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度量衡之始-黃鐘

2021-02-12 昊國學宮中樞府

副標題:關於黃鐘引發的思路

作者:慢玄

黃鐘——十二律之始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同時黃鐘還關係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黃鐘定尺。「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書·舜典》)。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黃鐘。」東漢·鄭玄注:「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知氣至,則黃鐘之律應。」《漢志》雲「黃鐘為乾之初九也,與蕤賓無與也。」其言「黃鐘為管長九寸,徑三分,圍九分」漢代的尺度,「本起黃鐘之長」(《漢書·律曆志》)。

黃鐘律管長九寸,以此為尺度,稱律尺,以表示這是法定的。也就是說古人是先定黃鐘,然後根據黃鐘的長度容量音頻等來定律、度、量、衡。

那麼黃鐘又是怎麼確定的呢?

《呂氏春秋》 載:「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崑崙』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

為啥要跑崑崙去取竹子呢?因為那邊的竹子中孔跟壁厚相等「空竅後(通厚)均者」,要這種相等的竹子才能符合。既然是以黃鐘定尺寸,文中「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的說法存疑暫且不表。

筆者還看到一個故事: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表達。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一個標準,聲音和旋律過耳就不存在了。為了制定音律的標準,傳說,古人在崑崙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湧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湧噴出地氣衝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崑崙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後漢書·律書上》

也就是說之前都是派人去崑崙之陰去砍竹子,然後弄一堆埋好封好等待時至。這樣一來漢尺,周尺,黃帝、虞、夏尺,商尺有差別就能理解了,畢竟在冬至日的時候,不同地點取的黃鐘肯定會有差別。反推也可以得出商、周、漢的黃鐘不在崑崙之陰定的。

還有個有趣的事情就是海昏侯出土的兩個律管,其中一個根據換算能得出是漢黃鐘,另一個目前考古界認為是大呂。

但是存在兩個疑點:

其一:根據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長度應該是8.42寸,但是出土的這個長度為當時漢尺的8.5寸。

其二:三分損益法來說同一組律管用料的外徑內徑必須相差不大,不然得不到準確的音,而出土的兩根粗細有著明顯差別。但是如果根據周尺換算的話,這跟「大呂管」非常符合周尺黃鐘的尺寸。所以這一支當為雅樂定調的黃鐘。

雅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了其肅穆、典雅、優美的風格。漢唐以來,俗音樂興起,一度使韶樂受到衝擊。漢哀帝下詔予以糾正(《漢書·樂志》)。唐開元間更明確規定演奏韶樂只能使用鍾、磬、柷、敔等古樂器,特有的樂器,特有的律呂,特有的金石之聲,表達了一種幽深宏遠發人深思的韻味。

從這段介紹不難看出雅樂一直有傳承,而雅樂定調也是遵從周制。沒有什麼比掌控繼承標準更能顯示正統了。

這樣吹灰候氣也能解釋的通了,《後漢書·律曆志》:「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 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抑( yì)漢義為壓,壓制。)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所以吹灰候氣之法並不是直接把灰丟律管裡面就不管,而是用灰封口或者灰放進律管後用竹膜封口。

古代精製尺寸的量具難以普及的問題在現代很好解決,同時我們通過各種資料材料得到周尺漢尺跟現代精密尺寸的換算,所以古代以律定尺,而現代我們可以以尺定律來復原各個朝代的黃鐘了。

出土文物中既然用玉質黃鐘作為衡量的標準,說明細微的材質差別對聲音的影響不是很在乎。而是在乎律管的內部空間以及長度,往律管內吹息發音時,音的變化也是取決於內部形狀以及孔洞內的空間。

從吹灰候氣以及挑定黃鐘的方法來看都是利用了一個基本的物理現象(熱脹冷縮),加上氣體的膨脹係數比較大,這兩種方法從理論來說也是成立的。

前文說到可以利用現代精密尺寸來復原黃鐘,於是筆者試了一下,具體過程真的仿若神助。當時筆者下班後帶上刀尺準備去砍伐一些細竹試試。量的第二棵竹子發現粗細很合適(很符合周尺的黃鐘粗細),長度也只有中間一節足夠,於是砍了下來回家細修。

根據圖中尺寸以及孔徑跟壁厚相等計算可以得出周黃鐘的外直徑接近12毫米,內孔直徑接近6毫米,外長度在178毫米。而筆者碰見的第二顆竹子回家截斷後各種數據非常相近。

長圖是從竹節凸起部分量起,也就是內部空間起始位置。下一步就要吹之了。

同時需要一個音頻檢測軟體(筆者使用的是天音閣古琴入門級調音裡面的十二平均律)

這裡可以看出筆者得到一個吹出音頻很接近a1的竹管(當然我更喜歡叫它周黃鐘),而我國曆朝歷代的官方雅樂一直都在使用周作為基礎,也就是說我國標準音跟現代基本沒差別。

原文連結↓↓↓↓↓

原文連結↓↓↓↓↓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量以載道」——度量衡的歷史
    劉歆的度量衡理論中,最核心的就是「黃鐘累黍說」。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度起於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即將固定音高的黃鐘律管的長度定為9寸,選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橫排90粒為黃鐘律管之長,100粒黍子的長度定為一尺。
  • 度量衡法的制定與執行
    而真正的「量器」則是置於「頭人」或「土司」家中,是專門為繳公糧等特殊之用。西方古代社會也如此,貝爾納(英)著《歷史上的科學》一書說:西方古代社會,在每座城市皆有一座視為中心的廟宇(類似中國的宗廟、宮室)。度量衡器都是「廟定」的,由祭司們掌管。在此期間度量衡也只是一種法定的器具,在民間並未廣泛使用。故度量衡在先周時期也尚未制定法律條文,只是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權力。
  • 曆法與樂律相交下的產物
    《淮南子 .主術訓》 進一步指出:「樂生於音、音生於律、律生於風,此生之宗也「這就是要求各部落應有統一的日月時間、相同的樂律與度量衡。所謂「同律度量衡",就是指統一了音樂、長度、鬥斛、斤兩的標準。曆法、樂律與度量衡似未曾在各國間真正統一過,秦始皇統一六國,才頒布詔書統一度量衡。漢初也仍舊沿用秦朝時體系,劉邦命令張蒼根據秦制「定度量衡程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西漢都繼續沿用秦朝建立起來的包括律、度、量、衡在內的各項制度。度量衡這些計量單位的統一化、標準化。為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律管一般簡稱為「律」或「管」。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QQ群號620431709,歡迎計量檢定人員加群交流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詔書形式頒布實施度量衡法令、統一全國度量衡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把度量衡作為行使政治權利的象徵、鞏固政權的手段、維持社會經濟和引領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技術保障
  • 晉書·律歷上
    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紀其盈虛,察五行之聲,鑄金均其清濁,所以遂八風而宣九德,和大樂而成政道。然金質從革,侈弇無方;竹體圓虛,修短利制。是以神瞽作律,用寫鐘聲,乃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又葉時日於晷度,效地氣於灰管,故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飛。灰飛律通,吹而命之,則天地之中聲也。故可以範圍百度,化成萬品,則《虞書》所謂「葉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者也。
  • 「度量衡」是什麼?這一領先世界上千年的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很大
    司馬遷說:「(帝舜)東巡,至於岱宗……遂見東方君長……同律度量衡……」雖然,這些內容都是後話,但也說明了度量衡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堯在東方巡遊時,討論了包括度量衡在內的一些事務。秦始皇也是這樣做的,一統六國之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為了迅速實行這個制度,還把詔令刻在量器和衡器上。度量衡指的是三個物理量:長度、容量和重量。禹治水患時,「以身為度,以水為度」,上古時期,人體某一部位成為度量衡的標準,如「布手知尺」,現在也會用掌來粗略算出某物的長度。
  • 萬世一統,與天長久——始皇帝統一度量衡
    ▲將軍俑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還有實行統一度量衡制度。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度量衡,不僅大小、長短、輕重不同,單位不同,進位也是不同的。以量來說,秦國以升、鬥、斛為單位,齊國以釜、鍾為單位,魏國又以半鬥,鬥、鍾為單位。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早在春秋戰國時,周王室權力衰微,群雄並立,各地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在秦國變法圖強、吞併六國的追求中,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都是重要的立法工程。
  • 冬至和樂律有關?這些冬至習俗正在慢慢消失……
    冬至是白晝最短的一天,極陰,但又是陽氣之始。也是從這天開始「數九」,經歷九個九天便如春。與其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不如說古人更把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把其稱作「小年」。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數九歌」在不同地方都有,但是版本不太相同。
  • 由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看我國計量法制管理的一貫性
    以皇帝最高權威,頒布統一度量衡詔令。詔令原文如下: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詔令40個字,用統一的官方格式和小篆體鑄刻在度量衡器物上,規定凡「舟輿所載,日月所照」的地方都要遵照執行。同時監製了成套的權衡和容量標準器,頒發到全國各地。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中國計量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對於秦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各家之言較多。
  • 十二平均律怎麼來的?詳解《觀》卦的律數之妙
    因為這涉及到度量衡的問題。比如,「量」是容器,容器的基本單位怎麼確定?「尺」是一個長度單位,長度的基本單位怎麼確定?度量衡,都要從黃鐘之「律」來確定。《淮南子天文》就說:「古之為度量輕重,生乎天道。黃鐘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廣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為尋。有形則有聲,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為制。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歸根究底,還是不同的度量很惹得禍。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大大阻礙了各國的交流。因此,從促進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角度,了解另一個國家的度量衡還是重要的。      總體來說,當今世界主流度量衡單位大致分為兩大正營。
  • 【12.24】說明文閱讀,《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 張北海①今天,美國之外,全世界只剩下緬甸和賴比瑞亞兩國仍在採用舊英制,你看,連英制始作俑者的大英帝國都早在1965年就拋棄它了。②差不多每個民族或文明都曾有過好長一陣自己搞出來的度量衡,《水滸》英雄好漢,動不動就身高八尺一丈舊英制,或英帝制(British Imperial System )則由中世紀和遠古那些雜亂的度量衡演化成。
  • 中國這次要統一「世界度量衡」?
    沒有統一貨幣就等於沒有統一度量衡,討論統一「世界度量衡」的時候,首先要討論「主鏈」這個概念。那主鏈是什麼?在一個合法的世界,主鏈是區塊鏈世界的中央鏈條,它是世界的中心,無論現在有多少公鏈,最終會統一到主鏈上。主鏈有以下基本性質:❶ 開源性,這是區塊鏈的核心精神之一,只有開源社區才能得到信任。
  • 劉洪彪:字古式新·書法創作之度量衡
    古人從小用毛筆寫字,這叫「童子功」,而且一輩子用毛筆書寫這叫畢生窮修之功。今人能如此者,幾乎沒有!古人生活環境單一,生活節奏慢,沒有電子設備,少誘惑、不浮躁,潛心讀書、思考、書寫。慢的狀態下,心態寧靜,自然能讀書細緻、思想深入、書寫從容。這些是快節奏城市生活中的人根本做不到的。因此當代人的書法功力自然不能與古人相提並論。
  • 「黃鐘」、「大呂」分別指的是什麼意思
    「黃鐘」、「大呂」分別是十二律的第一律和第二律,按中國歷代所謂「定律」,一般指確定黃鐘一律的音高,並以此為標準,推算其他各律的律數。因此,歷代的黃鐘律就是歷代的標準音高,這個標準音高依據朝代的不同會有所變化,但不管如何變化、黃鐘都是十二律中聲調最洪大響亮的,《史記·律書》「黃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也是這個朝代音樂創作的標準和起點,可見其重要性。「大呂」是十二律的第二律。《漢書·律曆志》:「大呂: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