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神射大玉璧」寓意著「后羿射日」的故事或源於羊頭山

2021-02-14 晉城新聞網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看到一塊出土於羊頭山的大玉璧。這塊玉正面雕刻有一個射手,一手拿弓,一手持箭,面帶微笑,手舞足蹈。在羊頭山出土這麼大的玉璧,令我震驚,這個人物究竟有何寓意?

  筆者認為,研究大玉璧有四個問題。一是玉璧的真正用途?二是刻畫圖騰想說什麼?三是器物與工藝的年代?四是璧與圖騰結合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帶著這四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探究。

A 大玉璧可能是龍山文化時期的作品

  羊頭山出土的蒼璧,直徑38.5釐米,厚度1釐米,圖面內徑7.5釐米,背面內徑6.5釐米,呈喇叭筒狀。正面有凹凸神射圖騰,利用玉璧中央內徑圓心,巧奪天工,雕刻了一個射手。有現代學者說,畫中人神採飛揚,手舞足蹈,似乎是射獵歸來的場景。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說文》曰:「蒼,草色也。」《說文》又曰:「璧,瑞玉,圓器也。」這塊童話神箭手圖騰大玉璧,從玉璧所承載信息分析,玉質溫潤柔和,雞骨白深透、斑斕,包漿厚實光滑、沁色五顏六色,十分豐富,玉蒼如藍,草色青翠,酷似天造神物。此蒼天玉璧,大致為紅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的更替帶(龍山文化迄今約4000-4600年)。蒼璧與《周禮》、《廣雅》、《說文》典籍中記載的特徵吻合。《淮南子·汜詮訓》曰:「故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后稷作稼穡,死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高誘註:「有功於天下,故死託祀於宗布。」章炳麟著《諸布諸嚴諸逐說》記曰「淮南子言,羿除天下之害死後為宗布,是布為除害之神。」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中次十山之首,曰首陽山(羊頭山)。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至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裡。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一璧瘞。騩山(炎帝魁),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合巫祝二人儛,嬰一璧。」說明在祭祀神農氏炎帝,所使用的禮祭是「太牢」,最高等級的禮制,用「一璧禮之」。《汲冢書》曰:「黃帝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當者用神像或圖畫表達對先祖的崇敬,早有先例,已成習俗。

  在炎黃大戰蚩尤於涿鹿之阿,玉器發達的時代。「黃帝南山種玉」的神話,標誌著原始社會玉器文化的大繁榮。據研究和查閱國內館藏玉璧文物,直徑在38.5釐米以上的並不多見,特別是刻有人物的玉璧更是少之又少。

  縱觀新石器紅山、齊家、良渚等文化遺址出土的太玉璧數據、紋飾特徵以及圖刻表現力,筆者大膽推斷,羊頭山大蒼璧是一個史詩般童話世界裡的「神射圖騰大玉璧」。原始宗教對自然、鬼魂、圖騰、生殖、祖先有五大崇拜。《周禮》曰「蒼璧禮天」,《淮南子》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因此,有可能是堯帝長子丹朱部落宗教活動,祭祀「宗布之神」的大宗遺物。

B 史料記載中的「羿射九日」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史書中多有所載。

  《楚辭章句·卷三·問天》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離騷》曰:「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問天》中曰:「羿焉彈日,烏焉解羽?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得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愛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山海經》記載有三處。《海內經》曰:「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海內南經》曰:「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岐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海內西經》曰:「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所年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記載最完整的當屬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曰:「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喜。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裡。」《覽冥訓》曰:「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精神訓》曰:「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汜詮訓》曰:「故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后稷作稼穡,死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詮言訓》曰:「羿死於桃棓。」《孟子·離婁下》曰:「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已,於是殺羿。」

  從玉璧的繪畫、雕刻藝術風格來看,為巖畫時代之產物,絕非殷商之物。《荀子》曰:「羿者,天下之善射也。倕作弓,浮遊作矢,而羿精於射。」《淮南子》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筆者認為「蒼璧禮天」與「神射圖騰」的巧妙結合,必然表現一種文化特徵——「羿神宗布於天」,所以羊頭山大玉璧可能與「后羿射日」的傳說有關。

C 「后羿射日」的故事或源於羊頭山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故事出處,在全國目前有6處之說,一是山東日照;二是河南新密;三是山東濰坊;四是江西宜春;五是江蘇陽射;六是山西屯留。

  《帝王世紀》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路史》曰:「伊耆之國,堯之母家。」《竹書紀年》曰:「神農氏,建伊耆國。」《太平寰宇記》曰:「羊頭山,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山東南相傳為炎帝陵,石甃尚存。」堯,陶唐氏之號,生於伊,嗣後耆,以娘家族號為氏,故「伊耆氏」,建都平陽(即今臨汾市)。在安澤縣與屯留縣界山之上,有一座歷史傳說中,「工共頭觸不周山」巔峰,古有「后羿臺」。據大明《潞州志》曰:「屯留縣西北三十五裡三嵕山之巔,世傳為后羿射九烏之所。廟祀羿者也,未可信然。宋崇寧二年(1103),皇帝賜額『靈貺』,又封為顯應侯,恐非正禮。元至元十二年重修。國朝洪武庚戌,改正廟號,賜稱『三嵕山之神』。有司歲時致祭。廟前有槐,枯生甚異。」

  高平市米山鎮東南山岡,也有一個宋金時期的「三嵕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祀宗布神后羿。此類廟宇,在晉東南地區有很多,極為廣泛。山西長子縣色石鎮琚村北半山腰三嵕廟,廟建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郭沫若先生為之題書「護國靈貺王殿」(長治市文物保護單位)。按《路史》記載「羿殺窫窊、禽封豕於桑林。」「桑林」古地名也,即今陽城縣桑林鄉。《淮南子·主術訓》曰:「(商)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裡之雨至。」《左傳》曰:「后羿,自鉏遷於窮石。」「鉏」,羿之國名也,在今河南滑縣東。「窮石」,羿之居所也,在今河南孟縣西。

  這些都告訴人們,后羿曾生活在太行山上。高平出土的「神射圖騰大玉璧」,可能與上黨宗教信仰有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屬性,同時標誌著羊頭山原始社會聯盟體,為農耕文明時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后羿射日」的故事很可能起源於神話之都——上黨羊頭山。此外,這裡還有「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種玉」、「工共觸山」、「刑天舞戚」、「愚公移山」等神話源遠流長。豐富的傳說和史料都說明,古老的羊頭山,是新舊石器時代史前文明的淵源與搖籃。

▍本期編輯:小豆

▍內容來源:太行晚報

在晉城,吃什麼,上哪吃,怎麼吃,請關注「今兒吃甚」!

微信號:jinerchishen (←長按複製)

▼ 寫評論發表觀點,點讚打賞小編㉤,轉發就更感謝了 ^_^!

相關焦點

  • 重登羊頭山
    羊頭山位於高平市、長子縣、上黨區(原長治縣)交界處,因此處山的形狀如一羊頭,山巔建有兩座石雕圓形塔,恰如羊之雙角,故名羊頭山;還有一個說法是,在羊頭山山巔之上,有一座方形石塔,石塔的底座雕有一隻羊頭,羊頭山之名因此而來。又名首羊山、首陽山,百度地圖顯示為首陽山。主峰海拔1297米,屬太行山餘脈,有「雄雞一唱三縣鳴」之說。
  • 程治中:羊頭山
    村東南約不到二十裡就是仰頭山,這是五臺山的餘脈,當地百姓俗稱羊頭山,天下叫羊頭山的盡多,上黨的高平羊頭山最為有名,那是炎帝的故裡。那次打柴入冬以後不久,我們搬場到了左所,離羊頭山遠了,開春兒又到了山東面的靈丘,就見不到羊頭山了,沒上羊頭山就成了一個遺憾。後來娶妻生子,為生計奔忙,乾脆就不想羊頭山了。只是偶爾坐車會從山下經過,仰望羊頭山,還是那麼親切,往昔鐵建生活又暫時的回憶起來,那歷歷在目的場景,湧起一股莫可名狀酸楚。
  • 尋根羊頭山,祭祖炎帝陵
    時逢初冬,歲在己亥,出差山西晉城,事畢,驅車晉北高平,尋根羊頭山,祭祖炎帝陵。羊頭山,太行山脈也,其位置在晉城市轄下之高平市神農鎮。當地人言,始祖神農炎帝生於斯,長於斯,十大功績垂成於斯,死後葬於斯。上午九時,到達羊頭山景區,然後順著祭祀大道走進祭祀廣場。脫帽整衣,神情端莊,面對始祖雕像,深深一拜,作為炎黃子孫的我,這是對始祖遲到的敬仰。
  • 尋訪沁源羊頭山
    秋日,在果實飄香的氤氳中,我們一行踏著厚厚的野草,跋涉在尋覓沁源羊頭山的途中。
  • 【本土】羊頭山上升起的文明曙光
    ▲羊頭山神農井古《山海經》載:「神農嘗五穀之所,山形象羊頭。」明《長子縣誌》記載:「羊頭山在縣東南五十裡,上有石狀如羊頭……神農井在縣東南五十裡羊頭山。按《玉海》,潞州長子縣有神農井,即此。……谷關舊在縣東南五十裡羊頭山下。見《魏史》,今廢。」《書斷》:「上黨羊頭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書,用頒時令。」宋•羅泌《路史》中記載說:「《寰宇》引《山海經》: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炎帝廟。蓋《郡國志》也。山今在上黨,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南帶太行,右有散蓋,今長子西南五十(裡)有神農井出羊頭小谷中。」《釋名疏正》記載:「漢時有羊頭山,在長子縣東南,是西羌居住地。」
  • 羊頭山的主人——淺述高平炎帝信仰
    神農氏部落在首領炎帝的帶領下,以刀耕火種為起點開創了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商貿文化等一系列遠古文明,這些偉大功績在高平羊頭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以民間祭祀的形式記錄呈現、傳承傳播。高平地區流傳著很多炎帝神農氏的故事,炎帝老爺、火老爺和五穀老爺是當地百姓對他的尊稱;換馬、莊裡、神農、北營、跑馬嶺等地名則是人們為紀念他在此留下的遺蹟。《高平縣誌》云:「(山)上有石,狀如羊頭。」
  • 【炎帝文化】羊頭山——炎帝及其部族活動的重要區域
    羊頭山是中華民族始祖神農炎帝創製未耜、試種五穀,首開中華農耕文明之地。「神農獲嘉禾之地」即指此而言。至今,在羊頭山周邊數百裡,仍遍布著神農城、神農泉、神農井、五穀畦、祭天台等神農炎帝活動的大量遺址遺蹟,以及與炎帝有關的民間傳說和祭祀神農炎帝的陵、廟、宮、祠等古代建築,羊頭山成為國內權威公認的炎帝文化遺址群。
  • 中國上古傳說故事:后羿射日
    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 【薦讀】后羿射日故事傳了多年,原來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著名的「射日」故事因此產生。當下我們的著作、教材和辭書都記作「后羿射日」,和史料有較大出入。第一,是羿射日,不是后羿;時間在堯舜時代,不是夏代中期。第二,射日是信仰通過制度的儀式表達,不是真的和太陽開戰。
  • 關於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及傳說.
    仲康曾經試圖滅掉后羿,但最終因為實力薄弱,反被后羿軟禁,也是憂悶成病而死。仲康的兒子名字叫相,繼位後基本上是到處東躲西藏,最後還是被后羿的寵臣寒浞追殺至死。後來因為后羿只顧四處遊獵而荒廢政事,被親信寒浞殺死,寒浞由此取得王位。直至相的遺腹子少康長大以後,誅殺寒浞,奪回了王位,夏朝才得以復國。
  • 小朋友們,「射日」的那人可不是「后羿」
    那些來自《山海經》裡的古老傳說,如精衛填海、巴蛇吞象、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穿越歷史的塵埃照進現代孩子的夢想,豐富了孩子們的內心。然而那些過於古老的故事,在一代代人口口相傳中也難免出現謬誤,比如寒號鳥原本只是因為毛羽脫落而自嘲「得過且過」(《南村輟耕錄》),後來被誤解為是因為懶惰而得過且過。
  • 《山海經》誠不欺我,埃及壁畫發現后羿射日
    除了眾多奇怪地理與生物外,《山海經》還記錄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諸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對於后羿射日的故事,讀者們想必爛熟於心。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炙烤著大地,令地上的百姓民不聊生。作為一名神箭手,后羿最終彎弓射箭,射落了天上的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造福於民。
  • 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 后羿
    簡介后羿(生卒年不詳),本稱羿,中國遠古五帝時期的神話人物,帝堯的射師,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在民間有「后羿射日」的典故。
  • 說說后羿射日背後的應急思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能夠被「蒸乾」的,通常是無源頭的湖泊(如羅布泊),而江河是永遠不會幹的,因為有源頭在持續供水。小學生不懂中文背後的概念性差異,我們還不懂嗎?陰燃的最大特徵是燃燒緩慢,導致很難被人察覺的特徵。這些定約俗成的東西,仔細考究下來,前人翻譯非常不妥,我們還需要沿用錯誤嗎?后羿射日跟應急有什麼關聯?我們經常說應急文化,后羿射日就是中國應急文化的源頭。讓我們看看,《淮南子》是如何講述這個源頭的:「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 古代后羿射日的真相是怎樣的?專家:人們可能把這個當成了太陽
    古代的人們雖然局限在地面,然而對於天空,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幻想,而「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這樣的故事,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的產物,后羿是中國遠古五帝時期的人物,十分擅長射箭,同時他還是帝堯的弓箭師傅,以及美女嫦娥的老師,而後來在夏朝,又有出一個名字叫做「羿」的人,也十分擅長打獵,箭法了得
  • 后羿射日在湯山?女媧補天「砸」出玄武湖?
    后羿射下來的太陽掉在湯山化成了溫泉?女媧補天的五色石掉下來砸出了玄武湖?燕雀湖的由來和昭明太子有關係?……南京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我十分熱愛我們中國的神話,也十分熱愛我們南京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王宜早說,南京神話其實是中國神話的地域延續,而且與南京的歷史、與山川風物和百姓生活等都相互滲透。后羿射日在湯山,9個太陽化成了溫泉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大家都聽過,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10個太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乾了大地,曬乾了禾苗草木,人們快要無法生存,后羿掏出神弓,先後射下9個太陽,氣候從此風調雨順。
  • 《山海經》記載后羿射日的真相,根本不是拯救世界,而是不義戰爭
    這些先祖戰天鬥地,勇猛激進的故事,無疑激勵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上古奇書《山海經》作為中國神話的開山鼻祖,記載了數之不盡的神話傳說。而如果我們將這些神話故事單獨拿出來看,雖然足夠經典,卻略顯單薄,也遠遠沒有西方神話那樣龐大的人物譜系與社會結構。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故事聯繫在一起,人們就會發現許多顛覆認知的內容。
  • 后羿並未射日,射的是一個人,最後被老婆聯手情敵殺死!
    在中國的遠古神話中,后羿射日的故事流傳甚廣。后羿(生卒年不詳),本稱羿,《括地圖》稱羿在年僅五歲的時候被父母拋棄在深山,自幼在山林中成長,為鬥禽獸,他練就一手高強的射箭技術,是有名的神箭手。據《淮南子·本經訓》載,帝堯時,十日並出,禾草全部枯死,人民無物可吃,又有怪獸、大風、巨豬、長蛇危害人民,堯派羿射去九日,剷除各種怪物,成為人人敬仰的射日英雄。
  •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山西屯留縣西北的三嵕山,傳說是羿彎弓射日之處,當地建有羿祠,後改名為三嵕廟。傳說中,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天氣太熱、太乾旱,人們無法生存下去,羿舉弓射日,把多餘的九個太陽都射落了,只留下一個太陽在天上。這樣人們才過上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射日之舉,當然是人們的臆想。而射日之因,是天氣太熱,這卻是當時的現實。射日之舉必須有弓,只有人類進化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才有弓箭的出現。
  • 山海經記載遠古戰爭,后羿射日或是地球保衛戰,扶桑神木就在美國
    后羿射日的傳說大家都曾聽說過,這個傳說最早出現在古本《山海經》。除此之外,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射日的傳說,而且整個過程大同小異。為何不同族群記錄了一件相同的事情,這僅僅是神話故事,還是說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所以被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