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生鮮電商「生死」的九大邏輯

2021-01-19 騰訊網

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表面沒什麼,但是其背後卻是由一道一道的邏輯框定,每一道邏輯都有可能決定項目生死,所以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很重要,也許沉下去看到的還是迷霧,只能多研究,多悟,儘量接近真實,這樣可以避免走彎路,降低損失。。

2012年是生鮮電商的爆發年,那一年有5家電商公司涉足生鮮領域,本來生活、順豐優選、亞馬遜、京東生鮮還有淘寶生態農業頻道。

然後就是2016年,生鮮電商集體進入寒冬期,很多項目業務增長不明顯或者滑坡,甚至傳出不少倒閉的消息。

行業內基本形成了一個普遍看法:生鮮電商太TM難做了。

生鮮電商為何這麼難做,背後肯定有一些不易察覺的原因。

第一大邏輯:

生鮮是非見面式交易,對體驗的要求比線下高,對供應鏈和配送服務是一個巨大考驗。

生鮮電商的非見面式交易,這個場景帶來體驗方式和購買方式的巨大變化,將傳統線下生鮮產品簡單搬上線,那是絕不可能成功的,圖片P的再漂亮,文案寫的再感人也沒用,反而提高了預期,容易起反作用。

打個比方,顧客在水果店或者超市裡親自挑選了5斤橙子買了回去,有售後嗎?一般是不會的,但是如果把相同品種的5斤橙子通過配送的方式送到家裡去,顧客這個時候的體驗就跟在實體店完全不一樣了。退貨索賠事件居高不下。

要做到滿意度高,對供應鏈要求和配送要求非常高,不是說做不到,而是做到的成本很高,線下的生鮮市場,多年的充分競爭,基本可以說是在現有條件下達到了成本最優,相比較電商的運營成本應該是高於線下的。

所以,這個因素決定了生鮮電商需要非常專業的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供應鏈以及配送的配套服務商,傳統的供應鏈和運輸主要是為線下生鮮市場服務的,還沒能完全轉變為對口生鮮電商的專業服務。特別是是產地生產方式的轉變,更加艱難。

第二大邏輯:

生鮮電商,是服務於消費升級的增量需求顧客群體,而不是傳統型的存量需求消費群體

基於第一個商業邏輯,決定了生鮮電商的需求方不是平日裡主要在菜市場和超市消費的顧客群體,也就是說菜市場和超市不應該成為生鮮電商的競爭對手。

為什麼這麼說,一方面體驗沒有線下好,二方面沒有線下的成本優勢。看看那些開始喊著口號要顛覆菜市場的生鮮電商,現在還有幾個活著的?在社區邊上開一個實體生鮮店,做O2O的這種模式,都沒看到哪個做成功了,何況是B2C模式呢。

生鮮電商,應該是服務於消費升級的顧客群體,這些顧客在線下環境裡,買不到他們希望買到的生鮮產品,滿足不了他們的消費新需求。

線下生鮮市場的優點是種類繁多,價格便宜,購買方便。但是它最大的毛病就是生鮮商品的質量不可靠,不可信,顧客想買點優質優價的產品,不太容易。有這個需求的顧客儘管在人群中佔比不大,但是總量不小,只是比較分散,散布在各個城市裡的角角落落,很不集中。線下生鮮業態不容易滿足。

所以,生鮮電商目前主要對接的需求,應該是消費升級的新需求,而不是主要在菜市場超市消費的過平常日子的老百姓。產業鏈優化成本下降後,再逐步擴張到普通群體。

第三大邏輯:

生鮮電商主要就是做好通路,一頭連產地,一頭連顧客,是端到端的通路

前一個邏輯講清楚了,生鮮電商是應對消費升級需求的商業模式,並且要對口的供應鏈,所以找批發市場肯定是不對路的,批發市場的產品主要是對接城市裡的大小線下零售市場的。

有一些做水果電商的,通過在批發市場拿貨,配送給顧客。就是做了個搬運工的事,顧客對這種事情是有感知的,不透明的供應鏈,在顧客那頭基本沒有溢價能力。

所以,很多鮮字輩的水果電商,熱熱鬧鬧一陣子後,就逐漸沒有聲音了。

生鮮電商作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需要自己推動供貨商轉型,專門為電商生產生鮮產品,最主要的是,需要冒出來一批專門為消費升級顧客生產生鮮產品的生產商。

這項工作,要從產地做起來,生鮮電商需要通過自己的力量在產地和顧客之間把這個橋梁搭建起來,形成端到端的供應流通體系,然後形成一整套的供應鏈體系。

第四大邏輯:

生鮮電商首要當做平臺為主,一開始就要以做入口為目標,垂直做得再好,也會被將來的平臺擠掉。

創立一個生鮮電商項目,立即會面臨一個比較嚴肅的選擇,到底是做平臺還是做垂直。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是種類繁多的,蔬菜、水果、畜禽肉、蛋、水產、海鮮、糧油、乾貨,隨便上一個超市去看看就知道了。

目前生鮮電商還是屬於早期,是有出平臺的大機會。要保持更多的供給,然後才會撬動更多的需求。早期可能會由於資源的問題,暫時選擇做垂直,但是一旦條件具備就應該向平臺擴張。不然,最後垂直一定會被平臺擠死的。就如噹噹做圖書那會兒,沒有擴到全品類,結果錯失良機。

就拿線下的百果園和北京華聯連鎖超市來對比,百果園屬於水果垂直行業,北京華聯屬於平臺。在百果園買水果,只要買到幾次品質不好,那麼下次就有可能不去了;但是在家旁邊的華聯買到品質不好的水果,下次還是會去買,因為它那邊商品更加豐富,下次就有可能不去了;但是在家旁邊的華聯買到品質不好的水果,下次還是會去買,因為它那邊商品更加豐富,下次還可能會買到品質稍好的水果,價格也沒百果園貴。

平臺是入口型的商業模式,垂直不可能成為入口,這一點在線上就表現的更加明顯。就如淘寶和京東,一個是開放平臺一個自營平臺,都成了某一類顧客的入口型平臺。

生鮮電商行業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現入口級的平臺,這個入口未來到底屬於誰,現在還很難說清楚,不過易果和天天果園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入口沒錯,就是不知道他們的銀子能不能撐到適配電商體系的生鮮供應鏈的改造成功之日。

第五大邏輯:

生鮮電商平臺,品類越多越好,太少,就不是入口級平臺了。

確定了要做平臺,就要捨命狂奔擴充品類,商品越豐富越好,說淘寶是網購第一入口不為過吧。只要買東西,不管最後在哪裡買,總是會想起來在淘寶查查看,查一下的時候也許就把東西買了。

淘寶成為這個入口,就是因為商品極其豐富,價格透明,選擇程度高。淘寶裡的生鮮農產品品類也很多,可惜就是品控做的不行,買到低質商品的概率比較大,所以淘寶生鮮這塊離一個生鮮入口也還遠,這個任務阿里是打算交給易果來完成了。

每日優鮮據說SKU不多,才幾百個,這樣的確可以降低管理難度,成本可以少很多,可是時間一長,顧客看來看去就那幾樣,也買不到啥誠心的東西,要想成為入口還遠遠不夠。

第六大邏輯:

做生鮮電商平臺,現在首要當做開放平臺,而非自營,儘量別介入控貨

做平臺,品類要多,但是品類多了,運營成本劇增。這個矛盾怎麼處理呢?

其實,只要是做自營,速度就不可能快的起來。生鮮是嚴重非標品類,在目前這個生產水平下,要做到顧客要求的標準化程度,用自營的方式基本辦不到。生鮮電商目前最多也就介入到產後標準化,對於產前的標準化無能為力。

非標的產品,和自營電商的標準化管理模式之間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誰做誰知道。

這方面就要學習淘寶的模式,用入駐的方式將非標的問題分解到千千萬萬的商家身上解決擴品類的問題。然後,生鮮平臺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統一做好品控和引流。

拼好貨和拼多多的案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現在拼多多的SKU增長非常迅猛,平臺跡象明顯,入口現象也產生了,生鮮引流帶動其他品類銷售增長效果還是不錯吧。它在生鮮的問題,也還是一個品控問題沒法妥善解決。

第七大邏輯:

能與入口級平臺匹配的基本需求,就質量、服務和價格這三條。

入口級平臺的基本供給,基本也就質量、服務和價格這三個維度了。

調性重要麼,重要,但是對平臺沒啥用,情懷呢,也重要,還有故事,都重要。它們更重要的作用是在營銷上,引流沒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質量、服務和價格這三個基本因素做基本的支撐,流量來了也是託不住,存不下,流過來還是會流走的。

觀察現有的電商平臺,淘寶佔據了價格這個入口,京東佔據了服務這個入口,質量入口目前是各家必爭之地。生鮮平臺也是平臺,它的發展也可以參考這幾個脈絡去考察。

平臺的流量重要,但是流量的來源更重要,流量的成本更重要,還有流量的轉化也是一個需要重點考量的要素。參考第二個邏輯,即會明白生鮮電商轉化之難,一味的低價其實招徠的不是目標客戶,也不是忠誠客戶,不可長久。生鮮電商的價值鏈,在於產品質量和平臺的服務,而限制因素在價格。

這幾個維度,各有各的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論。並且互相之間關聯密切,有因有果,要非常精妙處理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平臺的走向才可清楚。

第八大邏輯:

要使消費者自然改變消費習慣,質量、服務和價格三個維度的總價值提升要30%以上。

在生鮮電商出現之前,消費者只有一個生鮮購物的場景,就是線下。現在要想把目標客戶的消費場景和習慣從線下轉變到線上來,按照一般的理論,這個新的模式必須要有30%以上的價值提升,甚至更高,否則目標客戶不會輕易轉變。

30%的價值提升代表什麼呢?

如果在價格上要提升30%的價值,那麼價格就要比線下同類產品便宜30%,明顯高成本的生鮮電商是很難做到這點的。但是現在拼多多和淘寶上出現很多價格非常低的生鮮產品,其原因何在?無非是在產品質量上打了折扣,或者是由於一些資本強推的補貼造成的假象。

如果在服務上要提升30%的價值,那麼就需要做到使生鮮產品安全無憂及時無誤妥善配送到家,節省顧客很多採購的時間,讓顧客基本可以不用再跑菜場和超市了。要做到這樣的服務,是需要成本的。中國消費者大部分是不願意為網購單獨掏運費的,最近以配送服務見長的京東也提高了免費包郵的門檻,最終運費其實還是由整體產品溢價承擔的。

如果在質量上要提升30%的價值,生鮮產品就要有線下產品沒有或者明顯不足的特性。比如在安全上更有保證,更好的品質,更豐富的營養。

三個維度,價格直降不現實,服務沒有人買單,質量才是真正的壓艙石。

第九大邏輯:

生鮮電商是消費升級催生的商業模式,消費升級再催生供給升級。生鮮電商最值錢的部分應該是高效率、高密度連接升級的需求和升級的供給。

小編不止一次吃過供應鏈的虧,好好的訂單來了,結果交付時各種問題,有些問題的根源就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上,可能跟土地所有權有關,跟當地社會環境有關,跟生產者狀態有關,跟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有關,跟氣候環境地理位置有關,種種因素都在對農產品質量產生不易察覺的影響。

我們之前看供應鏈,總是會側重理解為流通,而現在電商時代的供應鏈,更多體現的是產品是否能滿足變化的需求,帶來持續購買,增加利潤,形成品牌,走向良性循環。

如何用低成本的方式對升級的需求和升級的供給之間的連接做出巨大創新,是生鮮電商的使命,找到這個點,離成功不遠了。

相關焦點

  • 極光:生鮮電商是一門「好生意」嗎?
    生鮮電商似乎正成為網際網路最「擁擠」的賽道。從2012年開始,各路生鮮電商廠家先後布局,目前這個賽道已經集齊了阿里、京東、拼多多、美團等所有網際網路傳統頭部電商巨頭。第一個難題讓我們了解到,由於生鮮商品的易耗性和消費需求的臨時性,雙重即時性給生鮮供應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像傳統電商那樣能簡單的突破空間限制。這也意味著其生鮮電商自出身即帶有強烈的地理屬性,而地理屬性又進一步決定了其服務的範圍,「社區」即是其身份象徵。那麼如何選擇服務「社區」的商品成為重中之中。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電商領域有句話:「得生鮮者得天下。」不過生鮮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4%盈虧平衡,88%虧損,70%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那麼生鮮電商這個盤子到底做的怎麼樣了呢?市場又如何呢?
  • 生鮮電商線上線下互融共通
    隨著行業趨勢的變化,線上銷售之勢不可逆,集團決定加大投入。金毅茹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採取的是自有平臺和其他配送平臺相結合的多平臺策略,「自有平臺在顧客體驗、互通性、便利性上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能更好整合顧客資源;而多平臺互補互助,能給顧客帶來更多選擇。」金毅茹稱,公司近年線上銷售佔總銷售的比例不斷增長,目前線上銷售依然是絕對的銷售增長點,線上與線下銷售互為補充。
  • 網際網路巨頭爭先入場生鮮電商,「最後一公裡」廝殺開啟
    過去10多年裡,伴隨著活躍用戶數、行業滲透率和市場規模的逐年提升,生鮮電商行業備受資本追捧,其間孕育出不少明星企業。 然而,因供應鏈改造複雜、資金需求量大、損耗率高、時效性要求高等原因,大批生鮮電商玩家在一路狂飆之後陷入生存困局。
  • 2021生鮮電商戰況再升級!
    網際網路的普及,加上疫情的刺激,生鮮電商在2020年發展迅速,生鮮市場陣地發展轉移。生鮮品類在線上的起步較晚,但增長勢頭迅猛,根據市場不同的消費動力、供給面的可能發展等情況分析,2021年生鮮電商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 2019年十大死亡電商平臺:淘集集自救失敗,生鮮電商天雷滾滾
    在動蕩的2019年中,老牌垂直電商尚品網、樂蜂網相繼停運;號稱「拼多多」第二的社交電商淘集集死在了自救路上;生鮮電商更是天雷滾滾,隔三差五就暴個雷……這些企業,有的死於融資失敗、有的死於戰略失誤,不一而足。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仍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比如深信低價能留住用戶、燒錢能燒出光明的未來。
  • 農業認養+生鮮電商,未來濃趣開啟生鮮新時代!
    (上海崇明三星鎮育新村未來濃趣農業種養示範基地)前言:2020年5月28日,在「生鮮電商」行業擁有深厚行業背景的託步控股實業有限公司,創立了以「認養農業/預購農業」與生鮮電商、實體生鮮為一體的上海濃趣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並將該平臺品牌命名為「未來濃趣」,新型平臺將滿足消費者對於生鮮產品品質的需求,以及通過下沉式體驗方式讓用戶之間參與到農牧業種養殖的過程中,從而獲得農業種養帶來的全新體驗及豐厚回報;產品升級滿足消費需求,未來濃趣將帶來生鮮行業新變革
  • 生鮮電商APP:商品展示之篩選與排序
    編輯導語:生鮮電商APP中的商品幾乎都以商品卡片的形式呈現,承載商品卡片的最主要頁面有搜索結果列表頁和類目導覽列表頁2種。本文主要對這兩類頁面中的篩選與排序功能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本文的分析主要基於盒馬、七鮮、小象生鮮3款生鮮電商APP。
  • 漢聰解讀:生鮮社區電商迎來「燒錢戰」
    只是新電商的突如其來,才打破了原來的格局,形成了三分對抗的局面。  此前,每日優鮮獲得青島國信等組成聯合投資主體的20億元戰略投資,這是迄今為止生鮮電商在地方落地的最大規模戰略投資。生鮮社區電商在今年受到資本追捧,遍地開花,激烈「廝殺」,成為疫情下的熱門行業。
  • 噱頭十足的生鮮電商「偽直供」
    每天上午10時,沱沱工社新發地市場採購經理老馮會驅車趕到新發地市場的各個水果檔口,在一輪輪討價還價後,採購當天網站所需的水果等生鮮品。  而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沱沱工社網站首頁,標著「農場直供」等醒目標示。其公布的採購原則中,「從最適合品類種植的原產地採購,選擇有機、天然、高品質產品」是重要的口號。
  • 生鮮電商的一個最大特點是什麼?為什麼「90後」是主力軍?
    現如今,每一個城市不管是大還是小的,都有很多的生鮮超市,有不少的名氣和銷售額都很可觀,但是目前生鮮超市小象生鮮已經退出了常州,無錫,聚焦在了一線市場,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生鮮超市數量很多,但即便是這樣,依然還沒有出現佔據絕對市場優勢的一家生鮮企業。
  • 氫創沙龍會第2期:生鮮電商下半場 攜手加速融合
    ,商議如何線上線下融合,如何加強自身優勢,通過建立生鮮電商創業社群聯盟,攜手探索本地生鮮電商差異化發展的創新路徑。社區團購生鮮電商專場氫創投資媒介總監林宇恆,作為本場沙龍會主持人,首先介紹了氫創投資圍繞「零售渠道、零售科技、消費品牌」三大領域的投資邏輯和投資優勢。
  • 又一家生鮮電商倒下!易果生鮮破產重組,60億打了水漂?
    對於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來說,盒馬生鮮就像是「臥龍」一樣的存在。 作為曾背靠阿里,叱吒一時的中國首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ta輝煌過: 易果生鮮曾先後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超59.3億元。2017年8月,易果生鮮更是獲得天貓3億美元D輪融資,一時風光無二。
  • 國內生鮮電商「第一家」易果生鮮申請破產 人去樓空戚戚然
    10月17日訊,掏出手機,一鍵下單,半小時內活蹦亂跳的生鮮就送到了手上……長期以來,生鮮電商以其「速度快」「品類全」「服務好」牢牢抓住了都市年輕人的心。2012年伊始,生鮮電商開啟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同臺大戲,然而隨著玩家的不斷湧入,賽道日益擁擠,競爭呈現白熱化,不少掉隊者慘遭淘汰。
  • 炙手可熱的生鮮電商,真的那麼好做嗎?
    一場疫情使得社區團購炙手可熱,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線上購物買菜,生鮮電商發展迅猛。各大巨頭們紛紛瞄準社區團購這一賽道,開始了生鮮線上爭奪戰。生鮮電商真的那麼好做嗎?
  • 生鮮電商行業深度報告:生鮮到家,流量、數據、供應鏈之爭
    線上高速增長, 2013-2018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CAGR+74.4%。據Euromonitor 數據,2018 年我國生鮮線上消費量同比增長+33%,遠超其他業態。據艾瑞諮 詢數據, 2018 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 2045 億元,同比增長+56.3%, 2013-2018 年 CAGR+74.4%,線上生鮮市場高速增長。
  • ...屆數字零售與電商物流企業家年會暨生鮮電商產業年會在京圓滿落幕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指導、中國商業聯合會商貿物流分會、中企盟(北京)電商物流技術研究院主辦,天津冰利蓄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鵬首豪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來實(上海)建築系統有限公司、山東天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美團、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時代事業部、寧波喜悅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第十屆中國數字零售與電商物流企業家年會暨生鮮電商產業年會」在北京成功召開
  • 生鮮電商:跑出死人堆的,為什麼是興盛優選?
    但在生鮮電商行業,就有愣頭青表示,我也要獨立建配送團隊——供應鏈都還沒搞定,就要在全國招募配送員,這種重量級發展模式,資本底子再厚也不夠燒啊,能發展起來才有鬼。除了配送,倉儲也是生鮮電商行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
  • 生鮮電商現在有哪幾種運營模式?
    生鮮行業已成為一個熱門行業,有不少線下實體店也想開發自己的線上商城。生鮮電商現在有哪幾種運營模式?一起來看看:店倉一體最典型的就是蘇寧小店,線下的蘇寧小店不僅是用戶線下購物的窗口,同時也是前置商店的定位。
  • 疫情下的網上賣菜:流血的生鮮電商迎來一線曙光?
    許多生鮮電商依仗知名風投基金和阿里巴巴集團、騰訊控股公司等科技巨頭的資金支持,從某些情況下說在 2019 年就已經瀕臨倒閉。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 2017 年度生鮮電商「死亡」名單》顯示,有 14 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包括:菜管家、鮮品會、美味七七、花樣生活、正源食派、果蔬幫、許鮮網等知名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