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東,除了異域風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戰亂不斷。一位偉人曾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
但在中東這片土地上,戰爭的硝煙從未消散,有中東各國之間的戰爭,也有外國勢力介入後引發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誰是最大的勝利者?戰爭的原因錯綜複雜
儘管我們都知道1982年伊拉克出兵伊朗,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但這場戰爭背後的深層原因卻異常複雜,既有領土爭端,又有宗教衝突和民族仇恨。伊朗和伊拉克的邊境距離約1,200多公裡,其中阿拉伯國家的河流成為爭議最大的。在184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著伊拉克,並與當時的波斯王國籤訂了阿拉伯河的邊界,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伊拉克的大部分水域。一九三七年,伊拉克脫離奧斯曼帝國,與伊朗重新籤訂條約,把阿拉伯河分成兩半。一九七五年,雙方正式劃定邊界,位於阿拉伯河中心,可伊拉克認為這對自己國家造成了巨大威脅,在1980年九月十七日撕毀條約,五天後,即向伊朗開戰。
但伊朗不是等閒之輩,形勢變化很快,1982年伊朗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兩伊長期戰爭終於爆發了。
#伊斯蘭國家都比較極端,或更不加理睬,因為伊斯蘭教本身教義的影響,而長期抱怨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蘭國家。在這些人中,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主要是什葉派,而在伊拉克,雖然什葉派並不少見,但掌握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拉克副總理薩達姆於1979年執政,前總統退位後被軟禁。當上總統薩達姆之後,他排除了異己,手段強硬,完全控制著伊拉克,伊拉克因此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與此同時,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之後,宗教領袖霍梅尼繼續鼓吹他的原教旨主義運動,號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並且由於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極具號召力,為薩達姆平添了不少麻煩。在伊拉克南部,什葉派穆斯林曾經爆發了一場反政府武裝鬥爭,更加深了薩達姆的仇恨。
由於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千百年來的宿敵更是不計其數,許多國家也擔心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後,其影響力會逐漸向周邊地區輻射,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並暗中支持伊拉克,助長伊拉克對伊朗開戰的野心。
除了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伊斯蘭革命
民族矛盾也是爆發戰爭的重要原因。伊朗人口大部分是波斯人,這也是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籤訂了條約的原因。在伊拉克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中,阿拉伯人自然是佔多數的。
民族矛盾早在歷史上就積累起來,頗有英法百年戰爭之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對方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居民,他們也成為不受歡迎的少數民族。
80年代,伊拉克看中了伊朗政權交接時的脆弱埠,趁伊朗與美國斷交,政局動蕩不安,軍心不穩之時,發動戰爭,打出第一槍。兩伊戰爭無勝利者,打了八年之久,久拖不決。戰爭的來龍去脈令人驚嘆,戰爭的過程也充分地向世界展示了兩國作戰能力之弱,國力之弱,結果自然是沒有勝利者,兩國都輸了。
在戰爭之前,伊拉克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變成了700多億美元的債務,從裡外計算出來,虧了1000億美元,還不算8年來的產出,而伊朗也欠450億美元。除經濟損失外,伊拉克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為18萬人,受傷25萬人,直接損失3500億美元;伊朗造成的人員傷亡35萬人,受傷70多萬人;德黑蘭造成的人員傷亡為20萬人,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這場戰爭使兩國元氣大傷,發展計劃至少耽擱了20年,更可悲的是,戰爭結束後,兩國的國界又回到了戰前的情形,那就是八年戰爭純粹是不用功,幾十萬人死了,經濟白白虧本,什麼都賺不到。
戰爭常被認為是政治最集中的表現,是政治的延續,可政治必然追求政治利益。但在兩伊戰爭中,只能看到兩國領導人和決策層的傲慢、傲慢和剛愎自用,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成為多少人妻離異、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
#在兩伊戰爭中的勝利者
戰爭中,從來沒有勝利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如果說勝利者在戰爭中是勝利者的話,那他們一定是沒有下場的旁觀者。正如越戰時期的日本,二戰時期的美國,通過戰爭獲得了財富,贏得了兩伊戰爭的勝利。
僅靠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本身是撐不起八年之久的戰爭的,畢竟它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石油,而一旦油田被炸毀,經濟將受到嚴重打擊。這場戰爭進行了這麼長時間,很少有外力介入。
當美國坐山觀虎鬥時,手底下並不閒著,表面上仇視伊朗政權,可實際上只是開戰前的一段時間,就取消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並且默許以色列向它出售美制武器,顧名思義,這些美制武器是從美國進口的,實際上美國是在賺錢。
他們又幹起了舊式的生意——賣武器,發戰爭財。顯然,美國不僅支持伊朗,而且暗示伊拉克將贏得這場戰爭。其目的是使戰爭繼續下去。蘇聯也不甘落後,表面上以支持薩達姆的名義,實際上是一把好手,英法在戰爭中同樣賺了大錢。
自然,戰爭中的財富也不好發,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不斷向外部借錢,戰後伊拉克欠科威特140億美元。結論伊拉克在1990年悍然發兵科威特,其思想自然是司馬昭之心。
事實上,世界大國對插手兩伊戰爭的興致並不高,原因在於這些大國希望中東能夠安心生產石油和保持穩定,最好的局面是三國: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國家。而且其中的兩伊勢力要比阿拉伯國家強得多,兩伊戰爭是其實力的消耗,大國看在眼裡,怎麼能主動阻止呢?
以前,中國想要向其他國家出售軍火簡直是天方夜譚,而在兩伊戰爭期間,向沙特出售東風3時卻順風順水,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加強沙特的實力,以保持中東的力量平衡。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結束兩伊戰爭。第二天,伊朗克表示接受,伊朗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同意停戰。
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八年的戰爭打了個孤寂,可中東的戰火還沒有熄滅,兩國的動蕩才剛剛開始,也許,人類真的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