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2020-12-14 戰爭藝術001
1981年,薩達姆視察兩伊戰爭前線

1980年9月,伊拉克與伊朗因為邊境糾紛、宗教矛盾以及民族仇恨,爆發了全面戰爭。

本來,兩伊戰爭是伊拉克與伊朗的單挑,是中東梟雄薩達姆稱霸海灣,與宗教領袖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碰撞,伊拉克如果贏了,薩達姆就可能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如果伊朗勝了,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義將席捲中東。

實際情況是,這場戰爭不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也招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或明或暗的幹涉。

19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戰爭不再是幾個參戰國之間的事,大國和強國總會想方設法參與進來,推行其外交政策世界戰略,或拉或打,或合作或對抗,以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

從能源安全角度講,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產油大國,都位於海灣地區,兩國的狀態和局勢直接影響著這一地區的石油輸出——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線。從地緣政治角度講,伊拉克和蘇聯很近,伊朗更是和蘇聯接壤,兩國爆發戰爭,蘇聯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蘇聯若動,它的老對手美國也會動。

在冷戰這個大背景下,兩伊戰爭註定會成為美蘇兩國鬥法的競技場。但是,這種鬥法又與之前不太一樣,以前都是美、蘇各支持一方,陣營很分明。兩伊戰爭不是,由於兩伊與美蘇之間都不是特別友好,也不存在大哥和小弟的依附關係,所以這四個國家之間關係是變動的,陣營也並不明朗——美國和蘇聯一直兩邊下注,只是不同時間段各有側重罷了。

兩伊戰爭不是美蘇挑起來,但戰爭能拖八年之久,最後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這離不開美蘇的「攪局」。

薩達姆和霍梅尼

01

先說蘇聯。

蘇聯本身石油資源很豐富,它插手兩伊戰爭不是為了石油問題,而是為了維護南部邊疆的安全和穩定,擴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同時排擠美國向這一地區滲透。

另外,當時蘇聯正在打阿富汗戰爭,阿拉伯國家和伊朗都支持阿富汗,這讓蘇聯很受傷,所以它想借兩伊戰爭這個機會,讓伊朗和伊拉克不再支援阿富汗。

蘇聯與伊拉克關係比較好,早在1972年兩國就籤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伊拉克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兩國關係逐漸冷卻。

冷卻的原因是伊拉克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與阿富汗都屬於阿拉伯國家),薩達姆也不是當小弟的人,不願唯蘇聯馬首是瞻,更令蘇聯無法忍受的是,薩達姆為了減少對蘇聯的依賴,積極推行武器進口多元化,從西方和其他國家進口武器,還從西方搞貸款、拉投資,發展與西方的經貿關係。

薩達姆

眼見薩達姆不上道,蘇聯轉而爭取伊朗。1979年伊朗革命,霍梅尼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之後又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伊朗和美國關係急劇惡化。蘇聯趁機向伊朗示好,想把孤立的伊朗拉入蘇聯陣營。

沒想到伊朗比伊拉克還難搞,伊朗也堅決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雖然伊朗不屬於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和阿富汗挨著,蘇聯拿下阿富汗之後,下一個肯定就是伊朗,所以霍梅尼對蘇聯根本不信任,另外,從個性上看,霍梅尼比薩達姆還強硬極端,當小弟?當小弟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當小弟。

雖然兩邊都不上道,但戰爭爆發之前,蘇聯與伊朗的關係,要好於其與伊拉克的關係。這很好理解,薩達姆和西方搞在一起,有叛徒嫌疑,伊朗雖然油鹽不進,但反美很堅決,有利用價值,兩害相權取其輕。

蘇軍入侵阿富汗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率先動手,挑起兩伊戰爭。蘇聯對此很不爽,它認為伊拉克挑起戰爭,必然引發美國介入,進而影響蘇聯在海灣地區的戰略(當時,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在海灣的影響力很小)。

所以戰爭爆發後,蘇聯表面上宣布中立,但是實際上偏向伊朗。它中斷了對伊拉克的直接武器銷售,卻加強了與伊朗的經濟科技合作,開通了多條陸上交通要道供伊朗使用,還默認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向伊朗出售武器。

1981年上半年,蘇聯向伊朗輸送了14億美元的物資,滿載物資的卡車在蘇伊公路上川流不息,1982年,蘇聯對伊朗的出口增長了50%,3000多名蘇聯顧問進入伊朗,為伊朗的發電站、鋼鐵廠、港口、鐵路、煉油廠服務。兩國還搞了153個合作項目。

當然,蘇聯也明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在支持伊朗的同時,它也沒有徹底放棄伊拉克,而是在一直秘密地、間接地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兩伊戰爭中被遺棄的蘇制T-55坦克

但是到了1982年,蘇聯又調整了戰略,開始偏向伊拉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始終不肯讓步;二是霍梅尼打擊伊朗親蘇派,驅逐蘇聯外交官,還關停了塔斯社駐德黑蘭的辦事處(涉嫌搞間諜活動);三是此時伊朗扭轉了戰局,將戰線推到了伊拉克境內,猛攻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蘇聯擔心伊拉克戰敗,伊朗一家獨大,伊斯蘭革命浪潮席捲中東,對蘇聯造成威脅(蘇聯有1/5的人是穆斯林)。

這一時期,蘇聯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包括飛毛腿飛彈、米格-23和米格-25戰機、T-72坦克、反坦克炮和通訊設備。此外,蘇聯還向伊拉克派遣了大批專家和軍事顧問。

與此同時,美國也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援助。在兩個超級大國輸血下,伊朗的攻勢逐漸被打退,從1984年3月開始,兩伊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蘇制飛毛腿飛彈

相持階段就是相互消耗階段,方便蘇聯賣武器,雙方都面臨困難,也都有求於蘇聯,便於蘇聯從中取利。從1984年相持階段,到1988年戰爭結束,蘇聯對伊拉克的支持,多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伊拉克面積和人口都少於伊朗,戰爭潛力更小,單挑打消耗戰肯定打不過伊朗,所以蘇聯需要為伊拉克輸血,以維持這種相持不下的均勢。畢竟,鄰居越弱就越沒有威脅,也越容易被控制,這更符合蘇聯的利益。

相關國家地理位置

02

再說美國。

50年代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關係都不錯。當時,伊拉克的費薩爾王朝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都是親西方的政權。

1955年,伊拉克、伊朗、土耳其、英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搞了一個巴格達條約組織,以對抗蘇聯在中東的擴張,後來,美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了這個組織——美國和兩伊是同一陣營的。

1958年7月,卡塞姆領導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費薩爾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新政權奉行親蘇的外交路線,退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與美國關係惡化。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伊拉克因美國支持以色列,斷絕了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伊朗這邊也差不多,只是巴列維王朝活得更長一點,直到1979年才被霍梅尼推翻,此後,伊朗學生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美國外交人員,釀成伊朗人質危機,美國便和伊朗斷絕了外交關係。

伊朗人質危機

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加上形勢不明朗,不便於插手,所以美國宣布中立。

宣布中立並不代表袖手旁觀。海灣地區既是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也靠近蘇聯南翼,在美國全球戰略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美國自然想利用這場戰爭搞點事情。

美國在中東有幾個戰略目標:一是確保中東石油自由流通,確保西方能以合理價格購買中東石油;二是排斥蘇聯在中東的勢力和影響力;三是對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承擔責任;四是保證親美的中東國家的安全;五是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

美國在兩伊戰爭的行為,都是為這幾個戰略目標服務的。

對美國而言,兩伊戰爭最好的結果就是讓雙方相互消耗,不敗不勝,形成一種弱勢均衡狀態。如果伊朗勝了,中東可能會變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天下,如果伊拉克勝了,薩達姆獨就會獨霸海灣,伊朗也可能徹底倒向蘇聯,這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伊拉克士兵

兩伊戰爭爆發時,伊朗人質危機還沒有解決,美國和伊朗關係非常緊張,所以它雖然宣布中立,但是實際上是支持伊拉克的。

1981年4月,美國派出外交人員嘗試和伊拉克改善關係,1982年2月,又把伊拉克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去掉,向伊拉克打開了進口美國物資、引進美國技術的方便之門,一些美國情報人員還向伊拉克提供了伊朗的軍事情報和衛星照片。

另一方面,戰爭初期伊拉克軍隊準備充分,長驅直入,而伊朗國內混亂,伊朗節節敗退。為了防止伊拉克一家獨大,同時也防止伊朗垮臺並倒向蘇聯,美國也與伊朗秘密接觸,默許伊朗通過第三國或者美國的盟國獲得美式武器及零配件(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軍隊裝備大量美制武器,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繼承了這些武器),同時支持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2.5億美元的武器。

伊朗方面的防空飛彈

1982年4月,伊朗扭轉了戰局,大舉反攻,伊拉克逐漸不支,這時候美國又擔心伊朗一家獨大,於是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支援,以平衡戰局。

美國先是批准向伊拉克出口L-100運輸機,鼓勵伊拉克的盟友約旦購買F-16戰機,又在1983年向伊拉克出口60架民用直升機,英國也向伊拉克提供了2.5億英鎊的貸款。之後,美國中東特使拉姆斯菲爾德訪問巴格達,表示願意恢復與伊拉克的關係,還與薩達姆達成了協議:美國將在未來5年內向伊拉克軍隊提供軍事情報、經濟援助以及包括彈藥在內的各種作戰物資。

在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下,伊拉克擋住伊朗的攻勢,戰局陷入僵持狀態。

1984年11月,美國和伊拉克恢復了外交關係,美國公司也開始在伊拉克承接項目。與此同時,美國停止支持伊朗,並阻止其他國家向伊朗提供幫助。

伊朗防空炮

當然,美國的政策也有例外的時候。1985年3月黎巴嫩人質危機爆發(美聯社駐黎巴嫩記者安德森被真主黨武裝人員綁架,此事有伊朗在背後支持),美國為了解救人質,秘密向伊朗提供了不少飛彈及零部件,還有伊拉克的軍事情報。

但整體而言,在相持階段,美國對伊拉克的支持,遠遠大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兩伊戰爭後期,伊朗和伊拉克大肆攻擊波斯灣的油輪,1988年,美國在為科威特油輪護航時,與伊朗爆發了軍事衝突,幾乎全殲了伊朗海軍,之後美國軍艦「文森斯號」又誤擊了伊朗客機,造成了200多人死亡,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不久,內外交困的伊朗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兩伊戰爭結束。

伊拉克戰機掠過波斯灣上空

03

美國和蘇聯的間接介入,使兩伊戰爭拖了8年之久,伊拉克和伊朗被耗的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戰爭中,兩伊死亡約100萬人,傷150萬人,伊拉克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這場戰爭還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軍費,戰前伊拉克和伊朗通過石油積累的大量財富化為烏有,還欠下了大筆外債。戰爭破壞造成的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兩國的發展進程遲滯、倒退了20~30年。

美國是兩伊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通過戰爭,美國賣出了大量武器,削弱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實力,維持了二者的動態平衡,戰爭還為美國解決人質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戰爭後期,美國 通過為油輪護航,加強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軍事聯繫,實現了在海灣地區建立軍事基地的目的。

蘇聯也是兩伊戰爭的受益者,但是由於國內問題嚴重,蘇聯自顧不暇,不得不在全球實行收縮戰略,這使得蘇聯在兩伊戰爭中取得的成果有限,而且很多成果都沒了下文。

戰爭中被摧毀的石油設施

【參考資料】

《美國與兩伊戰爭關係解讀》、《淺析兩伊戰爭中蘇聯的外交政策》、《蘇聯對兩伊戰爭的立場轉變說明了什麼?》、《美蘇對兩伊戰爭的政策對比》

相關焦點

  • 世界最不划算的戰爭,兩國拼殺八年,最終兩敗俱傷,至今下場悽慘
    這場戰爭就是兩伊戰爭。兩伊戰爭雖然現在過去都30多年了,但是現在其實很多人還是沒看懂這場戰爭的意義,也就是這場戰爭打的是幹嘛的。我們可以看到,從1980年,伊斯蘭教遜尼派國家的伊拉克,進攻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兩國投入了一百多萬軍隊,甚至開始人海戰術。
  • 兩伊戰爭,交戰雙方都大量購買了中國武器,最後戰績如何?
    在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這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了,所以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也非常複雜,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領土爭端以及宗教矛盾。既然有戰爭那就肯定有消耗,兩國打了這麼久,對武器裝備的需求也很大,靠自己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伊朗和伊拉克都只能從國外進口武器,而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主要供貨商。當時伊拉克和伊朗都購買了大量中國武器,所以雙方真實戰績如何呢?
  •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1980年9月22日,一場被稱之為"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又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範例的戰爭在中東打響,這場戰爭一打就是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 八年的仗打了個寂寞,誰才是兩伊戰爭背後的最大贏家?
    但在中東這片土地上,戰爭的硝煙從未消散,有中東各國之間的戰爭,也有外國勢力介入後引發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誰是最大的勝利者?但在兩伊戰爭中,只能看到兩國領導人和決策層的傲慢、傲慢和剛愎自用,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成為多少人妻離異、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在兩伊戰爭中的勝利者戰爭中,從來沒有勝利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如果說勝利者在戰爭中是勝利者的話,那他們一定是沒有下場的旁觀者。
  • 為什麼說兩伊戰爭是用現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空戰史話
    單從軍事角度來說,兩伊戰爭幾乎不夠格稱為是一場戰爭,兩支三流軍隊進行了持續八年的混亂廝殺,雙方的指揮極為笨拙而又自以為是,空中作戰的水平更是低得無以復加。
  • 兩伊戰爭到底是打個什麼?究竟是誰打的誰?最後又是誰打贏了?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雙方又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成為了80年代新聞聯播上的主角,也讓人們成功地記住了這兩個國家的名字。說起兩伊戰爭,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但是因為戰爭時間太長,戲劇化事件又太多,最後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兩伊戰爭到底是誰先打的誰?又是為什麼開打的?最終到底又是誰打贏了呢?咱們今天就一起聊聊兩伊戰爭的始末,看看這場戰爭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武器裝備都有哪些
    文|鐵血君兩伊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戰爭長達8年,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戰爭在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防禦。1982年2月,伊朗反攻,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雙方展開拉鋸戰。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再次攻入伊朗境內。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元氣大傷的兩個國家才停火。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 海灣戰爭,只堅持了42天的伊拉克為何沒成為第二個越南?
    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與越南戰爭中的北越可以說完全不同,這兩場戰爭的性質不同、目的不同、結局自然也不同。相比於北越與美國爭鬥十多年,伊拉克軍隊僅僅堅持了42天就被完全擊敗,這其中空襲佔了38天,地面戰僅有100小時。實際上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的潰敗,不僅令全世界軍事專家們一片譁然,也令美軍內部感到震驚。
  • 世界最無意義的戰爭:兩國打了8年,用百萬生命換來千億美元債務
    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戰爭從未斷過。發起戰爭一般是為了攫取土地、金錢等等,但從歷史來看,戰爭的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兩敗俱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比如下面這兩個大國,為了領土大打出手,使盡渾身解數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卻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和巨額的外債,堪稱二戰後最不划算的戰爭。
  • 世界最不靠譜的戰爭:兩國打了8年,用百萬生命換來千億美元債務
    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戰爭從未斷過。發起戰爭一般是為了攫取土地、金錢等等,但從歷史來看,戰爭的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兩敗俱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比如下面這兩個大國,為了領土大打出手,使盡渾身解數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卻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和巨額的外債,堪稱二戰後最不划算的戰爭。
  • 來自英國的「酋長」坦克,在兩伊戰爭中慘敗
    起初的研發工作是在使用「百夫長」的部分零件下,結合新的無炮盾炮塔而設計的FV-4202原型車,到了1957年至1962年,英國陸軍方面又整合重新設計出了FV-4201原型車。該車乘員4人,裝載一門L11A5式120毫米線膛坦克炮,最大速度48公裡每小時,從紙面數據上來看這是一款中規中矩的坦克,而在英軍的裝備歷史中酋長並沒有參加過實戰,但是隨著酋長的出口外銷,酋長坦克的主要裝備國伊朗在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酋長坦克實戰經驗。
  • 一旦伊朗和以色列打起來,結局會是怎麼樣?聽聽張召忠怎麼說
    一旦伊朗和以色列打起來,結局怎麼樣?原來,在節目現場主持人提問張召忠專家,因為兩方關係破裂,如果以色列和伊朗戰爭真打起來,伊朗方面的軍事實力是怎麼樣子的呢?張召忠認為:「我特別要提醒一點,以色列要把伊朗惹急了,目前伊朗沒有核爆過,也沒有核武器,但因為伊朗在兩伊戰爭中和薩達姆打過化學戰爭,伊朗的技術非常成熟,只要把化學武器往飛彈上裝打幾個過去就真可能抹掉以色列,因為以色列就那麼點地方。」
  • 美蘇爭霸的啟示
    20世紀50—80年代,美蘇之間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爭霸戰爭。縱觀整個過程,我們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美國採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美國同意有限緩和  啟示一:經濟實力決定一切。誰的經濟實力強大,誰就在爭霸過程中處於優勢地位。因此,我們應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永立於世界不敗之地。
  • 韓戰的結局,為什麼停在了三八線?
    1950年六月,韓戰在三八線附近爆發,因為美國的突然幹預,使原本只不過是一場朝鮮的內部戰爭逐漸變成了一場國際化局部戰爭。中國因為保家衛國的需要,被迫參加了這場戰爭,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到1953年七月,在三八線附近結束戰爭,並籤訂停戰協定為止,韓戰總共進行了三年零一個月。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成功建國後,就在阿拉伯聯軍的進攻中瀕臨亡國,而隨著美蘇的介入和支持,猶太人最終完成了絕地反擊,擊退了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成功鞏固了國家主權。以色列成功建國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次中東戰爭裡,原本支持阿拉伯國家的英國和法國,卻轉而聯手以色列一起去進攻阿拉伯國家中的埃及;而原本支持以色列的美蘇,也突然對以色列和英國態度轉變,
  • 若美俄爆發戰爭,世界格局將如何洗牌?張召忠:只有兩種結局
    近期兩國的衝突也日漸激烈,很多人提出疑問:如果這兩個國家之間爆發了戰爭,世界格局將如何洗牌?對此,局座張召忠早已預測,一旦美俄兩國交戰,結局只有兩種。第一種結局: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目前最強大的武器就是核武器,身為兩個擁核大國,兩國之間一旦爆發戰爭,那麼一定是核武器的戰爭,只要一方擁核國家在戰爭中被逼急了,一定會率先向對方進行核轟炸。在核彈頭數量上俄羅斯與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僅差幾百枚,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 武磊昔日恩師魯比下課,離開西班牙人成兩敗俱傷的結局
    武磊昔日恩師魯比下課,離開西班牙人成兩敗俱傷的結局。上賽季帶領西班牙人爆冷打進歐聯杯的魯比,本賽季在轉投皇家貝蒂斯之後,未能延續上個賽季的出色表現,在昨晚皇家貝蒂斯0-1輸給畢爾巴鄂競技之後,不滿魯比表現的皇家貝蒂斯管理層,也選擇了與其解約,至此魯比成為了本賽季西甲第7位下課的主教練,在離開西班牙人之後,魯比缺少了武磊這員愛將的支持,未能延續自己出色的執教表現,而離開魯比之後,西班牙人也在本賽季深陷降級區掙扎,可以說這次分手對於雙方而言,是一次兩敗俱傷的結局
  • 操縱鐵礦石漲價,打到中國軟肋?澳總理:禁止澳煤會「兩敗俱傷」
    針對澳大利亞對華煤炭出口受限問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12月15日表示,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煤炭進口的決定將會「兩敗俱傷」。這話很明顯是「話裡有話」,因為中澳經貿關係近期正經歷考驗,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煤炭、海鮮、牛肉、葡萄酒和原木等商品都受到限制或制裁。
  • 兩伊戰爭時美國出手,如今為何不敢同伊朗全面開戰?牽一髮動全身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美國和蘇聯居然出奇一致地支持薩達姆,向伊拉克支援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形單影隻的伊朗在戰場上顯得捉襟見肘,但還是憑藉多年來販賣石油積攢的財力硬抗了八年。這一下薩達姆著急了,戰場上燒的是錢,如果再這麼耗下去,家底遲早耗盡,所以他再一次找到美國,向裡根總統提出派軍隊側面支援。
  • 簡述:冷戰時期美蘇兩超是如何互相傷害的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超很快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對抗模式,即歷史上著名的冷戰。在這場看似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蘇相互傷害的程度卻有著比原子彈更深遠的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一個龐大帝國的崩塌。接下來就簡單聊一聊美蘇冷戰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進行互相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