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
2018-08-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裡方術士們呼風喚雨、移形換影,在充斥著想像的徐克電影世界裡,妖魔鬼怪什麼都有,許多怪物身上都能看到明顯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致幻痕跡,但最大的幻覺當屬建築、人物服裝造型的一股子日本味兒。「唐宋在日本」,或許是大陸電影吸收港臺電影後最大的文化幻覺。
比如片中武則天與狄仁傑爭奪的大理寺,最顯著的位置就是一個「唐破風」,唐破風是日本獨有的建築形式,現存最早的日本唐破風建築是石上神宮的攝社拜殿,這種軒唐破風的形式散見於日本城樓、神社和一些有些歷史的老民居上,裡面雖然有一個「唐」字,不過和中國「唐朝」及「唐文化」沒有關係。石上神社最早的歷史能夠追溯至《古事紀》中傳說的天皇,但建築本身是鎌倉幕府時代的產物,最早也不過十二世紀,中國這個時候是南宋。
有人認為日本的唐破風是中國建築形式中「抱廈」的變體,這個說法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抱廈」是清代的叫法,清以前稱之為「龜頭屋」,指在原建築之前或之後接建出來的小房子。在主建築之一側突出一間(或三間),由兩個歇山頂(宋稱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廈」,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典型的是河北正定興隆寺,寺廟始建於隋代,現存形態延續宋初改建的形式。而「龜頭屋」也是唐宋才逐步形成的一種建築形式,並為後世延續,和日本的唐破風是獨立發展的,彼此沒有聯繫。
更可笑的是,這種建築外觀設計也出現在了《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裡唐宮大殿內部設計裡,可見搞布景的不僅分不清中外,也分不清裡外。
建築裡外中日混搭,建築裡活動的人物造型穿搭也挺嚇人的。唐高宗李治就穿著日本狩衣出現在了唐代百官面前,知道的這是唐朝皇帝,不知道以為是日本遣唐使呢。和唐破風一樣,日本狩衣和唐文化也沒有半點關係。狩衣是日本古代野外運動裝束,衣袖無縫合,從肩部能看到裡面的單衣,輪廓上有披肩和鎧甲的影子,在平安時代狩衣是官家便服,許多反映日本平安時代的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人物穿著這種形制的衣服,日本開啟武家政治之後狩衣逐漸變為偏正式的著裝。
現存的許多唐代的書畫、雕塑作品中還能看到唐代帝王、妃嬪、官僚的著裝,稱缺乏參照物而借鑑日本的藉口是不成立的。
在一部以唐為歷史背景的作品中用日本建築、讓唐代的皇帝穿著日本衣物,是沒辦法假借架空歷史的奇幻設定開脫的。雖然整個「狄仁傑」劇組都沒有標榜過自己還原歷史、忠實歷史,但這種亂用和混搭表明服裝造型上的意識問題:一方面是沒有想到在中國這片土地尋找唐代的文化遺存;另一方面它也全面否定了日本文化,認為日本完全是照搬並保留唐代的器物服飾,既沒有屬於自己的創造,也沒有在吸收唐文化的基礎上創新再造出新物。
這些年來國產影視行業吸收港臺製作班底,加上影視行業熱衷以「還原度」標榜自身製作水準,順帶掛靠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旗貼近主流文化意志進行宣傳推廣,最明顯的結果大概就是以「唐」為時代藍本的電影電視劇不加節制地出現海量的日本元素。許多受眾廣、質量還不錯的電影電視劇例如《聶隱娘》《妖貓傳》《九州·海上牧雲記》等,在視覺效果上受到了觀眾的肯定,從而從另一個側面強化了受眾關於「唐宋在日本」的錯誤認識。徐克早期古裝電影中也能見到將日本元素直接拿過來充古意的情況,《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裡做得更過更明顯了,在這個充滿幻象的光影世界裡,最大的幻覺就是以日本代表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電影
相關推薦
評論(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