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2021-01-19 光明日報

學人小傳

張柏然(1943—2017),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英語語言文學界資深學者、著名英漢翻譯理論家、雙語辭書編纂家,1943年出生於江蘇武進,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並留校任教,此後曾任職於泰州紅旗農場、連雲港隴東中學、連雲港市教育局,1976年調回南京大學外文系任教,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翻譯協會會長、南京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學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張柏然先生學術造詣高深,在構建「中國特色翻譯理論」、英漢雙語詞典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方面均有很高建樹和重要貢獻。他主編的《新時代英漢大詞典》開創了我國語料庫辭書編纂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的『牛津』和『朗文』」,影響深遠。《新時代英漢大詞典》曾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語言學類)二等獎、中國出版集團優秀辭書獎等。他熱愛教育事業,專業功底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突出,深受學生愛戴,曾被評為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和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英語專業人才。

張柏然

東方神採

近代以來,翻譯作為中西文化對話的載體與表現形式,成為中國引進西方現代文化與文明觀念的最便捷途徑,它將西方近代學術上的各種新成果帶入了中國。經過西學洗禮,中國學界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改變。

其間,一種以西方文化為價值取向標準的思維方式,在學界悄然建立起來。有學者指出,20世紀以來,我們一直試圖用西方的理論、概念、模型來解釋中國。與此同時,西方譯學觀念及其話語體系大量湧入我國譯學界,在為我國翻譯理論研究提供新視角、帶來新啟示、開闊新思路的同時中,這些觀念及話語在很多研究者心中,逐漸被奉為最高的學理依據,被拿來分析、研究中國翻譯現象,「借鑑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直接挪用或移植。這種趨勢幾乎造成中國翻譯學的「失語」。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語境下,張柏然教授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在當時的國內翻譯界,這一主張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洋溢著卓越的思想前瞻性——

作為一個現代大國,中國是不是要在翻譯理論建設上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翻譯學學術話語體系,這是翻譯界的一大時代課題,值得我們深而思之的。

中西融通應該首先把中西譯論的相似點、相近點找出來,加以比較、溝通,然後形成互補局面。中西譯論只能是相似、相通,而不能是相同。如果我們把這些方面找出來,形成互補,就達到一種交融的境界。

要使我們的翻譯理論體系具有中國的優勢,必須重視我們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要養成我們中國式的人文情懷、文化姿態和敘事方式,直接進入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體驗和思辨出具有自己文化專利權的原理、原則。然後對東西方的原理、原則進行互相參照,互相貫通,相同的東西通之,不相同的東西比較之,在參證比較中得出更加深層次的結論。

重建中國譯論,至少有這麼幾條道路可以探索。第一,以現代觀念去整理中國的譯論遺產,探究中國譯論的現代價值與意義。第二,以創造性思維對西方譯論流派進行變異,在世界譯論流派史上刻上中國的名字。第三,以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確的譯論,使之在更高的文化層次上得以整合與優化。

建立中國翻譯學,我們要立足於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從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現實出發,從漢-外、外-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的實際情況出發,描寫翻譯實踐過程,展開翻譯理論研究。

——摘自張柏然著《譯學研究叩問錄》

世紀之交,張柏然教授始終堅持向內用力,致力於從中國傳統智慧中尋找新時期翻譯學的學術生長點。他聯合境內外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在《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和世界頂尖翻譯學理論雜誌META上發文,倡導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中發展中國譯學研究,清晰描繪出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對一些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翻譯學經典進行現代性的「還原釋讀」,從其文化精神的內核中,迸發出具有中國現代特色的譯學理論,同時對極其豐富複雜的中國翻譯現象進行系統搜集、整理、考訂和理論把握,即「現象統觀」,從而建立起一種具有東方神採的「感悟翻譯哲學」,在西方譯論走向形式科學的同時,促使中國譯論走向生命科學,創立一種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的「文化——生命翻譯詩學」。他明確指出,翻譯的本土經驗,尤其是民族審美經驗應該受到重視,這是翻譯學「主體性」的立身之本。

面對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凌厲的異域文化,中國翻譯學應該以漢民族語言文化為立足點,挖掘、發揚中國傳統譯論的長處;運用西方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對傳統譯論進行改造和升華,從而生成既蘊含中國豐厚文化內涵,又融合西方研究方法優點,而且體現了時代精神和風貌的新型翻譯理論。

中西融通

中國翻譯學的「中國特色」不僅在於用中國人自己的目光與觀點來闡釋中外翻譯現象(尤其是文學翻譯現象),還應當能夠連接被忽視甚至中斷了的古代翻譯理論傳統,從古代譯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攝取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觀念,激活那些並未死去的東西,使之成為新的譯論的血肉。在張柏然教授看來,有著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是多種多樣的,對精神現象的大一統、單一化的理解一旦破除,翻譯理論就顯出其自身的多姿多彩,加上各種學派的理論競相爭妍,就會顯得更加絢麗斑斕。

我們於21世紀重新謀劃中國翻譯學的原創性時,不能不首先明晰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身份和中國立場——這是中國學術獲得原創性的前提。我們必須在吸收中外古今譯論的基礎之上,創建起一套具有我們自己的理論創新的規範、術語與觀念系統,才能隨後恰如其是地闡釋本國翻譯與外國翻譯現象。

中國翻譯學的「中國特色」並不含有排他性,而僅表示有關的理論和方法紮根於漢語語言和包括文、藝、哲、美等在內的文化事實基礎之上。構建中國翻譯學既要立足本位,也要參照外位,既要注重共性,也不能忽視特性。世界翻譯學也期待著研究植根於漢語泥土、理論生發於漢語事實的新流派,呼喚導源於中國學術傳統和文化語言土壤的新思想。

在長期的理論思辨和不輟實踐中,張柏然教授深知,翻譯學在本質上不是一類以價值中立、文化無涉為前提,以事實發現和知識積累為目的,以嚴密的邏輯體系為依託的科學活動,而是一類以價值建構和意義闡釋為目的的價值科學或文化科學。任何一個文化大國,在建設自身翻譯理論體系之時,都要以本國翻譯經驗作為最基本的認知材料,作為整個知識體系的骨架和網絡。

中國的文明過程,中國的文化材料,才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也是中國翻譯理論原創性的根據所在。因此,中國翻譯學界應當以本民族的文化和譯論資源為依託,凝聚、生發出具有民族特色、大國氣象、大國風範的現代譯論。

其中,「中西融通」與「古今溝通」成為關涉中國翻譯學前途與速度的重大問題。「中西融通」以理論創新為目的,是對中西翻譯理論中共同性、互補性的東西進行融通,從而提出新的範疇和新的理論。「古今溝通」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要深入中國古代譯論寶庫,懸置前人見解,讀出真切體驗,將古人散金碎玉式的論述用現代理性眼光連綴起來,給古代譯論建構一個理論語境,並加以適當闡釋,從而建構出現代性的翻譯理論。

雖被冠以「特色學派」,張柏然教授對於翻譯的認知,卻從未偏執於一端,他在多篇著述中強調,中國翻譯學「主體性」的建立不能通過對西方翻譯學的形式化拒絕來達到,只有深入到西方翻譯學的核心,充分了解「他者」,才能清楚確立「自我」,既不能奉「西學」為圭臬,也不能以「中學」排斥「西學」,而是要既突出翻譯理論的中國特色,又不刻意抹殺翻譯活動的普遍性特徵。

「中西融通」之意,即把中國傳統譯論擅長的綜合感悟與西方譯論擅長的邏輯推理相結合,只有從中西譯學比較入手,藉助於「他者」的參照,由外在比較達於內在超越,促進中國譯學實現其古典形態的現代轉換,從而在中西對話中,重建關於譯學的價值理解,重建一種具有更大圓周的話語和意義系統。

畢生穿越在中西文字、文學、文化之中,張柏然教授始終倡導,中國翻譯學建設應該「堅持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譯論資源為依託,古今參互,中西融通,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範、中國氣派的翻譯學話語體系。

這是一份未竟的事業,我們應該把它堅持做下去,做出成果來。這一定是張先生最希望的。

(辛紅娟,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徐薇,長沙學院講師)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1日 16版)

相關焦點

  • 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功能、路徑與展望
    我國未來的教科書評價標準研究,可以充分借鑑國際經驗,嘗試兩種路徑的匯聚,建構起更加穩定、承載力更強的系統框架,並整合相關新領域的進展以充實局部指標,從而創新評價標準,助力課程改革。如果可以把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研究看作是一種模型建構的話,那麼模型建構的路徑就對思考評價標準建構研究的可能路徑具有重要的啟示。  從模型建構的角度來看,一般建構的基本路徑有兩種——「演繹法」和「歸納法」,並且這兩種路徑所形成的模型歸屬於不同的種類,具有不同的特點。一般將經由演繹推理而成的模型稱之為「機理性模型」。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提出了新要求。話語體系建構應依循學科成長、學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於客觀實踐的自主性理論創造,是話語體系成長的基本路徑。  關 鍵 詞:  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路徑/反思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他強調,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馬克思主義立場、社會主義立場,建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語體系;中國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為人民代言,發出人民的心聲;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中國立場,提升中國話語的主體性、原創性,把牢中國道路的解釋權、涉及中國議題的話語權;中國是一個走向復興的開放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人類立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促進中國翻譯研究深入發展
    在全球視角下發出中國聲音  在全球化時代,翻譯作為溝通世界、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重要路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努力打造學術共同體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促進了語言的生長與創造,是更新思維、豐富思想的重要路徑。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我們應重視中國文學外譯實踐中的語言問題。
  • 「以學習為中心」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價值取向、框架建構與實踐路徑
    因此,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的建構研究亟須開展。目前國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研究處於國外引進較多、自主創新匱乏的階段,需要從不同維度進行探索與實踐。代表性成果僅有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KDL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等,部分學校引進運動教育、領會教學、體能教育等國外較為成熟的課程模式,但仍不能滿足各級各類學校課程改革的多元化與差異性需求,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也尚未形成。
  • 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功能與路徑
    原標題: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功能與路徑 應立足中國經驗,吸收世界智慧,獨立思考,積極建設中國話語體系。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升傳播能力,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為構建多元化的新世界圖景作出應有貢獻。 伴隨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當代中國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2020年08月07日 09: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從打工度假到翻譯學碩士,在澳洲的這一年我經歷了什麼?」
    我現在在澳洲,是一名西澳大學翻譯學研究生在讀,我在澳洲已經呆了一年半時間了,在之前的一年時間,我是打工度假籤證持有者。從今年的6月份開始我就在澳洲的西澳大學讀翻譯學碩士,我是一個愛好旅行,不斷探索自我和世界的人。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從打工度假到翻譯學碩士,在澳洲這一年的時間裡我經歷了什麼?
  • 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2020-01-13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程小純認為文化的建構,意義在於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精神整合
    作為文化活動的方式之一,文學創作有責任通過文學敘事建構國家和民族記憶,通過文學形象塑造並豐富文化符號系統,參與社會共同經驗這一價值和意義體系的 文化是一種依靠記憶和象徵符號體系而維繫的社會共同經驗。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2020-12-06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灰色地帶:西方中國形象話語建構帶給我們的啟示
    摘 要:在「灰色地帶」理念下,美國智庫和媒體通過對國際秩序、實力對比和行為模式三個環節的話語建構,塑造了中國「挑戰規則」「恃強凌弱」「四面出擊」的負面形象。新時代的對外傳播應當對此類論調保持警惕,並選擇恰當時機與場合實現對話與轉化,逐步消解西方長期以來對我負面形象建構。
  • 書訊 |《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索》&《中國邊疆與中國邊疆學建構》
    《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探索》目錄 前近代東亞多民族國家疆域理論體系的建構——以《從「天下」到「中國」:多民族國家疆域理論解構》為中心「中國」與「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國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從複數「中國」到單數「中國」——試論統一多民族中國及其疆域的形成歷史語境中的王朝中國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國、疆域、版圖為例清代中國與鄰國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7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我們要繼續辦好「當代文藝批評論壇」,充分利用「閩派文論」的資源和力量,將之打造成為中國文學批評領域內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要發揮好「閩派批評」的優勢,讓它在當代學界繼續成為一股先鋒力量,為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和批評理論的建構發揮重要作用。
  • 郭莊子村: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在鄉黨委有力領導下,村級領導班子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村域發展穩中向好,但也面臨著城鄉轉型、村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不斷強化的新情況、新機遇。會上,郭莊子村黨總支書記楊俊宏介紹了目前村域嘗試建構的「高站位、保傳統、重民生」發展新路徑。 首先是借力優質資源激發本地活力。
  • 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挑戰和認同建構
    中國故事的受眾接受習慣和場域特徵也在發生重大變化,因此,不斷提升敘事能力和認同建構能力以適應當前國家發展和全球語境的需要,依然任重道遠。把握世界變局 應對敘事挑戰中國擁有十分充沛的敘事文本。從歷史到當代,中國故事的元素十分豐富,橫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
  • 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體系建構與時代要求
    現代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要建構現代倫理學理論體系,必須從中外倫理史上的各種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要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中以下幾種研究方法為建構現代倫理學體系所必須:一是要建構現代倫理學話語體系,離不開對古今中外各種經典文本的精細解讀,因為中外倫理史上的經典文本所矚目的焦點是道德倫理現象的內部本質,是對於客觀性道德倫理問題深層內涵的揭示。它經過剝繭抽絲之後,觸及到了道德倫理現象的堅硬內核,如中國古代的《論語》《道德經》,古希臘的《理想國》《尼克馬克倫理學》等著作,無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