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戀愛人類學》
作者: 大魔王(Amy)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年: 2013-2-1
談戀愛不能只靠當小惡魔!
人氣部落格「大魔王的戀愛人類學筆記」TOP100精選文集
成功解決數百位兩岸三地與海外網友戀愛煩惱,百萬點閱率的肯定!
戀愛是戰略,是田野調查,是心理分析,也是越多越好的練習;
冷靜觀察+理性分析+擬定對策+實地演練=大魔王式的戀愛學!
從人類學的角度觀察並記錄下戀愛中人的種類、愛的形式。
在前關係、關係中,與後關係時期,有那麼多可以說的事情,因為關係就是細節的堆積。
戀愛雖然應該是你喜歡我、我喜歡你就好的事情,但我們都需要練習,讓愛更美好。
正因為戀愛沒什麼好處,我們還是喜歡彼此,才證明了喜歡的價值。
用理智接受現狀,然後才有機會走下去;盡量痛吧,然後活過來。
關於愛,看看大魔王怎麼說:
理由與藉口/
有時候,能接受的藉口聽來像理由,不能接受的理由反被當作是藉口。
經營感情/
經營是融入對方的生活,包括認識他的朋友,認識他的喜好,接觸他的興趣,了解他精力投注的方向。不只是愛他,經營是當他的朋友。
辦公室戀情/
戀愛的時候不理智,所以需要理智的地方盡量不要談戀愛。
◎給女生的相處練習
順從/
戀愛中,順從從來都不夠;順從有機會帶來感激,但感激不一定能帶來愛。
男生想要的溫柔/
不是女友也可以做到的溫柔,就是傾聽,以及在他表達需求之前就主動給予關心。
撒嬌/
其實只要戳到對方就好了,比較像玩捉迷藏,妳刻意製造出一點聲響讓他來找妳,但我們自己不要這麼快就當鬼。
◎給男生的相處練習
「你喜歡我哪裡?」/
若女生這麼問你,是因為她想知道你眼中的自己是否真實又討人喜歡;而她若喜歡你描述的她,她就會更喜歡你。
想太多/
拿出勇氣比猜想她到底想不想要你開口約她要重要多了。如果你們還在發展關係,那就是好的,至於關係會發展到哪裡去,不需要現在就決定。
請不要這樣做/
想跟女生閒聊的人,請不要拿笑臉符號來開頭。因為笑臉沒辦法開啟任何話題,只會徒增有如垃圾信件一般的厭煩感。
作者簡介 · · · · · ·張玉琦/大魔王
不認為自己有才能,但是喜歡寫字。終於認命這輩子要寫字的時候,不再把出書當成夢想。雖然寫的東西多半跟戀愛相關,從來沒有自認為是兩性作家,還不如說是解決方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比較想當人類學家,以記錄觀察人類活動為職志,莫名希望那些覺得戀愛很難的人的戀愛可以因此變得簡單一點。
部落格:大魔王的戀愛人類學筆記 http://akuzyo.blogspot.com/
目錄 · · · · · ·I 牽手與放手之間
戀愛的好處?/錯誤歸因/牽手/取名字/名字/被不夠喜歡/還是不夠喜歡嗎?/不喜歡了/不喜歡了之後/感情的期末考/分手的理由/藉口,還是理由?/不見面的拒絕/分手後?/被追走了/他的好/復合
II 她和他,與愛情的不同臉孔
30幾歲男人的喜愛/炮友/不喜歡說有男友的女生/很優的男人/Stalker/小女生的內心戲/自以為酷的女孩/放電先生/小房間的戀愛/辦公室戀情/辦公室戀情之風險係數/沒有安全感的戀愛/小喜歡/可以長久的戀愛/傲慢的沉默/經營/你喜歡我哪裡?/大男人vs.小奴才/順從/缺點/不明白自己的心情/呆男的努力
III 練習在一起
如何表達喜歡
克制欲望
制約、反制約與想太多
接觸的技巧
單獨約會須知
IV 給女生的相處練習
男生對妳有興趣嗎?/該如何給他機會?/男生想要的溫柔/勾引/做自己的溫情主義/女生的自信/什麼叫做主動?/Make him envy/迷人/Ask him out/我可以陪你阿/撒嬌/如何取悅男生/他到底喜不喜歡我?
V給男生的相處練習
想太多/約女生出去的禮貌/如何約女生/邀約的細節/要跟女生聊什麼?/男生到底該不該付錢?/讓人感激的略施小惠/正妹是不是真的很難追?/正妹怎麼追?/為什麼要問她有沒有男朋友?/為甚麼要問她喜不喜歡看電影?/為什麼要問她想看哪部電影/去看個電影吧?/請不要這樣做/請不要這樣說/拉近關係/女生的暗示/她喜不喜歡我?/如何關心女生?/情書/無侵略性
二、《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
作者: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出版社: 寶瓶
副標題: 讓人類學家告訴你愛情的真相
原作名: Why him? Why her?: How to Find And Keep Lasting Love
譯者: 楊麗
出版年: 2015-7
你以為,你會愛上這個人,
或總遇到不忠的伴侶、無法擁有真愛……全是偶然?
其實,是大腦決定了一切!
全球39個國家 ╳ 7百萬人實例見證
愛是痴迷,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美國頂尖人類學家海倫.費雪揭露愛情真相
如何墜入愛河?如何找到真正對的另一半?
讓愛情人類學的權威學者告訴你!
為什麼有人容易移情別戀,有人卻連第一次都很難開始?
為什麼戀愛是「異性相吸」,又是「物以類聚」?
人們真的可以在交友網站上憑直覺挑出另一半嗎?
每種性格類型的人傾向如何和情人相處?
每種性格類型的人有偏愛交往的性格嗎?
哪種配對才叫天衣無縫?
哪種組合是愛情關係裡的「下下籤」?
常見的伴侶組合,有哪些利與弊?
要怎樣找到、了解另一半,並維繫關係?
有人說:「我是○○型,我的伴侶是XX型,大家都說我們完全不可能湊在一起,但是我們也很恩愛!」為何如此?這是否是例外?
人類不會因為一時突發奇想,就決定選誰作為伴侶。一切都是演化,擇偶必有根據。海倫.費雪博士是美國人類學教授,全球最大交友網站Match.com顧問,她的研究指出,腦內激素比例,是影響人們戀愛的關鍵因素。本書是她對人類愛情行為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交友網站上獲得驗證,她從人類學角度剖析不同性格者的愛情特質,以此書為指引;一旦釐清自己在愛情中的人格,就是邁向幸福兩性關係的第一步。
◎作者為美國知名生物人類學家,全球最大交友網站顧問。她對人類愛情行為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交友網站上屢獲成功驗證。
◎本書是根據全世界39個國家共7百萬人參與問卷調查所做出的分析結果,是少數以科學觀點及實證來談兩性關係的權威好書。
◎Miss Anita 御姊愛(兩性作家),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孫中興(臺大社會系教授),賴佩霞(作家、《魅麗雜誌》發行人)☆熱情推薦!
國內外媒體名人熱情推薦!
★「因為愛情的降臨太難預測,於是世人試圖用科學理性的方式找尋規則,透過海倫.費雪這本書,才發現,那些看似偶然與巧合、電光石火的瞬間,原來其實早有跡可循。」──Miss Anita 御姊愛(兩性作家)
★「無論年輕、年長,同性戀、異性戀,數據再再顯示人人皆嚮往愛。作者引用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話提醒我們:『想要被人愛,就要惹人愛。』享有愛、享有愛人,享有長期愉悅的親密關係,為了這些,我們是否願意做一些調整?既然這是人類心靈最深切的渴望,為何只在一旁觀望?是不得其門而入?還是………?有人說,是個性使然,我倒覺得是觀念。太多似是而非的概念,阻礙了我們愛慾的發展而不自知。本書帶著我們去了解作者多年觀察下來的另一種「愛」的真相,看完,你也就懂了!」──賴佩霞(作家、《魅麗雜誌》發行人)
★「在充滿激變的時代,沒有什麼能像科學一樣提供安全的港口,而這也是海倫費雪的理論值得珍視之處……她的研究直探生物演化的途徑,為我們揭開人類擇偶的秘密。」──《時代雜誌》
★「這本書太吸引人了……或許你已有夢中情人,但你一定更想讀這本著作,從多種分析及科學的觀點瞭解愛。」──《波士頓環球報》
★「為何你愛上他?為何愛上她?檢視你的腦內激素的比例,就能知道你會愛上哪種人……書中所提出的觀點既令人目眩神迷,也充滿浪漫,相當值得一讀。」──《洛杉磯時報》
作者簡介 · · · · ·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美國生物人類學家,目前為羅格斯大學教授,為全球研究兩性關係的頂尖專家之一,也是世界知名交友網站「Match.com」及「Chemistry.com」顧問。
費雪平日演講甚勤,著述亦豐,在美國學界及一般輿論界表現活躍,美國人類學學會因此曾在一九八五年授予其傑出成就獎。她長期研究人類愛情行為,有十六本著作,包含《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兩本中譯本。
目錄 · · · · · ·國內外媒體名人熱情推薦! 008
引 言 012
第1章 聆聽自然之聲:何以是他?何以是她? 015
第2章 找到你的性格類型:性格類型測試 036
第3章 你手中的牌:自然的骰子 046
第4章 暢飲人生:開拓者 069
第5章 社會棟梁:建設者 094
第6章 志向高遠:領導者 121
第7章 哲學之王:協調者 145
第8章 玩伴、合作者、精神伴侶、靈魂伴侶:約會的化學原理 172
第9章 墜入愛河:漏鬥式選擇 193
第10章 另一半:我們如何相愛 216
第11章 讓化學物質發揮作用:大自然的建議 256
三、《藝術原境: 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
作者: 王嵩山
出版社: 遠足
出版年: 2014-2
頁數: 176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非常多樣化,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或美學)經驗。雖然,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文化流失、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原住民族的藝術形式依然體現極為強韌的生命力;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當代原住民族的藝術創造活動不但持續下來、而且日漸蓬勃。事實上,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創作方式,詮釋其多採多姿的世界。在文化遺產消逝的時代,藝術創作形成新的社會力。
通過藝術人類學的途徑,本書探索原住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創造力行為。一方面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和美學觀的可能角度,另一方面則闡釋創造力的社會文化建構(socially and culturally construct of creativity)。我們將在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詮釋臺灣原住民藝術既具普遍性又富涵多樣化的創造力根源,描繪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與獨特的美學價值,理解當代社會原住民族的文化遺產與新藝術創造和新文化機制(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角色)運作的關係,標定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美學在整體「臺灣價值」中的角色與地位。
為了達到上述的要求,本書整理日據時代以來的原住民族藝術相關研究文獻、並配合博物館人類學(當代原住民藝術工作與藝術行為等面向)田野調查工作,藉以呈現見諸於原住民族藝術現象中的文化與創造力、原創與模仿、群體表現與個體表現、傳統與變遷等社會事實之基本性質及其之間的關聯性。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現實的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再說,過去的文化遺產如神話傳說、技術起源、重大歷史事性、祖靈與親屬的聯結、宇宙的知識成為美學經驗的基底。」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豐年祭」和「歌舞」的刻板印象。
泰雅族鮮豔的織布及刻畫排灣族故事的布畫,傳統的排灣版雕正面直視的勇士與百步蛇圖形告訴我們,排灣族頭目家門口曾經是如何風光。不論是蘭嶼海灘上達悟(雅美)族的拼板船、或是縮小比例漁船,不只透露捕捉飛魚的漁團組織法則,更刻劃達悟(雅美)人的造型能力。
近十幾年來,原木立體雕塑、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而傳統的「原住民圖像」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族神話、起源、歷史事件、權力、祖靈與超自然力量等文化真實。藝術創作的技巧,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與深刻的文化過去相連結的原住民族藝術,已成為重要當代藝術運動。
作者簡介 · · · · · ·
王嵩山,臺灣澎湖人。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兼任教授。先後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展示組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創所教授與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關渡美術館館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博物館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
目錄 · · · · · ·第一章 原住民藝術的新看法
第二章 自然知識與地景、日常生活與藝術
第三章 造型與視覺藝術
第四章 表演藝術
第五章 藝術揭露社會文化現實
第六章 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幾個趨勢
第七章 文化與美學經驗
四、《餵雞屋人類學》
作者: 謝世忠
出版社: Airiti press
副標題: 迷你論述101
出版年: 2011-1
頁數: 461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為臺大人類學系謝世忠教授歷年來發表於各大報刊之文章輯錄,依內容分為世界觀、歷史觀、族群觀、原住民觀、人類學觀、臺灣觀、美國觀、深情觀、自己觀等九輯。作者將美國西雅圖Wedgwood夏日度假住所稱為「餵雞屋」,自1990年以迄2004年,每逢暑期,即常在此一林間木屋中,靜思寫作,其中多為非學院屬性的文章。本書101篇短文,充分展現出一名資深人類學家,對生活各面向的深刻觀察。
作者簡介 · · · · · ·謝世忠
臺北市人。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
曾任:臺大人類學系系主任,中國民族學會理事長,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常務理事,哈佛燕京學社,華大、馬來亞大學及德國漢堡大學訪問學者或交換教授。
現任: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專長:族群理論、西南中國民族誌、大陸東南亞民族誌、泰學研究、寮學研究、詮釋人類學、民族史方法論、觀光人類學、第四世界論述、臺灣原住民文化、發展人類學。
著有:《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泰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等專書14種,及論文約近百篇。
目錄 · · · · · ·浦序──尋常事得真知灼見
自序
輯一 世界觀
戲夢人生一神教帝國的故事──福音、恐怖主義及祖先
再釋「土著」、「原住民」與「本地人」
用心用力 鑄造和平時代的新世界:二○○三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島外篇」影片評介
以考古學教育人類
參與觀察 拜拜何妨──現身國際會議
亞洲東南東北跑會議
泰國掃瞄
陌生的失禮──寮國田野心情
雞鵝喔喔 國家傳聲──寮國的「真鄉情」與「不政治」
「兄弟」如此──記兩個泰寮研究國際會議
東南亞歷史、族群與文化
進步的證據
娛樂統戰
附「上」攀「下」:誰的學術操作高明?
《大馬馬大兩月心情流水》結章
輯二 歷史觀
迴向歷史
非移民國家倫理
「漢族,中國」巨大症
族群歷史的機械化建構──中國同胞滿天下?
非漢族群歷史人物的定位機制
民族標本演進史
改土歸流的重新詮釋
民族新生現象的塑造──歌頌歌謠與生活評斷
「中國民族誌」五十又四
「中國少數民族」與人類學系
又見越南共和國
與文化相鬥的利劍──從盧著《從根爛起》談起
賭氣的文化與政治
輯三 族群觀
「族群」的探索
中國族群現象:一個人類學族群政治的分析取向
族群奇蹟
「族群奇蹟」續篇
「族群奇蹟」再一記
國族慘烈
曾經是野蠻羅漢腳
頑石、瑰石、臺灣石──從民族誌電影《石頭夢》談起
《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序
《誰是賽夏族?一個族群的形成、識別與認同》序
也是族群關係──記李文成組長
打敗白人?──原住民領袖與北美印地安運動
導言──傣泐研究與臺灣
輯四 原住民觀
《認同的汙名》序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序
「山地服務」──一個不可避免的都會行動
山地歌舞在哪兒上演──原住民的歌舞場域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原住民、少數民族與蒙藏,在臺灣情境上各有歸所
從矮黑人到原住民──科學證據與認同價值
「學」的論說──林編《賽夏學概論論文選集》評述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參與及文化認同》序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序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列入現行法制第五期委託研究
──布農族、邵族》序
《原住民女性的律法脈絡──三個高地族群的比較》序
我們一家都是人
從漂泊水岸到親水經典部落
這一杯敬到你了嗎?
相互想像與彼此認識──臺灣原住民與愛努民族的第四世界接觸
輯五 人類學觀
人類學與人權
走進田野,感受周遭的物質世界
細觀宏眼,出神文藻
性觀光的人類學分析
「亂」的物質與身體人類學
原住民、人類學家與「漢族─中國」文化
從迷妳社群到泛社群──臺灣人類學的情誼故事
導論與評論:透釋「傳統」
「族」是什麼﹖──人類群體的多類組合
原住民與南島/東南亞與島嶼──人類學長遠橋梁的搭建
玉石風骨又四年──連、宋合著《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出版推薦
魅力文化 優質學術──我們都愛人類學
序言──系主任的話
主任的話──狗狗家族的學涯初啼
主任的話
輯六 臺灣觀
讀《浮遊群落》
從羅大佑到……──「臺北」象徵,八十年代的曲詞表意
有蛇的公園
包容還是搓圓──記「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的成立
非島嶼
國家、原住民及國家博物館──臺灣文化的宏觀建構
分秒之際 為國爭光
認識「勝利者」
「臺灣衫」之辯
我們的新城 CNN
輯七 美國觀
磁盤美國──濡化自己,同化世界
魚水律法
雨水清涼 自然透心
賭博人類學導言
從美國來的Republic of Taiwan
輯八 深情觀
《西雅圖夏令營手記──一位父親的親子時間》序
她的人類學
人類學家的淚──《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原序
山海十年 大川五十
邵人飄零──日月潭畔的情怨與生死
考古版「石頭夢」──卑南、臺大與史前館
再見了,卑南!
豪勳先生英豪勳業,人類學謝家班起立敬禮!
輯九 自己觀
休克、中心與想像
土銀心.臺博情──童年與恐龍
西雅圖餵雞屋
阿里山傷痕
教授模樣
學習孤單
五、《童年人類學》
作者: 大衛.蘭西 / David Lancy
出版社: 貓頭鷹書房
副標題: 小天使,附屬品,換生靈
原作名: 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Cherubs, Chattels, Changlings
譯者: 陳信宏
出版年: 2017-10-5
頁數: 800
養兒育女真的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臺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書》「傑出學術著作」獎。
「這是在演化生物學與社會文化人類學方面檢視人類兒童最詳盡的一部著作,而且也可能是唯一的一部。本書對於人類發展以及人性的研究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作品。」──博金,羅浮堡大學
當非洲孩童在工廠賺錢與在街頭討生活,歐美孩童卻在完美的萬聖節裝扮與過度營養中。在這極端的世界裡,一邊擁有太少的童年,另一邊卻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種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況?好與壞真有絕對標準嗎?
◆兒童是寶貴、天真而且異常可愛的小天使
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區中,看待孩童的方式都與現在的我們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時候,他們不是小天使,而被視為私人財產或是沒有用處的累贅,直到他們成長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納。
◆對兒童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為了孩子,從萬聖節的可愛裝扮到童書繪本的教案步驟,家長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萬聖節還帶有讓孩子走出家門去試膽的用意。比起引導學習,主動觀察更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在許多社群中,透過學習與考驗,才能使孩子成為被族人接受的一員。但今日我們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據教案或是家長提出的模式去學習、玩耍。嬰兒在一出生時即被家人接納,看似過著更輕鬆、快樂的生活,卻是剝奪了他們為求生存而發展的觀察力、主動性、社會化能力與責任感。於是,當今日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啃老族日增時,或許該反思的是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極端的過度保護,而是原本眾人以為好的教養方法。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歷史上,大多數的社會型態,都與工業化之後的歐美社會不同。本書收錄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近日的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亞洲、臺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起來不太「正常」的方法,才是「普遍的模式」。老人至上、幼兒不當成人看,與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完全不同,這個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但這些百年來發展出來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與地域上僅佔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它們其實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是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彷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社會中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比父母更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平衡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或許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透過千年來、地球上的諸多方式為借鏡,或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國際好評
這可能是新手父母唯一需要的一本書。──《紐約時報》
蘭西把他對於跨文化童年領域的廣博知識交織成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文章,捕捉了兒童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經驗。對於想要更加明白認識自我和別人的父母與決策人士而言也非常值得注意。──蓋絲金斯(東北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這部帶有驚人洞見與高度重要性的著作裡,蘭西把我們從深受束縛與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來,呈現兒童發展所採取的各種極度不同的型態。他讓我們得以對當今的中產階級兒童置身其中的那種壓力過大、安排過度而且商業化過頭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選項。──明茨(哥倫比亞大學),著有《哈克的木筏:美國童年史》
只要是關心兒童的人(實際上,只要是任何一個想要瞭解自己的生活與現代社會的人),都不該錯過這本書。──費斯克(洛杉磯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暨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主任)
這部著作極度細膩,以優美的文筆詳盡記述了兒童的生活、成人賦予童年的意義、童年之所以如此多樣化的原因,以及賦予兒童的責任與期望為什麼會如此不同。──蒙格瑪麗(公開大學童年研究高級講師,美國民族學家)
《童年人類學》讀來充滿樂趣,論述平衡,明晰易懂,充滿教益又引人入勝。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對童年的主題感興趣的人。──柯卡克,萊斯布裡奇大學,《加拿大社會學評論》
在一個和我們非常不同的文化裡,身為兒童是什麼模樣?身為父母是什麼模樣?蘭西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對於任何一個認為兒童只有一種正確養育方式的人士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讀物。──哈裡斯,著有《教養的迷思》與《基因或教養》
《童年人類學》會是課堂上的一部珍貴教材,讓學生接觸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童年。此外,這本書對於研究童年的學者也會是一部極佳的參考書,不論是人類學領域以內還是以外的學者。──米菡(華盛頓州立大學),發表於《美國人類生物學期刊》
我想不到另外還有哪一部著作能夠同時展現如此的深度與廣度。──博克(加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
我如果只能為兒童心理學的學生指定一本指定讀物,那麼必定是這一本。這部著作打開了我們極度狹隘的眼界,讓我們得以看見童年的多種可能性。——格雷(波士頓學院)
作者簡介 · · · · · ·大衛.蘭西David Lancy
猶他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榮譽教授。編撰過數本探討童年與文化的著作,包括《認知與數學的跨文化研究》(一九八三)、《研究兒童與學校》(二○○一)、《在母地玩耍:兒童學習的文化慣例》(一九九六),以及《童年學習的人類學》(二○一○)。曾兩度擔任富爾布萊特學者,主要的田野經驗包括賴比瑞亞、紐幾內亞和猶他州摩門教。2011年獲猶他州立大學頒發傑出學者獎。其主要學術資歷都不在主流的學術重鎮,也非理論型的作者,但其作品皆由重要的學術出版社發行。
目錄 · · · · · ·序
1 兒童來自何處?
2 兒童的價值
3 生育決定
4 全村協力
5 學會懂事
6 彈珠與道德
7 雜務課程
8 不上不下
9 馴養自主學習者
10 太少童年?還是太多?
六、《都市新人類軟飯族》
作者: 劉佳
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社
副標題: 都市新人類
出版年: 2008-5
頁數: 217
《都市新人類:月光族》分別從「月光族的花樣年華」、「月光族語錄」、「月光族面面觀」三個角度對這一新興的社會族群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以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他們「月光生活」中快樂、辛酸、苦難等種種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並輔以專家學者的精彩點評,讓讀者在有所感的基礎上也能有所思。
他們青春逼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為明天置錢糧,以活得瀟灑、過得自在為人生第一宗旨;他們收入不菲,每到月底卻總是錢包空空、兩手光光,常常陷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困境;他們年輕、時尚,懂得享受生活,卻總是因超前的消費方式而不得不過慘澹的日子;人們稱這群人為「月光族」。「月光族」的英文翻譯是Moonlite,是指那些把每個月的收入全部消費光的人。
七、《都市新人類》
作者: 厲周吉 編
出版年: 2011-1
頁數: 214
《都市新人類》講述了:新人類是思維最活躍、個性最獨立、行為最新潮的人群。《都市新人類》是對新人類生活的集中展現,涉及的新人類和新現象有森女族、NONO族、朝活族、飛特族、夜活族、慘叫族、丁克族、月光族、曬黑族、校漂族、快閃族、草莓族、拼車族、抱抱團、乾物女、宅女、剩女、曬客、換客、卡奴、半糖主義者等60多種,從不同側面對新人類進行了新穎獨到的闡釋。
八、《謎人的世界:青林寺謎語的人類學考察》
作者: 彭林緒
副標題: 青林寺謎語的人類學考察
出版年: 2009-11
頁數: 306
《謎人的世界:青林寺謎語的人類學考察》,作者彭林緒,由中國書籍出版社 於2009年11月1日出版。該書介紹了青林寺謎語產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提出青林寺謎語得以保護傳承的主要原因是,它根植於村民的生產勞動之中、日常生活之中、民俗活動之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同時,對青林寺謎語的類型與製作技藝進行了研究,論述了青林寺謎語與人的發展,是一部具有知識性和可讀性的學術專著。該書分為:謎人的世界、謎王與歌王、謎人與謎語、青林寺謎語的製作、青林寺謎語與人的發展等五個章節。
作者簡介 · · · · · ·
彭林緒(1946-)男,重慶市武隆縣人,三峽大學武陵民族研究院教授,重慶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工作組專家。主要成果有:《走出貧困——黔江扶貧開發之道》(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川東南少數民族史料輯》(與人臺作,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重慶民族志》『與人合作,重慶出版社2003年版)。為《中國故事集成.重慶卷》副主編兼責任編輯(民間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中國土家族歷史人物》(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土家族傳統文化小百科》(嶽麓書社2007年版)副主編。曾參加《土家族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川東酉水土象》(成都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長江三峽大詞典》(長江出版社出版)的編撰工作,發表《少數民族地區「一把手」的領導風格與藝術》、《土家族婚姻習俗的嬗變》等多篇論文。
目錄 · · · · · ·
第一章 謎人的世界
第一節 初入謎人世界
第二節 謎人的生存空間
第三節 謎人的生活方式
第四節 與謎語共生的文學藝術
第二章 謎王與歌王
第一節 謎歌大王趙興壽
第二節 謎王丁開清
第三節 謎王論謎語
第三章 謎人與謎語
第一節 生產活動與謎語
第二節 日常生活與謎語
第三節 民俗活動與謎語
第四節 文化教育與謎語
第四章 青林寺謎語的製作
第一節 字謎與詞語謎的製作
第二節 物謎的製作
第三節 事謎的製作
第四節 名謎與專題謎的製作
第五節 數字謎的製作
第六節 謎語故事的製作
第七節 謎歌的製作
第五章 青林寺謎語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青林寺謎語的功能與特點
第二節 青林寺謎語與人的發展
第三節 青林寺謎語的現狀
餘論與建議
九、《憂鬱的邊界: 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作者: 阿潑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標題: 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出版年: 2013-1
頁數: 320
「我恨旅行。」
而我熱愛衝破我門和他們的邊界線,
從東亞各國回望臺灣。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
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
這些離臺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
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
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
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
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
臺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臺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
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38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
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
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
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
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
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印尼華人幾乎不搭火車、巴士,他們只搭飛機。在他們的想像中,這些便宜的陸路交通工具滿是危險,又因為沒搭過,恐懼更被無限放大。但實際上不然,從雅加達到萬隆的『恐怖火車』,卻擁有空中巴士一般高級享受。沒有他們所說的壞印尼人。」這類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的打破,書中比比皆是。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臺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
作者簡介 · · · · · ·阿潑
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現職為媒體工作者。將社會當成一個「田野」來觀察,尤其對文化議題感興趣,喜歡自學亞洲各國語言。渴望了解世界,喜歡自助旅行,總是發揮人類學家精神賴著當地人聊天,以「是否和當地人同桌吃飯」作為旅行成功與否指標。
曾著有《看不見的北京》。部落格是「哈囉~馬凌諾斯基」,臉書專頁為「島嶼無風帶」(www.facebook.com/anthropojournal)。
目錄 · · · · · ·各方推薦
推薦序 邊界時空中的記憶與真實∕張翠容
第一部 曖昧的邊界
越南--邊界的誤會
柬埔寨--沒落的古國
寮國--湄公河的故事
印尼--模糊的他者
泰緬--失去身分的異鄉人
新加坡----馬來之海中的華人島嶼
第二部 歷史的迷途
沖繩--是不是日本人?
韓國--北緯三十八度線的悲劇
中國--我是朝鮮族
越南--他人的戰爭
婆羅洲與馬來西亞----雨林裡的戰士
第三部 身分的岔路
香港--成為香港人
澳門--三本護照的身分認同
馬來西亞--別叫我華僑
緬甸--哪裡是我的國家
越南--日久他鄉是故鄉
後記
十、《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作者: [美]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副標題: 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譯者: 許恬寧
出版年: 2016-7
頁數: 324
內容簡介 · · · · · ·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
在上東區,柏金包是防身武器,階級歧視就是剛好而已。
為了融入當地的賤人媽媽團,更重要的是,得幫兒子找到玩伴
被貴婦媽媽排擠在外的溫絲黛,不得不運用深厚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
臥底觀察上東區這個超富裕部落的特殊文化與種種儀式。
然而,關於孩子、教養、家庭、自我價值的種種人生災禍,
同樣會降臨在一切看似不虞匱乏的上東區部落⋯⋯這群媽媽又會怎麼做?
溫絲黛.馬汀和先生與年幼的兒子抵達上東區後,發現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小部落。那裡的媽咪超級有錢,也超級排外,你和那些女人打招呼,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想跟別人家的孩子玩,首先得爭到頭破血流。而她們施展特權更如家常便飯——超限量的名牌精品,弄不到手絕不罷休;去迪士尼樂園,誰跟你在那邊排隊啊?她們會想盡辦法找到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導遊,一路暢玩無阻。
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溫絲黛,只好利用自己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努力在新環境站穩腳步。她模仿靈長類研究權威珍.古德(Jane Goodall),觀察上東區的交配儀式、示威儀式,以及接送孩子上下學時有如東非狒狒的眾媽咪;她也從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角度,理解上東區部落的季節遷徙、狂熱健身儀式與交配儀式。
然而溫絲黛也察覺,即使在資源極度豐沛的上東區,依舊免不了各種天降的災禍。在富裕的表象之下,這些宛若天之驕女的貴婦們,往往夜不成眠、充滿不安全感,無法免於身為人妻、身為人母、身為女人的種種焦慮與失落。她們為了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而拼命;為了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而恍神崩潰;為了總是「不在」的男人與總是「在」的女人,瘋狂展示最新、最昂貴的名牌服飾;她們多半有常春藤名校學歷,卻只能放棄自我,仰賴另一半核發的「年終獎金」⋯⋯。
溫斯黛以時而詼諧、時而銳利的筆鋒,揭開光鮮表面下的殘酷真相。本書不僅是揭發1%階層秘辛的批判與嘲諷,更是一位人類學家走進了每個城市都有的「上東區」,她試圖融入並生活於其中,為我們揭露權力階層的文化符碼,也嘗試找出人性於本質上的共通之處。
作者簡介 · · · · ·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耶魯大學博士,具二十年寫作與社會研究經驗。常見於《今日秀》(Today)、CNN、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NBC新聞(NBC News)、BBC新聞(BBC Newshour),以專家身分在福斯新聞(Fox News)暢談繼父母與親子議題,並替線上版《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撰寫文章,多年間固定為《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撰寫為人母與生活風格專欄,《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亦可見其作品。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臺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庫克時代》等書。
目錄 · · · · ·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上東區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
一|紐約有紐約的規矩
▍私立學校的文憑和管家,不只是虛榮的地位象徵,不只是你驕傲地在眾人面前炫耀的東西,而是如果你是上東區人,你一定得有。那些東西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為了支付好學校和管家的錢,你什麼都能省,寧願不要新地毯,不要裝潢廚房,家裡破破爛爛也沒關係。
二|不配一起玩的低等人
▍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級,你的階級會更上一層樓,也或者你會被拖累。你幫孩子找到什麼樣的玩伴,你就是什麼社會階級。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三|入境隨俗——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我無力改變上東區萊辛頓大道以西的賤人媽媽團,也不能用揍她們的方式解決,而且我也絕對不想加入她們⋯⋯我要買一個她們沒有的東西,她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她們有但見不得別人有的東西。我幻想女王蜂中的女王又想視若無睹地擦身而過,卻被我方方正正的柏金包撞到內傷。我說真的,要是這個美夢能成真,花多少錢我都願意。
四|曼哈頓藝妓
▍她們為了「不在」的男人,以及「在」的女人,努力讓自己年輕貌美,從不鬆懈。
五|女人交心之夜
▍別人讚美妳,妳就得貶損自己幾句,這種迂迴的一來一往,其實是在維持階級的穩定性。上東區的女人太有錢,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如果不靠這種方法,上下之分會大亂,女王蜂每天都在換人做。讚美其實是一場測試:妳承不承認自己是我們的一份子?大家說什麼,妳就跟著說什麼?妳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嗎?還是妳想要壓倒其他人?
六|鎮靜劑與血腥瑪麗——瀕臨精神崩潰的曼哈頓母親
▍當我在學校走廊上,在貴婦的午餐會上,以及所有女人都會參加的活動上,看著她們削瘦的臉龐、似乎隨時準備好一躍而起的結實軀幹與四肢,不禁想起準備好戰或逃的動物⋯⋯她們緊緊咬住下巴,眉頭深鎖;如果她們打了肉毒桿菌,看不出深鎖的眉頭,你也可以觀察深鎖的唇部。
七|陰雨綿綿
▍我像個上東區人日復一日養著孩子,從未認真想過當媽媽的人有一天可能失去孩子。有些事要身歷其境才會知道。
八|田野筆記總結
▍我在上東區做了約六年的田野調查,在佔地250英畝左右的地區、一百五十多個帶著年幼孩子的母親之中,完成融入部族的過程,成為當地人。一開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能完成任務⋯⋯
謝辭
參考資料
作者:摩羅,本名萬松生
出版社: 中華書局; 第1版 (2013年11月1日)
平裝: 212頁
語種: 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 · · · · ·
《性愛的起源:關於性愛觀念與精神文化的人類學思考》內容具體分為四章,性愛共產主義、性愛與身體自殘、相依為命人與獸、靈魂與小鳥。從人類歷史上的婚姻制度談起,層層遞進的深入分析人性,並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靈魂)的關係。比如最後一章節,從「給砍傷胳膊的刀子塗油」的古代巫術行為講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原罪意識與懺悔意識的起源,再引申到替罪羊文化,闡述了人類社會救贖意識的,整個講述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路很流暢,相信會讓讀者有所收穫。因為是讀書筆記,所以可讀性很強。
作者簡介摩羅,本名萬松生.江西省都昌縣大鳴山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化戰略、文化產業研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站起來》、《中國的疼痛》、《圈子決定格局》等。
目錄前言
第—輯
性愛共產主義
人類婚姻史上的性愛共產主義
中國的性愛共產主義
一夫一妻制下的性愛活動
不同民族對於妻子私奔的不同反應
中世紀新娘初夜獻給誰
古代各國王族的血親婚姻
古埃及王族的血親婚姻
外婚制背景下的亂倫婚姻
第二輯
性愛與身體自殘
中國有沒有情人節
人類為了求美而一直瘋狂自殘
人類對男女性器官精心加工的各種手術
我們對於人類身體的錯誤態度
我們對於人類生命的錯誤態度
吃人行為的宗教起源
吃人現象貫穿人類歷史,
婦女解放不能以傷害母性為代價
第三輯
相依為命人與獸
相依為命人與狗
初民心中的動物形象
我們對於動物生命的錯誤態度
「人畜一般」是我們重要的思想資源
中醫中藥的文化解釋
用小片森林裝點城市
第四輯
靈魂與小鳥
靈魂是一隻小鳥嗎?
一個動物學家對人性的理解
給砍傷胳膊的刀子塗油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原罪意識與懺悔意識的起源
替罪羊文化的起源及其影響
愛國之前人類愛過什麼?
參考書目
十二、《大腦裡的美食家: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
作者: [美] 約翰‧艾倫(John S.Allen)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副標題: 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
譯者: 陳彥含
出版年: 2016-3
頁數: 224
作者簡介 · · · · · ·
約翰•S.艾倫(John S. Allen) 美國南加州大學「棟賽夫認知神經科學成像中心」和「腦與創造力研究所」的神經人類學家。艾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在奧克蘭大學人類學系擔任教職的數年間,他曾於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帛琉群島和紐西蘭進行心理生理學和神經分裂症演化的田野調查。1998年,艾倫開始跟隨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夫婦領導的認知科學研究組開展人類神經解剖學研究。
陶凌寅 文學碩士,科普、科幻譯者。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對心理學、神經科學亦有興趣,現為科幻圖書編輯,居於北京。
十三、《偏不叫她肚皮舞》作者: 蔡適任
副標題: 一個人類學博士的東方舞授課手記
出版年: 2012-10-3
頁數: 304
內容簡介 · · · · · ·
內容簡介從人類學博士、東方舞專業舞者,到社區大學的實驗性舞蹈老師;人生中的每一次轉彎,總是意外且任性,卻又像她的舞姿,有著一份堅持之後始能展現的自由自在。
這是一本關於舞蹈教學的手記,也是一名女性與身體的、文化的認真對話。
‧為什麼不叫她肚皮舞?
「多數學員不會主動關心或接觸類似『後殖民』這樣的議題,然而臺灣曾是日本殖民地,過往歷史不因殖民政府統治已然告終而灰飛煙滅。妳我都活在歷史的影響裡,而人心共通,如果妳知道『肚皮舞』這三個字,其實是西方殖民者為阿拉伯被殖民者的舞蹈所取的名字,妳的土地同樣曾經被另一個政權殖民,當妳將心比心,又怎麼能繼續叫她『肚皮舞』?」
・舞蹈,讓我擁有坦然當自己的自由
「舞蹈之於我,如同文字、音樂與繪畫,是世間眾多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用來表達自身並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在我個人的藝術觀裡,內容永遠重於形式,重點在於藉由這個藝術化且精純的語言,自己有啥想說?或許是來自人類學的訓練,我一直追求能打動人性共通處的東西,也相信人性共通,若能跨越文化障礙,人可以發現異文化間的距離不如認知中遙遠……」
反骨・堅持・熱情・迷惘・自由五種力量的拉扯與衝撞,構成了這本迷人而深刻的心靈手記!
十四《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羅蘋.奈格爾(Robin Nagle)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副標題: 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
譯者: 高紫文
假如你夠幸運,可能一輩子都不用請警察幫忙
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請消防隊員幫忙
但是你每天都需要清潔隊員幫忙
消防隊有寫真集,也有人表揚英勇的警察,清潔隊員?連看電影都沒有優待票。
不過,他們卻是衛生防疫的第一線守護員,也是消費經濟的重要齒輪,沒人收,就沒人買。人類學家羅蘋花了十年跟各層級的清潔隊員工作,想要知道紐約的垃圾都去了哪裡。她開垃圾車、剷雪車,身體痠痛與旁人嘲弄只是家常便飯,更不要說各種高風險的傷害。在《垃圾天使》中,她記述這批遭人忽略、不受歡迎的清潔大軍;這些人可是每天要負責清理一萬三千噸的家庭垃圾與回收物。
身為其中一員,羅蘋告訴我們清潔隊員喜歡用的黑話、禁忌,他們快樂與悲傷的時刻,以及市政府花了多久了時間與心力要搞定垃圾。很少有人提及,要不是有這批工作人員,都市人根本就無法享受用完就丟的物質文化。羅蘋生動地寫了許多人物,描述工作時難忘的場景(還有味道)。《垃圾天使》不只是紐約的故事,也要告訴世界各地的讀者,清潔隊員有多麼重要。
作者簡介 · · · · · ·羅蘋.奈格爾,紐約大學環境課程與人類學臨床教授。2006年開始,羅蘋投入紐約清潔隊的研究計畫,並報考成為正式的清潔隊員。羅蘋特別關注物質文化中廢棄物這個領域,也把重點放在我們在制度與組織上如何把城市的垃圾放到郊區。她的研究對象也包括處理廢棄物的勞工,他們是誰、從何而來以及牽連到的政治變化等等。畢竟,只要有重大的環境問題,就一定跟垃圾有關。不同的物質文化,對於垃圾的定義也都不同。
除了教書與清垃圾,羅蘋目前進行中的計劃還包括推動成立垃圾博物館以及替清潔隊員撰寫口述歷史。
譯者簡介:
臺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系畢業,譯有《甘地與我》、《失控的正向思考》、《馬特洪峰》、《1940法國陷落》、《狼哨》、《美國狙擊手》、《大象先生》、《感謝您為國效力》。
目錄 · · · · · ·序曲 宇宙中心
第一部 收垃圾
第一章 垃圾精靈
第二章 田野調查
第三章 勤務板
第二部 成為清潔隊員的條件
第四章 體能與智慧
第五章 尋寶與藥物酒精檢測
第六章 成為正式清潔隊員
第三部 清潔改革史
第七章 遍地髒汙
第八章 官員貪汙腐化
第九章 推動清潔改革的先驅
第十章 怒海
第四部 清潔工作的大小事
第十一章 清潔隊員的秘辛
第十二章 開垃圾車的資格
第十三章 掃街車
第十四章 行話淺談
第五部 滿載而歸
第十五章 布朗克斯迷路記
第十六章 小隊長難為
第十七章 雪季
第十八章 末日暴風雪
第十九章...
作者:(美)貝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內容簡介 · · · · · · 一個飽含情感的故事。作者通過不斷再現過去,保存記憶,對抗人終將被遺忘的命運。
——Stanley Trachtenberg,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Diane Cole,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露絲?貝哈讓我確信,動情的民族志將會創造出比過去那種保持距離、不帶情感的學院人類學更有意義的人類學。
——Barbara Fisher,The Boston Globe
露絲?貝哈的隨筆集,評估了[自身]情感和經驗對研究及寫作的影響,對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關係的影響……很是感人!
——L. Beck,Choice
在六篇極具情感的文章中,作者透過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其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國的田野工作,將洞察力、真誠及憐憫注入其中,把民族志與回憶錄巧妙地交織起來,並將反身人類學、女性主義自傳性書寫,以及多元文化與離散論述融會貫穿。作者認為,感性人類學書寫不僅有治療的效果,也可以挑戰、對抗各種僵化與單一的意識型態,激發實踐的動力。總的來說,這不是一本民族志,而是一本充滿學術反思的類自傳體,具有一定開創意義。
作者簡介 · · · · · ·露絲·貝哈(Ruth Behar,1956— ),猶太古巴裔美國作家,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代表作除本書外還有《被轉述的女性》(Translated Woman,1993)。
目錄 · · · · · ·
第一章 動情的觀察者
第二章 死亡與記憶:從聖瑪利亞到邁阿密海灘
第三章 我的墨西哥朋友瑪塔
第四章 石膏裡的女孩
第五章 去往古巴:散居、回歸與絕望的民族志書寫
第六章 令人心碎的人類學
十六、《上帝、國家、可口可樂》
作者: (美)彭德格拉斯特
出版社: 廣西人民出版社
譯者: 丁嵐
出版年: 2003-02
頁數: 609
內容簡介 · · · · · ·
可口可樂漫長的百年歷史就是一本商業百科全書。忠誠、險惡、友誼、欺騙、真理、迷雲伴隨其中,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閱讀這本《上帝、國家、可口可樂》就如同穿梭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美國:鍍金時代、革新時代、爵士時期、二次大戰、電視時代、激進時代、冷戰時代……可以說,可口可樂的歷史就是美國的發展史。 《上帝、國家、可口可樂》是馬克彭德格拉斯特為可口可樂和它的亞文化撰寫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歷史,書中可口可樂作為一個象徵,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縮影。作者的調查研究能力和講故事的技巧堪稱天才。
作者通過極為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描述了可口可樂成長過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的作用與貢獻,令人信服地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可口可樂發展歷程的全景畫面。 本書1993年出版以來,佳評如潮,被輿論認為是商業史的典範之作。2000年出版修訂本,首次披露可口可樂原始配方,並概括了可口可樂公司的30條成功經驗。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首次披露可口可樂神聖配方和30條成功秘密! 可口可樂最初在亞特蘭大問世時是一種含古柯鹼的專利藥劑,在走過了漫長的、充滿戲劇性的商業成長曆程之後,終於成為當今世界的超級飲料,品牌價值世界第一。 可口可樂最初由潘伯頓醫生發明,後來配方被精明的商人艾薩·坎德勒購買,經過不懈地市場營銷、獨出心裁的廣告宣傳、高超的資本運作,逐步成為美國人的國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口可樂跟隨美軍傳到了全世界,迅速佔領了全球市場。
《上帝 國家 可口可樂》一書,是馬克·彭德格拉斯特為可口可樂公司和它的亞文化撰寫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歷史。在書中,作者已經把可口可樂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作為一個象徵,它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縮影。
馬克・彭德格拉斯特
馬克・彭德格拉斯特生於可口可樂的誕生地美國亞特蘭大市,在被人們習慣稱為「可口可樂運輸線」的西佩斯港口路長大。他後來畢業幹哈佛大學新聞系,從事新聞調查和獨立研究工作,並為《紐約時報》、倫敦《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報刊寫文章,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不平凡的場地》、《記憶的犧牲品》和《上帝、國家、可口可樂》。作者目前居住在美國佛蒙特州。
目錄 · · · · · ·譯者序
一版序言
再版序言
引言商業決策與可樂情懷
卷一創業(1886~1889)
1時代概略:遊醫行業的鼎盛時期
2西格蒙特・弗洛依德、利奧教皇和約翰・潘伯頓的共同興趣
3錯綜複雜的所有權更迭
4艾薩・坎德勒:他的成功和煩惱
5裝瓶:世界至蠢至智的合同
卷二異教徒和真信徒(1900~1922)
6突破重圍
7威利博士插手進來
8蓄謀已久的辛迪加
9可口可樂內戰
10羅伯特・W・伍德羅夫:老闆上任
11愜意大蕭條年代和百事可樂的突進
12可口可樂的二戰傳奇
13可口可樂高於一切
卷四幸福大地的幸(1950~1979)
14可口可樂殖民和共產主義者
15打破戒律
16動蕩的60年代,保羅・奧斯汀的領導
17紅老大睡不能酣
卷五公司時代(1980~1999)
18利潤為先的羅伯託・郭思達
19世紀最嚴重的營銷失誤
20大紅機器
21嘶嘶飲料遍全球
22道格拉斯・依萬斯特接手一個混亂的世界
23世界永無盡頭?
附錄一神聖的配方
附錄二可口可樂魔法:30條商業成功法則
十七、《物語日本》
作者: [日] 茂呂美耶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國
出版年: 2006-8
頁數: 246
《物語日本》收入的說來不是什麼藏諸名山、俟諸後世的大塊之作,是談拉麵速食麵、說澡堂泡湯、講忍者劍客、扯發財貓、《荒城之月》、《竹取物語》、歲時紀事的尋常小景。確足當《物語》一詞,深入淺出、頭尾俱足,來龍去脈、應現全身。但所談卻時時處處展現日本庶民文化的根本性格。用中文寫作,文字也自成一格,流暢中不失其獨有的異國風味。
作者簡介 · · · · · ·茂呂美耶,日本埼玉縣人,生於臺灣雄市,初中畢業後返日。1986-1988年曾在中國鄭州大學留學。
她是運途坎坷的日中混血兒,二十歲為愛走天涯棄學嫁入豪門,離婚後隻身攜帶兩幼子千裡迢迢留學鄭州,賣過古董學過甲骨文,樂觀抗癌逆轉人生……日中之間的遊走造就出這位傳奇女子。
最大願望是當座無形橋梁,交流中國與日本的文化。網絡暱稱「Miya"製作「日本文化物語」網站:http://miya.or.tv.用中文寫作日本文化,瀏覽人次近百萬。此外,茂呂美耶的生活隨筆區;http://blog.ylib.com/miya,每天亦有大量訪客。
著有《物語日本》、《江戶日本》、《平安日本》;譯有夢枕貘《陰陽師》、岡本綺堂《半七捕物帳》小說系列等。她是夢枕貘大師最信賴的中文代言人。
茂呂美耶是性情中文,愛讀書愛寫文章,但她不屬於純文學,她始終很普羅大眾,關注是庶民文化生活。她整天談的是吃飯、洗澡、歌謠、傳說、怪談,展示的是物語的駁雜的日本之美。
她深諳中日兩四文化,尤其中文修為頗深,正如臺灣著名電影導演吳念真所說:「這人,怎麼可以把我們的話講行比我們還好?」
目錄 · · · · · ·簡體版自序
推薦序——日本的物語與她
劍客物語
宮本武藏
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
生活物語
拉麵
招財貓
泡湯
速食麵
忍者物語
何謂忍者?
芭蕉是忍者?
柳生一族傳奇
服部半藏父子物語
奇襲名人風魔小太郎
果心居士的幻術
飛簷走壁的加藤
昔人物語
隨筆文學之祖
末代將軍
是誰殺死了貞子?
《荒城之月》
猶太人的救星
歲時物語
女兒節
七夕
七五三節
十五夜
怪談物語
《自殺搶救業》
《阿文的魂魄》
相關參考閱讀書目連結(點擊下列藍字標題查看書目)
【著作薦讀】快樂的人類學:頗有趣味的人類學著作(一)
小夏編輯:王平
特此說明:
整理過程中難免有所疏漏,歡迎讀者指正。
本平臺推薦文章或著作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原發單位、原發表期刊、出版社及原發公眾號所有
本平臺轉發文章只供學習閱讀用,如需學術引用請查閱原文發表期刊或著作。
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應用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應用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是一個以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人類學與民族學平臺。希望通過這一平臺探索和實踐應用人類學與民族學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有效互動。並為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實踐服務,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盡一點我們小小的奉獻。
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是實現知識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知識時代的一種有效的社會行為。小夏努力使人類學與民族學知識和成果得以傳播,呈現其應有的應用價值和學術價值,而不是僅作為束之高閣的學術成果。推廣知識性社會公益行為是本平臺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類學與民族學學者、學生和廣大人類學與民族學愛好者的支持和關心,我們期待著您的來稿,將您的成果分享給大家。投稿以及對本平臺的意見和建議請寄yyrlxzx@163.com,投稿請用word版本,若已發表,請註明發表期刊和年份期數。若是原創,敬請註明,我們將在平臺上標註原創!由於本平臺沒有任何資金收入和支持,所以向本平臺投稿沒有稿費,特此說明,再次感謝大家對小夏的關心和支持!
應用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微信訂閱號:appyyrlxzx
郵箱:yyrl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