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地變致富田 浙江最大煤礦的40餘畝復墾田首季稻熟了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20-10-14 18:52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林鋒 邢均健 記者 張帆

10月14日,浙能長廣集團煤山區域5號復墾地塊,農戶正駕駛收割機割稻。 邢均健攝

「開鐮——咯!」10月14日,在浙能集團所屬長廣集團煤山區域5號復墾地塊,往日雜草叢生的土地被一片金燦燦的水稻田所覆蓋,隨著收割機緩緩開動,一茬又一茬金黃色的水稻被漸次收割,這標誌著浙能長廣集團煤山區域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實現首次農作物種植收割。截至目前,該地塊已完成近一半水稻收割。

「復墾後,我們種植了40餘畝水稻,加上今年雨水充沛,畝產高,最高畝產量突破1200斤,按照每畝平均產量1100斤計算,40餘畝水稻田收入超4萬元。」當地種糧大戶王師傅告訴記者。

土地有了新生機,收入有保障。今年6月,浙能長廣集團完成該地塊復墾工作後,將該地塊租給當地種糧戶種植水稻,用以檢驗該地塊是否達到水田種植標準。插秧、育苗期間,水稻生長周期均發育正常,為此次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

浙江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土地面積小、自然資源相對貧乏。據了解,該地塊屬於原長廣下屬新槐礦職工生活區,是浙能長廣集團土地復墾項目中唯一的一塊水田種植地,為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自去年7月開工復墾以來,通過一系列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工程等施工,把原長廣集團閒置的建設用地轉變為農業用地,在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推進當地生態資源修復。

記者了解到,浙能集團吸收式合併重組長廣集團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推進長廣集團改革發展穩定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落後產能關停並轉,充分利用復墾土地,建設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完成牛頭山礦區整體資產、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等移交,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實現「輕裝上陣」再出發。

據悉,該地塊下步將計劃種植冬小麥,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

 

1602672766000

相關焦點

  • 宜城七千多畝閒置地變「千斤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勝利 芙蓉 王輝一戶宅基地,面積一畝多;村民進城,宅基地長期閒置……既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不利於人居環境改善。11月初,記者在宜城卻看到另一番景象:由閒置宅基地復墾成的田塊中,鮮嫩的麥苗破土而出,在微風中「揮手」相告,這裡是片豐收的沃土。
  • 三畝田民宿經濟開啟高顏值致富路
    走進三畝田村,24幢民居小別墅錯落有致地「躺」在青山懷中。近年來,三畝田村抓住周邊景區發展的機會,創新推出「統一規劃、設計、拆除、建設、安置」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大力發展民宿經濟,走上高顏值致富路。   景村共融謀發展   窮山村吃上「旅遊飯」   地處大山深處的三畝田村憑什麼成為發展旅遊村的「黃金寶地」?
  • ...水稻田見過嗎?浙江最大的向日葵花海在哪裡?美麗的安吉餘村歡迎你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盛銳 通訊員 邵敏頂著直逼40℃的高溫,昨天(8月13日)小時新聞記者跑了趟安吉餘村看花。村裡有片全省最大的向陽葵花海,這幾天正值花期。五彩水稻田粉、白、紫三色彩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向日葵其實是菊科植物,在浙江一年四季都可以開花。它們大如臉的花盤,成熟後會長滿瓜子,夏天賞花,秋天可以收籽鮮食或榨油。
  • 潼南壽橋:花椒成林 蝦田成片 魚兒成群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蝦稻「聯姻」一田雙收「尹老闆,搞快點喲,十點鐘之前要送到重慶渝北區。」  「沒得問題,還有幾箱蝦裝上去就可以出發了。」「這兩天小龍蝦需求量很大,平均每天都是兩車蝦送到周邊地市,我正在裝的這一車就是今天發的第二趟。」
  • 「條條田」變「一塊田」 增產增收有奔頭
    「條條田」變「一塊田」 增產增收有奔頭 索引號:6108210014/-2020-002857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9:56 小田連片變大田 沙地成沃土「過去我們的田地以戶承包,大部分都是條條的和塊塊的,每戶種植十幾塊地,經過高標準農田整理,小塊小塊的田和土,整理成了幾十畝、幾百畝的大塊,現在一戶只需種植1塊地,省時又省力,最關鍵的是經過整理的土地還變成了高產田。」12月5日,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錦界鎮河灣村村民高保鎖笑容滿面地說。
  • [縉雲]陳星和他的40畝小麥地
    連日來,石筧鄉五蓮村的村民陳唐興在他承包的40畝地裡忙活:翻地、播種、施肥……這40畝地都是村民們閒置的土地,「與其讓地荒著,不如我收來一起種。」每畝地一年租金200,陳唐興給這40畝地找到了「大客戶」——新碧街道三都村的「爽面大戶」陳星。
  • 盤活閒置地 種出「致富瓜」
    秀英區永興鎮利用閒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盤活閒置地 種出「致富瓜」「昨天剛賣了1000斤瓜,明天又可以採摘了。」12月22日上午,在秀英區永興鎮羅經村委會儒林村脫貧戶林聲江的瓜地裡,一個個飽滿的佛手瓜掛滿枝頭。
  • 糞肥化作稻麥香,江蘇田娘農場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帶動農民種田
    行走在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的田娘農場水稻基地,晚稻正在收穫。金黃的稻稈眨眼間就被粉碎還田,金燦燦的稻穀傾瀉而下,倒入候在田邊的運輸車裡;然後,麥種撒播進田裡,淺耕機隨即將它們和稻稈一起翻進蓬鬆的土層,犁出道道水溝,露出泛著油花兒的黑土;這邊,運輸車已駛向3公裡外的田娘米業加工廠,烘乾、脫粒、分級、包裝。
  • 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原標題: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一線見聞 2月28日,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蘆橋村,申永高和申永紅兩兄弟迎著春光,在地裡忙著鋤草。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經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了一遍。 老申家兩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自家的兩畝多外,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
  • i東營·曬曬我家小康生活丨田照深:家庭農場挽手農民 共同創出致富路
    說起瀚翔農場,負責人田照深自信滿滿地向記者介紹道:「這邊我們種植了生薑,對面我們種植了小麥,生薑種了160多畝,畝產能到一萬二左右,每斤能賣三塊錢,一畝地能賣三萬多。」一塊小生薑,種出大甜頭,田照深一共流轉了2500畝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不但讓居民有了一份土地流轉的收入,還積極為周邊村民提供合適的崗位,讓他們來自己的農場裡打工,帶動了周邊100餘戶百姓發家致富,更是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 黨員變能人、陣地變基地、生態變產業|通河祥順鎮的「一村一品...
    村黨支部引領建立億元稻作基地9月6日,新鄉村股權改制首次會議,在村委會會議室內,三四十位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商量合作社下一步的發展。在「駐村第一書記」主持下,每個人都有機會說出自己對合作社發展的想法,討論十分熱烈。新鄉村鴨魚蝦稻共作基地是由村黨支部引領,採取村民帶地入社形式建立的,由鴨稻田、魚稻田、蝦稻田三部分組成。
  • 水牛稻創始人趙俊海:發展創意農業 稻村換新天
    但好景不長,因為人少地多,加上務工大潮的襲來,水牛趙村的許多耕地都被閒置荒廢,富饒一時的村莊變得一落千丈。那段時間,水牛趙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海身上的擔子也愈發沉重。如何讓在種地的基礎上迎來更多增收渠道、讓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成為了困擾趙俊海最大的問題。
  • 樂陵鐵營鎮:「鄉土人才」爭當群眾致富「領頭人」
    這個從池塘走出來的「土專家」,如今已經成為群眾致富的「領頭人」,用勤勞的雙手帶領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窮則思變 小泥鰍敲開「致富門」孫連軍出生於鐵營鎮西堡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家老小靠著傳統農業生活。1983年參軍退役後,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孫連軍選擇返鄉繼續與土地打交道。
  • 日照山海天兩城街道:村裡10畝閒置地,變身77塊特色小菜園
    特色農業「家庭小菜園」,將10畝閒置土地搖身變成77塊小菜園,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也讓貧困戶「脫貧不返貧」。在東張家莊村口,一排排竹子圍欄內用防腐木隔成了一個個小區域,裡面種滿了芸豆、黃瓜、小茼蒿、小青菜,柵欄外是一圈香椿,滿是田園氣息。
  • 【不誤農時不誤春】在春光裡播撒希望——雙峰縣井字鎮發展雙季稻...
    在春光裡播撒希望 ——雙峰縣井字鎮發展雙季稻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俊 通訊員 馮兵田 龍良紅 「我們把500畝一季稻全部改成雙季稻,目前正集中育秧,馬上就要拋秧了。」為提升糧食產量與產能,該鎮把春耕備耕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全鎮雙季稻種植面積有望在去年6300畝的基礎上「翻一番」。 新增的面積哪裡來?井字鎮黨委書記趙向陽算了筆帳:「一方面來自『單改雙』,即一季稻改雙季稻;另一方面來自復耕,把荒山荒地,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宅基地、舊的廢棄地、土地增減掛鈎水田項目等,統一開墾,流轉給種糧大戶。」
  • 搶春光·一線春耕|撂荒地「重生」 七旬老哥倆擴種七八畝田
    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一遍,萬事俱備,就等下種。老申家兩兄弟均已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了自家的兩畝多,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現在都是機械化,自己幹的活路輕鬆多了,所以多種一點也吃得消。」哥哥申永高說。就在一年多前,老哥倆的田,卻種得一點也不輕鬆。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熊軍萬 攝但由於當地群眾一直受祖祖輩輩種植「玉米+黃豆」傳統農業的束縛,2017年新建的85個大棚閒置了一年,群眾依託產業致富奔小康艱難。為尋求出路,我多次自費外出學習調研,回來後,確定了本村調整種植產業結構的新思路。
  • 馬西會戰:百萬畝瘠地變方田
    注重成效繪就馬西會戰規劃1977年,地委本著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全面規劃、分期治理的精神,與改造現有農田和開荒造地相結合,新建水利工程和利用現有工程相結合,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擬訂出一個以改土治水為中心,以旱、澇、風、沙、鹼綜合治理,排、灌、路、林、方、井、村全面規劃,到1979年,實現每人一畝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田為主攻方向的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