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看到一塊出土於羊頭山的大玉璧。這塊玉正面雕刻有一個射手,一手拿弓,一手持箭,面帶微笑,手舞足蹈。在羊頭山出土這麼大的玉璧,令我震驚,這個人物究竟有何寓意?
筆者認為,研究大玉璧有四個問題。一是玉璧的真正用途?二是刻畫圖騰想說什麼?三是器物與工藝的年代?四是璧與圖騰結合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帶著這四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探究。
A 大玉璧可能是龍山文化時期的作品
羊頭山出土的蒼璧,直徑38.5釐米,厚度1釐米,圖面內徑7.5釐米,背面內徑6.5釐米,呈喇叭筒狀。正面有凹凸神射圖騰,利用玉璧中央內徑圓心,巧奪天工,雕刻了一個射手。有現代學者說,畫中人神採飛揚,手舞足蹈,似乎是射獵歸來的場景。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說文》曰:「蒼,草色也。」《說文》又曰:「璧,瑞玉,圓器也。」這塊童話神箭手圖騰大玉璧,從玉璧所承載信息分析,玉質溫潤柔和,雞骨白深透、斑斕,包漿厚實光滑、沁色五顏六色,十分豐富,玉蒼如藍,草色青翠,酷似天造神物。此蒼天玉璧,大致為紅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的更替帶(龍山文化迄今約4000-4600年)。蒼璧與《周禮》、《廣雅》、《說文》典籍中記載的特徵吻合。《淮南子·汜詮訓》曰:「故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后稷作稼穡,死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高誘註:「有功於天下,故死託祀於宗布。」章炳麟著《諸布諸嚴諸逐說》記曰「淮南子言,羿除天下之害死後為宗布,是布為除害之神。」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中次十山之首,曰首陽山(羊頭山)。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至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裡。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一璧瘞。騩山(炎帝魁),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合巫祝二人儛,嬰一璧。」說明在祭祀神農氏炎帝,所使用的禮祭是「太牢」,最高等級的禮制,用「一璧禮之」。《汲冢書》曰:「黃帝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當者用神像或圖畫表達對先祖的崇敬,早有先例,已成習俗。
在炎黃大戰蚩尤於涿鹿之阿,玉器發達的時代。「黃帝南山種玉」的神話,標誌著原始社會玉器文化的大繁榮。據研究和查閱國內館藏玉璧文物,直徑在38.5釐米以上的並不多見,特別是刻有人物的玉璧更是少之又少。
縱觀新石器紅山、齊家、良渚等文化遺址出土的太玉璧數據、紋飾特徵以及圖刻表現力,筆者大膽推斷,羊頭山大蒼璧是一個史詩般童話世界裡的「神射圖騰大玉璧」。原始宗教對自然、鬼魂、圖騰、生殖、祖先有五大崇拜。《周禮》曰「蒼璧禮天」,《淮南子》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因此,有可能是堯帝長子丹朱部落宗教活動,祭祀「宗布之神」的大宗遺物。
B 史料記載中的「羿射九日」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史書中多有所載。
《楚辭章句·卷三·問天》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離騷》曰:「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問天》中曰:「羿焉彈日,烏焉解羽?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得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愛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山海經》記載有三處。《海內經》曰:「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海內南經》曰:「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岐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海內西經》曰:「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所年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記載最完整的當屬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曰:「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喜。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裡。」《覽冥訓》曰:「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精神訓》曰:「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汜詮訓》曰:「故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后稷作稼穡,死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詮言訓》曰:「羿死於桃棓。」《孟子·離婁下》曰:「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已,於是殺羿。」
從玉璧的繪畫、雕刻藝術風格來看,為巖畫時代之產物,絕非殷商之物。《荀子》曰:「羿者,天下之善射也。倕作弓,浮遊作矢,而羿精於射。」《淮南子》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筆者認為「蒼璧禮天」與「神射圖騰」的巧妙結合,必然表現一種文化特徵——「羿神宗布於天」,所以羊頭山大玉璧可能與「后羿射日」的傳說有關。
C 「后羿射日」的故事或源於羊頭山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故事出處,在全國目前有6處之說,一是山東日照;二是河南新密;三是山東濰坊;四是江西宜春;五是江蘇陽射;六是山西屯留。
《帝王世紀》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路史》曰:「伊耆之國,堯之母家。」《竹書紀年》曰:「神農氏,建伊耆國。」《太平寰宇記》曰:「羊頭山,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山東南相傳為炎帝陵,石甃尚存。」堯,陶唐氏之號,生於伊,嗣後耆,以娘家族號為氏,故「伊耆氏」,建都平陽(即今臨汾市)。在安澤縣與屯留縣界山之上,有一座歷史傳說中,「工共頭觸不周山」巔峰,古有「后羿臺」。據大明《潞州志》曰:「屯留縣西北三十五裡三嵕山之巔,世傳為后羿射九烏之所。廟祀羿者也,未可信然。宋崇寧二年(1103),皇帝賜額『靈貺』,又封為顯應侯,恐非正禮。元至元十二年重修。國朝洪武庚戌,改正廟號,賜稱『三嵕山之神』。有司歲時致祭。廟前有槐,枯生甚異。」
高平市米山鎮東南山岡,也有一個宋金時期的「三嵕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祀宗布神后羿。此類廟宇,在晉東南地區有很多,極為廣泛。山西長子縣色石鎮琚村北半山腰三嵕廟,廟建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郭沫若先生為之題書「護國靈貺王殿」(長治市文物保護單位)。按《路史》記載「羿殺窫窊、禽封豕於桑林。」「桑林」古地名也,即今陽城縣桑林鄉。《淮南子·主術訓》曰:「(商)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裡之雨至。」《左傳》曰:「后羿,自鉏遷於窮石。」「鉏」,羿之國名也,在今河南滑縣東。「窮石」,羿之居所也,在今河南孟縣西。
這些都告訴人們,后羿曾生活在太行山上。高平出土的「神射圖騰大玉璧」,可能與上黨宗教信仰有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屬性,同時標誌著羊頭山原始社會聯盟體,為農耕文明時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后羿射日」的故事很可能起源於神話之都——上黨羊頭山。此外,這裡還有「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種玉」、「工共觸山」、「刑天舞戚」、「愚公移山」等神話源遠流長。豐富的傳說和史料都說明,古老的羊頭山,是新舊石器時代史前文明的淵源與搖籃。
▍本期編輯:小豆
▍內容來源:太行晚報
在晉城,吃什麼,上哪吃,怎麼吃,請關注「今兒吃甚」!
微信號:jinerchishen (←長按複製)
▼ 寫評論發表觀點,點讚打賞小編㉤,轉發就更感謝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