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仗打了個寂寞,誰才是兩伊戰爭背後的最大贏家?

2020-12-14 大大大紅袍子

談起中東,除了異域風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戰亂不斷。一位偉人曾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

但在中東這片土地上,戰爭的硝煙從未消散,有中東各國之間的戰爭,也有外國勢力介入後引發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誰是最大的勝利者?戰爭的原因錯綜複雜

儘管我們都知道1982年伊拉克出兵伊朗,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但這場戰爭背後的深層原因卻異常複雜,既有領土爭端,又有宗教衝突和民族仇恨。伊朗和伊拉克的邊境距離約1,200多公裡,其中阿拉伯國家的河流成為爭議最大的。在184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著伊拉克,並與當時的波斯王國籤訂了阿拉伯河的邊界,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伊拉克的大部分水域。一九三七年,伊拉克脫離奧斯曼帝國,與伊朗重新籤訂條約,把阿拉伯河分成兩半。一九七五年,雙方正式劃定邊界,位於阿拉伯河中心,可伊拉克認為這對自己國家造成了巨大威脅,在1980年九月十七日撕毀條約,五天後,即向伊朗開戰。

但伊朗不是等閒之輩,形勢變化很快,1982年伊朗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兩伊長期戰爭終於爆發了。

#伊斯蘭國家都比較極端,或更不加理睬,因為伊斯蘭教本身教義的影響,而長期抱怨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蘭國家。在這些人中,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主要是什葉派,而在伊拉克,雖然什葉派並不少見,但掌握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拉克副總理薩達姆於1979年執政,前總統退位後被軟禁。當上總統薩達姆之後,他排除了異己,手段強硬,完全控制著伊拉克,伊拉克因此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與此同時,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之後,宗教領袖霍梅尼繼續鼓吹他的原教旨主義運動,號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並且由於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極具號召力,為薩達姆平添了不少麻煩。在伊拉克南部,什葉派穆斯林曾經爆發了一場反政府武裝鬥爭,更加深了薩達姆的仇恨。

由於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千百年來的宿敵更是不計其數,許多國家也擔心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後,其影響力會逐漸向周邊地區輻射,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並暗中支持伊拉克,助長伊拉克對伊朗開戰的野心。

除了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伊斯蘭革命

民族矛盾也是爆發戰爭的重要原因。伊朗人口大部分是波斯人,這也是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籤訂了條約的原因。在伊拉克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中,阿拉伯人自然是佔多數的。

民族矛盾早在歷史上就積累起來,頗有英法百年戰爭之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對方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居民,他們也成為不受歡迎的少數民族。

80年代,伊拉克看中了伊朗政權交接時的脆弱埠,趁伊朗與美國斷交,政局動蕩不安,軍心不穩之時,發動戰爭,打出第一槍。兩伊戰爭無勝利者,打了八年之久,久拖不決。戰爭的來龍去脈令人驚嘆,戰爭的過程也充分地向世界展示了兩國作戰能力之弱,國力之弱,結果自然是沒有勝利者,兩國都輸了。

在戰爭之前,伊拉克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變成了700多億美元的債務,從裡外計算出來,虧了1000億美元,還不算8年來的產出,而伊朗也欠450億美元。除經濟損失外,伊拉克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為18萬人,受傷25萬人,直接損失3500億美元;伊朗造成的人員傷亡35萬人,受傷70多萬人;德黑蘭造成的人員傷亡為20萬人,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這場戰爭使兩國元氣大傷,發展計劃至少耽擱了20年,更可悲的是,戰爭結束後,兩國的國界又回到了戰前的情形,那就是八年戰爭純粹是不用功,幾十萬人死了,經濟白白虧本,什麼都賺不到。

戰爭常被認為是政治最集中的表現,是政治的延續,可政治必然追求政治利益。但在兩伊戰爭中,只能看到兩國領導人和決策層的傲慢、傲慢和剛愎自用,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成為多少人妻離異、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

#在兩伊戰爭中的勝利者

戰爭中,從來沒有勝利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如果說勝利者在戰爭中是勝利者的話,那他們一定是沒有下場的旁觀者。正如越戰時期的日本,二戰時期的美國,通過戰爭獲得了財富,贏得了兩伊戰爭的勝利。

僅靠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本身是撐不起八年之久的戰爭的,畢竟它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石油,而一旦油田被炸毀,經濟將受到嚴重打擊。這場戰爭進行了這麼長時間,很少有外力介入。

當美國坐山觀虎鬥時,手底下並不閒著,表面上仇視伊朗政權,可實際上只是開戰前的一段時間,就取消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並且默許以色列向它出售美制武器,顧名思義,這些美制武器是從美國進口的,實際上美國是在賺錢。

他們又幹起了舊式的生意——賣武器,發戰爭財。顯然,美國不僅支持伊朗,而且暗示伊拉克將贏得這場戰爭。其目的是使戰爭繼續下去。蘇聯也不甘落後,表面上以支持薩達姆的名義,實際上是一把好手,英法在戰爭中同樣賺了大錢。

自然,戰爭中的財富也不好發,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不斷向外部借錢,戰後伊拉克欠科威特140億美元。結論伊拉克在1990年悍然發兵科威特,其思想自然是司馬昭之心。

事實上,世界大國對插手兩伊戰爭的興致並不高,原因在於這些大國希望中東能夠安心生產石油和保持穩定,最好的局面是三國: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國家。而且其中的兩伊勢力要比阿拉伯國家強得多,兩伊戰爭是其實力的消耗,大國看在眼裡,怎麼能主動阻止呢?

以前,中國想要向其他國家出售軍火簡直是天方夜譚,而在兩伊戰爭期間,向沙特出售東風3時卻順風順水,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加強沙特的實力,以保持中東的力量平衡。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結束兩伊戰爭。第二天,伊朗克表示接受,伊朗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同意停戰。

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八年的戰爭打了個孤寂,可中東的戰火還沒有熄滅,兩國的動蕩才剛剛開始,也許,人類真的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相關焦點

  • 兩伊戰爭到底是打個什麼?究竟是誰打的誰?最後又是誰打贏了?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雙方又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成為了80年代新聞聯播上的主角,也讓人們成功地記住了這兩個國家的名字。說起兩伊戰爭,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但是因為戰爭時間太長,戲劇化事件又太多,最後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兩伊戰爭到底是誰先打的誰?又是為什麼開打的?最終到底又是誰打贏了呢?咱們今天就一起聊聊兩伊戰爭的始末,看看這場戰爭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 亞洲兩國打了八年,戰爭期間,屢次攻擊對方核設施
    當這種武器第一次被應用於戰爭時,整個世界幾乎都驚呆了,在此之前還在叫囂一億玉碎的日本人,也只能選擇投降,否則東京將是下一個廣島長崎,整個日本很可能真的全部「玉碎」。基於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一旦擁有,就可以賦予整個國家巨大的戰爭潛力。在二戰期間雙方勝負未分的情況下,可以說誰先研製出核武器,誰就能取得戰爭勝利。
  •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19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戰爭不再是幾個參戰國之間的事,大國和強國總會想方設法參與進來,推行其外交政策世界戰略,或拉或打,或合作或對抗,以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兩伊戰爭不是,由於兩伊與美蘇之間都不是特別友好,也不存在大哥和小弟的依附關係,所以這四個國家之間關係是變動的,陣營也並不明朗——美國和蘇聯一直兩邊下注,只是不同時間段各有側重罷了。兩伊戰爭不是美蘇挑起來,但戰爭能拖八年之久,最後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這離不開美蘇的「攪局」。
  • 美軍入侵伊拉克後,哪個國家成為最大贏家?真相令美國人大跌眼鏡
    美軍入侵伊拉克以後,伊朗成為了最大的贏家。這一結果的確令美國人大跌眼鏡!至於伊朗為什麼在伊拉克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美軍此舉是在客觀上幫助伊朗肅清了一個威脅。在1979年薩達姆當選伊拉克總統以後,其軍隊就積極地準備兩伊戰爭。到了1980年,伊拉克軍隊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向伊朗展開了大規模的入侵。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全面爆發。兩伊戰爭發生以後,伊朗軍民在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領導下奮起抗敵,其國內的數百萬民兵組成抵抗大軍,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 伊拉克和伊朗僵持了八年,為何遇到美軍後不堪一擊
    伊拉克和伊朗僵持了八年,為何遇到美軍後不堪一擊 伊朗與伊拉克,在同一級別上,八兩對半斤,所以能打上十年八年的。海灣戰爭是伊拉克與美帝,不在一個級別上。美帝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小夥,伊拉克是三五歲的小孩,當然是不堪一擊。
  • 敘利亞戰爭:俄羅斯、土耳其、美國都參與其中,誰是最大贏家?
    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亂,進而引發戰爭,由於多國背後支持不同的反對派,致使敘利亞戰爭既複雜又漫長。阿薩德在政權岌岌可危之時,邀請俄羅斯支援,也正合俄羅斯意圖。因為敘利亞對俄羅斯很重要,並不僅僅因為敘利亞有俄羅斯的軍事基地,而是俄羅斯「破局之戰」。
  •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1980年9月22日,一場被稱之為"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又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範例的戰爭在中東打響,這場戰爭一打就是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 一場八年的殘酷戰爭,全因這兩個人的私人恩怨,最終都說後悔了
    很快,兩伊之間的戰爭就在薩達姆單方面的入侵下悍然發動了。兩伊戰爭很快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但是,由於兩國的軍事實力相當,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分出高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熱化的戰鬥慢慢演變成常年累月的拉鋸戰。膠著的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雙方為了勝利可謂不擇手段。
  •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武器裝備都有哪些
    文|鐵血君兩伊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起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穆斯林什葉派的霍梅尼上臺,伊拉克穆斯林大部分都是什葉派,而薩達姆則是個遜尼派,薩達姆不喜歡什葉派的霍梅尼,再加上兩國有領土爭端,霍梅尼立足未穩之際,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戰爭長達8年,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
  • 韓戰誰贏了?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這場戰爭指的便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歷時三年多、參戰人數超過300萬的韓戰。那麼誰才是這次戰爭的最終贏家呢?當然美國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和志願軍打了一個平手,不過有一個美國人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便是美國的前總統歐巴馬,當時在韓戰停戰60周年的紀念日上,這位美國前總統發表了一番「新奇」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陳述了一個新的觀點,認為美國才是韓戰的最大贏家。
  • 為何從冷戰結束,每個美國總統都要對外打一仗?背後真相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戰和二戰的最大受益者,利用這兩場戰爭美國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直到冷戰後,美國開始參與其他國家的政治問題,甚至為了自己的霸權主義不惜對反對他的國家進行制裁。比如冷戰期間的越南戰爭,美國和越南整整打了14年,並不是因為經濟跟不上,更加不是因為軍事實力有差距,而是對於美國來說根本沒有再打下去的意義,就算打贏也得不到任何利益,所以才撤兵回國。冷戰已經結束有26年的時間,在這26年的時間裡,連現在的川普是第五個總統。
  • 為什麼說兩伊戰爭是用現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空戰史話
    單從軍事角度來說,兩伊戰爭幾乎不夠格稱為是一場戰爭,兩支三流軍隊進行了持續八年的混亂廝殺,雙方的指揮極為笨拙而又自以為是,空中作戰的水平更是低得無以復加。
  • 兩伊戰爭時美國出手,如今為何不敢同伊朗全面開戰?牽一髮動全身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美國和蘇聯居然出奇一致地支持薩達姆,向伊拉克支援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形單影隻的伊朗在戰場上顯得捉襟見肘,但還是憑藉多年來販賣石油積攢的財力硬抗了八年。這一下薩達姆著急了,戰場上燒的是錢,如果再這麼耗下去,家底遲早耗盡,所以他再一次找到美國,向裡根總統提出派軍隊側面支援。
  • 兩伊戰爭,交戰雙方都大量購買了中國武器,最後戰績如何?
    在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這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了,所以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也非常複雜,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領土爭端以及宗教矛盾。既然有戰爭那就肯定有消耗,兩國打了這麼久,對武器裝備的需求也很大,靠自己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伊朗和伊拉克都只能從國外進口武器,而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主要供貨商。當時伊拉克和伊朗都購買了大量中國武器,所以雙方真實戰績如何呢?
  • 張偉麗UFC衛冕冠軍背後的最大贏家
    張偉麗衛冕冠軍的背後誰才是最大贏家呢?下面詳細介紹一下UFC。 UFC中文翻譯就是終極格鬥冠軍賽,是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和最大規模的格鬥賽事,UFC是一項綜合格鬥項目,需要運動員掌握:泰拳、空手道、柔術、拳擊、摔跤等等格鬥項目,簡單來說就是運用一切手段戰勝對手的一項運動。
  • 韓戰結束,最大贏家是哪個國家?並非中美蘇三國
    上世紀爆發的韓戰,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場大戰,也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結局其實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因為這場大戰,誕生了很多大贏家,最起碼有四個。首先大家都知道韓戰,實際上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美國保護住了韓國,所以是贏家,蘇聯也達到了自己的企圖,遏制了資本主義觸角的延伸,也算贏家。而中國將美軍趕出了三八線,達到了保家衛國的企圖,當然更是贏家。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上面這三個國家之外,韓戰中還有一個國家賺的盆滿缽滿,這便是日本。
  • 「波赫戰爭」,誰是輸家?誰又是贏家?
    「波赫戰爭」是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那之間三個民族發生的戰爭,也是前南斯拉夫內戰的一部分,這場戰爭與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相互交織,與宗教爭端和領土糾紛相互混雜,而從戰爭的主要矛盾和形式上看,將它定性為民族戰爭更為恰當些。從參戰的各方來看,毫無疑問都是輸家,而從戰後的格局來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則是最大贏家。
  • 一場無意義的戰爭,讓兩個超級富國損失數千億美元,最終美國得利
    但在近代戰爭中,就有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交戰雙方都沒有得到任何利益,還給兩個國家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那就是伊朗和伊拉克的兩伊戰爭。當時的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一直想要對外擴張,把伊拉克發展成中東地區的霸主,因此他就將目光投向了當時同樣強大的伊朗。1980年伊拉克正式發動了這場兩伊戰爭,雙方自此陷入了長達8年的戰爭僵局。
  • 打醒世界各國的一仗:海灣戰爭展示了什麼叫信息化作戰
    打醒世界各國的一仗:海灣戰爭展示了什麼叫信息化作戰 兩伊戰爭:兩個武器購買國之間的戰爭,就算有高端武器,也只會普通得使用,野蠻的對轟。海灣戰爭:武器製造國對購買國的單方面碾壓。對武器的使用是基於平臺專業化、系統化、配合性的使用。
  • 一場戰爭,中美蘇三大國都聲稱是贏家,最後卻便宜了日本?
    那麼誰才是這次戰爭的最終贏家呢? 當然美國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和志願軍打了一個平手,不過有一個美國人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他便是美國的前總統歐巴馬,當時在韓戰停戰60周年的紀念日上,這位美國前總統發表了一番「新奇」的講話。 在這次講話中,他陳述了一個新的觀點,認為美國才是韓戰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