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是蘇聯解體前建造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最具威懾力的常規動力航母,於1985年12月4日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1988年11月下水,計劃在1990年服役的航空母艦。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
但由於東歐劇變,蘇聯轟然倒塌,一分為15。蘇聯的解體,改變了世界的格局,更改變了「瓦良格」號航母的命運。可以說「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是幸運的,也可以說它是不幸運的。
說它幸運,那是沒有被西方搞到拆解,因為蘇聯建造的唯一一艘核動力「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就是被西方騙了拆解掉的。蘇聯解體後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從中下套,派出挪威一家商船公司,向烏克蘭下6艘大型商船的大單。
這讓烏克蘭既犯愁又高興,當時的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船廠已經開不出工資,蘇聯解體留下來的爛攤子讓烏克蘭頭疼不已,希望有國際訂單來拯救船廠。
就在這時候挪威的商船公司來了,下大單,支付重金。但這些船需要建造「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的「零號」船臺才能建造,這讓烏克蘭犯愁了。
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然而,就在這時,更巧的是另一家美國廢舊鋼鐵回收公司又找上門來,由副總裁親自帶隊,說要收購廢舊鋼鐵,而且開價一噸450美元,這個價格當時遠高於國際鋼鐵價格。
正在為沒完工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犯愁的烏克蘭認為機會來了,可以拆掉這艘航空母艦,轉手當廢鐵賣還可以賺一筆錢,就這樣「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被烏克蘭拆掉。
1992年2月4日剛完工30%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被全部拆解成廢鐵。這時候意外卻發生了,挪威的商船公司取消了訂單,船不要了,定金也不要了,還賠付違約金。
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更要命的是,回收廢鐵的美國公司也變卦了,稱國際鋼鐵價格變動,無法以450美元一噸的價格回收,回收可以。但現在的價格是150美元一噸,深知被西方國家欺騙的烏克蘭,迫於無奈還是賣掉了這些廢鐵。
就這樣,西方國家以極低的成本瓦解了蘇聯海軍幾十年的心血。
有了「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的「前車之鑑」,烏克蘭長了記性,瓦良格號航母也得以逃過一劫,沒有落到「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悲慘命運。
不過,當時烏克蘭拿著「瓦良格號」航母也是犯愁,這艘當時已經完工70%,就差棲裝的航空母艦一直放在船廠也不是辦法,還佔地方,對烏克蘭來說已經沒有軍用的價值,因為烏克蘭根本沒有能力續建。
而俄羅斯當時是非常渴望得到這艘航母的,曾多次和烏克蘭談判,看是否有完工的可能。不過最終也沒能實現,第一價格談不攏,第二是俄羅斯也無法續建,最終不得已放棄了這艘航母。
俄羅斯和烏克蘭專家和高級官員在瓦良格號考察和談判續建的可能
俄羅斯和烏克蘭無法合作,航母解決不了,放在船廠也不是辦法,那怎麼辦?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賣掉,以報廢航母的名義賣掉,拿去改裝成為主題公園和軍事博物館等等。例如買到中國的明斯克號、基輔號和墨爾本號三艘航母。
當時,烏克蘭一直尋求解決這艘航母的問題,不過西方也一直「虎視眈眈」,生怕烏克蘭賣給其它國家,改裝成為新的航母,不斷從中作梗。
為了打消西方國家的疑慮,烏克蘭選擇通過競標的方式出售這艘航空母艦,1998年3月中旬,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買下了瓦良格號。目的為將這艘航母拖到香港,改裝成為海上娛樂設施。
當然,這艘航母並未改裝成為海上娛樂設施,而是被改造成為了我國的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如今服役於中國海軍,成為中國航母發展的基石。
實際上,西方國家早就有這種擔憂,怕拖到中國改裝成為一艘具有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
所以,在「瓦良格號」回國的過程中就「困難重重」,特別是在通過「土耳其海峽」時,西方國家的幹預,使得土耳其不給予通過,理由是通過海峽有風險,過可以,需要安裝動力,或者拆解成為兩半通過。
這使得「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被阻攔在黑海,原本從烏克蘭到中國,預計60天的航程最終走了627天,期間還動用了很多力量才得以解決。
同時,在創律公購船買成功後,還出現了一些插曲,差點改變了瓦良格號的命運。據知情人士透露,1998年創律買下瓦良格號後,發生資金問題,影響到了船隻歸國。每天5000美元的船廠代管費用和停靠費用就難以承受,當時正考慮將它轉手賣給韓國、日本等國。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國家有關部門值得消息後,有關部門拘留、控制住了所有經手人員,將船沒收。在國務院專門召開的會議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接下此船,後經過一系列的交接。
在2000年4月,看過創律集團主席徐增平等人的交代材料後,時任中船重工下屬大連造船廠副廠長的唐士源帶著廠裡的俄語翻譯、引水員去烏克蘭協商、籤訂購買合同,實際上接手了瓦良格號。
但名義上瓦良格號航母還是歸創律公司所有,以免在回國過程中遇到更多的麻煩。
1999年7月,創律集團僱用一艘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後續的回國之路是漫長的,剛航行沒多久,來到土耳其海峽時,在第三方國家的幹預下,土耳其不予以放行。
通過土耳其海峽的瓦良格號
無奈在漂蕩了很長時間後,又返回原海港,期間還向烏克蘭支付了大量的停靠費用。期間還和土耳其進行了長達近2年的周旋。終於在2001年11月1日得以通過土耳其海峽,終於開向了東方的中國。
2002年3月3日,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它的艱難歷程也終於結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開啟了它的改造工作。這裡具體我們就不一一詳細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可以說,瓦良格號航母的歸國之路是漫長的,也得益於國家力量的介入,瓦良格號才最終順利回國,不然這艘航母的命運可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進入大連造船廠改造的瓦良格號
同時,從1998年瓦良格號競標購成功,到2012年9月25日加入中國海軍,並改名為「遼寧艦」,前前後後歷經了14年,期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成本。
但到頭來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解決了中國航空母艦有無的問題,也為中國航空母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速了中國航空母艦的發展速度。
過去,中國海軍為了發展航空母艦歷經了數次的嘗試,早在1970年,中國就已經組織了航母發展的論證。但介於當時的中國造船工業,建造航空母艦不可能實現,直到瓦良格號的出現,有無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服役中國海軍的遼寧艦
如今,中國海軍已經能夠獨立建造航空母艦,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已經服役。新一代航空母艦也已在建造當中,未來中國海軍的發展還將更為迅速,航母艦隊也將更為強大。
由於篇幅有限,今天的內容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關注我!
(2020年9月13日潛望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