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芝麻葉綠豆面,我想起了一件稱得上是經典的故事,有一位河南出去的老紅軍,在七十年代當上了外交界的部級官員,即然做的是外交工作,難免的要出國訪問,品品麵包、牛排、沙拉醬之類的洋玩意,這讓七十年代尚為溫飽問題而奮鬥的國人看來,無疑是神仙級的享受啦,無奈這位老紅軍別的方面還好,卻生就一副河南人的胃。飄在異地,總感覺吃不飽。有一回出國訪問回來,在廣州剛下飛機,就帶著秘書大街小巷的去找令他惦念很久的「那一口」,有句話叫做「食在廣州」,諾大的廣州城,可謂匯聚了各地的名菜精品。可是他們跑遍了大街小巷,卻沒有找到這味飯食,急的老人面紅耳赤,遂決定不在廣州停留,直飛洛陽,待吃過這味久違的家鄉飯食後,方才心甘意滿,身心愉悅地的回京啦。
這味飽含著中原鄉士氣息的經典美食,就是芝麻葉綠豆面。對於這種飯食,現代派的年輕人可能不怎麼在意,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卻是玩命似的喜歡.於是,以愛心聞名的溫馨驛站就依照老年人需求,挖掘整理了這道美味,即滿足了老年人的胃,又滿足了他們的情懷,可謂是一道身心雙補的營養大餐。
傳統的綠豆麵條是用三分之二的小麥摻和三分之一的綠豆面,手工擀製成稍顯乾爽的麵條.而若供二三十位老人同時進餐,手工擀制顯然是來不及的,於是,王莊社區特意為老人們買了一臺小型的麵條機,驛站負責採購的志願者孟桂紅又及時送來了綠豆面。下圖是驛站王師傅在軋麵條。
把新鮮的幹芝麻葉浸泡透、洗乾淨把水分擠幹,再放入蔥花,然後用精鹽和小磨油醃好,讓油鹽都充分浸漬進芝麻葉中,(圖中的芝麻葉均為愛心人士為驛站捐贈的)
鍋內放入油,燒至7成熱放入蔥姜蒜炒香。
把綠豆面下到鍋中進行沸煮,取少量的綠豆面勾成芡,在麵條煮到五成熟時,把勾好的芡攪入麵條中,把醃製好的芝麻葉以及炒香後的蔥姜蒜倒入鍋中,起鍋時加上少量的鹽即可,也可根據自已的口味加入少許調料,最後,這種混和著清新的芝麻綠豆香的美食就可出鍋啦。
驛站的三個志願者齊上陣,烹製的場面可謂「壯觀」
志願者們正在進行最後的盛碗配餐。
盛碗後的芝麻葉綠豆面!再配以焦黃的鹹食,等待老人們的享用。
芝麻葉綠豆麵條搭配鹹食,老人們的最愛。二話不說,盡情享用,老人的情懷就是對鄉野食品的熱愛。
芝麻葉綠豆麵條,因為製作並不複雜、用得都是中原地區的田野特產,早已成為了我市各個溫馨驛站經典食品,光華社區的溫馨驛站還自製粉漿把芝麻葉綠豆麵條做成漿麵條,使之吃起來更有一種酸爽的味道。品味美食,關愛老人,歡迎各界愛心人士做客溫馨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