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洽川喜餛飩饃的傳說

2021-02-18 合陽文化旅遊網

朋友,您可聽說過「西府乾縣大鍋盔,東府合陽喜餛飩」這句話嗎?如果您參加過洽川的喜慶宴會,一定會對端上桌的喜餛飩饃倍感興趣。說道這喜餛飩饃,民間傳說,早在周文王迎娶洽川美女太姒時就有,到現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說起洽川,那可真是黃河邊的好地方!天下罕見的瀵泉就像碧綠的翡翠鑲嵌在田野,那泉眼大小不知有多少,大的像車輪,泉水洶湧而出,小的像螞蟻窩一樣,涓涓細流無聲無息往上冒,尤其藏在蘆葦蕩裡的處女泉更是萬分迷人。當地有一個古老的民俗,姑娘在出嫁前一天都要由母親或姐姐陪同,到處女泉裡去洗浴。那泉眼的泉水一個勁地往上湧,即使完全沒有水性的人也不用擔心掉下去,那泉水輕輕地把人託起來,又衝起潔淨的沙子,在人身上輕輕地撫摸,如綢撫身,頭上是藍天白雲,身旁是蘆葦圍成的綠色屏障,空中不時傳來一兩聲清脆的鳥叫,此情此景真乃妙哉至極!自古洽川出美女,姑娘們在清波中洗去塵土和疲勞,更加青春煥發,光彩照人。

周朝時候,洽川有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是姒家的大姑娘太姒,這太姒姑娘不僅長得貌美,還心靈手巧,縫衣做飯,樣樣精通。以致後來洽川有美女太姒的話越傳越遠,傳到洛河,順著渭河傳到西岐,傳到周文王的耳朵裡。他決定要娶這位被人們讚美的女子為妻,便不遠千裡來到洽川求婚。兩人一見鍾情,在黃河邊沙洲上談情說愛,一起欣賞洽川美景。人們都誇讚說:「這太姒女長地跟仙女一樣,周文王又是儀表堂堂,這兩人結合,可真是老天爺做成的好事啊!」後來人們在讚頌美滿婚姻時,常常喜歡寫上「天作之合」,這個詞語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周文王迎娶太姒時,洽川熱鬧非凡,父老鄉親按照民間風俗,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招待周文王和他的隨從人員,將特意製作的「喜餛飩饃」端上來時,周文王問,這饃叫什麼名字?一位白須飄拂的老者走上前來,滿面笑容地說:「這饃叫喜餛飩饃,是咱洽川人專門招待貴賓用的。這餛飩二字,諧音「混沌」,含渾全之意,祝福事物結局圓滿。今天是大喜之日,洽川父老鄉親特意為你蒸了喜餛飩饃,它包含著吉祥、圓滿、喜慶、平安,也寄託著洽川人祝福你們婚姻美滿的一片深情啊!」周文王聽了此話,非常感動,連聲道謝。那老者順手拿起一個喜餛飩饃,掰開讓周文王看,說:「你看,這饃裡面包著油、鹽、芝麻、椒葉和小茴香,就像洽川人一顆實實誠誠的心!」文王掰了一塊細細品嚼,只覺滿口生香,不由連連讚嘆洽川地靈人傑,即便是普通飯食也與眾不同。

周文王帶太姒要回去了,洽川父老又將喜餛飩饃作為禮品贈給文王和隨從們,那位老者上前向文王說:「你帶走了我們洽川最美的姑娘,也請帶走洽川人真誠美好的祝福,祝你們一路平安,生活美滿幸福!」

太姒賢而有德,生下了周武王、伯邑考、周公旦等有作為的好兒子。人們說,那是喜餛飩饃為他們帶去的福氣。從那以後,「喜餛飩饃」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直以來仍然是合陽民間喜慶場合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禮品。也有人把「喜餛飩饃」叫「喜餛飩」;又因為裡面包上了油鹽調料,所以在民間又叫「調和饃」。(張根孝搜集整理)

相關焦點

  • 白冬玲:饃
    在那個少有麵包鮮有蛋糕的年代,婦女們為了調節一家老小的口味,就會變著花樣做饃,但萬變不離其中,做來做去都是饃:有花卷饃、調和饃、包子饃、燒燒饃等。新年伊始,春節講究闔家團圓,餛飩饃便是為之代表。家裡有幾口人就蒸幾個餛飩饃,稱之為「人餛飩」,而且每個餛飩饃裡包的芯不同,大年初一吃的時候每人抓一個先掰開看看自己抓到的是啥餛飩:抓到棗的代表早成才,抓到核桃的代表有勇往直前的硬勁,抓到糖的代表生活甜甜蜜蜜,抓到麩子的代表有福氣,抓到油蔥花的代表聰敏伶俐,抓到硬幣的代表來年可以掙大錢……總之,每一個餛飩饃都寄託著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嚮往。當花市燈如晝,映出團圓笑臉的元宵佳節到來時,我們講究蒸鶼鶼饃。
  • 講故事·知新疆趣談唐代西域的餃子與餛飩
    餃子歷史悠久,有些傳說中認為,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發明了餃子。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看到許多百姓窮困潦倒,在饑寒交迫下,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此景,非常難過,實驗發明了一種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包在麵皮裡,包成人的耳朵狀,放進鍋裡煮熟,再發給窮困的病人,病人吃了之後,爛耳朵都被治癒了。
  • 餛飩&餃子|餛飩成了「嘉湖細點」的水點,分大小餛飩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首部將餛飩、餃子分別記述的書籍。在書中周密對餛飩的表述是:「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餺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而周密在書中將餃子則稱為「市羅角兒」、「諸色角兒」。
  • 文化分享 | 耿馬佤族民間故事傳說
    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古老的民族,因為沒有文學,漢文史記載的也很少,要全面地整理出佤族的全面歷史是很困難的,佤族的歷史與民間的神話傳說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 民間歷史故事;扁擔山與楊戩的傳說
    楊戩,又稱二郎真君,在中國古代傳說和民間俗神信仰中有許多神威顯赫、善獵能戰的故事。而在灤州青龍山一帶也流傳著一段楊戩擔山故事傳說。青龍山南北走向,東北面有一山丘,卻是東西走向。傳說,扁擔山就是楊戩擔山填海吋留下來的。楊戩擔著兩座山向東海走去,到趙家溝時感覺有些累了,就放下擔子坐在扁擔上休息。脫下鞋子抖落裡邊的沙粒和土塊,然後,一隻腳蹬著一塊石頭,用襖袖擦去臉上的汗水。後來,楊戩從鞋子裡倒出的沙粒和土塊就化作了一座小山,叫團山子,距趙家溝村2裡地遠。踩過的石頭叫將軍石,在青龍山東坡。
  • 一碗餛飩千裡香 - 內江新聞網
    民間傳說,康熙年間,皇宮內的賢妃曾得厭食症,一度茶飯不思,讓皇帝甚是心疼,遍尋廚子做出讓賢妃滿意的食物。   一天,一名廚子送來一碗餛飩,濃香四溢,賢妃胃口大開,厭食症也治好了。皇帝龍顏大悅,提筆寫下「千裡香餛飩」幾個字。   此後,千裡香餛飩便傳播開來,幾乎遍布各個省份。
  • 「好吃到打耳光也不鬆手」的餛飩 傳說中胡歌都誇讚的餛飩,緣何惹...
    「好吃到打耳光也不鬆手」的餛飩 傳說中胡歌都誇讚的餛飩,緣何惹糾紛?近日,上海的街頭出現了兩家「耳光餛飩」。圍繞「耳光」這枚商標,兩家餛飩的經營者開始了法律層面的角逐。經審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維持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對訴爭商標「耳光」予以無效宣告的決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案情簡介
  • 「耳光餛飩」案宣判:原肇周路耳光餛飩獲勝,再高公司表示將更名為...
    兩家「耳光餛飩」誰是正宗?  耳光餛飩起源上海,出身於「黑暗料理一條街」,如今連鎖店已經開遍江浙滬,是不少上海人心中的人氣餛飩招牌。  爾廣公司稱,1997年潘國仙、潘南雲姐弟倆在肇周路上開了一個簡陋的街邊餛飩攤,主做夜宵檔,憑藉著「個大餡好」的餡餛,店內生意越做越好,名氣漸響,甚至吸引了一些娛樂圈的明星前來打卡。
  • 民間記載媽祖顯靈的傳說,天后顯靈的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媽祖顯靈的傳說,天后顯靈的故事    其一:甘泉濟師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紮莆田平海鎮,等待乘風東渡臺灣。當時正遇到乾旱,軍中缺水。  媽祖傳說小故事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閩南、臺灣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
  • 春節的傳說40字50字簡短版 10個春節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
    春節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春節也有很多民間傳說,那麼春節有哪些傳說故事呢?小編整理了春節相關的神話故事,感興趣的往下看吧。春節的神話故事春節的傳說50字簡短版  春節的傳說簡短版本一:在上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就叫做「年」,體形象狗,每到現在農曆大年三十的時候出來作亂。
  • 除夕的傳說故事50字100字簡單介紹 除夕年獸的民間神話傳說
    其實這和除夕的傳說故事有關。民間流傳著好幾個除夕的傳說,小編整理了除夕傳說故事的簡單介紹,帶大家了解除夕年獸的神話故事。除夕的傳說故事除夕的傳說故事50字簡單介紹  在上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就叫做「年」,每到現在農曆大年三十的時候出來作亂。
  • 英國民間傳說中最恐怖的10個故事
    從某一時期的文字記錄中可以看到民間信仰的片段,但直到17世紀才開始努力記錄口述故事。查爾斯·佩羅特(1628-1703)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也是第一個記錄灰姑娘和小紅帽等永恆故事的人。格林兄弟在19世紀也做過類似的工作。今天,這些開拓性的研究人員的工作已經確保了古老的民間主題和故事繼續迷惑和徵服我們。
  • 老北京民間故事大全:盧溝橋怎麼來的?通州塔有什麼傳說?
    最近發現一本老北京民間故事大全,從北京城建城傳說,到地名掌故來源,從皇家奇聞異事,到普通百姓傳奇經歷和勸善懲惡故事,原汁原味,應有盡有。話不多說,先跟大家分享兩個故事——盧溝橋的傳說盧溝橋因其數不清的石獅子和抗日戰爭爆發地而聞名中外,盧溝橋下流的是永定河,民間傳說這裡早先沒有橋,是個擺渡口,來往客商,做買賣的來到這兒,全要搭擺渡過去。後來怎麼有了橋呢?有這麼個故事。盧溝橋。
  • 灶王爺的傳說(民間故事三則)
    灶王爺的傳說(三則)             文/柳紹才                  一
  • 膠東民間故事:萊陽籍明朝忠臣左懋第傳說二則
    古人都敬仰忠義之士,往往會把他們「神格化」,關公顯靈這樣的神話故事不勝枚舉。而與左懋第相關的,也有一些民間傳說。本文就簡要介紹其中的兩則。第一個傳說,講述的是左懋第生前的一件奇事。在古人的眼裡,大人物通常都是天星下凡,一般的「鬼怪」在他面前都要低頭。
  • 陽穀民間故事傳說——虎頭鞋的來歷
    虎頭鞋的傳說》趙倩 劉學敏文章選自《陽穀民間故事傳說》虎因為威猛雄壯成為世人所敬仰的一種圖騰,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虎文化。關於虎頭鞋的來歷,在陽穀東部的運河兩岸,有一段神話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景陽岡下有個樂於助人的年輕郎中,他雖為很多年輕媳婦接過生,自己卻尚未訂婚。因為自己是男性,他在為年輕媳婦接生時,總是用黑布蒙上眼睛。
  • 【錫伯族民間故事】龍馬的傳說
    龍馬的傳說清朝未期,在伊犁河南岸屯墾戍邊的錫伯營裡,年年出龍馬寶駒。
  • 聖經揭秘 士師記 閒話參孫的這個民間傳說故事
    在看了參孫的故事後,我感覺就很明確了,我認為參孫不僅不可能是古代以色列歷史上的士師,而且他的所有事跡都是假的,甚至連他這個人可能都是虛構的。實際上參孫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色列民間傳說故事,只不過聖經的編者們看中了這個故事,將其稍加修改,加入了一些神的元素,就變成了宗教認為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現代的人們都知道是假的,但是編進了聖經裡面,教徒們就會認為是真的。
  • 【金鄉故事】包菜饃
    過新年蒸饅頭,可不是單純蒸白饃饃,還要有菜饃、豆餡饃。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包菜饃、吃豆包,成了金鄉老百姓的老傳統。其實,一直到現在,我縣一些人家還在傳承著,在煙火之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兒……最熱鬧的是,小孩子們一看菜饃、豆包上桌,趕忙去饃筐中一陣扒拉,找那些帶著金黃色鍋巴的菜饃,將鍋巴揪下來,菜饃則是原路放回筐裡,嘴裡嚼著鍋巴,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響,小臉上寫滿了幸福。一家人看著孩子這般模樣,也都呵呵直樂——年味在這個時候最是濃鬱!那是喜慶,是滿足。
  • 王明倫嶗山民間故事:鐵瓦殿的傳說
    關於鐵瓦殿的興建和破落,當地有著許多傳說——        起先,鐵瓦殿是個只有三間草屋的小廟頭。這一年,道士們化緣化了不少錢,就打算蓋座像樣點兒的廟堂。當家的老道士打發人在廟東邊的「紫英庵」後欹打了四根大石柱子。每根有一摟來粗,兩丈來長,份量不下幾千斤。        這天傍明天時分,老道士把四個小徒弟從炕上叫起來道:「吃了飯,你們四個都去後山扛石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