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朋友都是被中國古典神話餵大的小朋友。那些來自《山海經》裡的古老傳說,如精衛填海、巴蛇吞象、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穿越歷史的塵埃照進現代孩子的夢想,豐富了孩子們的內心。
然而那些過於古老的故事,在一代代人口口相傳中也難免出現謬誤,比如寒號鳥原本只是因為毛羽脫落而自嘲「得過且過」(《南村輟耕錄》),後來被誤解為是因為懶惰而得過且過。
「后羿射日」是每個孩子都耳熟能詳的故事,那個力大無窮、勇猛堅毅、拉弓射箭幹掉9個太陽的「后羿」是很多孩子心中的英雄。但那個人,他真的不叫「后羿」。
現存本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提到了羿但並沒有射日的故事。成書於漢代以《山海經》為藍本的《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了羿的豐功偉績——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宋代《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這個「羿」是帝堯時的英雄,而所謂的「射日」更大可能是平定叛亂,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後來羿統一了東方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在那個時代,用詞還比較粗糙,誰為大家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就會尊稱他為「大」,比如禹治水成功,就尊稱他為「大禹」;同理,羿被尊稱為「大羿」,所以「后羿射日」的準確說法是「大羿射日」,嫦娥的老公同樣是這個大羿。
那后羿是誰呢?后羿是夏朝的一個部落首領,滅掉了醉生夢死的夏王太康,自己做了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后羿代夏」,也是另一個著名歷史事件「少康復國」的導火索。「後」這個字,在夏朝時候,就是「國王」的意思,類似的用法也出現於「皇天后土」、「后母戊鼎」等,這也進一步佐證了「后羿」不可能是堯的手下。巧的是,此后羿君也好射,而且箭法同樣了得,漸漸就有人把兩者弄混了,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后羿射日」。
難能可貴的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第25課《羿射九日》中只出現了「羿」這個名字而不是「后羿」,所以語文教科書還是相對比較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