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裡的旗人吃食~餃子、麵條、烙餅,裡的那些門道

2021-02-16 節能在線
老北京胡同裡的旗人吃食~餃子、麵條、烙餅,裡的那些門道自

從元朝在北平建都,經過明清兩朝一直到民國初年,六百多年的皇皇帝都,人文萃集,在飲饌方面,真是稱得上膳饈酒醴,盛食珍味,集全國之大成。

可是如果有位外省人初履斯土,跟北平人打聽哪一家是地道北平飯館,就是北平老古典兒也沒法指明,說不出來呢!

北平人大都有儉樸的習慣,在飲食方面但求適口充腸,每天能有白米白面吃著,也就心滿意足啦。真要想換換口味解解饞,山南海北哪一省的飯館都有,也就不計較哪家是真正北平口味的飯館了。

以中國各省同胞口味來區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大致是不差的。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如果三餐沒吃米飯,上頓下頓都吃麵食,就會覺得胃納不充實,好像沒吃飽似的。北方人一直是拿麵食雜糧當主食的,要是頓頓都是白米飯,那就整天有氣無力,恨不得來張烙餅,啃個饅頭,才像正餐,把肚子填飽啦。

北平人既然把麵食當主食,自然在麵食方面就要不斷地變變花樣了。雖然北平麵食種類趕不上山西巧手能做出六七十種之多,可是除了麵食做的點心之外,平常能充主食的也有十來樣之多。先說餃子吧,北方人有句俗話是:「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吃犒勞是餃子,逢年過節也吃餃子(北平在旗的管餃子又叫煮餑餑),要說誰臉上沒笑容,就說他見煮餑餑都不樂。由此可知,餃子在男女老少心目中是什麼分量。

北平人吃餃子講究自己和面,自己擀皮或壓皮,好手壓皮五個劑兒能一塊兒壓,壓出來的餃子皮,不但滴溜滾圓,而且厚薄非常勻稱。

現在機器壓皮外軟內硬,滑而不潤,煮出來膨脹了三分之一,吃到嘴裡怪不得勁的,簡直有上下床之別。餃子餡有生熟之分,葷素之別。餃子好吃不好吃,餃子皮的厚薄軟硬固然居於首要,可是餃子的滋味怎樣,那就要看拌餡炒餡的手段高低了。

一般人多一半喜歡吃生餡,現拌現包,喜歡吃熟餡兒並不太多。大致說來熟餡只有三鮮、蝦仁、冬筍、肉末三數種而已(現在超級市場所賣冰凍魚餃是山東水餃,當年北平很少見)。拿生餡來說吧,肉類以豬、牛、羊為主,至於菜蔬除荑瓜以外,幾乎差不多的菜蔬,都可以做餡兒,甚至於蘿蔔纓、掐菜須都有人拿來做餃子餡,這是外地人想不到的事。雖然說餃子餡是包羅萬有,可是北平人講究凡事有格、有譜,不能隨便亂來的。

譬如說吃牛肉餡一定要配大蔥,羊肉餡喜歡配冬瓜、葫蘆,蝦仁配韭菜,如果亂了套,不但失了格,而且準定不好吃。餃子包的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捏,一種是擠,捏的慢擠的快,所以家庭吃餃子講究點的多半是捏,既好看又好吃。餃子館因為應付眾多顧客,來不及捏,只好擠了。匆匆忙忙擠出來的餃子當然不太受看,而且厚薄不勻,可是擠出來的餃子大鍋寬湯一下百八十個都沒關係,不會破爛。捏的餃子可就不同啦,要注意一鍋不能下得太多,而且要看情形點上一兩次水才能起鍋呢!

吃餃子一定要蘸醋才夠味,在大陸吃餃子以山西米醋、鎮江香醋為上選,若是不避蔥蒜的人,用獨流醋加蒜瓣泡臘八醋蘸餃子吃,醪香浩露,那就更美了。自從來到臺灣,有些餃子館,好像是一個師傅傳授的,蘸餃子都是用化學白醋加涼水,碰巧了醋多水少真能把人酸得頭上冒汗珠。

百不一見,發現桌上放著一瓶黑醋,等吃到嘴裡才發現是工研香醋,異香異氣近乎辣醬油,比化學醋摻涼水,更讓人沒法受用。可能是醋的味道不太對勁兒,於是有些餃子館為了討好顧客,不管餡兒鹹淡,另外堂敬高醬油一碟澆上些小磨香油?別的省份同胞覺得怎樣我不敢說,可是北平人就覺得那是糖葫蘆蘸滷蝦——胡吃二百八啦。

說到吃麵條,北平人最初不太喜歡吃機器切面,愛吃抻條面(又叫把兒條)。有人說機器切的面煮出來沒有什麼面香味兒,所以愛吃抻條。抻把兒條耍先把面沾鹼水溜開了再抻,那非有把子蠻力才能甩得起來。家庭婦女所做抻條,多半是先擀成面片,然後切條再甩起來抻,據說非這樣連甩帶抻面香才能出得來,否則跟機器切面就沒什麼差別了。

北平人對麵條最普通的家常吃法是熱湯麵,也就是山東所謂熗鍋面,把所有的材料作料寬湯大滾,然後下入麵條大煮,這跟蘇北的清湯雞火面,澆頭、湯水、麵條,各不相侔,就大不相同了。熱湯麵的好處是醐湯,所有湯裡的鮮味就全都摻入麵條裡去了,所以北平人吃熱湯麵並不需要三盤五碗的,只要有一碟大頭菜,拍一盤小黃瓜來就著熱湯麵條吃,已然其味醉醇怡然自適了。 

炸醬麵也是北平人日常的一種吃法,分「過水」「不過水」兩種。過水麵是面煮熟挑在水盆裡,用冷或熱水衝一下再盛在碗裡拌炸醬,麵條溼潤滑溜,比較容易拌得勻。不過水是從鍋裡直接往碗裡挑,加上醬雖然不好拌,可是醇厚腴香,才能領會到炸醬麵的真味。抗戰勝利之後,各處北方小館差不多所賣炸醬麵,肉丁或肉末之外,愣加上若干豆腐乾切丁,不但奪去原味,而且滯澀礙口,甚至還加辣椒,這種炸醬麵吃到嘴裡甭提有多彆扭啦。

北平人每逢家裡有點喜慶事,面菜席就要醬滷兩吃了。滷分「川子滷…『混滷」兩種。做川滷比較簡單,先用雞湯或豬牛羊肉熬出湯,再講究點,也有用口蘑吊湯的,然後把雞蛋切小丁加海米、肉丁、黃花、木耳、庇角菜、冬菇、口蘑就是所謂「川子滷」了。「川子滷」除了以上材料之外,雞蛋不炒不切丁,等勾芡的時候,把雞蛋甩在滷上,另外用小鐵勺放上油,把花椒在火上炸黑趁熱往滷上一澆,那就是}昆滷,臺灣所謂的「大魯面」啦。如果加上茄子就叫茄子滷,加上雞片、海參、火腿就是三鮮滷。

支爐

說起烙餅,花樣也不少,以用具說分支爐烙、鐺烙兩種。提起支爐也是北平一種特產,出在京西齋堂。北平人熬粥用砂鍋(京劇裡有一出玩笑戲叫「打砂鍋」,俏皮人話說起來沒完賣砂鍋的兒子論套),煎藥用薄砂吊兒,烙餅用支爐,都是小販在齋堂躉到北平來賣的。支爐像一隻圓鍋,圓徑大約一尺三四,翻過來正好扣在煤球爐子上,底面全是窟窿眼,火苗子就剛剛躥進洞眼,所以烙出來的餅有一個一個小焦點。這種餅香脆松焦,因為用油極少,爽而不膩。北方人雖然愛吃支爐烙餅,可是南方朋友多半嫌它幹硬滯喉。此外家常餅、薄餅、蔥油餅、一窩絲髮麵餅,在臺灣現在只要是北方飯館,大概都會做,而且做得都不錯。

另外有兩種餅叫蔥花餅、芝麻醬糖餅,在大陸差不多的人家都會做,可是總也比不上蒸鍋鋪烙得好吃。蒸鍋鋪又叫切面鋪,除了賣各種粗細寬窄麵條之外,同時賣花卷大小饅頭。這種鋪子早年以賣蒸食為主,北平住家辦喪事放焰口,和尚用的護食也由蒸鍋鋪承應,所以又叫蒸鍋鋪,後來加上賣切面,才叫切面鋪。

他們烙的蔥花餅跟現在飯館烙的蔥油餅不同之處,是松而不焦,潤而不膩,有菜吃也好,沒菜吃也妙。另一種芝麻醬糖餅松美柔釃,蜜漬香甜,我想凡是現在臺灣北平老鄉回想蒸鍋鋪蔥花餅、芝麻醬糖餅是什麼滋味,大概都不禁有點蓴菜鱸魚之思吧!

北平人經常吃的主食以上列三種最普通。至於其他麵食做法花樣還有很多.有的兼代主食,有的是純粹點心...

以上圖文來源:原載網際網路,節能君想說:一滴水可以蕩漾整個湖面,一篇文章分享可以觸動整個心靈,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將即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老北京旗人談北京三大主食——餃子 麵條 烙餅裡的那些門道
    老北京旗人談北京三大主食——餃子 麵條 烙餅裡的那些門道蔥花餅
  • 今兒咱們聊聊北平人三大主食——餃子 麵條 烙餅裡的那些門道
    先說餃子吧,北方人有句俗話是:「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吃犒勞是餃子,逢年過節也吃餃子(北平在旗的管餃子又叫煮餑餑),要說誰臉上沒笑容,就說他見煮餑餑都不樂。由此可知,餃子在男女老少心目中是什麼分量。
  • 50道勾起老北京人回憶的「窮吃食」
    熟悉老北京的都知道,北京小吃大多是「窮吃食」,如今日子富裕了,可很多吃食依然備受人們喜愛,但也有些已經見不到了,炒肝兒、爆肚、滷煮這些就不說了
  • 滿族風俗:老北京旗人生活的講究!
    老北京旗人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旗人對吃非常有研究,對禮節也很重視。
  • 正月裡還能吃到橘子?道光年間旗人小官僚的奢侈日常生活
    正月裡穆齊賢的主食以餃子為主,其次為面、燒餅、湯圓、缸爐火燒;肉食有煮羊肉、鴨肉、肘子、野雞肉;稀食有甜漿粥、白糖水、羹湯;小吃有棠梨、甜橘子、山楂、餑餑、紅棗;在酒館喝了涼香酒。正月初一:食餃子。 正月初二:早,食餃子。 正月初三:早,食餃子。 正月初四:早,做羹。
  • 今兒個三伏,咱北京人要吃烙餅攤雞蛋!
    老北京三伏要吃烙餅攤雞蛋,持家的主婦們一年四季經常要烙制蔥花油餅、發麵餅、餡合子、脂油渣餅、麻醬糖餅等作為主食。今天小編就跟您說說三伏天北京人的傳統吃食「烙餅攤雞蛋」。伏天來了,老北京的有些講究(三伏天吃食)您必須知道在進入暑伏之後,老北京在吃食上也傳承著很多食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 老北京胡同裡的那些千年往事
    轉自津門網,攝影:吳強轉載請聯繫津門網授權瀏覽津門網公眾號吳強老師的老北京四九城攝影系列,很多圖片都是用鏡頭直接對準胡同裡最真實的那些場景,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加濾鏡、不加美顏的老北京。我們選取了其中部分觸動頗深的圖片,組在這裡,供大家欣賞。
  • 胡同裡的老北京人,都是這樣吃的
    大家對老北京的印象是什麼?是糖葫蘆嗎?還是烤鴨?當然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是胡同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老北京文化的象徵吧。
  • 老北京麵條的澆頭
    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掐菜、白菜絲兒、菠菜段兒菜。鹹水兒(清湯):這是一種特殊吃麵的澆頭,因其任何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所以人稱為「寡婦面」。其優點,就是不失麵條兒的真味,也很好吃。那些個商賈貴胄由此改良為高檔的清湯麵,他們戲稱其為太「清苦」而又名「和尚面」。
  • 老北京的麵食
    自從元朝在北平建都,經過明清兩朝一直到民國初年,六百多年的帝都,人文萃集,在飲饌方面,真是稱得上膳饈酒醴,盛食珍味,集全國之大成。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如餃子、烙餅、麵條……但老北京人尤其是愛面。北京人既然把麵食當主食,自然在麵食方面就要不斷地變變花樣了。比如說餃子吧,北方人有句俗話是:「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
  • 咂摸一口老北京味道,消失已久的北京吃食,茶館裡的爛肉麵!
    咂摸老北京味,消失已久的北京吃食,茶館裡的爛肉麵!
  • 夜讀丨麵條裡的「大學問」
    北方人,尤其是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別在意三伏天的吃食——「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確,大熱天吃碗熱湯麵,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麵條看似簡單,其實很有講究。今晚為大家分享的是梁實秋的《麵條》。《麵條》(節選)文丨梁實秋麵條,誰沒吃過?但是其中大有學問。
  • 居家隔離吃什麼,家常烙餅最省事,烙餅這麼做既柔軟又可口
    在家隔離運動量太小,小編個人覺得飯食一定要少吃,尤其是晚飯,吃飯要本著「忙時幹了、閒時稀」的原則,做一些簡單的、容易操作的、好消化的飯食。家常烙餅最實惠,家常烙餅怎麼做既柔軟又可口呢?做家常烙餅可有講究,不是隨便就可以做的,如果做不好,烙出的餅很硬,咬不動,這個我們都有同感。今天我們就做一頓家常烙餅吃,也算一種花式吃法。
  • 老北京平民的一日三餐還記得嗎?作為少數族群這種吃法已不多見
    比如,前不久寫了一篇《麵條裡之魁首:打滷面》,就使得有的朋友不快,說北京的麵條無法與他家鄉的麵條相比,甚至有的言辭十分激憤。其實,我僅僅就北京的傳統麵條類食品做了一個比較,說正宗的打滷面是北京麵條裡的魁首,並沒有言及其他地區,也沒有做任何橫向比較。我也理解那些朋友維護家鄉美味的拳拳之心,其實誰又不是如此呢?
  • 胡同裡的老北京菜 打滷面和鍋貼必點 雍和宮附近閨蜜聚會首選餐廳
    餐廳周邊都是老北京的胡同,剛剛翻新的胡同特別的新,沒有那種陳舊和滄桑感。手機導航雍和宮大街155號離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和雍和宮站都不遠。離餐廳吃飯的都是周邊逛累了旅遊者和約來這邊逛街的閨蜜、小情侶。餐廳可以吃的老北京菜很多,主要推薦大家吃老北京打滷面、炸藕盒、幹炸丸子、老北京燉吊子、糖醋裡脊、炸灌腸、爆肚、老北京炸醬麵、蓑衣黃瓜是餐廳10道招牌菜。
  • 探訪老北京「八大胡同」之石頭胡同裡的清末老飯莊子
    明永樂年間,北京修建皇宮、城牆,從房山等地運來大量建築石料存放於此,故名石頭胡同,並沿用至今。這裡號稱是老北京最後一處大煙批發棧的遺存,由於石頭胡同是「八大胡同」所在地,妓院、煙館雲集,批發大煙肯定會有市場,所以這家「公記號」大煙館「土藥」批發棧也就應運而生。
  • 細數北京胡同裡的那些美食
    大到四合院,小到幾平米的巷子小屋,都藏不住各家飄香四溢的獨有味道,吸引著大批的「吃貨」們不畏路遙艱辛,就算冒著手機僅存流量不足的危機也要用導航一路殺到這裡,來嘗一嘗這些藏在鼓樓巷子深處的那些超人氣美食!芥末章魚—秋刀魚之味邂逅芥末
  • 胡同裡的秋日往事 孩子們盡情撒歡的季節
    按照老北京人的習俗,過了「立秋」,就算是秋天了。劉禹錫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其意是說人們自古以來每到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而我卻認為秋天更勝過春天,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在老北京胡同裡長大的我認為,秋天是燦爛的、秋天是美麗的。
  • 住進老北京胡同,一夜穿越百年
    房間裡都有免費的歡迎果盤和足夠的礦泉水,茶葉也很好喝。在紅牆碧瓦下品嘗中式美食 酒店裡的望春食閣是家網紅餐廳,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吃,沒想到遠超期待,往裡走還藏著一個小酒吧。硬菜出挑,米粉和面也味道極好。菜單根據時令而換,凸顯專業及用心。
  • 麵條——北京有故事
    如果把人類誕生以來的300萬年比作一天,那麼前23小時,人類都在顛沛流離的狩獵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