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大概是今天的甘肅、陝西這一帶的地方,還有一部分四川的土地。到了今天,我們說起陝甘一帶的音樂,也總會想到秦腔,想到《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這樣的慷慨之音。
然而,《詩經》裡的《秦風》收入的這首《蒹葭》卻不同於我們熟識的秦國的印象。這首詩風格婉約,將人們帶到了一個霧氣朦朧,充滿著水鄉澤國情調的世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是一個清晨。蒹葭,也就是蘆葦,長得非常茂盛,在水邊輕輕地搖曳。時間很早,或許只是黎明時分,白露還沒被太陽曬乾,凝結成了霜。河的另一頭,似乎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在隱隱約約的霧氣中,看不清她的樣子。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後半段的意思是,我們的主人公,他逆流而上,在河中尋尋覓覓,又遇上了險灘,道路漫漫,看似十分遙遠。他又順流而下,尋尋覓覓,而這次,他尋找的那位少女,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整首詩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一嘆三詠,講述了主人公在霧氣蒙蒙的清晨尋找一位美麗少女的故事。通過美麗而浪漫的描述,詩人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河上秋色的美景。淡遠的境界中略帶悽清的色彩,對詩所表達的執著追求、若即若離的思慕之情,是很好的氣氛烘託。
然而,《蒹葭》僅僅是一首愛情詩嗎?其實不然。《詩經》中收錄的大多數情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男女雙方主人公都有出現,而且會涉及到具體的人物、事件,讓人一看就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故事內容。
但是,《蒹葭》卻十分空靈,沒有具體的人物和事件,也沒有具體的方向,只是在表現一種尋找的氛圍,一種縹緲的氣氛,和一種纏綿而略帶感傷的情調。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們仿佛也在吟詠當中,跟著主人公一起,在河上來回遊走,上下尋找。
正因為這種「尋找」的氛圍是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徵,後來也有許多人認為,《蒹葭》並非一首情詩,而是一首象徵詩。這裡的「伊人」或許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也許,只是詩人借用了女孩作為比喻,其實是用來比喻人們的理想,或者人們的生活。
在河面上順著水流,來回遊走,也就像是人們在生活中繁忙地奔波,其實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美好的生活。這樣一看,這首《蒹葭》的意義是不是不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