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大型城市之外,還有著很多光芒未曾照射到的黑暗角落。
尤其是在世界和平局面形成之前,那段混亂的時間之內,出現過很多無人管理的地帶,香港地區的九龍城寨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地方充滿了傳奇色彩,時到如今都鮮少有人能夠完全看清楚當時內部的局面,而且作為大家都不管的「三不管」地帶。
曾經出現過很多讓人聞風喪膽的故事,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和香港老電影的靈感來源,不過這一切,還要從晚清政府和英國的戰爭開始說起。
喪權辱國,不斷籤訂割地條約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實在清朝初期和中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即使是進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也仗著當時的國力強盛,並沒有對自身的國力產生什麼影響。
但是到了晚清時期,這樣的影響卻逐漸地顯現了出來。
晚清時期的政府十分腐敗,兵力已經逐漸下降,在1842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英雙方籤訂了第一條《南京條約》,將香港島拱手讓給了英國,香港從此進入了殖民時代。
而到了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有了《北京條約》的存在,九龍半島也割讓給了英方。
其實中英雙方籤訂的是租用九龍、香港和新界,但是在和英方的戰鬥中,為了阻止英軍持續進犯我國北方,所以就在宋代的堡壘遺址上建立了一座城寨來對抗香港島上的英國人,這就是「九龍城寨」的伊始原型。
多方局面混亂,無人敢管的地帶
時間輾轉到了1899年,我軍在九龍城寨中其實部署了一部分清兵,用來駐守這個地方,但是英方政府卻認為這個地方是屬於自己的。
所以就對駐守當地的清朝官兵進行了粗魯的驅趕,清兵雖然被趕出了九龍城寨,但是並不打算放過這個地方的歸屬權。
於是兩國對於這個地方究竟屬於哪個國家進行了談判,但是當時的世界局勢十分混亂,大家為了這個地方也不至於一直糾纏下去,所以英軍就撤出了這個地方,又讓清兵入駐進來。
可是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而1912年,清王朝走到了盡頭,這時候的民國政府卻無心對這個九龍城寨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這塊地方幾乎是一直屬於一個無主之地,自然也就在自己的規則下發展了起來,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九龍城寨也成了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黑暗角落。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過後,九龍城寨的人數開始進行指數爆炸式的增長,到了1993年,這個0.062平方公裡的地方,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5萬餘人,算下來大概達到了每平方公裡190萬人,這個人口密度直到如今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刷新。
而人數多了,面積是不變的,所以這裡邊更是魚龍混雜,再加上前期的戰亂,這個三不管的地方湧入了很多在正規社會法制之下活不下去的人們,也就成了黑幫和不法分子的聚集地,三教九流的影響之下,已經成為了一個「暗黑角落」。
最終被拆,傳說故事流傳至今
從很多的香港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大,在這個九龍城寨中,警察已經沒有多大的威懾作用了,最大的掌權人是各種黑幫勢力,甚至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只要能夠逃進這個城寨,就不用面對法律的制裁,一時之間成為了無人敢管的地帶。
在這樣的情況中,連英軍想要再一次去佔領它都顯得有些拙荊見肘,正規軍隊已經不是這些亡命之徒的對手了,所以收復這個角落的計劃也就被一拖再拖,讓這個角落成為了暗黑勢力以及無家可歸的人的聚集地。
直到1980年之後,香港政府想要在回歸祖國懷抱之前,將這個頑固不化的暗黑角落拆掉,這個計劃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93年才在多方協助之下完全拆除,如今這裡已經變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新式公園,為我們展示了當年的遺址和風貌。
小結
其實在某種角度來看,這塊九龍城寨就是連接清朝和我們如今的時代的一個轉折點,而它奇幻的社會模式以及文化教育,包含著我們無法直視的罪惡和黑暗。
但是同樣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傳承,是我們無法遺棄、甚至著實珍貴的歷史回憶。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