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后羿射日故事傳了多年,原來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2021-02-23 光明日報

  與西方遇到洪水乘諾亞方舟一走了之不同,華夏兒女在洪水面前,選擇了治水,著名的「射日」故事因此產生。當下我們的著作、教材和辭書都記作「后羿射日」,和史料有較大出入。第一,是羿射日,不是后羿;時間在堯舜時代,不是夏代中期。第二,射日是信仰通過制度的儀式表達,不是真的和太陽開戰。

  關於后羿的名稱、時代和事跡,司馬遷的《史記》中沒有任何記錄,《孔子世家》《龜策列傳》中只提到羿善射,提到后羿。《史記·夏本紀》列舉夏代的世系如下說:

  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夏代開始世襲制已經形成定論,一般定義為夏代開始將國家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但這並不確實。《史記》中排列的夏代君王都是同姓,缺少了異姓的后羿、寒浞和澆三位。考《左傳》魯襄公四年說:

  公曰:「后羿何如?」(魏絳)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鑑於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

  根據《左傳》,夏太康失去了王位,后羿掌管了夏政,寒浞又取代了后羿,還和他的老婆生下了澆及豷兩個兒子,分別安置在過與戈。夏代舊部有鬲氏靡起兵打敗了寒浞,立少康。少康消滅了寒浞的兩個兒子,然後傳承下去。寒浞也叫後寒。大禹稱王,有窮氏后羿和寒浞都稱帝,但國號仍然叫夏。這表明夏代的世襲制曾經遭到破壞,存在三代異姓相襲的情況。《左傳》關於后羿的敘述很詳細,但是沒有說他射日。《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說:「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尚書》言奪取夏政的是有窮氏后羿,和《左傳》記載相同。《尚書》《左傳》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資料來源,《夏本紀》中也引用了這兩段話,但在太康崩以後刪掉了帝夷羿和寒浞、澆的名字。檢戰國時屈原《天問》說: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戰國時代,屈原對羿射太陽的事產生了疑問,覺得不可思議。根據《天問》的書寫順序,羿射日以後,大禹才開始治水,太康以後,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坐實了太康以後奪取夏代君王位置的是后羿,又稱夷羿。

  后羿的後有兩層意思:《詩經·商頌·玄鳥》說:「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后羿就是在羿之後,後是繁體的「後」,同后稷的後。另外,《史記·夏本紀》說:「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後指君後之後。夏君王出自司空家族,將司反寫為後,作為年號和後來的君王尊稱。夷羿表示后羿出自東夷。

  考《左傳·哀公元年》說:「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遂滅過、戈,復禹之績。」因此,我們知道過、澆時夏人扶持了相為君王,但是被寒浞的兒子們平定了,這可以看成是夏代政權之爭或者說第二次失去政權。寒浞的兒子澆殺了夏後相,夏後相的妻子生了少康,少康又殺澆。《全漢文》卷二十五班固《離騷序》說:「及至羿、澆、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識,有所增損。」所以,后羿生活在夏代的太康時,打敗太康,奪取了政權。這應該不是司馬遷故意不說,漢武帝以後,《史記》被大量刪改;刪掉后羿等人,符合「非劉氏不得封王」的血緣維繫的政權制度。那麼,射日的是誰呢?

  射日的是羿,時間在堯舜時代。《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這是關於羿的生平事跡最詳細的資料。又《山海經·海外南經》說:「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山海經·海內西經》說:「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文獻記載完全一致。

  周代禮鑑於夏商,金聲玉振。《周禮·庭氏》說「庭氏掌射國中之夭鳥。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射之。若神也,則以大陰之弓與枉矢射之。」鄭玄注說:「日月之食,陰陽相勝之變也,於日食則射大陰,月食則射大陽。」那麼,射日顯然是指長期陰雨,不見月亮舉行的救月儀式。如果只是一時的月食,則為射天狼。《後漢書·馬融列傳》有:「曳長庚之飛髾,載日月之太常,棲招搖與玄弋,注枉矢於天狼。」楚辭《九歌》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的詩句,可以互相印證。由上述可知,羿又稱仁羿,是堯時代的功臣,在治水的同時還舉行射日儀式,后羿則生活在大禹孫子太康時代,因此叫后羿。為什麼會出現羿和后羿混淆的情況呢?

  《韓非子·非儒下》說:「古者羿作(發明)弓。」而《呂氏春秋》作:「夷羿作弓。」漢孔安國《史記集解》亦作夷羿。顯然秦漢已經將羿和后羿混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作為大學通用教材的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以及發行量最大的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皆作后羿射日,引用的材料就是《淮南子》「逮至堯之時」那一段,認為是古人幻想。羿射日,不知人們為什麼要將羿說成后羿。另外,港澳臺地區的學術著作和教科書也寫作后羿射日,亦匪夷所思。

  (作者:孫娟,系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黃震雲,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15日

本期編輯:常瑩 楊雪丹

相關焦點

  • 中國上古傳說故事:后羿射日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 小朋友們,「射日」的那人可不是「后羿」
    《寒號鳥》「后羿射日」是每個孩子都耳熟能詳的故事,那個力大無窮、勇猛堅毅、拉弓射箭幹掉9個太陽的「后羿」是很多孩子心中的英雄。但那個人,他真的不叫「后羿」。現存本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提到了羿但並沒有射日的故事。成書於漢代以《山海經》為藍本的《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了羿的豐功偉績——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 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 后羿
    簡介后羿(生卒年不詳),本稱羿,中國遠古五帝時期的神話人物,帝堯的射師,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在民間有「后羿射日」的典故。
  • 關於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及傳說.
    夏啟建立夏朝後天天耽於飲酒作樂,身體很快被掏空,在位十年就死了,傳位給兒子太康。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荒淫腐敗,也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  話說太康失國後,與其弟弟仲康一同逃往東方,不久就病死了,仲康繼承了夏朝的衣缽。
  • 古代后羿射日的真相是怎樣的?專家:人們可能把這個當成了太陽
    古代的人們雖然局限在地面,然而對於天空,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幻想,而「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這樣的故事,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的產物,后羿是中國遠古五帝時期的人物,十分擅長射箭,同時他還是帝堯的弓箭師傅,以及美女嫦娥的老師,而後來在夏朝,又有出一個名字叫做「羿」的人,也十分擅長打獵,箭法了得
  • 說說后羿射日背後的應急思想
    八九十年代,黃河曾經經歷了近20年的斷流,並不是完全沒有水,而是水少可涉,即蹚水可過。所以,在這裡「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和「蹚過九十九條大河」是一個意思,等價的「缺水」。小學高年級的應用數學題,經常向我們展示源和匯的差異,開始向我們灌輸源與匯的差異性,這裡的馮姓小學生才二年級,分不清源與匯的差異是正常的。所以,我看到那麼多人認可小學生的發現,這才是國民素質教育的悲哀。
  • 后羿並未射日,射的是一個人,最後被老婆聯手情敵殺死!
    史上真實的后羿,射的不是太陽而是一個人,最後被乾兒子殺死! 在中國的遠古神話中,后羿射日的故事流傳甚廣。
  • 羊頭山「神射大玉璧」寓意著「后羿射日」的故事或源於羊頭山
    《周禮》曰「蒼璧禮天」,《淮南子》曰:「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因此,有可能是堯帝長子丹朱部落宗教活動,祭祀「宗布之神」的大宗遺物。B 史料記載中的「羿射九日」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史書中多有所載。  《楚辭章句·卷三·問天》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
  •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山西屯留縣西北的三嵕山,傳說是羿彎弓射日之處,當地建有羿祠,後改名為三嵕廟。傳說中,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天氣太熱、太乾旱,人們無法生存下去,羿舉弓射日,把多餘的九個太陽都射落了,只留下一個太陽在天上。這樣人們才過上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射日之舉,當然是人們的臆想。而射日之因,是天氣太熱,這卻是當時的現實。射日之舉必須有弓,只有人類進化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才有弓箭的出現。
  • 8歲男孩指出羿射九日邏輯錯誤,但,羿射九日和后羿射日不一樣
    這幾天,福州8歲小學生小馮同學被推上熱搜,快期末考了,小馮提了個問題:二年級課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羿是怎麼蹚的?這個問題,被媽媽何女士曬到朋友圈,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 帝俊的十個太陽之子和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天帝的十個太陽之子和后羿射日的故事。十個太陽炙烤大地后羿奉命射日帝俊身為天帝,對帝堯的這種懇求,絕不能充耳不聞;況且他也覺得孩子們的胡作非為確實該結束了,便決心派一個擅長射箭天神后羿人們最痛恨的,當然就是一齊出現在天空中的這十個太陽。起初,羿只是虛張聲勢,加以勸誡。哪知道這些驕縱慣了的天帝之子,根本不服管教,反而還對羿大加視。
  • 山海經記載遠古戰爭,后羿射日或是地球保衛戰,扶桑神木就在美國
    后羿射日的傳說大家都曾聽說過,這個傳說最早出現在古本《山海經》。除此之外,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射日的傳說,而且整個過程大同小異。為何不同族群記錄了一件相同的事情,這僅僅是神話故事,還是說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所以被記錄了下來?
  • 后羿射日不過是個誤會,嫦娥奔月也是張冠李戴
    在遠古的神話中,我們所熟知的羿是射下九個太陽的后羿,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歷史上有兩個羿——前羿和后羿,其實應該叫做大羿和后羿。而我們所熟知的被天篷元帥覬覦的嫦娥就是大羿的老婆,她是天帝出身高貴的女兒,天帝非常欣賞立下大功的大羿,就把女兒嫦娥嫁給了大羿。大家都知道遠古有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名為堯,他其實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如果按照輩分來算的話堯應該是大羿的大舅子或者小舅子了。雖然出身不同,但是大羿和嫦娥非常恩愛,兩個人生同衾死同穴,也他們的愛情可以說開創了我們歷史上的一夫一妻制。
  • 《山海經》記載后羿射日的真相,根本不是拯救世界,而是不義戰爭
    這些先祖戰天鬥地,勇猛激進的故事,無疑激勵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上古奇書《山海經》作為中國神話的開山鼻祖,記載了數之不盡的神話傳說。而如果我們將這些神話故事單獨拿出來看,雖然足夠經典,卻略顯單薄,也遠遠沒有西方神話那樣龐大的人物譜系與社會結構。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故事聯繫在一起,人們就會發現許多顛覆認知的內容。
  • 后羿射日在湯山?女媧補天「砸」出玄武湖?
    后羿射下來的太陽掉在湯山化成了溫泉?女媧補天的五色石掉下來砸出了玄武湖?燕雀湖的由來和昭明太子有關係?……南京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我十分熱愛我們中國的神話,也十分熱愛我們南京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王宜早說,南京神話其實是中國神話的地域延續,而且與南京的歷史、與山川風物和百姓生活等都相互滲透。后羿射日在湯山,9個太陽化成了溫泉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大家都聽過,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10個太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乾了大地,曬乾了禾苗草木,人們快要無法生存,后羿掏出神弓,先後射下9個太陽,氣候從此風調雨順。
  • 羿和后羿原來不是同一人,到底誰才是射日英雄
    其實關於羿的愛情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的並不是這位雒嬪,而是嫦娥。《淮南子》中記載了羿是在山中狩獵時,在一棵月桂樹下與嫦娥相識,一見鍾情,結為連理的。神話中的羿是被逢蒙殺死的,但是作為一個曾經斬殺兇獸的勇士,就這麼草率地被自己徒弟殺了,聽上去總感覺哪裡不對,而在《淮南子》當中:羿死於桃棓。
  • 揭秘后羿的雙重身份,神將還是逆賊?
    后羿射日的傳說 之後凡是記載后羿射日故事的,也多沿用《淮南子》的說法。富有八卦精神的後輩文人墨客還給后羿安排了一個老婆:嫦娥,最終后羿和嫦娥的故事演變成了一個悽美的愛情狗血劇本。
  • 《山海經》她是遠古女巫,被十個太陽炙烤而亡,「造就」后羿射日
    女丑因為「十日」而被殺,這裡的「十日」就是后羿射日中的是個太陽,說白了,女丑是被炙烤而死。那她死在何地呢?就是之前《女子之國》篇梨白提到的無婦人的丈夫國北方的一座山上。女丑用右手遮擋著臉,因為十日之上死在了這個地方。
  • 歷史上有兩羿,一個射日,一個滅國!
    羿又名「后羿」,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后羿」,他們都是大名鼎鼎,箭術高超,卻有著截然相反的人生經歷。他們當中,一人射下「九日」,拯救蒼生;一人君臨天下,滅亡夏朝。下面野史君便來介紹一下「兩羿」不同的人生軌跡。
  • 后羿射日•夷羿篡夏 • 亻革族
    後來,神箭手后羿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只剩下一個,四季氣候才恢復正常。」其實,這不是神話,而是上古歷史上真正的部族戰爭。「后羿射日」射倒的不是九個太陽,而是「九日」九兄弟,他們的名字都帶有個「日」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弄清其歷史本來面貌,必須從我們的老祖宗黃帝軒轅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