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艦隊進至天津海面,時任直隸總督的琦善赴天津與英軍司令諮會。親眼看過英軍強大實力的琦善主張「罷戰言和」,要求進行談判。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九月初,革林則徐、鄧廷楨職,任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琦善到達廣州後,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談判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道光帝收到琦善的奏摺後,認為英人的要求過分,於是下令備戰。在談判期間,琦善增鑄火炮,並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一萬多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談判破裂,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清軍失敗後,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不久,英方公布了《穿鼻草約》, 要求割讓香港島、賠款六百萬銀元。由於涉及土地割讓,琦善未籤字。英軍於是強行佔領香港。道光皇帝得知虎門戰事不利、琦善畏敵,且擅自在談判中割讓香港,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穿鼻條約》。皇帝盛怒之下將琦善撤職查辦,鎖拿進京。二月二十一日,琦善由廣州被押解送赴北京。四月,琦善被押解交刑部,道光帝指令諸王大臣、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書對他進行會審,最後宣布「斬監候,秋後處決。」但是因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親貴權要都紛紛出來為琦善求情,而道光帝本來也不想對他加以重判,回而改發軍臺。
鴉片戰爭結束後,琦善重新起用。道光帝先是賜予他四等侍衛,充葉爾羌幫辦大臣。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琦善以三品頂戴,授為熱河都統。在朝裡上下輿論的激烈反對下,道光帝被迫收回成命,改為「革職,閉門思過」。但不久,他又被道光帝以三等侍衛,任命為駐藏大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琦善升任四川總督。兩年後恢復頭品頂戴,授協辦大學士,留總督任。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調任陝甘總督兼署青海辦事大臣,由於濫殺無辜,被言官所劾,革職逮問。
鹹豐二年(1852年),琦善被判處發往吉林效力贖罪。不久釋回。這時,太平天國軍已自廣西、湖南進軍長江中遊和東南,一路所向披靡,琦善又被起用署河南巡撫,駐防湖北、河南邊境。
鹹豐三年(1853年),授琦善欽差大臣,專辦防務。這年太平軍攻克南京、鎮江和揚州後,琦善與直隸提督陳金綬率兵駐防江北,組成「江北大營」,督辦江北軍務,威脅太平天國都城「天京」。
鹹豐四年(1854年)秋,琦善病死於揚州軍中。為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籤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