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宋以來,唐詩宋詞盛行,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可以想像到這樣一種場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人們用新桃把舊符換下的場景,表示辭舊迎新的意思。」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中國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秦漢時期就能見到對聯的身影,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就會在大門的兩側懸掛桃符,每年如此就成了習俗,便有了春聯這一說。
到宋朝以後,春聯已經進入每家每戶,極為盛行,因為春聯常常為刻在桃木板上,所以在王安石的始終稱之為桃符。然而到了明朝之後人們不僅在門上掛春聯還常常在口頭被文人墨客朗誦,時不時還創造出一些新的對聯、雅句。到了清朝,對聯就如唐詩宋詞一樣興盛,甚至達到了頂峰。清朝的乾隆皇帝甚是喜愛對對聯,最讓人回味無窮的便是乾隆和紀曉嵐留下來的妙趣橫生的巧對。
在清朝,乾隆皇帝常常在閒暇之餘吟詩作對,偶爾也會出上聯讓臣子想出下聯。在幾次江南遊歷,看到哪裡景色優雅就會吟詩作對,可謂是走到哪題到哪。而紀曉嵐對江南的風景甚是了解,所以乾隆常常在微服私訪的時候帶上紀曉嵐一同前去,便叫紀曉嵐帶上筆墨,以便並在乾隆雅致到來時為乾隆磨墨提筆。
有一次乾隆在微訊私訪的時候烈日炎炎,乾隆和一些官員都被曬得汗如雨下,隨後乾隆指著太陽作了一句對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乾隆手下的一些官員知道乾隆的性格,便紛紛湊到乾隆身邊將自己想出的下聯告訴乾隆,可是乾隆總是覺得差點意思,於是對著諸位官員問道:「眾卿誰能對的上來?」雖然這些大臣都是朝廷官員,但是論對對聯,功底和乾隆皇帝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乾隆也沒指望這些大臣能夠對出什麼精闢的下聯,於是乾隆皇帝將眼光放在了紀曉嵐的身上,紀曉嵐在當時是出了名的才子。於是乾隆直接命令紀曉嵐對出下聯,紀曉嵐二話不說直接脫口而出:「單木事木,倆木是林,仨木是森。」此句一出,和乾隆的上聯不但在五行上巧妙連接還在押韻上對上了號,眾多大臣也紛紛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