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維的《山居秋暝》講到齊己的《遊谷山》

2021-01-08 訪古湖湘

從王維的《山居秋暝》講到齊己的《遊谷山》

——在「何為理想生活」論道上的講述

陳先樞

首先朗讀一首唐詩。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已經到了秋天。皎皎明月從松樹的間隙裡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裡的喧笑聲,是洗衣的姑娘歸來了,蓮葉輕搖,是捕魚的輕舟下來了。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這就是唐代文人嚮往的山居生活。

王維是初唐著名詩人,他在唐肅宗乾元年間任過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可算大官。但四十多歲以後,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棄官去終南山山居。

唐代王維一類的歸隱之風,源頭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儒學已從漢代的「獨尊」走向衰微。「高人樂遺世,學者習虛玄」的社會風尚促進了倡言「空無」的玄學的發展。這一群體的代表就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建安年間(196—220年)王粲、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七位文學家的合稱。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文學成就,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過貢獻。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代表作為《七哀詩》與《登樓賦》。

七子中的王粲與長沙有些關聯。初平二年(192),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附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得了憂鬱症,是醫聖張仲景治好了他的病。張仲景為南陽郡人,漢獻帝初,被舉為孝廉。東漢時期長沙郡和南陽郡都隸屬於荊州。東漢建安年間,荊州刺史為劉表。張仲景是怎樣當上長沙太守的,這得從他的前任張羨說起。建安三年(198),長沙太守張羨發動反叛,劉表派兵徵討,數年不下,直至建安五年(200年)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任長沙太守。劉表繼續發兵攻伐,次年張懌被徹底打敗,長沙郡重歸荊州。張懌兵敗之後,長沙太守空缺,那麼該由誰來繼任長沙太守呢?正好這時劉表的故交、號稱東漢「建安七子」之首的著名詩人王粲向劉表推薦了一位人選。此人即為張仲景。原來張仲景多次為王粲診治過疾病,兩人交往頻繁,過從甚密。建安七年(202),荊州刺史劉表任命張仲景為長沙太守。至建安十二年(207),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共五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正是他任長沙太守期間完成的。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謂竹林七賢。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

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文章頗負盛名。還有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魏晉的士人中,流行著一種時髦,叫做「清談」。他們挑選一個清幽安靜的場所,比如園林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鋪開棋子,娓娓而談。他們激烈地辯論人究竟該怎樣生活才算快樂?這種辯論往往通宵達旦,數日不休。「竹林七賢」就是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認為人活著應該不受「名教」的約束,而應該向自我、人性真情回歸。他們主「我」重「情」,特別強調個「真」字。

唐代長沙窯「七賢醉酒」詩圖罐

唐代長沙窯的窯工們對「竹林七賢」的風骨推崇備致,在一隻瓷罐上,一面畫著七賢圖,一面寫著窯工自己創作的「瓷詩」,詩云:

須飲三杯萬事休,眼前花發四肢柔。

不知酒是龍泉劍,吃入腸中別何愁。

到東晉,最有名的隱士要數陶淵明了。陶淵明嚮往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他寫的《桃花源記》是一個虛幻世界。而他的同族陶澹、陶烜抵達了真實的世外桃源,即長沙臨湘山。他們的共同先祖是晉太尉、長沙郡公陶侃。梨鎮陶公廟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據《晉書》,陶澹與侄陶烜專心修養,結廬臨湘山,相傳在這裡「羽化升仙」。長沙縣影珠山也相傳是陶澹最初在此山隱居而得名。

長沙臨湘山陶公廟內「竹林七賢」壁畫

長沙還有一地名也因名士歸隱而得名,這就是寧鄉市的道林鎮。道林為宋處士謝英故裡。其時金人入侵,謝將應舉。因秦檜與金媾和,殺嶽忠武,謝遂閉戶讀書,屢徵不就,後人稱之為秀才。以英抱道,名道林,地遂以人名,又稱秀士鄉。距集鎮1公裡處的麒麟山,山南有一石鏡,長約數米,高1米,光可照人,昔為謝英讀書處,風晨月夕,往往有弦誦之聲,故名「石柱書聲」,為寧鄉十景之一。

谷山也是古代名士遊旅之佳處。谷山位於今嶽麓區望嶽街道、天頂街道與望城區月亮島街道、金山橋街道交界處,與鵝羊山隔江而峙,峰巒起伏,蜿蜒20公裡。主峰谷王峰,海拔362米,面積約15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

天下名山多僧佔。唐代谷山就有寶寧寺,唐代三藏禪師所建。唐末五代著名詩僧齊己作有《遊寶寧寺》(又名《遊谷山》)詩:

城裡尋常見碧稜,水邊朝暮送歸僧。

數峰雲腳垂平地,一徑松聲徹上層。

寒澗不生浮世物,陰崖猶積去年冰。

此生有底難拋事,時復攜筇信步登。

舊時認為人世間是浮沉聚散不定的,但到了谷山這樣清靜的環境中,一切浮世之物都會拋諸腦後。這是齊己所理解的「理想生活」。

齊己(約860—940),潭州益陽人。他幼時家境貧寒,父母早逝,7歲即剃度出家。出家後先在寧鄉同慶寺,後棲長沙道林寺和衡山東林寺。他酷愛山水,曾遍遊終南、華山及江南諸名勝。晚年自號「衡嶽沙彌」。傳世詩歌852首,有《白蓮集》等行世。他的詠物詩融情於景,含蓄有致。他寫月夜中的祝融峰「巨石凌空黑,飛泉照夜明」;寫早鶯 「藏雨並棲紅杏密,避人雙入綠楊深。曉來枝上千般語,應共桃花說舊心」,都富有韻味。孫光憲《白蓮集序》贊齊己的詩:「師氣尚孤潔,詞韻清潤,平淡而意遠,冷峭而旨深。」

清嘉慶《長沙縣誌》載谷山圖

谷山地勢險要,道路崎嶇,藤蘿攀附,古木參天。清詩人楊世安《登谷山》詩云:

谷山與嶽爭空地,聳入青天勢未已。

盤旋鳥道登山尖,一碧遙看洞庭水。

蒼茫獨立翠微間,此身不信在人寰。

長嘯一聲下山去,芒鞋帶著白雲還。

谷山相傳因明代谷王入山為僧而得名。《明史》載:「谷王橞,太祖庶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1395)就藩宣府(今河北宣化),成祖即位,移長沙府,永樂十五年(1417)坐謀逆,削為庶人。」宣府古屬上谷,故稱谷王。

然而,谷山之名在明代谷王以前即已有之。當地傳說,遠古先民信奉的農業神——穀神在此山顯靈,寶寧寺的前身即是祭祀穀神的道觀。另說,認為開山祖師是五代馬楚保寧勇禪師。保寧修建開福寺後,發心朝拜各地名山大寺,雲遊30年之久,其間曾來到河西谷山衝立願在這裡再建一寺,以方便雲遊僧眾。於是又找楚王馬殷為施主,修建寺院,敕封為「寶寧禪寺」。明谷王朱橞入山隱居後,改名谷山寺。寺內有四十八庵,石鼎焚香,雲煙繚繞。附近有龍潭,旁建龍王殿,傳說禱雨輒應。寺內懸晚清同鄉秀才喻果民所題對聯:

了世間不了之緣,便成上乘;

凡天下非凡之客,始到名山。

民國知名學者、李淑一之父李肖聃亦為谷山寺撰聯:

谷口應書聲,看牧童坐誦,樵子行吟,任他角掛肩挑,英雄偶爾皆千古;

山林成物色,記玉版參時,懶殘煨處,當此筍香芋熟,宰相依然領十年。

這裡用了「懶殘煨芋」的典故。唐代李泌隱居衡山,訪僧懶殘,懶殘「發火煨芋」,謂之曰「勿多方,領取十年宰相。」後李泌果為相十年。

民國時期,保寧寺為「長沙八大叢林」之一,並設有初級小學。抗日戰爭時期,湖南佛教慈兒院一度遷駐該寺。20世紀50年代,煙火依舊,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拆毀。後建為林場,尚存古桂數株,虯枝盤疊,參天聳立,為古寺僅存之物。2015年重建。

谷山上有靈谷,深邃莫測,名梓木洞。其下有龍潭,盛產青紋花石,可制硯,扣之無聲,發墨有光,其遺址今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山上自然景觀有壁上掛燈、烈馬回頭、羅漢肚、風門坳、刀背脊、仙人坡、一字澗、青龍嘴、黃獅嶺、金鰍井、白虎排、觀陣臺、將軍坳等。

相關焦點

  • 經典詠流傳:王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接連講了好幾首邊塞詩了,未免殺氣過重,慷慨有餘而明媚不足。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唐詩三百首 |《山居秋暝》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接連講了好幾首邊塞詩了,未免殺氣過重,慷慨有餘而明媚不足。今天是立秋,一個新的季節開始了,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優美的秋日頌歌,王維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山居秋暝,王維為什麼不想離開他的輞川山谷?
    前文講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參看。請大家分析一下杜甫《春夜喜雨》《登高》等作品,看看它們的第二聯和第三聯是不是對偶關係呢?接下來我們回到《山居秋暝》。詩的題目就是一幅畫,「暝」就是傍晚、黃昏,題目裡提示了幾個非常美的元素,「山居」「秋」「暝」。在哪「山居」呢?
  • 簡單賞析王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張謙宜《線齋詩談》:「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起法高潔,帶得通篇俱好。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山居風景,實在可愛,即無芳草留人,而王孫亦不肯去,言外見不屑仕宦之意。
  • 兩種章法草書創作——王維《山居秋暝》(書法:張德進)
    山居秋暝王維 〔唐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詩中描繪的景象仿佛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 王維《山居秋暝》:一樣秋思別樣情
    然而,我們在王維的《山居秋暝》中卻看到了不同的境界。清秋,日暮,雨後,同樣的節令同樣的氣候,《山居秋暝》卻呈現出了別樣的情懷。「空山新雨後」,日暮時分,空靈的山谷被秋雨洗滌一新。山是「空山」,在王維的意念世界裡,「空」不是空洞,而是靜寂空明,空明之中所蘊藏的其實還有靈動。雨是新雨,所謂「新雨」,並不是說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雨,而是指秋雨將山谷蕩滌得清朗潔淨。
  • 山居秋暝
    觀眾朋友,唐代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詩、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的佳篇。今天向您介紹王維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山居秋暝》,同時,向您介紹書畫家於興洋的繪畫藝術,並請他用繪畫藝術為我們表現王維這首詩的詩意。  節 目 視 頻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王維為何這麼寫《山居秋暝》?讀完恍然大悟
    王維主要活動在唐玄宗時期,是盛唐的一個文藝全才,他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官也做到尚書右臣的位置,可以說是聲名顯赫。但是由於安史之亂他沒有來得及跟隨唐玄宗逃走,後被進入長安的叛軍抓住帶到洛陽,委任以偽職給事中。
  • 《中華古詩詞100集》第3首:《山居秋暝》王維
    山居秋暝作者:王維 朗誦:常世偉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注 釋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⑵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⑶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⑷竹喧:竹林中笑語喧譁。喧:喧譁,這裡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⑸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⑹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
  • 《山居秋暝》:王維的桃花源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詩人,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因篤信佛教,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王維不僅寫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蘇軾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的《山居秋暝》就是將詩與畫融合在一起的美篇,也是他心中的一片桃花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上,剛剛下過一場雨,晚上,天氣清涼,帶來了秋意。詩人用大手筆勾畫出了雨後山村的清新、寧靜,淡遠。
  • 古詩詞鑑賞-《山居秋暝》唐.王維
    【詩人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 《山居秋暝》王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寂的山巒,雨後格外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氣異常清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在如蓋的青松間;泉水,在石頭上靜靜流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喧譁,原來是洗衣女子歸來;蓮葉擺動,只因下面有漁舟。
  • 「靜夜有聲」山居秋暝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詩詞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維【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圖/吳建峰這首詩描繪的是清秋薄暮雨後初晴時的山村圖景,當作於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時,此時已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終南別業》)的後期了。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時期最後一個開明的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等排擠罷官,朝政日趨昏暗,王維的政治熱情冷卻下來,對政治抱著消極的態度。
  • 《山居秋暝》中二聯的寫景,暗藏著王維人氣不如李白的秘密
    《山居秋暝》是王維的名作。晚年王維在安史之亂中被迫成為偽政權高官,叛亂平定後被清算,險些因此掉了腦袋。幸虧在被叛軍羈押期間寫過念舊主的詩,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有功且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到寬宥,降為太子中允。自此王維隱居輞川別墅,深入簡出,與山水為伴,修佛以避世事。
  • 古詩賞析 | 山居秋暝
    主編:王濤欄目責編:畢光蔭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山居秋暝【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 詩佛王維《山居秋暝》,多才帥氣,琵琶曲打動公主,音樂改變命運
    山居秋暝唐朝·王維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浣女——漁舟)多才多藝的王維王維除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他還是一個音樂才子!大概是王維來到山林,遠離了嘈雜煩擾的市井,山居給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靜,因為山中林木茂盛,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
  • 王維《山居秋暝》,最後兩句凡爾賽文學,能把杜甫氣哭了
    王維是一個天生的藝術家,作詩、作畫、音律無一不通,從王維的詩畫中,會發現他有一種與生俱來敏銳,前幾天說《使至塞上》,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王維特有的精緻,今天再說一首《山居秋暝》,同樣充滿了王維特色,把詩畫合一發揮到了極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 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招致隱士的話語,王維這裡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這裡景色優美,可以長留。【賞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交代時間、地點、季節、天氣,仿佛寫日記的固定格式。這或許就是王維那一天的日記呢?「空山」不是指空無一物,而是指寂靜空靈,空曠無人。
  • 《山居秋暝》:高中學過王維的經典古詩,今天3個字讀懂詩佛之心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王維《山居秋暝》的全文,也是我們高中時代必須背誦的一首古詩。雖然時光荏苒,過去了許多年,但詩情畫意長久地印記在我們的心中。尤其是詩歌當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光勾勒出了美麗的境界,還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做詩中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