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祜言:臣昨出,伏聞恩詔,拔臣使同臺司。臣自出身以來,適十數年,受任外內,每極顯重之地。常以智力不可強進,恩寵不可久謬,夙夜戰慄,以榮為憂。臣聞古人之言,德未為眾所服而受高爵,則使才臣不進;功未為眾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今臣身託外戚,事遭運會,誡在寵過,不患見遺。而猥超然降發中之詔,加非次之榮。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以身誤陛下,辱高位,傾覆亦尋而至,願復守先人弊廬,豈可得哉!違命誠忤天威,曲從即復若此。蓋聞古人申於見知,大臣之節,不可則止。臣雖小人,敢緣所蒙,念存斯義。
—— 《文選》卷三七 羊祜《讓開府表》
臣羊祜奏言:臣昨日回家沐浴,恭聞皇帝詔書,提拔臣為開府儀同三司。臣自為官以來已十餘年,朝廷委以內外重任,每每居於爵尊祿厚的位置。臣常以為自己智少力弱,不可勉強晉升,陛下恩寵也不能長久錯愛,所以日夜恐懼,以榮寵為憂慮。臣聞古人之言,德行沒能讓眾人所傾服,而接受很高的爵位,那就會使真才實幹之臣不得進用;功勳沒能讓眾人所欽佩,而享受優厚的俸祿,那就會使有功之臣不得獎勵。如今臣身為外戚,幸遇際會,應警惕榮寵過分,而從不擔心被人遺棄。但陛下超然下發詔書,破格加封臣以殊榮。臣有何功勞領受呢?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呢?能力不足有辱尊位,傾覆之禍也必將跟隨而至,到那時,即使臣願退守先人故居,還能做到嗎?違背詔令確實是觸犯天子威嚴,委屈服從君命後果又如此嚴重。聽聞古人言:在知己跟前可以暢說心曲,大臣的節操就在於,知道不能做的就堅決不做。臣雖卑賤,但還是鬥膽憑藉陛下眷愛,而敢于堅持這個原則。
羊祜是西晉重臣。他出身於泰山羊氏,其母為蔡邕之女,其姊為西晉景獻皇后(司馬師第三任妻)。正因身為外戚,所以羊祜入仕主要都在司馬氏集團。西晉建立後,羊祜以擁戴之功而平步青雲,儘管如此,羊祜還是儘量謙恭,以避免朝臣如賈充、荀勖、裴秀等人的猜忌。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以散騎常侍、衛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從此,開始了他主政荊州的10年生涯。在荊州,羊祜勵精圖治,屯田訓兵,體現出幹練行政的能力和深謀遠慮的戰略定力,為西晉滅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贏得了千秋聲譽。
鹹寧四年(公元278年)八月,羊祜病重入朝,十一月病卒。也就是說,羊祜在荊州10年,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離開,他為西晉的平吳事業耗盡了畢生心力。臨終前,他堅定舉薦杜預接替,可謂慧眼識人。羊祜卒後剛滿一年,晉武帝發兵20萬,大軍六路進發,一舉滅吳,他所薦舉的杜預、王浚都是滅吳之戰的主力,王浚甚至獲得了頭功。
與羊祜相關的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羊公碑。據《晉書 羊祜傳》載,羊祜在襄陽時喜登臨山水,峴山為其常登臨處。有一次,他登上峴山,感慨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羊祜的感慨,體現出對有限生命和無窮時空的思考與感傷。由於德望崇重,所以他去世後,當地立碑紀念,稱「羊公碑」。又有記載說羊祜是流淚地感慨,所以又稱「墮淚碑」。「羊公碑」遂成為對逝者德高望重的稱頌之典。後來孟浩然登峴山,有「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的詩句。
《讓開府表》作於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當時羊祜都督荊州軍事剛滿三年。由於政績卓著,所以晉武帝給羊祜「加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晉書 羊祜傳》),這意味著羊祜可以如三公一般自置幕僚,但羊祜堅決拒絕。其理由是,自己功勞不高、才德有限,卻已歷任內外之重,這尊榮讓他如履薄冰,如果再加官進爵,會讓那些有能力、有功勳的人失望。還有,身為外戚,身份本就敏感,比一般朝臣更接近皇室,更容易沾光,所以一定要「誡在過寵」,不能太過寵幸,不然會招致禍患。羊祜明白,「大臣之節,不可則止」,力不能及的事,一定要適可而止。可見,羊祜特別清醒、冷靜,而且,文字中處處流露出對大節的重視和一心為公的真誠。
文章末尾,羊祜還旗幟鮮明地提到了李喜、魯芝、李胤三人,說他們盡忠盡職,如果要加開府儀同三司,那也應該是他們三人先加,而非自己。這樣的薦賢態度,確實有公而忘私、坦蕩磊落的氣度,體現出虛懷若谷的襟懷。如果這樣的文字出於他人之手,或許我們可能並不一定以之為真誠,甚至懷疑其矯情作態,但羊祜名德廣播,誠信素著,所以,這些文字讀來確實別樣地真誠感人,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應該說,作為西晉少有的德行、功業兩相輝映、彪炳史冊的大臣,羊祜有著充分的公信力,贏得了古往今來人們的一致讚譽。毛澤東晚年曾多次調閱《晉書 羊祜傳》,並在書封寫下題記,高度評價羊祜。也許,一代偉人也是看重羊祜戰略謀劃之功和名德雙行之品格吧。
(蕭寒)
▲水飛薊:
本品呈長倒卵形或橢圓形,表面淡灰棕色至黑褐色。光滑,有細縱花紋。氣微,味淡。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用於肝膽溼熱、脅痛、黃疸。主產陝西、甘肅、黑龍江、河北等地。
編校:席娟娟 審核: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