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珠三角調研發現,當前,還有越來越多製造業企業開始嘗試「機器換人」,並且許多企業對機器人的認識也不再簡單停留在解決勞動力短缺這一問題上,而是更希望藉助機器人及由此延伸的自動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技術,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繼而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陳秋發站在兩座車間的連接處,比劃著說,不久之後,該企業生產過程中,零部件在各工序間的轉運,將由AGV(無人搬運車)代勞,實現高度自動化。
陳秋發是東莞市巨岡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管,這家主要生產數控工具機的企業,當前正嘗試「跳出」過去傳統生產模式,向自動化、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過去幾年,該企業不斷砸入重金,引進各類高端自動化設備,並正規劃以此為基礎進行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化車間的集成建設,希望探索契合自身和行業特性的智能製造路徑。
這也是珠三角製造業的一個縮影。近年,「機器換人」成為許多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共同選擇。廣東省經信委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新增應用機器人2.2萬臺,總量超6萬臺,約佔全國五分之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珠三角調研發現,當前,還有越來越多製造業企業開始嘗試「機器換人」,並且許多企業對機器人的認識也不再簡單停留在解決勞動力短缺這一問題上,而是更希望藉助機器人及由此延伸的自動化、數位化和智能化技術,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繼而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換言之,即用更先進的設備和工藝生產出更優產品。這一過程中,新技術的加速融入,開始從不同層面催生出製造業新動能。
「機器換人」持續升溫
近年來,伴隨著「人口紅利」的不斷消減,「招工難」、「人工成本太高」等逐漸成為利潤微薄的製造業企業的一大困擾。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機器換人」行動隨之推開。
作為製造業大省的廣東自2015年開始成規模推進「自動化技術改造」和「機器換人」,希望藉此對衝日漸高漲的勞動力成本。其中,珠三角城市更是走在前列。以東莞為例,該市2014年啟動「機器換人」,截至今年1月31日,申報項目2698個,完成後預計將平均提高勞動生產率2.5倍,相對減少用工近20萬人。
這一過程中,工業機器人作為「新藍領」紛紛「上崗」,尤其是率先出現在一些高重複度、高強度、高汙染和高危險性崗位上,幫助企業解決招不到工人或工資成本太高的問題。
從事3C產業的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就是代表,該公司董事會秘書徐正光介紹,平均每個機器人約可取代3-4名作業人員,替代率較高工序則達6至8名工人;另一個例子是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曾建軍說,同樣的產量下,過去需要約6000名工人,而「機器換人」後僅需1800名。
工業機器人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生產成本,進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機器人應用技術的不斷完善、成本的下降,以及示範效應的顯現,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珠三角製造業企業踴躍「試水」。
「今年火得不行,一些外國品牌機器人直接斷貨,訂貨期要半年,過去從沒有過。」東莞市機器人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永剛表示,這意味著需求不斷釋放,並且通過「機器換人」轉型升級成為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高漲的機器人熱情背後,許多企業對機器人的認識也不再局限於解決勞動力問題,而更希望藉此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上述巨岡機械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家成立於2007年的數控工具機生產企業,於2015年啟動轉型升級,與其產品向中高端化邁進相伴隨,該企業的設備、工藝乃至管理等軟硬體也在不斷升級。
陳秋發介紹,截至目前,該企業已投入數千萬用以購置國內外高端自動化生產和檢測設備,進行「工具」上的升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秋發說,高端數控工具機對穩定性、精度和效率要求都很高,生產過程管控需要十分嚴格,通過自動化設備進行標準化作業,有利於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幹擾和失誤,確保產品達到品質要求。「我們理解的轉型升級,就是用更先進的設備生產出品質更優、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
陳秋發補充說,當前的製造業環境也要求企業不得不想方設法從效率、質量和成本上提高競爭力,「這是一種自我突破」。
陳永剛也指出,「機器換人」熱潮背後是現實和理念兩個維度的不斷突破。從現實來看,當前製造業已經處於不得不轉型升級的時間節點,這也是最本質的動力;從理念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看到科技對推動產品附加值提升的意義,並願意砸錢。
諸多分析人士也認為,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入,尤其新技術與製造業的加速融合,工業機器人應用還將迎來真正的高潮。廣東也明確提出,要優先在電子信息、食品飲料、醫藥、陶瓷建材等行業中進行推廣工業機器人應用,今年目標是新增2萬臺左右。
返回21經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