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黑乎乎的,凹凸不平
卻被譽為「湘菜中的黑珍珠」
隆回、洞口人叫它圓子(棉子)
新寧人叫它血粑
邵陽市區就叫它豬血丸子
每年的十一、二月份,每家每戶都會製作豬血丸子,以供過年的時候接待客人或者送給他人。作為家鄉的味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製作方法。
豬血丸子是一種凝聚著大智大慧的美食。大素的豆腐與大葷的豬膘肉一次季節性的碰撞與融合,竟滋生出了一種活色生香的美味。做豆腐、拌豬血、燻柴火,這一道道程序,背後充分體現了人民樸實的生活哲學:矛盾是可以調和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可能與不可能
邵陽人愛吃豬血丸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傳說,這其中就有一個關於吃貨的故事:
豬血丸子是陳元亮發明的一道美菜,陳元亮愛吃豬血和豆腐煮湯,但他在隆回縣荷香橋鎮建寨稱王之後就避諱看到白豆腐,因為邵陽有個風俗是死了人去奔喪叫呷豆腐飯。於是他就用豬血和豆腐再加點肉攪和攪和做成一個一個圓圓的砣砣,再放柴火上烤乾煮來吃,這樣一來,做成的圓砣砣外面看起來黑油油的不再是白白的了,切開裡面又是紅紅的,他取名為血粑粑。後來人民為了紀念他發明的這道菜,又因它形狀是圓的,就取了陳元亮的小名元子的諧音圓子,現在正式的名稱叫豬血丸子。
小時候,每逢過年客人來到家中,都會用心準備好一桌子菜,葷素搭配,擺盤講究。不管怎樣,總有一碗蒸好的豬血丸子擺在那裡,它不是主菜,但是絕少不了它!
小時候,在外婆家拜年,坐在灶火旁,拿著火鉗燒火,時不時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一次,問外婆為什麼每年都要吃豬血丸子,她開心的笑了起來,「因為過年你們都來我這裡拜年啊,一家人坐一起吃豬血丸子,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小時候,豬血丸子是一道年夜菜,有了它,就有了濃濃的年味。長大後,再嘗豬血丸子,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濃濃的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