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即菩提

2021-02-18 佛心公共利益

   最初知道有一個特殊的宗教,是在小時看見了和尚。在大戶人家的法事中,一群和尚低眉合什,誦經之聲如同歌唱,不絕於耳。但是,聽不清任何一句話,更不明白任何的意思。越發覺得那法事有著無可捉摸的神秘,和尚好像是懂得某種我們所不知道的語言,我把他們當作了命運的先知。後來在一些旅行的途中,也順道去過一些寺院,但也只是走馬觀花,未及參悟。
  
  今已人至中年,逢遭大變,遂有了專誠去寺院的想法。靠近的最有名的寺院就是高旻寺了。我多想在去時將一切悟明。心中糾葛著無妄的執著,便在左足寫了自己的名字,在右足寫了你的名字,從寺院門口就赤足而行,把那一段情緣一步步帶至佛前,問明今生的緣結緣滅,問明今生的幸福在哪裡。
  
  沿著長長的通道,恍恍惚惚地走著,首先是見著了息心亭。也沒有太在意亭子的樣子,只是對亭子的名字很感興趣。息心,就是讓人平息一下躁動的心嗎?一定是的,佛院深深,平和安詳,躁動的心怎麼能悟禪拜佛呢?安寧的心才有空靈明淨呢。
  
  再往前走,就是焚香臺。在門口的時候,我也買了香來燒,點燃了香,檀香就嫋嫋而上,四處瀰漫開來。我不禁脫口而出:「息心亭前息心,焚香臺上焚香。」是要經歷內心的洗禮與薰香的沐浴才能踏進大雄寶殿吧?我只感到此時與來時的心境已經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繼續往前走。這才到了大雄寶殿門口,見一僧人,年紀不大,卻神情慈祥,眉眼中並沒有小時感到的神秘而怯之。
  
  我問:「大師,可有求籤之所?」
  
  答曰:「沒有,此處只靜坐。」
  
  再問:「既然沒有求籤,善男信女拜佛何為?」
  
  答曰:「佛法無邊,禪深似海,佛心向善。」
  
  又問:「佛未給人指道,世人如何向善?」
  
  僧指引前門曰:「施主請看正門四字『歇即菩提。』」
  
  抬眼望去,果見四個鎦金大字「歇即菩提」。我只將這四個字當作平常的字眼,並未深思。就一路去看大雄寶殿兩側的石鑿壁畫,壁畫共有八幅,每側四幅,都栩栩如生。壁畫下面的文字也不難讀懂,一路觀瞻下去,意思全然明白了。壁畫講述了釋迦牟尼原是太子,出行途中見了生老病死,才知一切皆是虛空,終於堪破紅塵,菩提樹下證得菩提。
  
  轉而就進入大雄寶殿,殿內佛像莊嚴,我出神地看著,好久好久。漸漸卻又覺得並不神秘了,一座座佛像如活了一般,看佛像的神情似乎早就知道了我的來意,眉目那麼溫暖地注視著我,仿佛是仁慈的長者。心中沒有一絲對這陌生的宗教的畏懼,反而生出了縷縷的親近。我在蒲團上久久地跌坐著,自己猶如是一粒沙子或是一粒微塵,定定地思索著「歇即菩提」那四個字。一切的過往,一切的美夢,一切的物質都不去想,都停歇下來。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透明了,在佛光中飛升,飛升到佛像的腳趾上了。頓時如醍醐灌頂,一切了悟。
  
  退出大殿,昔日的天中塔也早以建好。簷鈴聲聲,細小輕微,這是最單純也是最美妙的音符呀,一聲聲直抵達到心底,著落在柔軟的心靈河床上。遙遠地似乎又飄來了木魚鐘磬之聲,清寧而又緲淡,瞬間不知道身在何處。
  
  及至回去時,天色大晚了,掉轉頭去看,整個高旻寺已經全部消融在黑暗之中,只有天中塔頂的紅燈在夜色中閃光,我知道那正是亮在我心裡的紅燈呀!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 佛法:六祖說煩惱即菩提,可是你真的知道煩惱的真相嗎?
    因為煩惱是妄想、無明,而菩提是清淨的正覺之心,這二者似乎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現在卻說無明的煩惱妄想就是正覺的菩提,清淨的正覺之心就是無明妄想的煩惱,就好像人們觀念中的好與壞沒有分別,說好即是壞,壞即是好一樣,讓人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去抉擇了。
  • 禪茶語:心若菩提,片片鄉愁,淡雅亦淨,眼前即是禪
    心若菩提身如夏花,心若菩提生命來往,春花開秋葉落,生命是一道優雅的弧線,初時羞,繼而盛,再而衰,此一時的花姿,下一刻的空枝,處處俱來去,時時皆生滅。身亦如夏花,最盛時以為人間美好,花落時又感百事皆衰。雖身如夏花般絢爛枯落,心若菩提般禪靜不侵。盛極而衰,無常變化,本是時間常態,靜慮以無擾,澄心以釋懷,執著只因妄想於生處,放不下滅時。心雖清風來去,焚香煮茶,看茶之舒展,品香之氤氳,無常變化,由它來去,粉嫩與枯萎,清靈與汙濁,心如菩提靜,不濯其妖,不染其濁。身如夏花,世間萬事皆在生滅,無常來去,心若菩提,榮枯盛衰不過空相,初心浮現。風雨過,塵埃落,笑迎盛衰事,心守天地清。
  • 【佛學詞典】菩提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
  • 佛告訴須菩提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般若智慧
    以此求福德的心,即是執著有為的善。稍微有執著,皆是不淨。佛所說的淨心者,是要沒有所得所求的心,能所不住,故稱為淨心。所謂的善行,無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稱為善行。總起來說淨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也要忘掉,能行善的心也要忘記。發慈悲心,行利益事,對外不執所度之心,對內不執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得菩提。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 悟徹菩提真妙理——再談「菩提祖師」
    有人又根據樵夫口中所稱的「須菩提祖師」,便認為是佛前十大弟子之一的「解空第一須菩提」(據《金剛經》)。這種講法也是不可靠的,因為須菩提充其量也就是羅漢級別,連菩薩都夠不上。而羅漢級別的神法力泛泛,不可能教出悟空如此本事。對菩提祖師的描寫如「西方妙相祖菩提」、「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等都說明他是一位開宗立派祖師級的人物,非羅漢可比。
  • 黃念祖老居士:什麼是「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黃念祖老居士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離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見如來。好幾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師翻譯的底下還有四句,玄奘大師的全偈為:「若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思,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後四句指出,應觀導師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性。(即佛真性,又稱佛性,或自性。法性所適用的範圍最廣。)如來的妙體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但法身不可以世智來見,所以說法性不可見。也不可以「識」知。
  • 菩提薩埵
    也即是否發 「菩提心」是聲聞乘與菩薩乘修學者重要區別之一。其次,從佛所講教法法義的深淺次第來區分聲聞和菩薩。【論】「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複次,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
  •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以為法要。可師後裔,盛習此經。達摩一派,因稱為楞伽師。按《續僧傳》〈法衝傳〉雲,衝先於三論師慧暠聽《大品》、三論、《楞伽》。又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 菩提橫切面
    扁圓的形狀,隆起辦辦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裡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義,用此珠修練,順遂天意;隨意佩帶,可增福慧。鳳眼菩提鳳眼菩提是菩提子的一種,因芽眼如目,固稱「鳳眼菩提」。原籽藏式—鳳眼菩提風眼菩提子念珠,每個珠子的上面都有一顆眼睛,如打開內有果肉,法王仁波切曾講用鳳眼菩提子念珠能使念誦的功德曾長千萬倍。
  • 菩提文化
  • 菩提迦耶
    這裡現在被稱為寶石步道。第四周,佛陀在拉特那哈爾塔(Ratnagar Chaitya)度過,反覆深思更高深的法義而進入深定,此時有藍、黃、紅、白、橙五道光束從佛陀身上發出,此即為佛教五色旗的由來。這個位置在大菩提寺的東北邊。第五周,佛陀在Ajapala Nigodh樹下詳細回答了婆羅門的提問,現在的標誌是一柱子。第六周,佛陀在大塔南方的蓮花池邊度過,。
  • 邱承彬解密天珠:菩提天珠
    所以,珠身上面有菩提樹或菩提葉圖騰,即為菩提天珠。菩提樹被認為是佛教最早的護法神。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這種樹為常綠喬木,葉子呈卵形,莖幹黃白色,花隱於花託中。由於它是佛教聖樹,東南亞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禮拜,沿習成俗。  中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迦耶的前世今生
    菩提迦耶(巴利語:Buddhagayā),現代音譯為「菩提迦耶」,又稱布德嘎亞,為目前佛教最大聖地、佛教最多寺廟集中之地、世界佛教各宗門派雲集之地
  • 於曉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第乞」,重要的是「次第」,次第就是挨門挨戶,佛陀自己乞食以及他給弟子乞食所制定的一個重要規矩就是次第乞,不準隔門要,即不準嫌貧愛富,當然也不能嫌富愛貧,要以平等心去乞食,乞到自己這一頓的數量夠了,就不乞了,最多只能乞七戶,這叫「次第乞」。「次第乞已」,就是乞完了。「還至本處」,佛陀託著乞來的食物,回到自己的修行位置上。
  •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最後一段咒子,把《心經》總結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總結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是印度梵語,漢譯為「法」或「出離」。第一個揭諦,一切惡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出離一切惡法,修一切善法。第二個揭諦,斷煩惱,證解脫,斷惑證真。
  • 菩提本無樹 此處有菩提
    菩提樹葉葉脈細密,別致漂亮。六祖曾在這棵菩提樹下剃髮,在那棵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講授禪法。我仰望菩提樹,這印度的神樹,2500年前,釋迦牟尼就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六祖也在菩提樹下講經授禪,再想那「南能北秀」留在歷史上的「有無」之論,更覺得那菩提樹葉沙沙搖動仿佛在念誦經論。但這棵菩提樹會不會是當年六祖剃髮登臺的那棵菩提樹?那長面僧人亦不作答,雙手合十,只聽到他念:「菩提本無樹……」
  • 元音老人: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梵語的音譯。菩提意譯為「覺」,薩埵意譯為「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意思是,覺破世間的一切都不可得。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誤以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實有,從而妄造苦業。我們修行,就要「覺」破這個虛妄的「有情」,恢復自己的覺體。同時,還要覺破他人的情見。
  • 默照禪兩大工夫,一切現成,休去歇去,無心的用功和實現
    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頓休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體現」,此體乃金剛不壞正體也;「六根才動被雲遮」,此動乃妄想知見也。多見聰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逗到歇至不動處,不肯自承當本性,便喚作空豁豁地,卻擬棄有著空,是大病。若有心棄一邊、著一邊,便是知解,不能徹底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