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作者的痛點是什麼?創作出來的內容要如何活下來?

2021-01-12 創業家

在當今社會,創業這條路並不好走,但也是一條較好的出路,但是並不是人人都能走的很好,這其中也需要我們細心去探索和挖掘。

2017年11 月張一鳴在創作者大會公布「千人百萬粉計劃」,並宣布頭條將從智能分發走向智能分發和粉絲分髮結合的智能社交的時候,不少行業媒體人曾經下意識地判斷:頭條想要打造一個微博式的內容生態。

形成判斷的依據是,「微頭條」實際上已經是一個貫穿全年的長期項目,起點是 2017 年 1 月舉行的「明星上頭條」。

邀請明星在今日頭條的產品中發布文字、圖片和視頻,網友們則可以轉發、評論和點讚;而到了 4 月份,這個活動正式成為頭條系中的子產品線, 「微頭條」向所有的用戶開放。

聯想到 2015 年的「千人萬元」和頭條號,以及 2016 年的「 10 億扶持短視頻」和抖音,微頭條能夠享受「貫穿全年」和「創作者大會主咖」的待遇,背後儼然是整個頭條系的戰略方向。

更重要的是,那一年的行業環境也很符合人們的判斷,即刻、知乎、B站等以內容為核心的產品都相繼上線了自己的「類微博」功能。

行業媒體分析認為這種「能承載碎片化的短內容、以人為紐帶的內容傳播體系」,可以很好地串聯起原有內容積累、創作者和用戶的零散時間,讓產品更像一個閉環完整的生態。

也就是說,完成內容、流量和技術積累的頭條,距離建立人們理想中的生態只差一個「微博」而已,也自然成為了當時行業媒體最熱衷討論的話題。

不過這層邏輯的自恰能力很有限。因為假設判斷成立,那麼很難解釋「微博」為什麼沒有成為內容產品們普遍選擇的基礎形態,而是不約而同地將「微博」作為一個設置在終點的發展形態(甚至只是功能模塊)。

這也很難解釋為什麼到了 2018 年年底,升級提出提出「內容生態」概念的只剩下頭條和他的生機大會。

所以說到底,人們願意對「微博形態」寄予厚望、願意為「優質生態」進行持續討論的行為,其實是遠比於「質問內容創作者孵化數量」等更值得從業者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低估了內容產業的開發難度,也同時高估了內容產業的發展程度,因為人們意識內容創業需要形成生態,但卻沒想到內容創業卻遠遠沒有形成生態。

這就是偽生態,真病態

偽生態,真病態怎麼講呢?這就是內容產業的生態問題,或者說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裡,缺乏統籌協同的內容產業目前所處的「生態」,幾乎是以「病態」方式呈現給創業者的:

1、傳播環境形成了彼此孤立的壁壘,這讓內容載體的豐富形成的不是協同效應,而是簡單的加法積累,並且是以重運營成本為代價。

2、雖然理論上不同內容載體有不同的傳播職能(比如書籍承載深度知識、電影承載審美、綜藝影視承載話題),但當市場獲得了主導權,會倒逼內容適應載體,而非優先考慮表達的最終訴求。

這兩個最大痛點的限制讓「內容創業」本身成為了一件容錯率很低的事情:創新的難度加大,再創作或渠道前移的成本過高。

競爭從相同維度(例如文字與文字、視頻與視頻)發展到了跨平臺跨品類,也從根本上無限抬高了入局門檻。

所以內容載體和內容平臺無限豐富的今天,我們反而沒有迎來內容創作的繁榮期,而是看到了創作者們在內容創作方式上的無限趨同,無意義的重複、搬運和翻拍。

而當一個產業只能不斷地消耗過往的資源,而不能通過有效地良性循環進行成長,那麼顯然這個生態就是死的,或者說不成立的。

內容創業者面對的場景往往是:首先依靠某個新平臺的推廣紅利、或者某種新興內容的成長風口快速積累原始流量,隨後增加分發渠道來增加曝光。

多渠道曝光換來足夠的關注量,內容創作者就能脫離原有平臺的規則,不再是社區內的KOL,而進化成自媒體人。

也正因為脫離社區規則的束縛,已經自帶流量的創作者們又獲得了與廣告主們交易的籌碼。

於是那些能夠完成「內容變現」的成功案例,也基本淪為寫公眾號的「下九流」,做的還是粉絲生意,內容行業除了增加了幾個廣告位,幾乎不能給市場帶來什麼額外的進步。

所以「偽生態」的形成其實是有共性的:承載生態的平臺會在市場競爭的氛圍中,往往產生側重發展的傾向。

但一個健康生態形成的基礎,是參與者能夠在承載平臺上產生「參與行為的驅動力」並完成「有結果行為」的全過程。

兩者之間所產生了必然的矛盾,原本應該有的協同效應變成了無序競爭,技術落地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往往會因此而變成「廝殺後的特權」,充滿了無意義的重複消耗——於是內容創業也好、小程序也好,都走向「熱鬧」而雜亂無章。

所以小程序的解決思路是開源,讓市場競爭的階段快速邁過「模式探索」階段,進入「匹配市場需求」,從而逐漸建立能夠「生態自循環」的基礎。

總之,內容創作者目前遇到的痛點不在於內容創作者本身,而在於創作出來的內容如何生存。未來內容創業的主力點,也必然將無限聚焦於一張張給「內容活下來」的藥方。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仔細去探索,找出屬於自己的創業的著重點。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內容創作「白熱化」競爭階段,什麼「內容」容易上位?原來如此
    字節跳動公司就是其一,一家依靠「內容」就能生存的網際網路公司。先給大家說一下「內容」都包括哪些。從音頻、圖片、短視頻、直播、文字等形式的內容,都屬於「內容」的範圍。現在網際網路企業,還是網際網路初創公司,都想在內容上收割流量,有句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形容「網際網路的江湖」再合適不過了。
  • 騰訊看點創作Talk第一季正式啟動 聚焦五大短視頻創作痛點
    現場聚焦行業趨勢、創作、運營、品牌打造及變現五大維度,直擊內容創作行業痛點,打造全新學習場景,聚眾家之力為行業未來群策群力。騰訊看點內容生態副總經理崔津源也來到現場,進行開場致辭並參與圓桌討論環節。通過研究爆款短視頻,他還總結出爆款的六個特點,分別是內容緊湊、顏值才藝高、內容生活化、特效創意、BGM洗腦以及IP出鏡。「腳本是一個爆款視頻的基礎,腳本如何做到畫面化,這裡面一定要多拍多說,累積足夠多的素材,畫面要穩,場景要豐富,」他認為「每一次好的視頻或是失敗的視頻,都會成為下一個起點。」
  • ——百度內容創作者@奇妙博物館專訪
    內容創作者似乎不需要去試探命運,只需要製造巧合,把一個又一個關於人性、關於情緒的事件以戲劇化的方式渲染之後呈現在看客們的眼前。這種把物件串聯起來的行文形式於奇妙博物館的創作團隊而言,正如他們的內容負責人王佳音所說,「這也算是必然中的偶然,我們希望能夠用比較獨特的方式加深用戶對帳號的記憶。」而他們的觀看者也恰恰因為這個偶然又必然的靈光一現而選擇成為他們的「參展者」,與他們共同完成這次創作上的行為藝術。
  • 短視頻劇情號內容同質化問題突顯,創作者如何破局?
    (原標題:短視頻劇情號內容同質化問題突顯,創作者如何破局?)情感故事、懸疑推理、幽默搞笑,眾多劇情短視頻受到人們熱捧,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內容創作者的加入。然而創作水平良莠不齊、帳號之間競相模仿、爆款內容被翻拍等助推劇情短視頻走向了內容同質化的怪圈。原創者漸失信心,模仿翻拍者難以為繼。對於劇情類帳號運營者來說,如何擺脫內容同質化魔咒,打造屬於自身的爆款視頻,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01.
  • 內容為王的時代,作為內容創作者,如何用創新完成迭代更新?
    到了下半年,平臺收益就開始減少,內容創作平臺都在往小視頻方向傾斜。我有點欲哭無淚,好不容易才把圖文創作搞熱乎,怎麼風口變得這麼快?群裡有類似遭遇的朋友說:「我們這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話糙理不糙啊,好不容易學會了寫作賺錢,突然發現寫作紅利好像過去了,那趕緊轉到小視頻啊,但要想做好小視頻,又要花費很長時間,估計等學會了做好了,小視頻的紅利也過去了。真的是什麼紅利風口都完美錯過,正如王可越教授在《創新化生存》裡說的:「當今時代最大的焦慮來自於不確定性。
  • 短視頻內容定位與創作流程解析
    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8月7日,《校園創作者培訓計劃》開課,課上「萬能編輯部」製作人沈是帶來了主題為《非虛構短視頻的內容定位》的課程分享,講述了媒體變革史與個體化內容的創作要領。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課程實錄。在講課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 網紅之路漫漫:網際網路內容創作者群體研究
    摘要:網際網路內容行業催生了新興的青年職業群體—網際網路內容創作者,二者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這一群體的職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如何平衡內容品質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係、內容平臺規則對腰部以下創作者的限制以及MCN機構的困擾等問題,而要推動其職業發展,需要創作者個體、平臺、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等多元主體的相互協作。
  • 內容創作者為何需要三星970EVO Plus?
    如果說2019年是內容創作時代的元年,那麼2020年將是內容創作時代全面爆發的一年。從社會的維度而言,內容創作者通過內容創作實現個人價值,同時為整個社會提供了多元化的豐富內容,全社會對於內容創業的包容性和認可度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甚至嚮往成為一個獨立的內容創作者;從內容創作本身而言,內容創作的工具越來越多,門檻越來越低,同時,各大內容平臺提供的機制和平臺支持,讓內容創作的周期和變現速度顯著加速。
  • 星羅發布會內容篇二:星羅發布創作者扶持計劃
    用戶購買商品的路徑發生改變而對於用戶來說,從原來每天必須有一個產品一個APP,這個APP要通過投放裂變積累用戶才能進行一定的電商變現。到現在我們所有的創作者、幾千萬的創作者,通過自己優質的內容,在各大電商、在各大平臺上面沉澱自己的用戶,建立起自己與用戶之間的信任,然後就有了帶貨的基礎。
  • 「鏡頭語言」如何表達內容,掌握訣竅才是是優質內容創作的關鍵?
    所以視頻內容是否優質,在於視頻內容呈現方式和內容多寡來判斷。怎麼樣把自己的idea轉化成為作品,需要有以下幾個角色參與,文案、視覺、音樂、字幕、內容生產者、審查、剪輯、後期來構成,而內容生產就是點線面三位一體,點是痛點,線是邏輯關係和辯證關係,也就是矛盾,面就是由各個線構成錯綜複雜的局。
  • 知乎:搭建多元內容生態,助推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獲得收益
    2020環球趨勢大會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和「ESG發展」兩大主題舉辦兩場高峰論壇,50餘位發言嘉賓圍繞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如何應對國際格局變化,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做好「十四五」開局,聚焦自身發展發表了精彩演講。作為趨勢大會的重要活動,「2020環球趨勢優秀案例推薦」活動同步開展。
  • 「雲梯計劃」大力扶持內容創作者,網易雲音樂如何加速視頻布局?
    為了繼續強化內容的競爭力,內容平臺商業化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內容創作者的收益,這一點網易雲音樂顯然很清楚。網易雲音樂後臺數據顯示,在同一個內容產品之中,用戶看音樂視頻和聽音頻類內容的尖峰時間段有所區別。從在線音樂角度出發,「聽」和「看」兩種不同形式在不同場景下相輔相成,能夠滿足用戶更為多元的音樂內容需求。
  • 今日頭條公布內容變現三大變現進展,全方位助力創作者提升收入
    11月25日,以「賦真知以價值」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圍繞內容創作與價值實現展開了探討,且展示了這一年今日頭條助創作者變現所取得的成果。同時,連接客戶與創作者達成合作的巨量星圖平臺以營銷為牽引,助力創作者多元變現。
  • 直播第一城② | 內容創作者轉型直播,挑戰還是機遇?
    許多內容創作者也像曲瑋瑋一樣,選擇進軍直播領域。曲瑋瑋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一周工作60小時是常態,忙的時候,可能從早上6點拍視頻一直到晚上12點。「對於我來說,其實沒有真正放鬆的時刻,因為做每件事時都會想能不能拍成視頻,或寫成文章。」另一家上海知名IP「日食記」COO陳竹聿告訴記者,直播電商的本質是「電商」,與內容創作的受眾有區別。
  • vlog內容深陷同質化怪圈,創作者如何破局?
    此政策一出,很多人認為這標誌著抖音開始大規模推廣和扶持vlog類內容。事實上,在抖音的這次扶持政策之前,包括微博、B站在內的諸多平臺,一直對vlog內容有持續性的扶持政策。對於平臺而言,vlog內容是天然的「原生廣告」製造器,品牌的露出、產品的植入,都可以很好地用生活化、人格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用戶也會很自然地接受。
  • 高質量PUGC成泛資訊平臺內容「護城河」,今日頭條創作者滿意度位居...
    今日頭條通過抓住用戶的需求痛點,以智能推薦提升內容分發的準確度、用戶規模與用戶粘性。根據相關調研數據,在以日均活躍用戶數DAU、人均使用次數、人均單日使用時長作為評判標準時,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泛資訊App的用戶使用數據位居行業前列。其中,今日頭條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居於行業首位。
  • 聚焦金融數位化轉型,首屆金融影響力論壇暨財經內容創作者大會圓滿...
    本次峰會邀請了包括領導嘉賓、金融機構高管、主管部門領導、網際網路流量平臺、頭部財經內容創作者在內的300多位業內精英齊聚一堂,就如何構建金融數位化生態體系,如何用數位化手段更好地踐行金融行業前臺業務轉型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從行業趨勢、前沿解決方案的視角快速了解金融世界的新變化,共同迎接數位化浪潮的挑戰。
  • 被詛咒的「媒介融合」:資本如何用IP奴役內容創作者?
    3.資本是如何通過IP的開發,在創作過程中逐步架空創作者,使其淪為」一個個可以被替代的勞動力"的? 在此我們也要做一個預告:本文是學術趴本年度的一篇重磅採訪的預熱文章。
  • 從Anitama之殤,看動漫自媒體創作者們的痛
    其實NBHT對行業的分析,很到位……也很準確,目前就是這麼個環境,你只做內容,不營銷,不添加娛樂的內容「吸引流量」,那你想靠內容活下去,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所謂的「動漫營銷號」,又或者為什麼有這麼多標題黨,原因很簡單,說到底,還是要吃飯的啊,如果我做動漫自媒體,我能靠動漫自媒體活下來了,那就可能想告別自己原先的職業,一心一意來做動漫自媒體。
  • 構築原創內容IP壁壘,騰訊內容開放平臺攜多位大咖揭秘爆款內容方法論
    無論是信息服務、內容消費還是社會議題,在任何一種時代背景、任何一種經濟環境下,內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剛需。而內容平臺業務如果想獲得好的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做好全方位的服務於溝通,以獲得創作者的支持。「未來,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將持續努力,搭建內容創作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為每一位創作者、為每一個創作機構打造一個長期的、可變現的、有價值的、對行業能夠產生影響的IP或者IP矩陣。」陳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