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歌聲從古老的蒹葭水湄傳來,在千年葦風的悠悠吹拂中,訴說著亙古的思慕與追尋。
「蒹葭蒼蒼」出自《國風·秦風·蒹葭》,是《詩經》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描述了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在學習《蒹葭》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蒹葭」?
一般來說,荻花就是「蒹」,「葭」則是指「蘆葦」。荻花和蘆葦外形十分相似,且都喜歡擇水而居。人們很難分辨到底誰是誰。其實分辨它們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空莖就是蘆葦,有髓的則是荻。是不是很有趣呢?
大家都知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其中,《詩經》又被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
我們本篇要學習的《蒹葭》就是十五國風之一。十五國風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民間歌謠也就是記錄下層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意思。
它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為研究先秦時期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文字資料。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意思是說,古人寫相思的作品,無論是詩詞也好,文賦也罷,從沒有比得過《蒹葭》的。《蒹葭》真的這麼優秀嗎?在這裡,我們把《蒹葭》全篇分為了三段,一起來看看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河岸邊,生長著大片茂盛的蘆葦叢,它們都是青翠的樣子,上邊還有白露結成的霜。這裡點出了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也就是白露之後的「中秋」。
就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早晨,詩人來到了河岸邊,只為了尋找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惜,伊人被蘆葦茫茫擋住了,他看不清她的具體位置,只能感覺到,她就在水的另一邊。
其實呢,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毫無希望可言的「追尋」。詩人想要逆水而下,去尋找她的身影,但「道阻且長」,道路艱險又漫長。詩人順著水流去找她,發現啊,伊人就在水中央。
這些看似漫無目的地找尋,其實恰恰體現了詩人對於伊人的熱愛與執著,其實關於《蒹葭》這首詩,它究竟寫的是「愛情」還是「招賢」,一直是存在爭議的。
「伊人」究竟是愛人,還是人才?值得深思!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兩種說法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河岸邊的蘆葦長得又茂又密,我看到上面有清晨剛凝結的露水,尚未曾幹掉。我的伊人,我的意中人,她在哪裡呢?風回答了我:就在河對面。
於是我逆著水流去尋找她的身影,道路艱險且難攀登!我改變方向,順著水流去找她,發現她就在水中央。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岸邊的蒹葭密密麻麻,一眼望去全部都是。蒹葭上邊,早晨的露水還沒完全乾涸這又使我想起了我的意中人。我的意中人在哪裡?在河岸另一邊。我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折。 假如我改變方向順著流水去找她,發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
像《詩經》裡的《國風·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也是這種情況。那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嗎?我們以本篇《蒹葭》為例。
它具有一種強調的作用,既穩定又富於變化,生動形象,不會顯得重複囉嗦或者過於單調無聊,趣味性比較強,而且哲思性也很好。同時,這種改動也促進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古老的先民為我們唱起了《蒹葭》一首,你喜歡嗎?關於《蒹葭》的更多故事,歡迎來評論區和小矣一起討論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