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田是一種勞作,是栽下嫩綠的秧苗,是播下綠色的希望。「穀雨前,莫蒔田;穀雨後,莫種豆」,這是古老傳下來的關於蒔田種豆的時機的諺語,現時多已不遵從了,往往是到了穀雨時節,各家各戶的田已蒔完一半。這是一個溫暖的季節,是一個綠色的季節,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婦女姑娘們站在秧田裡拔秧,男人小夥們便在平整的水田裡插秧蒔田。這是一項技術活,技藝高者打頭陣,其它的跟在後面,人多時一排過去很是壯觀。我小時也常蒔田,但蒔出來的禾苗是彎彎曲曲,父親戲稱為「水蛇過河」,為了不影響後面的人,便左右各隔一繩子來限制。父親教我說,蒔田時不要左瞄右瞄,越瞄則越彎,只要好好去對格子就好了,保證每四棵秧苗組成一個正方形格子即可。我明此理,卻是做不了很好。
水田像是鏡子,倒影著藍天白雲,輝映著青山綠樹。兒時我們跟著父母在田地裡插秧,依稀記得那彎彎扭扭連不成直線的秧苗和滿身的泥巴,雖然在日頭下覺得辛苦但也很開心!
蒔田是一種勞作,但客家農人卻能將之做出樂趣。山村之內,一排排梯田從山腳排到山腰,人們散落其間,遙相呼應,一片繁忙景像。若遇春雨,則披蓑戴笠,彎腰弓背,成一幅雨中春耕圖。古人有一首《蒔田遇雨》云:
分腿彎腰手頻點,
陣雨如豆落九天。
手把花傘泥中立,
且看急雨弄秧尖。
想來這手把花傘之人是看景之人,而非蒔田之人,若手要把花傘,又如何空出手來蒔田?分腿彎腰者是農人,手把花傘者是詩人也。
這作《蒔田遇雨》者是一甚有文才之人,這農田中蒔田的客家農人卻也不輸於他。您不妨豎耳細聽,山谷東面的梯田之中響起一洪亮男聲唱道:
哥哥蒔田妹送秧,
四腳落地苦難當。
又要回頭看老妹,
又要橫行對直行。
聽到此處,您難道不會露出會心之笑?
若是您夠幸運的話,你還能看到一幅美麗的「山村傳情圖」,那客家小夥在田間蒔田,但卻未能專心,不時回頭遙望那心中的拔秧的妹子,心癢難熬,便開口唱道:
手拿青秧來蒔田,
回頭便見嫩嬌蓮。
橫直行子要對正,
退步原來是向前。
那邊聽到歌聲,心中甜蜜卻有些許擔心,便用那嬌嫩的聲音回道:
阿哥蒔田就蒔田,
你莫回頭看嬌蓮。
石頭割腳會出血,
阿哥有痛妹也憐。
少年之時,常見蒔田時節的景致,而今在外十年,十年未能立在水田之中插秧了,也未曾見此情形了。改革開放以來,山村中的年青人多數都出處務工了,留守山村作田者多是老弱婦孺,蒔田時想必也無往年的景像吧。
蒔田之趣常記心中。
陳炳榮 黃偉紅 鍾獻銘 吳淑華對文中圖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