再次攻打基什。


在蘇美爾城邦中,由長老會(睿智但是無力作戰)和青年會(健壯但是頭腦發熱)組成的雙重議事會制度非常普遍。在古代近東地區,這種議事結構存在了幾個世紀;很久以後,偉大的希伯來國王所羅門的兒子在繼位的時候就採納了青年會的魯莽冒進的提議, 而忽略了長老會的和平提議,把他的國家一分為二。


吉爾伽美什跟所羅門之子一樣,也採納了青年會的提議,但是結局令人扼腕。對基什的這一次攻打曠日持久;後來,烏魯克的民眾開始反對;最後,吉爾伽美什再次撤兵。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最終打敗基什並且獲得基什王和尼普爾守護人頭銜的不是吉爾伽美什,而完完全全是另一個國王:烏爾王。


烏爾在烏魯克南邊,離基什很遠,幾十年來它一直都在暗中積蓄力量。烏爾國王美撒尼帕達(Mesannepadda)的壽命似乎超乎尋常的長。在吉爾伽美什對基什的第二次攻打節節敗退之時,美撒尼帕達已經在位數十年。他的年歲比吉爾伽美什大得多,甚至比此時已經去世的恩美巴拉格西還要大。他也想拿下基什;同時,他也不是烏魯克的盟友。


烏爾城的計算機復原圖


但是在發動進攻之前,他願意等待。吉爾伽美什撤退後,基什已經變得很弱,美撒尼帕達乘機進攻,取得了勝利。所以說,最終是美撒尼帕達,而不是吉爾伽美什,終結了基什的第一個王朝,控制了聖城尼普爾。由于吉爾伽美什的子民不願意再次發動戰爭,他那超人的精力只能被禁錮在城牆以內。


不過,繼承機制再次發揮了作用。恩美巴拉格西在去世時,把守衛城池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結果基什陷落了;吉爾伽美什則靜觀其變,等著掌權的年邁的美撒尼帕達去世,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麥斯克亞古納(Meskiagunna),讓他來做烏爾、基什和尼普爾的統治者(也許是要等到目睹過他兩次失敗的長老都去世之後)。時機一到,吉爾伽美什發動了第三次戰爭。


這一次,他勝利了。經過艱苦鏖戰,他打敗了麥斯克亞古納, 奪取了後者的城邦,同時獲得了麥斯克亞古納通過戰爭獲得的領土。經過這最後一搏,吉爾伽美什終於成為蘇美爾的四大城邦基什、烏爾、烏魯克和聖城尼普爾的統治者。


幾十年來,吉爾伽美什一直處心積慮想要徵服基什,現在他所統治的蘇美爾領土比以前任何國王的都大。但是,他的統治沒能維持多久。即使是精力過人的吉爾伽美什也無法抵抗衰老,他在取得勝利後不久就去世了。他死後,他的四邊形王國、基什王的頭銜, 以及所有有關他的傳奇故事都轉移到了他兒子身上。



本文節選自《世界史的故事:從文明誕生到羅馬帝國崛起》,已獲得出版社授權首發。該書縱橫萬裡,上下千年,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值得入手。

相關焦點

  • 3000多年前的梟雄對決,世界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卡迭石之戰
    此戰是古代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之一,公元前1700年,西臺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開始不斷地向外擴張。公元前1610年,他們攻佔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幾年之後,又攻陷了巴比倫帝國地首都巴比倫城,洗劫了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地城市。為了爭奪中東地區的地盤,西臺人又與埃及人打了起來。
  • 猶太人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上古就開始流浪|文史宴
    猶太人的歷史是在迷離朦朧中開始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猶太人最早是來自何處仍一無所知。儘管我們有《希伯來聖經》這樣一部重要和珍貴的文獻,但其中史料與傳說彼此交融,我們很難分清到底哪些是真正發生過的歷史,哪些是人們的想像和傳說。所以,人們在談到遠古猶太人的歷史時,大都只能用一些含糊和粗略的語言來敘述它。
  • 賈詡:中原人死不死關我屁事——三國探微之不一樣的賈詡|文史宴
  • |文史宴
    春秋戰國時代,以越族人為主體的吳、越兩國北上爭霸,一度令齊、晉等傳統強國退避三舍;南朝後期,陳霸先北上勤王,其部隊以廣東的越人為主體,曾經多次把北齊、北周的幹涉軍打得全軍覆沒。但是陸遜作為文化士族,又是江東本地人,進取的欲望不強,根本不想把局部戰爭打成無限戰爭,否決了朱桓的計劃。不過他還是派了小部隊去斷魏軍的退路。魏軍趕到硤石時幾乎已經絕望,幸好賈逵判斷吳軍的動向後,不計前嫌來救曹休,曹休的部將、日後的東線主帥王凌也誓死突圍,兩面夾擊,才趕走了硤石的吳軍,魏軍主力得以撤回。
  • 文史知識 | 張慶​:宋代的簪花習俗
    請看王鞏《聞見近錄》上的一段記載:「故事,季春上池,賜生花,而自上至從臣皆簪花而歸。紹聖二年(1095),上元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所謂「生花」,就是鮮花。一般而言,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花、梔子花、榮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宋稗類編》上記載,寇準侍宴,上特命以千葉牡丹簪之,曰:「寇準年少,正是賞花吃酒時也。」這兒說的「千葉牡丹」即是鮮花。
  • 問答:為何吐蕃之後,青藏高原再無如此強大的政權|文史宴
    前面在說唐和吐蕃的戰爭的時候,提到了高原反應,使得吐蕃的軍事行動即使失利,唐也不能輕易去西藏高原滅了吐蕃。這在內戰中也有體現,吐蕃內戰時,各方勢力開始壓制吐蕃,青藏高原外圍基本丟失。地域的限制也導致內戰很難打,後來羅布藏丹增叛亂時期,清幾次出兵,皆無法完全剿滅,年羹堯也是好幾年才找到叛軍主力,剿滅了叛軍。
  • 看獅王爭霸、品精美生菜宴
    到西樵山看獅王爭霸賽、賞舞臺劇、品生菜宴」 這條微信5次(含分享到朋友圈、轉發到微信群、轉發到微信好友)並截圖發給相應公眾微信(截圖必須能看到微信用戶名稱)被隨機抽中的5名幸運兒將每人贈送2015年5月11日-2015年7月31日期間西樵山當日
  • 一次引爆中日韓混戰的綠帽事件|文史宴
    發跡之後的猴子又以漁色無厭而聞名,至今還流傳著他的髮妻向織田信長投訴丈夫在京都眠花宿柳的信件。然而即便如此,也是沒傳出任何有關猴子私生子的緋聞。到了1571年,猴子升職成為近江長濱地區的城主之後,記載上出現了一個叫石松丸的孩子,據說是猴子的侍妾南殿所生。
  • 誰才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創世神?
    神仙傳說在浪漫且富有想像力的中國可謂多如牛毛,提起創世神,或許你腦中會蹦出盤古、鴻鈞、伏羲等多個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但誰才是歷史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呢?盤古開天的神話傳說歷來已久,有史學家稱其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然而他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目前尚未有更早的文字記載。伏羲女媧伏羲,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伏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 【9.27】盤點中日韓最早的圍棋棋譜
    微信公眾號:道弈(微信號:daoyi6666)9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7年9月27日,韓國《每日申報》刊登了尹敬文與孫德俊的對局。這成為了韓國現存的最早的棋譜。現代圍棋呈現中日韓三國爭霸的形勢,而相比圍棋歷史來說,日本和中國卻要遠遠超越韓國。日本記載的最早的棋譜為1253年正月,32歲的日蓮上人對其年僅9歲(也有說是11歲)的弟子吉祥丸的對局。
  •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淺析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人類最早的文明大多起源於距今5000-6000年前,比如中國文明、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其中有一個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古巴比倫文明。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給人類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經驗和文明遺傳,其對後來其他文明的影響不可磨滅,並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 懸泉漢簡 這裡有我國最早的「郵局」記載
    根據漢簡記載,懸泉置是效谷縣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敦煌郡當時有廄置九所,懸泉置當屬其一。懸泉置遺址位於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上。根據出土漢簡的記載,從東往西有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等,每個置的規模功能相同,這樣的置在敦煌郡共有九處。  懸泉置的編制人員有「官徒卒御」37人,其吏員除置嗇夫外還有置丞、置佐協助嗇夫處理置務。工作人員有卒、御、徒、奴、復作等。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
    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籤訂停戰協議上,「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後來回憶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在不少參加過韓戰美國老兵中回憶,他們大致都是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對手雖然拿著簡陋武器,但他們戰鬥力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他他們視死如歸和頑強戰鬥精神,令他們所折服,他們是真正對手和值得欽佩軍人」!美國五星將軍布拉德利對韓戰是這樣評價:「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時間,捲入一場與錯誤的敵人進行的錯誤的戰爭」。
  • 陳益峰:《夢溪筆談》最早記載指南針
    文/陳益峰  羅盤最早出現的年代,一定會晚於宋代,因為簡單的指南針記載是北宋時期。
  • 《春秋左傳》:戰爭與和平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通史。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悼公元年(公元前454年)共268年的歷史。西漢時,為《春秋》立官學,列為儒家「五經」之一。
  • 為何歷史沒有記載
    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人物,歷史上卻沒有關於他的記載,這是為什麼呢? 鬼谷子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不得而知。但他的才學是得誰傳藝呢?
  • 唐律中的「度」——唐律漫談之一|文史宴
  • 最早有記載日食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還會日食?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日食的歷史記載,那麼有史以來有關於日食的最早歷史記載是哪個國家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資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這是對一次日食的記載,大意是:十月初一日是辛卯日,發生了日食。據學者考證,《詩經·小雅》說的日食是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的一次日食。而國外關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敘利亞北部的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別急著以為最早的日食記載在國外。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資料。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這是我們遭遇的一次巨大失敗」
    在韓戰中,我們的人民子弟兵迎頭痛擊了美軍,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捍衛了國家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戰略勝利。那麼,美國歷史又是如何記載韓戰的呢?謝邀。美國國內,有諸多書籍記載韓戰,這些書都是美國人寫的,當然也就是從美國的視角看待這場戰爭的。
  • |文史宴
    事實上,這個時間根本對不上,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先勝後敗,前有衛、霍在漠北的橫掃千軍,後有趙破奴、李陵、李廣利的全軍覆滅,而屢次的出塞戰爭不但沒有終止匈奴對漢朝邊境的襲擾,反而頻次增多了。不久後,日逐王比也稱呼韓邪單于,率所屬各部4萬餘南下降漢,被安置在今天的河套地區,當時的「河南地」,稱為「南匈奴」,次年,立單于庭於美稷縣,東漢設置「護匈奴中郎將」領兵監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