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度如過山車的春天,
常熟人的餐桌上必定會煮一鍋醃篤鮮的,
春筍一年就一次,清明前一定比清明節後的嫩。
所以,等了一年....
醃篤鮮,終於又可以「篤」起來了。
「醃」特指鹹肉,選材有講究,要選用帶點天生豐腴的新鮮鹹肉,且經過了時間的煉就。
「篤」是用極微弱的火,將食材長時間慢慢煨燉,因為在烹調時,鍋中會發出「咕嘟」聲而得名。
鹹肉、鮮肉加上飽滿水靈的春筍,大火煮開,小火慢篤,最後放入百葉結。吸收了油脂的筍塊愈加細膩光潔,被濃鬱鮮味浸透的百葉結甚至比肉本身更美味,讓人吃起來直呼「鮮掉眉毛」。
醃篤鮮也分好幾種燒法
每家根據材料和愛好會有不同搭配
大概有這麼三種明星組合
▼
1號組合:鹹肉+小排骨(鮮肉)+竹筍
2號組合:鹹蹄髈+小排骨(鮮肉)+竹筍
3號組合:鹹雞+小排骨(鮮肉)+竹筍
一般在過年前,奶奶或者外婆,就會得準備好各種雞鴨魚豬肉,用每家自己的秘制方子醃好,再用晾衣裳竹竿穿好,陽臺天井裡面掛一排,是一道亮麗的,哦不,好切的風景線。
上面是正常版,下面這個是專業版,住這房子裡簡直是「只見肉肉不見天」
當然,做到湯裡的時候,這些鹹貨都要提前在清水裡浸一天,否則會鹹到打翻鹽缽鬥。
鹹肉。
鹹肉是最常規的選擇。鹹肉燒出來的醃篤鮮湯,是3個組合裡最清澈的,湯頭透明中帶一點霧白。雖然現在人不歡喜切油肉,但鹹肉不能太精,必須帶點肥。可能是因為暴鹽過的肉水分減少,如果再用全精肉就會很乾。
我最歡喜2/3精肉+1/3肥肉的比例,還要帶一層肉皮。篤的時間長了,鹹肉就吸足湯汁。從精肉的部分先撕咬一小口,咀嚼的時候鹹香的湯汁會隨之滲出來。再用門牙把肉皮單獨切咬下來,感受膠皮的彈性。這樣一塊鹹肉,可以下掉半碗湯泡飯。
鹹蹄髈。
鹹蹄髈是小編的最愛。比起鹹肉,鹹蹄髈燒出來的湯,更加肥厚。部分蹄髈的脂肪融化在湯裡,喝完湯如果不擦嘴,嘴唇就會黏嗒嗒的。
鹹蹄髈最好吃的部分,當然是肥膘的肉皮。肥厚的肉皮帶著光澤,用筷子一戳會抖動,仿佛在邀請你咬它。一大口撕下帶膘肉皮,滿嘴的膠原蛋白,入口即化。同時,濃烈的鹹鮮,從嘴裡瀰漫到鼻腔,再充斥到整個大腦。
鹹雞。
醃篤鮮已經很鮮美了,好事者把鮮肉換成老母雞。老母雞自然比鮮肉鮮得厲害,可是在一鍋湯中首先打破了平衡,你想想,一鍋湯裡老母雞和火腿的味道已經打得不可開交,還會有竹筍的清香存在的餘地嗎?
湯裡除了鹹貨,也不能少鮮肉。
大多數人最愛的選擇是小排骨,最上等的是帶軟骨的肋排。小排骨篤湯,本來就已經很鮮了,放在醃篤鮮裡就是鮮上加鮮。排骨要篤到酥而不爛的程度,再吸收鹹貨釋放到湯裡的鹹味……
最最重要的主角閃亮登場!
醃篤鮮裡,如果沒有竹筍,那根本就不能叫「醃篤鮮」啊!新鮮的筍是有一股淡淡的甜味的,吃兩塊肉之後,再吃筍特別爽口。
小辰光家裡節約,不像現在只留嫩頭,竹筍根很老的部位也會切了放進湯裡。所以小人精們一個個,都練就火眼金睛:筍塊條紋越細密,越是嫩。最上頭的細細尖尖的,才是筍中極品。
有一樣東西,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百葉結。
醃篤鮮要是忘記加百葉結,那簡直就是太可惜了!百葉結是由厚百葉捲成的,為什麼要打個結呢?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它的厚度,放在湯裡久煮不爛。
豆製品是最容易吸味道的東西了,百葉結在醃篤鮮裡淫浸久了,一咬一包湯,那個米道是極好的!
春日裡的第一口鮮美,都氤氳在這碗湯裡了。
空閒時間,不妨做一下這道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