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正月初一,礄口區文化館又按例舉辦象棋活動,他們請來了大國手李義庭,而他的對手,則安排的是柳大華。李義庭雖早就是名揚天下的全國冠軍,但素無名手架子,又熱心支持棋藝事業,樂於提攜後進,因此對文化館安排的對手,並不挑剔,現在面對的儘管是一個少年棋手,他也弈得兢兢業業。這局棋由柳大華執先,雙方走成了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的流行布局。戰至殘棋階段,紅棋已是優勢,按說是贏棋,但大華最終沒能拿下來,成了一盤和棋。贏棋弄成和棋,主要有兩個因素影響了大華,一是他當年的功力尚淺,特別是殘棋功力;二是大中平時就曾反覆叮囑過他,在公開場合,儘量別勝大名手,否則得罪了別人,以後不好在棋界活動。
僅僅過了半月,是 2 月 3 日,正是農曆正月十五,也恰好是柳大華 16 歲的生日,還是老地點,仍由柳大華執先,與李義庭進行了第二次公開表演,結果又是平分秋色。這兩局棋,使李義庭開始對柳大華有了不小的印象,也為後來了力薦柳參加全國比賽埋下了伏筆。
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可柳家素來貧寒,老大大中就沒穿過什麼新衣,落到老三大華這裡,衣服、鞋子就更是陳舊破爛。大華從小愛面子,以這樣的著裝在公開場合露面,他總是覺得很難過。每逢在分開場合表演,他的心情都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為自己的棋藝才華感到驕傲,另一方面他又為自己破舊的衣服感到羞恥。他多麼希望哪一天自己能穿上一套像樣的衣服。
作母親的又何嘗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限於經濟條件,大華的母親一直沒有能力顧得上孩子們的穿著。後來,隨著兄弟三人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多,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兒子們穿這樣的衣服,怎麼能在眾人面前表演呢?不行,我無論如何也得讓他們有件像樣的衣服。」經過一段時間的省吃儉用,母親下狠心拿三十多元錢買了幾米藍色燈芯絨布料,讓人給兄弟仨每人做了一套衣服。這時,正是大華跨進中學校門的日子。身著這套新衣服,大華無論是去上學還是去表演,都覺得自己神氣多了。
讀初中二年級時,大華遇上了一位好心腸的班主任。周芸老師是位年近 5 旬的中年婦女,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總是像慈祥的母親一樣關懷學生。按大華家的經濟狀況,大華讀書是應該有補助的,可因為他父親的成份問題,他從來就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周芸老師見大華身世可憐,只想幫他,根本就不考慮什麼成份問題,硬是代他申請到一份補助:一件新棉襖。當周老師將棉襖遞給大華的那一刻,他唯一的感覺就是只想哭。新棉襖暖和,解決了大華過冬的大問題。這棉襖,他穿了很多年。
周老師對大華總是特別的關照。那年學校組織去辛安渡農場勞動,半月時間,規定每人是要交生活費的。大華哪裡拿得出這筆錢?周老師看出了大華的困難,便對他說:「你沒錢就不用交了。」事後,大華估計一定是周老師出錢代他交了。
從上中學以後,柳大華的心就全被象棋佔住了,上學念書僅僅只是應付。他的書包裡、課桌抽屜裡全是象棋書,平時在課下看不夠,課上還進行「補課」,常常像考試作弊一樣,低下頭偷看課桌下的棋書。對他的這種狀況,老師曾多次批評他,可他「屢教不改」,老師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反正那個時候全社會讀書風氣已越來越稀薄了。柳大華對學校、課堂失去興趣,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家庭,學習成績再怎麼好,也是難有什麼出頭之日的。大哥大中就是一個最有力的例子。大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學習尖子,逢考試、競賽則成績優異,可他在高中一年半之後卻不得不輟學離校,因為家裡迫切需要他參加工作,挑起掙錢的重擔。這件事對大華刺激很大,他認為自己遲早也會步大中的後塵的,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象棋了。
進中學後,老師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大華從來就沒有當天做過,而是第二天早上趕到學校抄別人的。也不全抄對,偶爾有意抄錯一點,否則老師就會發現。這是他慢慢積累起來的經驗。這個時候,大華的學習成績就很一般了,但考試卻基本上能應付過去,不至於太出醜。這種狀況,直到臨近中學畢業,才有所改變。大華覺得母親辛辛苦苦掙錢供他讀書很不容易,他不能在學習問題上讓母親傷心,中學畢業好歹也得考上個技校。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他上課要專心多了,棋也下得少多了。
但是,他中學還沒畢業,文化大革命就已全面鋪開了。
(未完待續)
驃悍棋王柳大華:第一章 窮人家的孩子(3)迷上象棋
驃悍棋王柳大華:第一章 窮人家的孩子(4)「柳氏三雄」
驃悍棋王柳大華:第一章 窮人家的孩子(5)初次參賽
驃悍棋王柳大華:第一章 窮人家的孩子(6)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