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關於黃鐘引發的思路
作者:慢玄
黃鐘——十二律之始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同時黃鐘還關係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黃鐘定尺。「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書·舜典》)。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黃鐘。」東漢·鄭玄注:「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知氣至,則黃鐘之律應。」《漢志》雲「黃鐘為乾之初九也,與蕤賓無與也。」其言「黃鐘為管長九寸,徑三分,圍九分」漢代的尺度,「本起黃鐘之長」(《漢書·律曆志》)。
黃鐘律管長九寸,以此為尺度,稱律尺,以表示這是法定的。也就是說古人是先定黃鐘,然後根據黃鐘的長度容量音頻等來定律、度、量、衡。
那麼黃鐘又是怎麼確定的呢?
《呂氏春秋》 載:「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崑崙』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
為啥要跑崑崙去取竹子呢?因為那邊的竹子中孔跟壁厚相等「空竅後(通厚)均者」,要這種相等的竹子才能符合。既然是以黃鐘定尺寸,文中「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的說法存疑暫且不表。
筆者還看到一個故事: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表達。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一個標準,聲音和旋律過耳就不存在了。為了制定音律的標準,傳說,古人在崑崙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湧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湧噴出地氣衝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崑崙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後漢書·律書上》
也就是說之前都是派人去崑崙之陰去砍竹子,然後弄一堆埋好封好等待時至。這樣一來漢尺,周尺,黃帝、虞、夏尺,商尺有差別就能理解了,畢竟在冬至日的時候,不同地點取的黃鐘肯定會有差別。反推也可以得出商、周、漢的黃鐘不在崑崙之陰定的。
還有個有趣的事情就是海昏侯出土的兩個律管,其中一個根據換算能得出是漢黃鐘,另一個目前考古界認為是大呂。
但是存在兩個疑點:
其一:根據三分損益法計算出來的長度應該是8.42寸,但是出土的這個長度為當時漢尺的8.5寸。
其二:三分損益法來說同一組律管用料的外徑內徑必須相差不大,不然得不到準確的音,而出土的兩根粗細有著明顯差別。但是如果根據周尺換算的話,這跟「大呂管」非常符合周尺黃鐘的尺寸。所以這一支當為雅樂定調的黃鐘。
雅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了其肅穆、典雅、優美的風格。漢唐以來,俗音樂興起,一度使韶樂受到衝擊。漢哀帝下詔予以糾正(《漢書·樂志》)。唐開元間更明確規定演奏韶樂只能使用鍾、磬、柷、敔等古樂器,特有的樂器,特有的律呂,特有的金石之聲,表達了一種幽深宏遠發人深思的韻味。
從這段介紹不難看出雅樂一直有傳承,而雅樂定調也是遵從周制。沒有什麼比掌控繼承標準更能顯示正統了。
這樣吹灰候氣也能解釋的通了,《後漢書·律曆志》:「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 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抑( yì)漢義為壓,壓制。)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所以吹灰候氣之法並不是直接把灰丟律管裡面就不管,而是用灰封口或者灰放進律管後用竹膜封口。
古代精製尺寸的量具難以普及的問題在現代很好解決,同時我們通過各種資料材料得到周尺漢尺跟現代精密尺寸的換算,所以古代以律定尺,而現代我們可以以尺定律來復原各個朝代的黃鐘了。
出土文物中既然用玉質黃鐘作為衡量的標準,說明細微的材質差別對聲音的影響不是很在乎。而是在乎律管的內部空間以及長度,往律管內吹息發音時,音的變化也是取決於內部形狀以及孔洞內的空間。
從吹灰候氣以及挑定黃鐘的方法來看都是利用了一個基本的物理現象(熱脹冷縮),加上氣體的膨脹係數比較大,這兩種方法從理論來說也是成立的。
前文說到可以利用現代精密尺寸來復原黃鐘,於是筆者試了一下,具體過程真的仿若神助。當時筆者下班後帶上刀尺準備去砍伐一些細竹試試。量的第二棵竹子發現粗細很合適(很符合周尺的黃鐘粗細),長度也只有中間一節足夠,於是砍了下來回家細修。
根據圖中尺寸以及孔徑跟壁厚相等計算可以得出周黃鐘的外直徑接近12毫米,內孔直徑接近6毫米,外長度在178毫米。而筆者碰見的第二顆竹子回家截斷後各種數據非常相近。
長圖是從竹節凸起部分量起,也就是內部空間起始位置。下一步就要吹之了。
同時需要一個音頻檢測軟體(筆者使用的是天音閣古琴入門級調音裡面的十二平均律)
這裡可以看出筆者得到一個吹出音頻很接近a1的竹管(當然我更喜歡叫它周黃鐘),而我國曆朝歷代的官方雅樂一直都在使用周作為基礎,也就是說我國標準音跟現代基本沒差別。
原文連結↓↓↓↓↓
原文連結↓↓↓↓↓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