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2020-12-23 禾予工坊

一、 蘇格拉底是誰?

1.他是柏拉圖、色諾芬的老師,是亞里斯多德老師的老師。

2.他自己沒有作品留世,世人是在他徒子徒孫們的著作裡知道有他的存在的。

3.他是古希臘的雅典人,喜歡和人談話,特別是和青年人交往,以教知識為生,但又不收學費。他的教育教學使命和目標是為雅典可持續發展培養優秀的政治人才。

4.他的施教場所是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

5.公元前399年,被雅典當時政府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從維護法律的角度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

6.他的學生們對他的生平和思想回憶有矛盾,因為作者總愛借他的口說自己想說的話。故而,蘇格拉底很多時候還是神秘的存在。

二、 蘇格拉底為什麼稱自己是產婆?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他自認沒有知識,但他可以教別人知識。

這種矛盾的解決,他覺得自己可以向當產婆的母親學習,自己年紀大了不能生,但可以幫助別人接生。

他認為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其當產婆的母親使用的「助產術」有相似之處:在對話時不宣布問題的正確答案,正如助產士的任務是幫助產婦生育,她自己並不生育;對話者對自己既有成見的否定好比是臨產前的陣痛,這是每一個獲得真理的人必經的途徑;對話的結果是對話者在內心中發現真理,正如產婦從自己體內產生新的生命。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稱 「理智助產術」、「精神助產術」,是後世常用教學方法「問答法」的前身,體現了啟發性教育原則。西方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蘇格拉底。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教學的是孔子。

產婆術整個過程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

譏諷:即通過不斷提問,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認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

助產:就是幫助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出正確、普遍的東西。

歸納: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

定義:就是把單一的概念歸納到一般的東西中去。

蘇格拉底學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把它稱為「歸納法的論證」。

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一天,蘇格拉底和一個名叫攸昔德謨斯的青年討論正義與非正義問題。

他在一根柱子上寫上「正義」的符號,在另一根寫上「非正義」符號,然後問道:說謊應當歸入哪一類?

攸:歸入非正義,這是顯而易見的。

蘇:欺詐呢?

攸:當然也屬非正義。

蘇:偷盜呢?

攸:和欺詐一樣。

蘇:賣人為奴呢?

攸:也是如此。

蘇:看來這些行為沒有一樣能歸入「正義」一類了,是不是,攸昔德謨斯?

攸:是的,誰也不會荒唐到那個地步。

蘇:那麼,如果一個被選為將軍的人,帶領部隊去奴役一個同我們敵對的城市,我們也說他的行為不公正嗎?

攸:絕對不能這麼說。

蘇:我們將會說他的行為是公正的,對不對?

攸:一點不錯!

蘇:假如他在作戰時欺騙了敵人呢?

攸:那也是正義行為。

蘇:如果他盜取或搶劫敵人的財物,他的行為不也是正義的嗎?

攸:一點也不錯。可是我原先以為你問的那些只是對朋友而言的。

蘇:那麼,剛才我們歸入非正義的那些行為,同樣也可以算做正義,對不對?

攸:對的。

蘇:那麼,我想改動一下剛才的分類。就是說,欺騙敵人是正義行為,但這樣對待朋友就不是正義的了,可以這樣說嗎?

攸:當然可以。

蘇:那麼,在失利的時候,一位將軍發覺士氣低落,謊稱援軍就要來到。如果,士氣竟被他鼓動起來,我們應當把這種欺騙士兵的行為歸入哪一類呢?

攸:應當歸入正義一類。

蘇:一個小孩生病不肯吃藥。父親說,這是好吃的東西,不是藥,騙他吃了下去,病也好了。這種欺騙兒子的行為應當歸入哪一類呢?

攸:我想這也是正義行為。

蘇:某人因為絕望而想自殺,他的朋友出於友誼而偷走了他的劍。這種行為應該歸入哪一類呢?

攸:當然也應當歸入正義一類。

蘇:可是你剛才不是還說應該永遠對朋友坦率無欺嗎?

攸:實在是我錯了。如您允許的話,我願意把原先說過的話收回。

(選自色諾芬《回憶錄》第4卷第2章)

三、 蘇格拉底接生的知識有什麼特點?

這個對象是要學習知識的人。這裡的知識主要是普遍知識。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開始出現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的趨向。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

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自然界也是無窮無盡變化,研究它們也不能得到永恆不變唯一的真理,所以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的一個著名論點。

他曾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人,正是出於這種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自然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他面向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

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四、蘇格拉底「產婆術」使用要注意什麼?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適合的知識不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而是人文社科的知識,偏向社會道德方面。同時這些知識還要是對方已知的,但可能歸納不夠到位。

所以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產婆術」,特別是未知的知識就不適合。

另外,在使用「產婆術」時,師生雙方要處於平等和開放的狀態,並保持著對知識探究濃厚的興趣和主動性。對老師亦步亦趨、生怕說錯話做錯事被老師批評的學生,他的知識感覺閥是不能完全打開的,自然也不能沉浸其中深刻反思和認識自我。

產婆術裡的第一步「譏諷」,老師一定要掌控好方法和度,尤其是表情管理,這裡不是人格攻擊和惡意貶低,主要是拋出反例引起對方就原來認知產生矛盾衝突而進入深層次思考。

蘇格拉底在對話中,雖然執著於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就是要找到一個事物的「定義」,但他也知道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自己心中預先並無定數(所以才「自知其無知」),唯有依靠自己的理性和「辯證法」去不斷地有所發現。例如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討論「美是什麼」的問題,最後的結論竟然是「美是難的」。

不過討論並沒有白費,雖然還不知道美是什麼,但畢竟知道了美「不是什麼」,思維層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這正是蘇格拉底真正想要達到的。這恐怕讓習慣於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的老師和記住一個標準答案的學生在心理上比較難以接受。

遇到再不聽從和聽懂指令的產婦,產婆也不能失去耐心自己上場替她生。因為胎兒在產婦肚子裡,是她要生孩子,而不是產婦。啟發式,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不停改變具體方法細節,目標就是讓他自己把「心上的胎兒」生出來。

某種意義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前提是老師先正確認識自己。

考點練習與拓展

1.提出「產婆術」的教育家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斯多德 D.昆體良

2.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法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啟發性 B.直觀性 C.鞏固性 D.循序漸進性

3. 西方最早提出啟發性原則的人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斯多德 D.昆體良

4.中國最早提出啟發性原則的人是( )。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5.最早提到啟發性原則的教育著作是( )。

A.《論語》 B.《大學》 C.《學記》 D.《尚書》

相關焦點

  • 孔子VS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思想:1.以培養治國人才為教育目的。2.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務。蘇格拉底認為道德即知識。3.教學方法:產婆術,也稱為問答法。產婆術分為四步: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小故事集錦:在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中,記述了蘇格拉底運用產婆術與學生講座有關"正義"和"非正義"的對話,在這個對話中,蘇格拉底就採用了這種方法。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列出兩行,正義歸於一行,非正義歸於另一行。他首先問"虛偽"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古希臘三哲之蘇格拉底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古希臘三哲之蘇格拉底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蘇格拉底的反諷:否認知識
    相反,它是一個複雜的反諷,因為從他否認擁有自然知識和修辭學知識以及對德性定義的無知來看,「蘇格拉底無知」能夠成立;從他確定地宣稱擁有道德知識和通過其辯駁法能夠達到道德知識來看,「蘇格拉底有知」也是能夠成立的。蘇格拉底知與無知的並存是強弱兩種知識觀在其頭腦中存在的反映。
  • 「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
    >「美德」與「知識」的關係問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小蘇格拉底學派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話題。而小蘇格拉底學派則從另一側面繼承發展了蘇格拉底哲學,試圖從生存實踐的層面來定義美德。「善」是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問題,關於「美德」與「知識」的關係問題則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小蘇格拉底學派所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通行的觀點認為「美德即知識」這一命題是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這一命題通常被理解為「知識是使一個人成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條件」。
  • 安徽教師考編《教育綜合知識》三大人物理論 速度一遍過!
    人物理論在歷年來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是「重頭戲」,今天向大家介紹三位教育學常考人物:蘇格拉底、馬卡連柯和泰勒~ 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的魅力
    ①另外,智者相信知識的多寡勝過倫理的善惡,以為辯論術是博取權力的重要技藝。作為智者的批評者,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將哲學的中心問題從人的一般感覺轉向人的內心,準確講是人的內在理性能力和道德準則。有了他的探索,以後他的學生柏拉圖才提出哲學的任務是追尋善、正義及各種事物的本質或真形,創立了系統的理念論。蘇格拉底對理性的論述十分詳盡,試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靈魂的本質在於理性。
  • 知識和智慧的區別——來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中,作者第2次與蘇格拉底見面的時候,他們討論了一個重點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去覺察到,我們在我們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是用什麼方式在學習的,我們的生活是被什麼東西所充斥著的,所以這一段我想要去分享給大家,因為整個第2次見面其實他們討論的一個很有啟示性的話題就是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下)
    普羅泰戈拉,比蘇格拉底至少要大20多歲,他是第一個自稱智者的人。他把哲學變得「人性化」,更多關注人的感受和認知。他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原為西塞羅形容蘇格拉底之辭,也就是將哲學思考的重心轉向人類本身,而不是此前的神或外在的自然)。
  • 《蘇格拉底之死》圖像與涵義
    這些藝術圖像與文字文獻一樣,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思想的表達。人民法院報特開闢「法律思想與藝術圖像」專欄,該欄目以這些藝術圖像為主體,通過借鑑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開創的藝術圖像學的研究方法,解讀圖像中的法律主題及其蘊含的歷史和思想。歡迎賜稿,敬請關注。  達維德畫作中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這幅畫作,是法國畫家達維德的作品,它創作於1787年。
  • 蘇格拉底為什麼去死?很多人都誤解了他
    他們一個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十字架上的耶穌,另一個就是自願喝下毒酒赴死的蘇格拉底。耶穌是為世人贖罪的聖賢,他是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思想為底色的文化標識。而蘇格拉底則是為追求真理而獻生的人,他是西方哲學世界的象徵。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沒有一個人的影響力能與蘇格拉底比肩。
  • 雅典街頭對話:蘇格拉底和波魯斯
    老人在街上大喊道:「哪位可敬的市民,關心自己的靈魂,請來與蘇格拉底對話吧!」 蘇格拉底的聲音有些尖銳刺耳,口氣卻誠摯動人。路人不少,有人放慢腳步打量著,卻沒人真停下來與他對話。 「智慧之城雅典的市民啊!你們每一位都聰明絕頂,身懷各色專業知識。
  • 蘇格拉底倫理學,每個人靈魂中都享有善,幸福就是對於善的認識
    蘇格拉底為了證明,神是錯的,神說錯了話,於是蘇格拉底找了城邦內各種專業的人士,尋求解答,但是後來發現各種所謂專業人士所謂的知識都經不起追問。於是蘇格拉底明白了,神說他智慧,大概是因為大多人不知道自己無知,而他自己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相比於那些生在無知中卻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蘇格拉底反而是智慧的。從這個經歷中,蘇格拉底認為智慧首先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 來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思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中的作者,在第二次與蘇格拉底見面的時候,蘇格拉底向他提了第3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貫穿整本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你今天此時此刻,你在哪裡?」蘇格拉底又繼續問他:「你在哪裡?」作者回答說:「我在這裡。」「那這裡是哪裡?」「這個辦公室,這個加油站。」然後他會繼續問「加油站在哪?」然後,他們兩個人關於這個的對話就是:在伯克利。伯克利在哪?在加州。那加州在哪?在美國。美國在哪啊?在西半球的大陸上。這個大陸在哪?在地球上。那地球在哪?在太陽系。而太陽系又在哪?在銀河。銀河在哪裡?然後,蘇格拉底繼續問作者說「那宇宙在哪?」
  • 蘇格拉底:目的論的開創者——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6
    第一章 扳手腕的死敵二 、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一)蘇格拉底目的論的萌生蘇格拉底進一步深思,發現在事實世界的後面蘇格拉底對自然科學並不太關心,所以,他的所有的探索,其實都是奔著人類的善,即道德而去。對蘇格拉底來說,知識和德性是一回事。然而,這裡的知識,並不是指對自然界的知識,而是對人的知識。如果德性與「使靈魂儘可能地善」有關,那麼,我們首先就有必要知道什麼是使靈魂善,什麼能使靈魂善。
  •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雅典城邦「烏合之眾」與理性之光的碰撞
    當時的雅典是全希臘文化和商業交流的中心,在濃厚的文化範圍中蘇格拉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且結實了當時眾多在雅典的學者名流,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後,已經有許多人追隨蘇格拉底了,不僅有雅典人,還有一些外邦人。蘇格拉底的後半生幾乎都是在長達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度過的。
  •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他們也知道,蘇格拉底生活清貧,但是精神獨立;他是最能夠克制自己不去縱情享樂的人,他能夠通過自己的推理,影響那些用這種方式和他辯論的人。既然事實如此,而這兩個人又是上述的情況,誰又能夠肯定,他們和蘇格拉底交往的動機,是想要模仿蘇格拉底的生活,節制欲望,或者是因為他們覺得只要和蘇格拉底交往,就能夠敏於言行呢?
  • 坤鵬論: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如何評價阿那克薩戈拉?
    一、蘇格拉底怎麼說?前面講過,阿那克薩戈拉是第一位將哲學帶到雅典的人,他的思想廣泛傳播於雅典,自然也影響到了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斐多篇》中,蘇格拉底詳細地講述了他理解的阿那克薩戈拉哲學,以及從欣喜到失望的原因。
  • 【新名人堂】蘇格拉底評測
    蘇格拉底於1954年2月19日出生於巴西西北部帕拉州首府貝倫,當時他的父親正在看經典政治學名著《理想國》,看得一時興起,就給剛出生的兒子起名為「蘇格拉底」。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是日本哲學學者平原卓的哲學普及作品,以幫助讀者從系統吸收哲學知識,重新思考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為出發點,從古代、中世紀、近代到現代中篩選出50部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包括《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君主論》《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致死的疾病》《悲劇的誕生》《人的境況》《憂鬱的熱帶》《詞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