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從國新辦舉行的智慧財產權助力精準扶貧發布會上了解到,蒼溪獼猴桃、靜寧蘋果、房縣黑木耳等一批來自中國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歐洲聯盟地理標誌保護合作協定》走向世界。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圖片來源/國新網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9月,中國和歐盟正式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歐洲聯盟地理標誌保護合作協定》,這些地理標誌產品中就包括許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品。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在積極參與國際互認互保,助推地理標誌產品走出國門。這有助於深化中歐雙方的互利合作,密切貿易往來,對於富有豐富地理標誌產品的中歐雙方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
甘紹寧稱,根據協定的內容,中歐將分兩批對雙方各275件地理標誌產品實行互認互保,第一批是「100+100」清單將在協定生效日實施,第二批是「175+175」清單將在未來四年分批實施,其中有一批來自中國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品也被納入互認互保清單。比如,蒼溪獼猴桃、靜寧蘋果、房縣黑木耳、安化黑茶、惠水黑糯米酒、麻城福白菊等貧困地區的產業產品推向了世界。
可以預期,這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品將會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地理標誌不僅能夠治標而且能夠治本、能夠切實解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問題。如安徽六安霍山縣,當地通過建立「地理標誌產品+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地理標誌產品年產值已達到66.9億元,其中「六安瓜片」獲得地理標誌保護以後,每斤的價格從原來的80元漲到了140元,成為了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霍山石斛」獲得地理標誌保護後,直接帶動2000餘戶農戶年均增收6000餘元。
甘紹寧表示,通過不斷擴大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地理標誌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更加有效體現智慧財產權「造血式」扶貧的制度優勢,切切實實推進「培育一個品牌、做強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